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五一
(吉林財經大學 統計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固定資本作為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對國民經濟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從供給角度看,固定資本的實物形態主要是各種生產手段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場所等,它是社會生產得以持續進行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生產手段常被用來代表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如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蒸汽機時代、內燃機時代、計算機時代等。因此,對固定資本進行準確的測度,可以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能力和發展水平作出基本的判斷。從需求角度看,固定資本形成是社會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固定資本形成在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增高,2019年占比達42.37%。這表明固定資本形成對從需求角度保證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和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與固定資本形成的統計調查與核算制度,為政府和社會公眾提供了不少關于固定資本的信息。但是,現有的固定資本核算體系還不夠完善,不能很好地滿足政府、企業和公眾進行宏觀調控或微觀決策的需要。因此,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國固定資本核算的指標、方法和制度,是當前統計理論界和實踐部門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本文在分析現有核算方法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就如何進一步改進與完善我國的固定資本核算體系提出建議。
目前,我國統計學界對固定資本核算的范圍存在一些模糊認識。例如,土地、貴重物品等是否應納入固定資本核算的范圍?居民擁有的房產和小汽車是否屬于固定資產?這些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為了正確解答這些問題,亟待對固定資產給出統一的科學定義,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界定固定資本核算的范圍。
我國以往的固定資本核算只有流量核算,沒有存量核算。雖然一些研究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已經開始試編國家資產負債表,但國家統計局編制的官方資產負債表尚未正式發布。以往學術界關于中國固定資本存量的估算方法主要是永續盤存法,所依據的基礎統計數據是歷年的固定資本形成額或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由于直接調查資料的欠缺,在運用該方法時一般還需要事先給定一些參數,如初始時點的資本存量、固定資產的耐用年限、固定資本的殘存模式或固定資本損耗率等。研究者對這些參數的設定帶有較多的主觀色彩,缺少與基礎統計數據的對照與檢驗,以至于不同研究者估算出來的結果大相徑庭,而且難以判斷何者更為準確可靠。
在以往開展的經濟普查中,雖然也涉及對固定資本存量的調查,但總的來看還不夠完整。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我國的農業普查與經濟普查不在同一年份進行,缺少時點完整的全社會固定資產原值。而且在農業普查中,農戶的農機具與住房等往往只有實物量而缺少價值指標。
2.經濟普查中的第三產業固定資產原值的數據尚不夠完整。一是未對住戶(居民)所擁有的房產的原值進行調查。二是一些本應作為固定資產統計的資產,在經濟普查也有部分遺漏。例如,有些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如市政道路等,由政府出資建設,無償供社會使用,目前這些基礎設施的價值并未完全納入政府部門或有關非營利單位的資產負債表,所以在普查時很可能被遺漏。
3.我國已完成的前三次經濟普查未涉及研發支出資本化項目。2016年中國的新核算體系借鑒聯合國SNA2008,開始將這部分納入固定資本形成的核算。但在最新的第四次經濟普查中,由于各種原因,這部分研發支出形成的資本仍可能有所遺漏。
我國現有統計中與固定資本流量有關的指標有兩種:一是固定資產投資統計中的“固定資產投資”;二是國民經濟核算中的“固定資本形成”。這兩種指標之間統計口徑上的主要差別如下:(1)“固定資產投資”不包括50萬元以下項目的固定資本投資,但是這一部分應計算在“固定資本形成”中;(2)“固定資產投資”不包括商品房銷售價值與相應的建造成本之間的差額,而“固定資本形成”則包括這部分內容;(3)固定資產投資額包括購置舊建筑物、舊設備的費用,這些活動僅涉及使用權轉移,并不增加全社會的固定資本,所以未包括在固定資本形成中。
一般認為,與“固定資產投資”相比,“固定資本形成”更適合作為全社會開展固定資本核算使用的流量指標。但即便是“固定資本形成”,與固定資本存量指標仍然不能很好地銜接。從理論上講,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固定資本存量應當是按照規定的價格評估的一定時點全社會各經濟主體所擁有的固定資產的總價值,而現有的“固定資本形成”指標實際上包括了相當一部分尚未交付使用的在建工程,這部分在建工程尚未列入有關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不僅如此,由于各種原因,在建工程中有一部分很可能變成爛尾工程,永遠不會被計入固定資產。因此,如果簡單地利用現有的“固定資本形成”指標作為永續盤存法中的固定資本流量,去計算總固定資本存量,很可能造成較大的偏差。
固定資產價格指數不完善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固定資產流量價格指數不夠完善。目前我國尚未正式發布固定資本形成價格指數①利用歷年的現價固定資本形成和按可比價計算的固定資本形成的發展速度,可以估算出固定資本形成平減指數,即固定資本形成的價格指數。但目前官方未正式公布,也未說明其計算方法和計算依據。。現有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實際上是從建造成本和設備購置成本角度編制的反映固定資產投資價格變動的指數。如上文所述,“固定資產投資”與“固定資本形成”之間在統計口徑上存在不少差別。因此,用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替代固定資本形成價格指數只是一種權宜之計。另外,現有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缺少分行業的價格指數,不便于更準確地對分行業固定資本存量進行核算與分析。
二是尚未建立固定資本存量的價格指數。資本存量可按照以下三種價格計算:(1)獲得時點的價格(又稱原價或歷史價格),這是建造或購置該固定資產時的價格。按獲得時點計算的總資本存量通常被稱為“固定資產原值”。由于某一時點的資本存量中均包含了不同時期形成的固定資本,因此,按獲得時點價格計算的資本存量實際上包含了按不同時期固定資產投資價格計算的固定資本形成額。(2)重置價格,這是當年重新購置同樣類型、同樣質量的固定資產需要支付的價格。按照這種價格計算資本存量,需要每年都對現有固定資產的價格進行重新評價。按重置價格計算的資本存量反映了不同時點資本存量的名義價值。(3)基準時點價格(又稱不變價格或可比價格),按可比價計算的資本存量可消除價格變動對資本存量的影響,從而更真實地反映資本存量的變動情況。
由于各種原因,以往人們往往只是討論固定資產流量的價格指數,而忽視固定資本存量的價格指數。從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角度看,今后需要開展全社會的資產負債核算。在資產負債核算中,按歷史價格計算的資本存量數據是必不可缺的。另外,日常企業會計核算中關于固定資產原值的數據以及我國經濟普查所獲得的關于固定資產存量的數據都是按照歷史價格計算的。為利用這些信息去驗證利用永續盤存法估算的資本存量是否準確,有必要考慮如何利用資本存量價格指數,將按歷史價格計算的資本存量換算成按不變價計算的資本存量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開展資本核算,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各種經濟分析,不僅需要總量資料,而且需要有關的分類資料。一般而言,固定資本分類越細致,資本存量估算的精度就越高,所提供的資本核算資料的價值也越大。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資本核算手冊中,將固定資產類型劃分為住房、其他建筑物、機械和設備、武器裝備系統、耕作資產、非生產性資產的所有權轉讓資本、知識產權等七大類,各大類下又劃分若干小類。與OECD建議的分類相比,我國目前的資產類型分類比較粗略:固定資本形成未給出具體的資產類型分類;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只是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為三大類,即建筑安裝工程、設備工器具購置、其他費用。
在經濟活動部門分類方面,我國只有分產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數據,無分產業部門的固定資本形成數據,更無分產業部門的固定資本存量數據。
作為固定資本核算對象的固定資產,應同時具有以下特征:
1.固定資產是為生產其他物品或服務而擁有的資產
一項資產是否屬于固定資產,不是看其具體的實物形態,而是看其在生產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只有作為生產經營基本條件的資產才是固定資產。例如,同樣是小汽車,出租汽車公司擁有的小汽車屬于固定資產,而居民個人自用的小汽車則不屬于固定資產。計算機公司經營中使用的計算機屬于固定資產,而作為公司產品準備出售的計算機則不屬于固定資產。同樣道理,居民擁有的耐用消費品也不屬于固定資本核算的范圍。不過,居民個人擁有的住房則屬于固定資產。這是因為,在現行國民經濟核算中,居民自有住房要計算虛擬服務,并將其計入住戶部門創造的增加值。也就是說,居民的自有住房也是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條件,應納入固定資本核算的范疇。
2.固定資產是經濟系統可以再生產的資產
固定資產必須是經濟系統可以再生產的資產。未經開發的土地、自然資源屬于經濟系統無法再生產的資產。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對土地、礦產的開發以及非生產資源如土地交易產生的追加費用并不是非生產資產,而是屬于可生產資產,應歸入固定資產的核算范圍。貴重物品雖然最初是由生產系統制造的,但屬于不可再生的物品,因此不納入固定資產的核算范圍。
3.固定資產是有明確所有權的資產
固定資產必須有明確的所有權。所有權分為法定所有者的法定所有權和經濟所有者的經濟所有權。法定所有者指在法律上擁有相關實體從而獲得相應經濟利益的機構單位。經濟所有者指經營相關實體,承擔有關風險,從而享有相應經濟利益的機構單位。大多數實體的法定所有者和經濟所有者是一致的,當兩者不一致時,一般由經濟所有者進行統計。
4.固定資產是生產經營過程中可長期反復使用的資產
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能夠長期保持原有實物形態,但其生產效率可能會有所降低,其價值也會隨著資產的磨損逐漸以折舊的形式轉移到產品(含服務)的成本中去。經過一段時期的使用,由于物理上的磨損或經濟上不再適用,這些資產將退出生產過程,即發生所謂的資產報廢。這時,可利用已提取的折舊去購置新的資產,實現實物形態(或使用價值)的更新。固定資產的實物更新與價值補償不同步的特點,對資本核算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說,既要有從物量角度反映固定資產總規模的指標,又要有從生產角度反映固定資產所具有的實際生產能力的指標,同時還要有從財富角度反映實際價值的指標。
5.固定資產是具有規定特征的資產
在現實經濟中,為了便于管理,對于固定資產還規定了一定使用期限和單件價值。只有超過一定使用年限(例如一年)和單件價值(例如2000元)的資產才被納入固定資本核算。不滿足上述條件的一些生產工具,雖然也可在生產過程中反復使用,但由于其價值較低,在管理中不作為固定資產,而是作為低值易耗品管理。對現有資產的改善、修理能夠相應延長資產的服務壽命和增強資產的生產能力。在現實經濟活動中,還會發生固定資產的交易活動。這些活動也屬于生產活動,并且都會使經濟主體所持有的固定資產的價值得到恢復或增加,因此也可以納入固定資本核算的范圍。
在科學定義固定資產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可以明確給出固定資本核算的范圍。
圖1是聯合國SNA2008中給出的非金融資產分類圖。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國固定資本核算的范圍應限定為該圖所示的生產資產下的固定資產。

圖1 SNA2008關于非金融資產的分類
我國應盡快構建以三種固定資本存量指標為核心,以四種固定資本流量指標為紐帶的固定資本核算指標體系。這些固定資本核算的基本指標如下:
1.總資本存量
總固定資本存量(簡稱總資本存量)是以貨幣計量的經濟主體在某一時點所擁有的按照固定資產最初的全部價值計算的固定資本的總量。對總資本存量進行核算,通常假定資產在報廢之前總是能夠百分之百地保持其生產效率和全部價值,而沒有考慮其使用過程中效率降低和價值消耗帶來的影響。在我國,到目前為止官方尚未公布總資本存量數據,但會計核算和經濟普查中的“固定資產原值”指標與總資本存量概念比較接近,實質上是按歷史價格計算的總資本存量。
2.凈資本存量
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實物形態雖然可以長期保持,但其價值必然會發生損耗。固定資產的損耗包括因使用產生的有形損耗以及由于技術進步帶來的無形損耗。從總資本存量中扣除其使用期間累計的固定資本消耗余下的部分就是凈固定資本存量(簡稱凈資本存量)。凈資本存量的概念與我國會計核算中的“固定資產凈值”較為接近①兩者之間的差別可參見下文所述的會計核算中的“折舊”與資本核算中的“固定資本損耗”的區別。。
3.生產性資本存量
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其生產效率必然會逐漸降低。從總資本存量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損失的生產能力后余下的部分,稱為生產性資本存量。
4.固定資本形成
資本存量是通過歷年發生的固定資產流量而形成的。OECD的資本核算手冊推薦用國民經濟核算中的“固定資本形成”來衡量固定資本流量。
5.固定資產報廢
固定資產因各種原因退出生產過程,被稱為報廢或退役。固定資產報廢的原因,不僅包括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的損壞,也包括因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應用使原有固定資產經濟壽命縮短。
6.固定資本消耗
固定資本消耗屬于價值變動概念,它是指在核算期內,由于自然退化、磨損等有形損耗或技術進步等引起的無形損耗而導致經濟主體所擁有的固定資產存量現期價值的下降。
現實經濟活動中,一般通過從生產經營收入中提取折舊的形式去彌補固定資本的消耗。因此,在對資本進行核算時,也常常用會計核算上得到的折舊作為固定資本消耗的替代數據。但是必須指出:嚴格地講,資本核算中的固定資本消耗與會計核算中的折舊并不完全相同。SNA2008中給出了關于固定資本消耗的一般定義:“固定資本消耗(CFC)是指核算期間,生產者所擁有或正在使用的固定資產由于自然變化、正常意外損失所導致的存量現值的減少。”會計核算中的折舊則是根據現行的財稅制度與規定的固定資產壽命期提取的用于補償固定資產損耗的基金,是企業生產成本的組成部分。為了企業既能保證固定資產價值補償與實物更新的需要,同時又能避免企業通過不恰當提高折舊率而達到避稅的目的,國家根據不同類型企業以及不同類型固定資產的情況,統一規定了相應的折舊方法與計算折舊的年限。會計中的折舊通常是按照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提取的,其折舊率是相對于資產原值而言的,資本核算中的固定資本消耗率理論上則是相對于凈資本存量而言的。由此可見,資本核算中的“固定資本消耗”與會計上的“折舊”在理論定義與實際操作上都有一定差別。
7.生產能力下降
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效率降低,實際生產能力也會逐步下降。

由上式可知,這里所謂的“生產能力下降”是指在使用期間已經失去實際生產能力的資本存量。“生產能力下降”與“固定資本消耗”考察的角度不同,兩者的數值會有所差異。例如,一些建筑物、停車場在整個使用壽命期內能大致保持與新投入使用時相同的效率,也就是說其生產能力幾乎不會降低,但是其價值則會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而逐年降低。
綜上所述,總資本存量指標是從物量角度對固定資產進行考察的指標,它可以反映一定時點上全社會經濟主體所擁有的全部固定資產物量的總規模。總資本存量的變動受固定資本形成與固定資產報廢兩個流量指標的影響。凈資本存量是從財富角度考察的指標,它可以反映一定時點上全社會經濟主體所擁有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凈資本存量的大小除了受總資本存量大小的影響外,還受固定資產使用期間固定資本消耗累計這一流量指標的影響。生產性資本存量是從生產能力角度考察的指標,它可以反映一定時點上經濟主體所擁有的生產能力。生產性資本存量的大小除了受總資本存量大小的影響,還受累計喪失的生產能力這一流量指標的影響。為了保持資本核算指標體系的協調與完整,資本核算的存量指標與流量指標在核算范圍和計算口徑上,應該能夠相互銜接,保持一致性。
上述各項指標構成了資本核算的完整指標體系。各項指標之間的基本關系如下:

上式中,Kt、Wt和PKt分別為第t期的總資本存量、凈資本存量和生產性資本存量。It、Rt、Dt和Et分別是第t期的固定資本形成、固定資產報廢價值、累計固定資本消耗和累計已喪失實際生產能力的固定資本存量。
通過上述完整的指標體系,既可以全面反映一定時點上全社會所擁有的固定資產的總規模、擁有的實際生產能力的固定資產和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又可以反映上述存量形成的具體過程以及資本存量和資本流量之間的密切聯系。
所謂基準年份盤存法,是在確定某一基準年份總資本存量的基礎上,利用式(5)來估算各年總資本存量的一種方法。

上式中,K0是基期的總資本存量,Kt是第t期的總資本存量,It是第t期的固定資產形成,Rt是第t期報廢(退役)的固定資產,n是每次直接調查資本存量間隔的年份,n一般小于固定資產的耐用壽命T。該式與固定資產耐用期內永續盤存法估算資本存量的公式實質是一致的。
利用基準年份盤存法估算總資本存量需要比較可靠的基準年份的總資本存量數據和歷年固定資本形成與報廢的數據。在統計實踐中,固定資本流量數據的宏觀數據相對比較齊全,而固定資產報廢的數據則相對難以獲得。但是,如果能夠得到相鄰兩個經濟普查時點的總資本存量數據,同時假定短期內報廢率λ不變,則可以通過求解高次方程的方法求得λ①限于篇幅,此處不列出如何通過高次方程估計報廢率的具體過程,以及該公式的具體推導過程。,并利用式(6)往后遞推估算歷年的總資本存量。

基準年份盤存法既充分利用了基準時點對資產存量進行調查的信息,又很好地利用了日常統計中關于資本流量的信息。利用該方法,可以及時修正永續盤存法可能產生的累計估算誤差。其估算結果相對可靠,成本比直接調查法低,時效性則比直接調查法要高。因此,日本與韓國都曾利用這種方法,對本國未進行國富調查年份的資本存量進行估算。當然,基準時點盤存法也有一些局限性:一是對基準時點資本存量和報廢固定資本的調查仍需花費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關于報廢率不變的假定有時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實際;二是該方法不太適合用于對歷史數據的估算,對歷史數據的估算通常還是采用永續盤存法。
目前,中國每5年會進行全國經濟普查,同時還會定期開展人口普查(含居民住房普查)和農業普查,這些都為掌握基準時點的資本存量提供了較好的基礎。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固定資產形成與報廢的記錄也將日趨完善。因此,從長遠看,以基準年份盤存法為中心,并輔以永續盤存法,建立我國的資本存量核算的方法制度體系是比較恰當的選擇。
我國固定資本核算體系的完善有賴于相關基礎統計的進一步改革與完善。
從固定資本存量核算角度看,為了更好地利用基準年份盤存法和永續盤存法去估算資本存量,有必要進一步完善關于基準年份固定資產的調查。經濟普查中關于固定資產的調查要按照前面所述的固定資產的基本定義,做到應查盡查,不重復不遺漏。同時要在人口普查和農業普查中增設對居民住房價值和農業固定資產原值的調查,并采用一定方法利用這些普查數據估算經濟普查年份居民的住房價值和農業固定資產的價值。
從資本流量核算角度看,要進一步完善關于固定資本流量的統計調查,逐步將原來的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轉型為固定資本形成統計。我國現有的固定資產統計是從計劃經濟時期的基本建設統計與更新改造統計演變而來的。計劃經濟時期,固定資產投資的基金及實施均是由政府統一安排的,所以比較關注固定資產建設的總規模、施工進度和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到位的資金等。如今,我國已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和企業更關心的是固定資本建成投產的總規模。因此,在一段時期內原有的統計指標如“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到位資金”等仍可保留,對調查對象規模和經濟主體范圍的限定也可保留①規模以下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和農戶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可通過抽樣調查獲得資料。,但要逐步將重點關注的指標轉到“固定資本形成”上來,不僅要有全社會、分地區的“固定資本形成”統計,而且還應建立分行業的“固定資本形成”統計。另外,在計算“固定資本形成”時,要特別注意被核算的資產是否能滿足前面所述的確定固定資產的基本條件,即只有被作為生產手段同時又有明確所有權的資產才能計入本期形成的固定資產。未按照合同交付使用的在建工程只能作為庫存在制品處理②聯合國頒發的SNA2008規定,已完成的工程必須有銷售合同才能計入固定資本形成。。應當指出,按照以上方式處理在建工程,不僅將提高資本流量與資本存量的可銜接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固定資產的交付使用率,進而對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也大有益處。同時,這樣處理對原有GDP的大小影響并不大③如果出現較多爛尾工程,GDP會比原來的處理方式減少,這恰恰更反映真實情況。,只是在調整初期,會使固定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減少,存貨變動占GDP的比重則會有所提高。
從固定資本核算價格看,要進一步完善核算價格指數體系。一方面,要將現有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轉變為固定資本形成價格指數,按照經濟主體購置固定資產時的價格編制各類資產的固定資本形成價格指數。另一方面,要試編固定資本存量價格指數,便于按不同價格計算的固定資本存量的變換④關于固定資本存量價格指數的詳細討論可參見曾五一、任濤的“我國固定資本存量估算的價格問題研究”一文,見《經濟統計學(季刊)》,2016 年第 2 期。。
從固定資本核算分類看,要參照國際標準適當細分固定資產核算的分類,包括實物資產分類、機構部門分類和經濟活動部門分類。表1是OECD2009發布的資本核算手冊提出的從實物形態對固定資產的分類,可供我國制定同類分類時參考。

表1 OECD資本核算手冊(2009)中關于固定資產實物形態的分類
另外,為了便于對固定資本核算的結果進行對照檢驗,有必要進一步健全國家層面的企業財務統計。所有上市企業和國有企業都應該向國家上報有關財務報表,規模以上的民營企業也要逐步完善財務統計。財務統計中的固定資產原值、固定資產凈值、累計折舊等都可以為估算和驗證全社會資本核算指標提供重要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