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幼兒園 李 劍
每學年初,衛生保健院的醫務工作者都會來幼兒園為孩子們抽血體檢。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抽血和打針一樣讓他們恐懼。每當這個時候,每個班總會有幾個孩子因為害怕而哭鬧不止、掙扎反抗,需要幾個大人忙得滿頭大汗才能完成這項工作。結果是孩子很委屈、老師很無奈、醫務工作者很辛苦。
這學期我帶了一個新的大班,孩子們每天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但這一切在抽血那天卻發生了改變。早晨吃完早餐后,孩子們自己選擇游戲區域進行活動。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區域活動中,沒有一個人說話,大家都默默地操作著自己的材料,時不時抬頭看看外面,連平時特別活躍的點點、天天好像也受到感染,幾次欲言又止,無精打采地擺弄著手上的材料。
我能感受到孩子們內心愈演愈烈的恐懼,于是決定和他們進行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談。
“今天咱們班要去抽血體檢,你們害怕嗎?”孩子們你看看、我看看你,紛紛點頭。
“那你們覺得李老師害怕抽血嗎?”我繼續追問。
“老師什么都會,肯定不害怕!”小宇肯定地說。
“對!老師肯定不害怕!”幾個孩子隨聲附和道。
“其實,李老師也很害怕抽血!”我說道。
“什么?老師也害怕抽血?”孩子們立刻打起了精神,紛紛議論起來。
“但是,你們覺得為什么李老師心里害怕抽血,但還是會定期抽血體檢呢?”
“因為……因為……你怕自己生病。”阿瑜歪著腦袋邊思考邊說。
“對啊,我們的身體需要定期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疾病,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按時參加體檢。抽血就是體檢的一項,那你們有什么好方法能讓我們抽血時不那么害怕嗎?”
“我可以看著其他小朋友,不看抽血的針?!?/p>
“我可以給護士阿姨說‘請你輕一點’。”
“我知道會有一點疼,不過我很勇敢,肯定不會哭?!?/p>
……
看來,孩子們已經接受了“抽血”這件事,并可以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調整情緒了。于是,我帶領孩子們排隊來到抽血室。從抽血的整個過程中,我能看出、感受到孩子們緊張、害怕的情緒,比如有的孩子攥緊了拳頭,有的孩子咬緊了牙齒,有的孩子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卻沒有流下來……他們無一例外都戰勝了自己的恐懼心理,連醫生都夸贊孩子們“真勇敢”!而孩子們也樂得笑開了花,像打了一個大勝仗,見人就介紹自己的抽血經歷。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總是認為老師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因此當孩子們聽到老師也害怕抽血時,立刻產生了情感共鳴,并愿意聽老師講自己心理轉變的過程。這個時候,教師不再只是單一指令“不要怕”的發出者,而是能夠正視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同伴。
在大家共同分享“抽血”經歷的過程中,孩子們的緊張、恐懼情緒得到了有效舒緩,同時學習到了轉移注意力的正確方法,并嘗試了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及時調整心態,從而讓自己較為從容、坦然地面對問題,這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才是終身受益的。

教育感言
“蹲下來講話”“抱起來交流”“牽著手教育”,共情的出發點是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給予同等的尊重,讓自己的心態變得輕松與從容,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時光,也從中體驗到更多的快樂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