□ 徐兆榮
(作者系新華社高級編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上指出,我們黨走過了一百年的光輝歷程,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積累了極其寶貴的歷史經驗。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對歷史進程的認識越全面,對歷史規律的把握越深刻,黨的歷史智慧越豐富,對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動。
在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活動中,可以深刻感受到,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以及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的重大意義。而且,探究黨的百年歷史進程,還可發現,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百年歷史同樣波瀾壯闊,燦爛輝煌,其歷史積淀的寶貴經驗,對我們今天在新時代進一步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宣傳工作,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從一開始就是十分重視新聞宣傳工作的政黨。而且,黨的一些創始人及其領導者,大多都是從新聞宣傳工作切入革命活動的?;蛘咭部梢哉f,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正是從新聞宣傳工作起家的。并且,新聞宣傳工作,始終與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事業相伴隨。正像列寧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中所形象表述的:新聞宣傳工作與整個革命事業就像是齒輪、螺絲釘與整部革命機器的關系。
歷史,似乎從一開始就有了某種預示:早在20世紀20年代,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時候,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代表,拿到了一支筆——成為中國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兼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兼國民黨中央機關刊《政治》周報的主編。而蔣介石得到了一支槍——做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的校長,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后,當年拿筆的毛澤東真就把拿槍的蔣介石打敗了、打跑了。雖然,不僅僅靠的是筆。
從大量的資料查閱和梳理中可以發現,關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及其新聞宣傳工作的史料,浩若煙海、汗牛充棟,但是對于中共建黨初期的新聞宣傳工作積淀了紅色基因和光榮傳統及其對今天的影響和作用,尚未見完整系統的梳理研究,本文認為有必要對此進行初步的追溯梳理、分析研究,以期對中共新聞宣傳工作紅色基因的起源與傳承有所發現,有所了解,有所證實,有所借鑒。
本文的研究路徑是:從大量有關中共黨史專輯、中共建黨時期主要人物的自傳、傳記、回憶錄、采訪錄等入手,從其中龐大的內容記述中取出相關部分,以1921年前后為時間線,以“中共一大代表”為主要人物線。提取內容的思路有這樣四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相關的中共黨史里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第二個維度是與建黨相關的人物自傳里自述的相關事件;第三個維度是有關人物傳記里涉及的相關事件;第四個維度是與建黨相關的人物自傳里涉及的相關人物及其相關事件。通過這樣的梳理和綜合,以管窺中共建黨初期的新聞宣傳工作的特點及其紅色基因傳承的實踐與邏輯起點。
(一)中共初創時期新聞宣傳工作簡況
1921年七八月間,中國共產黨的全國性組織正式宣告成立了。選舉產生了以陳獨秀為書記的中央局,陳獨秀在因故缺席大會的情況下依然被選為書記,主持一大的張國燾分工組織工作,李達分管宣傳。
管宣傳的李達一項主要工作,就是繼續他與陳獨秀早前創辦的《共產黨》月刊的編輯事業,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理論機關刊,仍然是半公開的內部渠道發行。公開出版發行的中國共產黨機關刊是早就名噪天下的《新青年》,陳獨秀仍為主編。在陳獨秀離滬赴粵期間,暫時交由李漢俊和陳望道負責編輯工作。
早期武漢共產黨組織創辦者和負責人,也是參加了一大、大革命失敗后脫黨、新中國建立后又回歸的包惠僧,其回憶錄中說: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央的主要工作是宣傳鼓動,編印《新青年》雜志及新青年叢書,并與各地支部或小組聯系。”
包惠僧回憶,一大后,“接著在八月間,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即于上海宣告成立。勞動組合書記部是中共中央為實現勞動運動的計劃,指導全國工人運動的工作部。并且創辦了機關報《勞動周刊》?!?/p>
作為首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的張國燾,同時兼任《勞動周刊》的編輯主任。
從包惠僧的回憶看,《勞動周刊》確實發揮了其應有的影響和作用:“京漢鐵路工人的組織工作是開始了,……正在黨要用人的時候,事有湊巧,我們接到項德龍的一封來信,他自稱是《勞動周刊》的讀者,武昌模范大工廠的紡織工人,他要同我們談談和工人運動有關的問題?!?/p>
這位“項德龍”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工人出身的革命家項英。他一接觸當時武漢黨的組織就表示:“我自從讀了《勞動周刊》,知道中國工人也要組織起來,也有工人自己的團體,我愿意從這方面來努力,我希望您指導我如何造就自己,如何參加工作?!?/p>
當時還成立了出版社,出版宣傳共產主義的書籍。
紅旗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張國燾傳》記載:一大后,陳獨秀回上海履行書記之責,與組織主任張國燾、宣傳主任李達商定,“宣傳工作仍以《新青年》為公開宣傳刊物,由陳獨秀主持;李達編輯《共產黨》月刊,作為秘密宣傳刊物。張國燾主持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中央局還決定,成立人民出版社,出版15種介紹共產主義的讀物?!?/p>
按照《劉仁靜》一書的說法:“要及時集中力量宣傳馬列主義,就只能下決心依靠一批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新人,建立一個新的出版陣地。人民出版社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世的?!?/p>
(二)共產黨早期組織在上海的新聞宣傳工作
上??梢哉f是中國共產黨的發祥地,是共產黨組織最早的機關刊所在地,也是最早的共產黨理論刊物產生地,還是共產黨的通訊社華俄通訊社的試驗地,中國第一本《共產黨宣言》完整的中文譯本也是最先在上海出版的。
1920年8月,共產黨早期組織在上海《新青年》編輯部成立,陳獨秀為書記。即使擔負書記之職,陳獨秀同時還是《新青年》主編,并且,《新青年》為此改組成上海共產黨組織公開出版的機關刊。
在上海成立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織,其一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將《新青年》改為上海黨組織的機關刊物。創辦《勞動界》周刊,作為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讀物。創辦《共產黨》月刊,這是半公開的黨內理論刊物。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著作,1920年8月,陳望道譯出《共產黨宣言》的第一部中文全譯本,由上海小組自辦的又新印刷所用社會主義研究社名義出版?!?/p>
1920年9月,第8卷第1號《新青年》首篇發表了陳獨秀的《談政治》一文,標志著陳獨秀徹底轉向了列寧主義的政治革命。當期的《新青年》還專門開辟介紹俄國革命的“俄羅斯研究”專欄,以此標明《新青年》改組轉型為中國共產黨的上海組織機關刊。這個專欄里,登載了介紹蘇俄革命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以及列寧著作、列寧傳略等,如列寧的《民族自決》《無產階級政治》,德國倍倍爾的《女子將來的地位》,李大釗的《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李達的《馬克思還原》等。
當年底,陳獨秀離開上海去廣州,才把《新青年》編輯任務,托付給臨時擔任書記之責的李漢俊及陳望道。
不僅如此,陳獨秀還與擔負宣傳工作的李達創刊了《共產黨》月刊,由李達任主編,這是中國第一份以“共產黨”命名的刊物,是適應建黨需要,面向各地早期共產主義者,系統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刊物?!豆伯a黨》月刊成為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進行建黨思想探討的重要陣地,為推進建黨工作,使各地共產黨小組成員了解黨的基本知識,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在1920年的8月份,還創辦了《勞動界》。李漢俊在發刊詞《為什么要印這個報》中說:“我們中國的工人比外國的工人還要苦。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為外國工人略微曉得的事情,我們中國工人不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我們印這個報,就是要教我們中國工人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在《勞動界》的啟發下,工人們提高了覺悟。
因為“在上海成立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織,是各地共產主義者進行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所以,此時或公開或內部發行的《新青年》《共產黨》《勞動界》等,實際上起到了中共機關刊或中共領導下的新聞宣傳工作主陣地的作用。
與此同時,早期的那一批建黨積極分子,還充分利用當時的一些熱門報刊撰文著述,宣傳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以及蘇俄十月革命等。如《星期評論》《民國日報》《救國日報》《婦女雜志》《學生雜志》等進步的甚至是激進的報刊。
(三)北京共產黨小組建立時的新聞宣傳工作
1920年10月,李大釗在北京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當時稱“共產黨小組”。同年底,正式定名為共產黨北京支部。
北京支部的領導成員結構是這樣的:書記李大釗,組織委員張國燾,宣傳委員羅章龍。
羅章龍這個宣傳委員一項主要的也是具體實在的工作,就是編輯《勞動音》。
《勞動音》是由兩個無政府主義者陳德榮、黃凌霜創辦的一個周刊,無政府主義者退出北京共產黨組織后,羅章龍接手主編《勞動音》周刊,“舊瓶裝新酒”,逐步地把它變成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的共產黨北京支部的機關刊。
《勞動音》注重促進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向工人進行馬克思主義和勞動運動的教育,提高工人的覺悟,促進工人的團結,指導工人運動的開展,推動工人運動的發展。
由于《勞動音》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很受工人的喜愛。
在出版《勞動音》的同時,共產黨北京支部還創辦了《工人周刊》,以著重報道各地工人斗爭的情況?!豆と酥芸泛芸熹N往北方各地,被譽為“勞動者的喉舌”“北方勞動界的言論機關”。長辛店工人的斗爭情況經過《工人周刊》的宣傳,對當時京漢、京綏兩線的鐵路工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之成為北方勞動界的一顆明星。各地工人紛紛派代表前來參觀、學習,效仿其榜樣。這一切都為北方工人運動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作為北京共產黨組織的發起者,李大釗也是“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最重要角色,他也是在中國最早開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的主角。正像《中國共產黨簡史》里說的:“在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中,李大釗起著主要作用。1919年,他將《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編為‘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幫助北京《晨報》副刊開辟了‘馬克思研究’專欄?!?/p>
在李大釗等人的改革操辦下,《晨報》副刊已然成了傳播宣傳新思想、新文化,介紹俄國革命、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全新的主流平臺,從而奠定了它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初期傳播史上的重要地位。
黨的一大北京代表劉仁靜“會后回到北京,即在李大釗、鄧中夏的支持和幫助下,創辦了團刊性質的《先驅》。該刊后來被迫轉移到上海后,甚至一躍而成了團中央的機關刊。”
(四)共產黨武漢支部的新聞宣傳工作
武漢,也是較早建立中共黨組織的地方。1920年秋季前后,董必武、陳潭秋、劉伯垂、包惠僧等人就秘密集會,正式成立了共產黨武漢支部。包惠僧被推舉為黨的負責人,這次成立會上作出決定,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宣傳,加強黨在工人中的工作。
1921年1月,包惠僧離漢去滬,武漢黨組織遂由陳潭秋、劉伯垂、黃負生等負責。陳潭秋等將新創刊的《武漢星期評論》辦成了武漢黨的機關刊,辦成了團結武漢文化界進步力量、反抗舊勢力、傳播新思想、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陣地。
根據包惠僧回憶,當時武漢區黨團負責人陳潭秋,利用《武漢星期評論》的平臺,與披著新文化運動外衣的守舊派刊物《江漢評論》展開斗爭,最終瓦解并擊潰了《江漢評論》,較好地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樹立了《武漢星期評論》的形象和威信。
不僅如此,武漢共產黨人還利用其他刊物展開工人運動的宣傳。他們寫的《武昌五區工人狀況表》《漢口勞動狀況》等調查報告,發表在《新青年》第8卷第1號上。包惠僧寫的《我對武漢勞動者的調查和感想》發表在1921年4月8日上?!睹駠請蟆犯笨队X悟》上。
(五)長沙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及其新聞宣傳工作
毛澤東自己回憶說:從北京“回轉長沙以后,我就在政治上做更積極的活動了。……我是湖南學生報紙《湘江評論》的編者,這個報紙對于華南的學生運動有很大的影響。在長沙,我幫助成立文化書社,這是一個研究新文化和政治動向的團體。這個書社和新民學會都強烈反對當時的湖南督軍大混蛋張敬堯。新民學會更是厲害,組織領導了一次學生大罷課來反對張。要求將他撤換,同時派遣代表到北京和西南去扇動反對張敬堯,……在北平我做了一個通訊社的社長,來推動反軍閥工作?!?/p>
《中國共產黨歷史》認為:“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湖南的傳播。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是宣傳十月革命、宣傳新思潮最有力的刊物。”
1920年冬,長沙共產主義小組正式成立,成員有毛澤東、何叔衡、彭璜、夏曦等人。長沙黨組織成立后,主要開展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工人運動、籌備湖南自修大學、組織中韓互助社等工作。其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工作,除了原先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手段外,毛澤東還利用與湖南《大公報》主筆龍兼公、張平子的密切關系,向他們推薦上海共產黨人的重要文稿,如《布爾什維克史》《俄國共產黨的歷史》《列寧的歷史》等,使湖南《大公報》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陣地。在“開展工人運動”方面,毛澤東、何叔衡、陳獨秀支持幫助成立了湖南最大的工會組織“湖南勞工會”,并創辦了《勞工》月刊,對湖南勞動大眾進行工人運動及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和宣傳鼓動。
(六)濟南共產主義小組及其新聞宣傳工作
1920秋,兩個中學生王盡美、鄧恩銘為主牽頭創立了“勵新學會”,同時創辦了《勵新》半月刊,王盡美負責編輯,鄧恩銘擔任庶務。他二人都在《勵新》發表文章,揭露和抨擊腐敗的社會制度,宣傳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等進步思想。有些文章還表現出對俄國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的向往,提出一些頗有見地的改造社會的主張。
1921年5月1日,“勵新學會”中傾向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還創辦了《濟南勞動周刊》,其宗旨是“促一般勞動者的覺悟好向光明的路上去尋人的生活”;其方針是:“增進勞動者的智識;提高勞動者的地位;改造勞動者的生活”。
《濟南勞動周刊》與上海的《勞動界》、北京的《勞動音》一樣,都是對工人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推動工人運動發展的刊物。
王盡美等人在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和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中,得到了陳獨秀和李大釗等人的幫助和促動,于1920年秋冬到1921年春夏之際,在濟南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小組成員有王盡美、鄧恩銘、王翔千等人。濟南共產黨小組成立后,繼續開展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開展工人運動的工作,為山東革命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七)廣州共產主義小組及其新聞宣傳工作
1920年冬,陳獨秀受聘于陳炯明去了廣州,任廣東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他去廣東任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辦大學和發展黨的組織。
所以,他一到廣州,立即召集他的幾個北大畢業的學生,商定建黨。
當時,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幾位畢業回鄉的北大同學,為了延續在北大時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工作,于1920年10月20日在廣州創辦了日報性質的《廣東群報》,在北大新聞學研究會舉辦的新聞夜大學學習過新聞學的陳公博擔任總編輯,譚植棠任經理兼編輯,譚平山任編輯。
陳獨秀到達廣州后,于1921年3月牽頭組建了廣州共產主義小組,陳獨秀任書記,譚植棠負責組織工作,陳公博負責宣傳工作,《廣東群報》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廣州共產黨的機關報。
《廣東群報》出版至1922年夏,因陳炯明叛變,廣東環境惡化而被迫停刊。
“1920年10月,譚平山、陳公博等創辦《廣東群報》,在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宣傳社會主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薄皬V州黨組織成立后,積極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陣地,開展工人運動。以《廣東群報》作為黨的機關報,開辟‘馬克思研究’‘工人消息’‘評論’‘留法通訊’等許多欄目,報道工人運動情況,宣傳社會主義,介紹馬克思、列寧的生平,俄國共產黨的歷史等,內容生動活潑,深受進步青年和工人的歡迎?!?/p>
(八)留日學生黨員的新聞宣傳工作
施存統、周佛海在上海共產黨小組成立時就加入了其中。后來,二人去日本留學。
在日本的“施存統和周佛海撰寫一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寄回國內的報刊上發表。如施存統曾在《新青年》和《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發表《馬克思底共產主義》《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應用》。周佛海在《新青年》《共產黨》月刊上發表《我們為什么主張共產主義?》和《奪取政權》等?!?/p>
后來,接到參加一大的通知,周佛海作為留日學生代表回上海參會,并且還成為陳獨秀到任之前的代理書記。
(九)《新青年》:中共第一個機關刊物
當然,更早的中共新聞宣傳工作其實應該從《新青年》說起。
1915年9月15日創刊的《青年雜志》,在1916年9月1日創刊一周年之際改名《新青年》。直到1926年停刊,幾乎沒有脫離過它的創辦者陳獨秀的視野,無論是他一人獨撐,還是后來的同人辦刊,或是有編委會的編輯部辦刊,始終都在陳獨秀掌控之中,并隨陳獨秀從上海到北京,又從北京到上海,后來又隨他到過廣州。而且,辦刊思想也隨著陳獨秀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當陳獨秀從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后,刊物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刊。就是后來短暫休刊后,重新以季刊形式面世,成為由瞿秋白主編的中共中央機關理論刊物,也還是在陳獨秀的領導之下。
從以上中共建黨及中共一大參會代表所在地建黨前后新聞宣傳工作的一般情況,追溯梳理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的新聞宣傳工作的路徑和業績,從中我們可以認知以下的一些特點和結論。
(一)無論地方黨組織,還是黨的中央組織,其組織架構幾乎是相似或相近的:大多有一個書記,一個管組織發展,一個管新聞宣傳。即使沒有這樣的組織形式,也都是有人負責新聞宣傳工作的,而且大多數黨的領導成員都能夠承擔或多或少的新聞宣傳之職。
當時,中共中央的工作可以說百廢待興、紛繁復雜,但新聞宣傳工作始終是其中最重要、最具體、最實在的工作。如,《共產黨》月刊,還有一個《新青年》等。
此外,還有一個專門領導工人運動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中共一大后即宣告成立,還出版了書記部的刊物《勞動周刊》,由張國燾、包晦生(包惠僧的化名)、李震瀛、李啟漢負責編輯工作。發行對象是各工廠的工人。
而且,隨著“中共一大”的成功舉行,中國共產黨的新聞宣傳工作也次第有序地展開。
從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到《新青年》,到《每周評論》,到《共產黨》月刊,到《向導》周報,到《熱血》日報……黨的新聞宣傳工作幾乎不曾有間斷。生動體現了“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列寧)的道理。
(二)建黨初期黨的新聞宣傳工作都是有載體的,這些載體或是在原有刊物基礎上“舊瓶裝新酒”,推陳出新;或是創辦新刊物“新瓶裝新酒”,全面創新;或是在別人的報刊平臺上“借別人的舞臺唱自己的大戲”,“借嘴說話”,為我所用。比如,北京的《勞動音》,濟南的《勵新》,廣州的《廣東群報》等,就是“舊瓶裝新酒”。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成為其機關刊的《新青年》,更是最早傳播新文化、新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老刊物。中共成立后的《新青年》可以說是全面創新,以全新的面貌示人。
開創新刊的如《共產黨》月刊,還有《勞動周刊》等,是橫空出世,是閃亮登場。
還有“借別人的舞臺”的。根據李銳在1957年出版的《毛澤東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動》1990年修訂版一書的記述,1949年作者隨大軍南下到湖南,湖南《大公報》創辦人和主筆張平子向他介紹,五四運動時期,毛澤東在該報發表過許多文章。李銳從張平子珍藏的湖南《大公報》舊報中查閱,僅從《隨意錄》和《時評》等欄目中,就找出二三十篇毛澤東所寫的文章。
還有研究系的《晨報》就是在李大釗等的幫助和操辦下,改造成了馬克思主義傳播平臺?!?922年5月5日,是馬克思誕生104周年,《晨報》副刊推出的紀念專號刊登了兩篇紀念文章:‘我們紀念馬克思的意義’和‘俄國革命之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署名都是‘競人’,亦即都是劉仁靜把自己的名字顛倒過來的諧音。這兩篇文章想必都得到李大釗的幫助,至少經他審閱,因而能發表在《晨報》副刊上。從李大釗把自己的紀念文章‘馬克思與第一國際’發表在5月6日,而把劉的兩文發表在正式的紀念??希梢娝麑Υ硕囊草^重視?!?/p>
濟南共產主義小組成立之后,不僅繼續在《勵新》上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而且在當地報紙《大東日報》上出了一個《勞動周刊》,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知識,推動工人運動的開展,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陣地。
(三)中共創始人及其領導者,大多都是從新聞宣傳工作開始建黨歷程的。陳獨秀從1915年9月15日創辦《青年雜志》開始,就一步一步地把民主與科學的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星星之火,一點一點地在中國大地點燃,直至推動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及發展。
作為新文化運動中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第一人,李大釗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就是在由《青年雜志》改名的《新青年》上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正是由于李大釗與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結成了牢固的革命友誼,他們攜手把《新青年》辦成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陣地,進而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就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一段佳話。
毛澤東從北京回湖南后,“在其主編的《湘江評論》上,熱情歌頌十月革命的勝利,認為這個勝利必將普及于世界,我們應該起而仿效。”
從這一點上看,早期的那一代革命家是理論宣傳與身體力行并重的,是不僅坐而論道,而且是起而實行的。他們對于尋求并認定的革命理論,是“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他們大多是怎樣說的,也就怎樣做的。是理論聯系實際、言行一致的革命者。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都是胸懷革命理想,倡言革命目標,實行革命行動,付出革命一生的人。
所以,毛澤東1958年1月12日給當時廣西省領導劉建勛、韋國清的信中指出:“精心寫作社論是一項極重要任務,你們自己、宣傳部長、秘書長、報社總編輯,要共同研究。第一書記掛帥,動手修改一些最重要的社論,是必要的。”三天之后,毛澤東又對時任新華社社長兼人民日報總編輯的吳冷西說:“評論大家寫,各版包干是好辦法??偩庉嬍墙y帥,要組織大家寫,少數人寫不行?!?/p>
毛澤東不僅是這樣要求別人的,他更是嚴于律己、身體力行的。實際上,從毛澤東到習近平都是一脈相承的,不僅僅提要求、發號召,而且都是身體力行地努力付諸實踐。
所以,“政治家辦報(刊、社、臺、網)”的思想從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和中共新聞宣傳工作來看,是有深厚的紅色傳統和豐富的實踐基礎的,是其來有自的,并且必須始終堅持的。這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新聞宣傳工作最可寶貴的也是最重要的經驗,對今天依然有著極其重要的啟示意義。
(四)所有黨的報刊及其新聞宣傳工作,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在發揮著宣傳、鼓動和組織社會革命運動方面的巨大的積極作用。報刊已然成了建黨及其革命事業的活動中心、組織中心、指揮中心。
(五)中共早期新聞宣傳工作,除了報刊等載體,還有“書社”“學會”“研究會”等形式。且都對建黨及其宣傳工作發揮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如“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上海的“社會主義研究社”,武昌的“利群書社”,長沙的“新民學會”“文化書社”和“俄羅斯研究會”,濟南的“勵新學會”,廣州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等。
李銳在《毛澤東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動》中寫道:“1920年7月,毛澤東同志回到湖南展開廣泛的革命活動時,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新文化運動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其中影響最大并與建黨有密切關系的事,是創辦了文化書社。”
李維漢在《回憶新民學會》中也說過:“影響最大,與建團建黨工作關系最密切則莫過于創辦文化書社這件事?!?/p>
《中國共產黨歷史》介紹:“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秘密建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建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這是準備建黨的第一個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步驟。這兩個研究會不僅僅是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為建黨作理論上、思想上的準備,而且培養出第一批共產黨員,為建黨作了組織上的準備?!?/p>
(六)中共建黨初期新聞宣傳工作的載體,都是從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切入的,逐步轉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這使得辦刊、辦社及研究會等與建黨成了互相成就、相輔相成的關系。或者也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正是從新聞宣傳造輿論的工作起步的,而且黨的新聞宣傳事業又是隨著革命事業不斷發展而發展壯大的。
(七)這些載體的操盤手大多是年輕人。從1915年創刊的《青年雜志》看,當時的創辦者陳獨秀歲數最大,也才36歲。最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李大釗,時年也不過30歲左右。而在北京接手主編《勞動音》時的羅章龍才24歲,在上海創刊并編輯出版《共產黨》時的李達30歲,陳公博任《廣東群報》總編輯時28歲,在武漢編輯《武漢星期評論》時的陳潭秋24歲,在濟南編輯《勵新》的王盡美22歲,在湖南編撰《湘江評論》時的毛澤東26歲……幾乎全都是一批英姿勃發、血氣方剛的青年才俊。這再一次說明:青年強則國強。
(八)這些載體多是面向青年知識分子和勞動階級的,所以越來越講究通俗易懂、不拘一格、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使之能夠很快融入相應的讀者群,與讀者群體發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密切關系,并發揮了其應有的宣傳、組織、鼓動、引導的作用。這對于今天的新聞宣傳工作如何吸引青年人及廣大的勞動群眾,如何向青年群體甚至青年亞文化群體進行有效的有力的傳播并使其易于樂于接受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發。
(九)這些載體多是新聞與評論兼具,且以評論為重的。有些報刊名字就帶有“評論”二字,如《武漢星期評論》《湘江評論》《每周評論》《星期評論》等。這似乎與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報刊出現時的狀況比較一致:都是新聞與評論同行的。也比較符合新聞出版署曾經對報紙所下的定義。而評論這一樣式,更有利于開展直截了當的革命宣傳、鼓動、組織工作。這對于當下如何加強新聞評論工作也很有啟示。
(十)這些載體都經歷了發行量由少到多,又最終被迫關停的過程,但在當時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如湖南的《湘江評論》發行數從創刊時的2000份,第二期就發行到5000份。《新青年》從創刊(《青年雜志》)時的1000冊,發行到最高20000冊。北京的《勞動音》從1000份很快發展到4000份。即使半公開發行的《共產黨》月刊,也從很少的內部傳閱數額,很快發行到5000多份。《勞動周刊》也從創刊時的不足千份,最高發行到5000份。這些報刊因各種條件限制或打壓,后來被迫???,但無一例外地都在建黨前后發揮了各自應有的積極作用。
[1]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8.
[2]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6.
[3]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9-90.
[4]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91-92.
[5] 張樹軍.張國燾傳[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57.
[6]鄭惠等.劉仁靜[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7—90.
[7]《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注釋集[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38.
[8]唐寶林.陳獨秀全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33.
[9]蘇若群.親歷建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4.
[10]蘇若群.親歷建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4.
[11]蘇若群.親歷建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4-5.
[12]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12.
[13]蘇若群.親歷建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30-34.
[14]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10.
[15]《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注釋集[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22-23.
[16]鄭惠等.劉仁靜[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7—101.
[17]蘇若群.親歷建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74-75.
[18]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76.
[19]蘇若群.親歷建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76.
[20]毛澤東口述.斯諾筆錄.毛澤東自傳[M].汪衡譯.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1:34—35.
[21]《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注釋集[M],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43.
[22]蘇若群.親歷建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102-104.
[23]李肇年,劉昕.鄧恩銘[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22—33.
[24]蘇若群.親歷建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196-197.
[25]蘇若群.親歷建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152-153.
[26]《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注釋集[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47-48.
[27]“一大”前后<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0—22.
[28]《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注釋集[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52.
[29]中國共產黨歷史<1919—1949>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7.
[30]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7.
[31]鄭惠等.劉仁靜[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2.
[32]《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注釋集[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46.
[33]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10.
[34]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202.
[35]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203.
[36]蘇若群.親歷建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127.
[37]《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注釋集[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