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平
(遼東學院 遼寧丹東 118003)
草莓是一種深受大眾喜愛的水果,富含豐富的維生素,口感酸甜可口,柔軟多汁,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被廣泛種植。隨著草莓種植面積的擴大,在具體的栽培過程中,由于管理粗放,非常容易出現農藥殘留超標的情況,影響人體的健康。所以,探析無公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嚴格把關草莓生產基地條件,確保種植過程的生態化、無害化,保障草莓的質量,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草莓品種的選擇應當因地制宜,并且重點以耐寒、耐陰、抗病強、長勢快、休眠期短為主,較受歡迎的品種如明寶、新明星、春香等。而在露天栽培中,一般以休眠期較長的品種為主,如826、索非亞(圖1)等。因此,草莓無公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環節中,品種的選擇與區域間的契合尤為關鍵[1]。

圖1 索非亞草莓品種
為保障草莓的生長,在栽培種植前應當選擇背風向陽地塊,同時兼顧土壤、排灌、地勢等因素,綜合選擇弱酸性壤砂土質,以保證草莓種植過程中,始終保持無公害要求。一般而言,所選擇區域的前茬作物應以大田作物或者豆類為佳,整地時應按照標準使用肥料,如優質堆肥5000 千克/畝,尿素20 千克/畝,硫酸鉀15 千克/畝,過磷酸鈣100 千克/畝,按照上述配比均勻鋪撒于地表,再實施深耕操作,其深度控制在25~30 厘米為宜,從而為草莓種植后的生長提供疏松透氣的環境。種植主要采用平畦或高壟栽培,大部分情況下應以高壟栽培為主,其優勢在于土層的加厚可以促進植株生長,且后期通風透光性能夠得到保證,對于病害具有一定抵御能力。在設置上,壟寬一般為60 厘米左右,壟高為15~20 厘米,壟距控制在30 厘米左右為宜。
選擇適宜的草莓品種實施播種育苗。在實施露地育苗時,苗圃占地面積應保證在150 米2/畝,即在生產田周邊選取合適區域,施入基肥改善土壤結構,再深耕后制成平畦[2]。通常在4 月初定植母本苗,以80 厘米×80 厘米確定株行距,在植株定植緩苗后,便會出現花蕾,此時應將其打掉以保持草莓匍匐莖的生長。之后再根據實際追肥2~3 次,用量為7.5~10 千克/畝,根據墑情合理澆水,保持土壤的濕度,以使草莓扎根生長。應注重除草松土,一般每個母本苗可繁殖30 株左右。
根據草莓的栽培需求,應及時整地。為保證草莓無公害種植標準,所選區域應遠離工業區、污染源,且以優質土質為基礎,以便于實施田間管理[3]。大棚通常應選擇坐北朝南地塊,以拱形塑料棚為主,保證周邊無高大植物及建筑,選擇微酸性壤砂土為主。在栽培前利用三層膜及不透明覆蓋物覆蓋地面,為避免產生根腐病、黃萎病,應避免草莓重茬種植。一般選擇在7 月份深翻土壤,利用覆蓋地表以使溫度達到50 ℃左右,以殺滅土壤中的有害菌,時間控制在40天左右,或者使用發煙劑、硫黃粉各1 千克,對棚內實施消毒處理。熏棚溫度控制在55~60 ℃為宜,持續時間在1~2 天。完成閉棚消毒后應通風換氣,并按照整地要求追肥、建壟。
草莓定植時間一般在9 月前后,定植苗應保持根系帶土栽培,做到隨起苗、隨移栽,并對定植苗進行篩選,淘汰弱苗、病苗等,每株苗葉片應控制在3~4 片,每畦種植2 行,采取三角種植方式,穴距及行距均應控制在20 厘米左右。為保證滴灌的效果,植株栽種位置應離滴灌兩側10 厘米左右,栽種密度為7000株/畝。為提升果實采收便利性,在栽種時應將苗弓背向外,使花序能夠延伸至溝邊。定植后應實施透水灌溉,時間應選取在下午,連續灌溉3 天,方法為慢速噴灌,以防止土壟坍塌(圖2)。若遇高溫天氣,即氣溫高于30 ℃時,需要在次日噴霧30 秒,植株成活后,應控制好土壤濕度。

圖2 草莓定植
充足的營養是保證草莓高產高效的關鍵,因此需要科學落實水肥管理要求,多以有機肥為主實施追肥,可采用雞糞30 噸/畝,并適當添加化肥進行輔助,以滿足草莓的生長期需求。施肥應盡量保持均勻,且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落實。
定植13 天后應施加薄肥1 次,肥料配比為每畝地碳銨5 千克與豆粕7 千克、清水300 千克混合施用。20 天后再施肥1 次,配比為復合肥15 千克,與豆粕7.5 千克、清水300 千克混合施用。同時,在施肥前應當實施有效除草和松土,避免肥料的流失。在覆蓋黑膜前應再次施加復合肥30 千克/畝,并實施透水灌溉,再利用硫酸鉀、磷酸二氫鉀、尿素等營養液進行葉面噴施(圖3),以便于果實發育營養供給,有效增加果實的含糖量及質量。覆蓋地膜后直至次年雨水前均無需補肥補水,并做好棚內溫濕度調節。

圖3 噴施葉面肥
另外,草莓從定植期至開花期,其對于土壤的濕度具有較高要求,應當保證土壤的濕度,待花開后則可以實施控制,采取不干不澆的方式,促進草莓生殖生長。在春分后可澆灌1 次,并去除其老葉片。
草莓無公害栽培管理中,應當依據其生長期特點,實施差異化的溫濕度管理。具體而言,在顯蕾期,日間溫度一般以26~28 ℃為宜,夜間溫度則以15~18 ℃為宜;顯蕾后日間溫度可適當下調1 ℃,夜間溫度控制在8~12 ℃,且不宜超過13 ℃,否則易產生腋花芽退化現象。在花期時,日間溫度應在22~25 ℃,夜間溫度為8~10 ℃。在果實成熟期,日間溫度在20~25 ℃,夜間溫度為5~10 ℃。
在草莓的生長期內,應避免濕度的大幅波動,開花時濕度應在50%~60%,濕度太大易滋生病害,且影響草莓的生長。種植后主要以滴灌為主,在午間實施放風,控制濕度的顯著變化。
在花期可以放養蜜蜂,保證草莓的自然授粉率,同時為保證蜜蜂的高效活動,應注重溫度控制,必要時可選擇人工輔助授粉。花期內應避免噴灑農藥,防止果實畸形以及對蜜蜂活動的影響。若必須噴灑時,應當將蜜蜂移出棚外,靜置7 天后再移入棚內。
病蟲害防治是保證草莓生長的關鍵環節,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尤其是在草莓種植前的整地階段,便應落實相關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使后期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頻率,確保達到無公害種植標準。另外,應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類農藥,并在果期注意用藥間隔時間。生長期內應注意防治灰霉病,通常應在花前利用百菌清、撲海因、速克靈等藥劑,以600~800 倍液噴施。并利用速克靈、多菌靈等藥物,做好黃萎病、葉斑病、芽枯病等防治工作,以噴施的方法做好預防,一般間隔5~7 天噴灑一次,共噴灑2~3 次為宜。在病毒病的防治中,主要針對蚜蟲做好防治,用25%噻蟲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劑3000~5000 倍液、3%啶蟲脒(莫比朗)乳油1500 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1000~1500 倍液進行葉面噴霧。防范紅蜘蛛侵害時,可選擇吡蟲啉、阿維菌素1000 倍液進行防治。
總而言之,草莓具有適應性強、易栽培、繁殖快、周期短的特點,其口感鮮美不僅適合新鮮食用,而且能將其加工制作成各種草莓制品。隨著大眾消費水平的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食用無公害草莓,因此,要全面謀劃,整體設計,加強草莓無公害高效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提升草莓的質量,在滿足大眾需求的同時,為種植戶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