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李 媛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實施20年,《3~6歲兒童學習發展與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頒布10年的當下,堅持游戲為基本活動已成為幼兒教育的一種理念、實踐和價值。但是在現實工作中,我們發現部分幼兒園自制玩教具的研發水平不高、體系散亂、缺乏創新。
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我們不但要科學投放玩教具來支持幼兒游戲,同時還要思考如何在自制玩教具的過程中緊密結合“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幫助教師創新思維模式,創新教育實踐。
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筆者率領團隊總結出自制玩教具“7+3+N研發模式”。此模式依托《指南》中的五大領域教育7門學科、11個子領域,指導教師科學設計并投放玩教具,解決了教師研發自制玩教具過程中無體系、碎片化問題,特別是在“7+3”的指導下創新實踐出“N”種玩教具設計的載體和策略,幫助教師拓寬研發思路和模式。本文用實踐案例解讀如何幫助教師掌握自制玩教具研發之“術”,拓寬使用之“道”,落腳育人之“魂”。
“7+3+N研發模式”中的“7”指的是幼兒園教育中的健康、語言、社會、數學、科學、美術、音樂7門學科,“3”指的是《指南》中幼兒3個年齡段的教育目標。結合國家的教育要求,無論是主題教學活動還是園本課程,都要圍繞《指南》創設游戲空間、設計游戲材料,讓5大領域、32個教育目標落地。
為了讓教師能全面直觀地了解自制玩教具的體系,我們設計了“7+3玩教具網絡圖”,提供了200余件游戲材料,包括室內與室外的游戲空間,如科學類玩具“愛護牙齒”承載科學領域認識牙齒結構的教育內容,通過操作材料,幼兒不但能學會自主刷牙,而且能掌握正確的刷牙方式;編織材料游戲“編花籃”鍛煉手眼協調能力,聚焦健康領域教育目標;數學類玩教具“摘蘋果”鍛煉幼兒手口一致點數;建構類玩具“火柴棒拼搭”鍛煉幼兒對幾何圖形的認知;美工類玩具“另一半”鞏固幼兒對對稱圖形的構圖練習;語言類玩具“對對碰”鍛煉幼兒連詞成句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這些基礎的游戲材料設計對于新入職或者轉崗教師來說,可以直接結合主題教學活動和日常教學活動的目標參考制作,完成日常自制玩教具的設計與制作;對于骨干教師則起到了查漏補缺、填補空白的作用,完成《指南》對3~6歲兒童的教育要求。
《指南》在說明部分提出了四個實施時需要注意的方面,其中兩個和游戲材料投放相關,一是關注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二是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诖?,我們可以結合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和內容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提升,創新“N”種玩教具設計思路。
幼兒園的教育內容與中小學的分科教學不同,更加注重跨學科、多領域的融合教育。從教學形式上看,無論是主題式教學、項目式學習,或者是整合式教學方法,都是多個教育目標相結合提升幼兒綜合素質的教育。因此,在設計游戲材料的時候教師要突破大統一的設計思路,提升多領域融合的玩教具設計意識。




以自制玩教具“翻轉魔方創想曲”為例。該玩具以美術欣賞為設計起源,利用魔方塊之間的巧妙鏈接,形成了多變的造型,融入了數學、科學內容,兒童通過打開、合上“模塊”的動作在操作中認識圖形的構成、鞏固“連續紋樣”的形成和變化,探秘水果的內部構造,欣賞生活中藝術之美。多領域融合的游戲材料讓玩具更具趣味性和實用性。

兒童與成人的區別之一就是兒童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但是在日常玩教具設計中教師往往對“認知領域”材料設計投放的關注度高于對主動性、學習能力、探索、創造、想象、兒童思維等學習品質方面的材料設計投放。為打破這一壁壘,我們在“N”的研發思路中特別提出在依托《指南》的基礎上不斷調整研發方向,達到關注兒童學習品質的效果。
以自制玩教具“魔幻杯”為例,作品“魔幻杯”利用日常生活材料一次性塑料杯和塑料碗的透明和可套疊的特點,讓幼兒在游戲中通過調整、旋轉杯子的套疊方式,得到多種游戲效果,包括顏色的變換、人物角色的變換等,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初我們設計了3個套系,后期發現此玩具對提升幼兒的探索、創造、思維等學習品質方面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于是不斷深入探討,最終創設出“美麗衣櫥”“色彩有約”等17個套系。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教師不能只滿足于掌握提供玩教具之“術”,更要思考如何才能既達到《指南》提出的目標,又能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給玩教具注入“育人之魂”。因此,我們在玩教具研發過程中又加入了“立德樹人”“建立文化自信”“關注幼兒學習品質”等方面的“N”種思考方向。
在日常教育實踐中,我們看到教師關注《指南》的具體內容多、思考延伸內容少;在數學類、科學類、美術類、角色類等玩教具的提供方面較為豐富,但是在對德育教育方面關注度不夠。以此為抓手,我們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研討活動,碰撞設計思路。
例如在社會領域“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我們通過觀察兒童游戲行為、設計游戲材料萌發兒童對祖國、對家鄉的初步情感。
“印刷小工廠”這件作品就是教師在美工領域觀察到幼兒對美術活動中的“印刷”這個動作非常感興趣從而將“拓布印刷”“活字印刷”“滾筒印刷”“描摹復印”等多種古代印刷形式結合到一起研發出來的一款融合了語言和美術兩個領域的自制玩教具作品。幼兒在快樂玩耍的過程中掌握了正確使用各種印刷工具的技藝,在充分、積極的動手操作中逐步形成對漢字的濃厚興趣,通過認識漢字、熟讀古詩,萌發文化自信,進而培養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幼兒年齡雖小,但是因地制宜開展一些勞動教育活動也是十分必要的。結合幼兒年齡特點,我們將勞動分為自我服務勞動、為他人服務勞動、種植、飼養、手工勞動等多個方面,并從以下三個方面為老師的自制玩教具提供設計思路:
⑴關注“點”,科學自制玩教具促進勞動技能提升。如在益智區、生活區等投放發展手部小肌肉能力的材料,為幼兒開展各種勞動活動打下基礎。
⑵關注“線”,結合區域設置提升運用勞動材料的能力。如設置“娃娃家”場景,讓幼兒給小娃娃洗澡、穿衣服、刷牙、梳頭、喂奶等,體會父母的養育孩子的辛苦。
⑶形成“面”,促進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勞動教育不僅僅要貫穿于各種區域游戲中,也要貫穿在一日生活中,通過開展“小小值日生”活動,促進中大班幼兒利用已經掌握的勞動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幫助其他小朋友,體會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和歸屬感。早上來園時,幼兒可以幫助老師整理燙洗好的小毛巾,擺放喝水口杯,區域活動結束后幫助能力弱一些的小朋友收拾玩具;進餐前幼兒可以為小朋友們發筷子、擺餐具、端飯、送桶;餐后幼兒可以幫助老師拖地、掃地、抹桌子等;戶外活動時幼兒可以幫助老師收拾整理活動器械;離園前幼兒可以收拾整理圖書架、玩具柜等。這些活動將勞動技能和日常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實踐中貫徹“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綜上所述,自制玩教具的實踐中,第一個方面為“術”,講述玩具投放的基礎方法;第二個方面為“道”,改變教育思維模式;第三個方面則是教師們在自制玩教具研發中融入”育人之魂”。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我們要認真思考怎樣把我們的優秀文化傳統真正傳達到孩子心里,為落實“培養什么人、為什么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發揮做出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