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幼兒園 王岔莊

建構游戲作為創造性游戲的一種深受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喜愛——幼兒能夠運用平鋪、圍合、疊高、鑲嵌、旋轉、拼接等技能建構較為復雜、精細、勻稱的物體形象。其中積木是最典型的建構性玩具,它所體現的實踐性、全面性、知識性、差異性和趣味性均符合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發展目標。STEM積木建構游戲可以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在快樂的建構過程中獲得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幼兒園建構室投放了新的建構材料。初次拿到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積木時,孩子們便饒有興趣地玩了起來。玩了一會兒,璇璇有了新想法:“咱們一起搭一座新型立交橋吧!讓很多車在咱們的立交橋上行駛,好不好?”“怎樣才能搭建一座既穩固又能讓汽車安全通行的立交橋呢?”孩子們思考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咱們要先想好搭一座什么樣的立交橋。”“我們畫一畫立交橋的樣子吧!”“嗯,我爸爸是建筑師,每次建造房子之前都要先畫設計圖。” 幾個孩子一拍即合,立即開始設計立交橋的圖紙。圖紙設計好以后,璇璇和圓圓參照圖紙用平鋪、間隔的方法搭建橋墩(教師在一旁錄制搭建過程),但是搭建好的橋墩總是會倒塌。彭彭說:“這種方法不行,橋墩不穩,會出交通事故的。”

圖1.幼兒設計的立交橋圖紙

圖2.立交橋倒塌了
“為什么橋墩總是會倒塌?”教師播放剛才的搭建視頻,孩子們從中發現搭建橋墩時豎放的積木和地面的接觸面積較小,重心不穩,所以容易倒塌。由于橋墩反復地倒塌,參與搭建的小朋友越來越少。
行為解讀
在搭建立交橋之前進行圖紙設計說明幼兒做事具有一定的計劃性,這樣才能引發有目的的建構活動。游戲中的問題正是幼兒學習與探索的最佳時機,失敗也是孩子們走出行為模式的良好契機。
支持策略
教師回放搭建視頻,幼兒展開討論:為什么橋墩總是會倒塌?
“積木怎么放才不容易倒塌?”孩子們自由探索、反復嘗試后發現:兩塊積木重疊橫放和一塊積木間隔豎放更為穩固,于是他們調整建構方法,重新開始搭建立交橋。“小心,輕輕地放!”“對,輕一點,別碰倒了。”孩子們完全投入其中,享受著探索的樂趣。很快,一座小型的立交橋搭建好了。璇璇說:“放一輛汽車上去看看怎么樣?”圓圓拿來一輛汽車小心翼翼地放了上去,只聽“咣當”一聲,好不容易搭建好的立交橋瞬間倒塌。“怎么又倒塌了!”璇璇有些生氣地跺腳。
行為解讀
孩子們在反復搭建中驗證了積木橫放與豎放的穩定性;當看到好不容易搭建好的立交橋倒塌時,孩子們的情緒有些低落。

圖3.幼兒記錄使立交橋穩固的方法
支持策略
當幼兒因反復失敗而情緒低落時,教師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游戲,引領幼兒發現問題的癥結,給予幼兒實質性的幫助和支持;也可以通過提問、分享交流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聚焦問題,進而有序地面對問題、思考問題,最終解決問題。教師在引導中不能急于求成,應耐心追隨幼兒的腳步,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和探究過程。
“為什么汽車剛放上去立交橋就倒塌了?怎樣搭建才能使立交橋更牢固?”搭建接連失敗讓孩子們的情緒有些激動,圓圓說:“積木片的穩固性不好,不能承受汽車的重量,加之積木片沒有連接起來,所以容易倒塌。”“那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呢?”老師則鼓勵孩子們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
第二天,孩子們興奮地分享著自己的發現,“我和爸爸一起觀察了立交橋和過街天橋。”“我觀看了介紹立交橋的視頻。”孩子們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立交橋、觀看相關圖片和視頻、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了立交橋的基本結構,并掌握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行不行呢?我們試試看吧!”孩子們立即動起手來,于是新一輪的挑戰開始了。
行為解讀
孩子們開始關注積木片連接的問題,并能在失敗后快速調整自己的情緒,嘗試尋求一切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使孩子們的有益經驗得到了有效提升。
支持策略
在搭建過程中,教師注重激發幼兒的搭建興趣和持續探索的欲望,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多種材料的投放給孩子們的搭建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這樣連接不對,應該換方向轉彎。”“不對,應該將下面積木片的短邊和右邊積木片的長邊連接起來。”圓圓耐心地指導著彭彭。一旁的璇璇帶著厚手套小心翼翼地使用膠槍粘積木片……在操作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卡扣的使用技巧問題,有時會涉及到膠槍的安全使用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沒有影響孩子們專注投入地進行探索建構。
通過兩天的嘗試,孩子們的立交橋終于搭建成功了,一座是膠槍粘成的,一座是大積木搭建的,還有一座是用卡扣連接而成的。彭彭得意地晃了晃橋身說:“真的不會倒塌。”“我們成功了!”孩子們激動地跳起來。接著他們嘗試把汽車放上去,彭彭在一旁操作遙控,汽車竟然在立交橋上跑起來了,這一幕很快引來了眾多小朋友的圍觀……孩子們認真地介紹著自己的搭建作品和搭建過程,同時吸引了其他班的老師和小朋友前來參觀。
行為解讀
多種材料的探索使用進一步加強了孩子們深度學習的能力,而反復的失敗則讓孩子們更加堅定要搭建成功的信念。是什么讓孩子們如此執著?一定是他們自我挑戰的勇氣以及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良好學習品質。
支持策略
通過分享搭建視頻,孩子們獲得了更多贊賞與激勵,同時保持對其他游戲的高度關注。
三座不一樣的立交橋都搭建成功了,隨之而來的便是小朋友的各種評價與討論。“我覺得膠槍粘的最牢固,但是我們就不能再用這些積木了,有點浪費。”“我覺得用大積木搭建的立交橋如果被人碰到,很容易倒塌。”“用卡扣連接起來的立交橋不僅牢固,而且方便拆卸。”
行為解讀
面對三座用不同材料搭建而成的立交橋,孩子們能客觀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支持策略
在評價與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靜心聆聽幼兒的聲音,從中發現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發展潛能,進而支持幼兒行為的深化,使他們更加生動活潑地成長與發展。
1.有利于促進幼兒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STEM積木建構游戲中包含科學領域的內容,能有效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建構立交橋的過程中涉及到了橋的穩固性以及橋身的造型。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幼兒能不斷實現感性經驗的積累和內化,并逐漸將之轉化為抽象的概念,為其以后的正式學習奠定基礎。
2.凸顯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發展的漸進性特征
幼兒在進行主題建構時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設計圖紙,發現橋墩不穩固;第二階段是探索橋墩的穩固性;第三階段是了解立交橋倒塌的原因并尋找連接物;第四階段是探索不同的連接材料,使立交橋更加穩固,并讓汽車通行。孩子們在區域游戲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和困惑,這些問題和困惑不是幼兒學習的障礙,而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搭建過程中,幼兒充分發揮自主性和積極性,教師則了解幼兒處理問題的過程和特點,關注幼兒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1.關注幼兒最近發展區,給予幼兒適度挑戰
教師給予幼兒支持時,首先會分析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例如,孩子們發現橋墩總是倒塌時,教師沒有直接告知問題所在,而是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始終相信幼兒是不斷發展的、有能力的學習者。
2.創設支持性環境,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環境與經驗和學習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支持性環境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積極體驗、自主探索、協商合作、思考和創造的空間。例如,幼兒圍繞“怎樣才能搭建一座既穩固又能讓汽車通行的立交橋”嘗試建構,教師鼓勵幼兒先設計立交橋圖紙,并提供卡扣,而幼兒通過探索卡扣的使用方法、方向的對應、交點的處理等,最終將整個立交橋連接起來——教師通過多角度的有效支持點燃幼兒的游戲興趣,不斷挑戰一切“不可能”。
3.重視激發幼兒內部動機,培養良好學習品質
幼兒只有具有強烈的內部動機并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才會有持續探究學習的動力,進而進行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在上述案例中,反復的失敗更加堅定了幼兒必勝的信念,他們嘗試運用不同方法解決立交橋的穩固性問題,體現了他們認真專注、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良好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