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皓翔
(遼寧省農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沈陽 110003)
凡河為遼河流域左側的一級支流,東西橫貫遼寧鐵嶺縣,在藥王廟村流入遼河。大甸子鎮(zhèn)為山區(qū),兩側群山起伏,林木蔥郁,植被良好,從大店子鎮(zhèn)到鐵嶺市的養(yǎng)殖場都是低山丘陵,凡河鎮(zhèn)范圍內為平原區(qū),凡河流域面積1180.5km ,山區(qū)占全流域的占40%,凡河河道生態(tài)治理工程主要施工項目有:堤防工程、護坡及護岸工程、清障工程、穿堤建筑物工程、道路工程。凡河主河道屬山區(qū)窄深型河槽,主河槽寬約30-100m,由于上游支流、有許多溝渠和支流,源頭短,水流急,洪水起起落落,中上游防洪工程少,防洪標準低,很多地方沒有堤防,暴雨產生的洪水就會造成較大災害,流域大致走向為東西向,河長102km,距河源40.7km,是一個總庫容為2.1億m3的大型水庫,為榛子嶺水庫,庫區(qū)控制面積369km2,約占整個流域面積的37%[1]。
凡河流域內有張家樓子和榛子嶺水庫2座水文測站。張家樓子水文站位于凡河中下游的凡河干流上,集水面積為816km2, 設立于1935年,1988年撤消,有49年實測流量資料。
榛子嶺水庫站設立于1976年,控制面積369km2。對凡河流域的水文資料進行了插補延長,榛子嶺水庫站現有1976-1995年19年實測流量資料,1935-1944年、1949-1975年37年插補流量資料,共計56年流量資料。
凡河是遼河的一級支流,暴雨特性與遼河中下游地區(qū)一致。大雨發(fā)生在六月至九月,大雨多出現在七月至八月。尤以八月份最多,如1951年暴雨為低壓冷鋒,1953年為華北氣旋。這種類型的天氣系統通常會有 1 到 3 天的暴雨。暴雨量主要集中在2日內,2日暴雨量大多占3日暴雨量的90%以上。遼河流域的暴雨中心或暴雨高值區(qū)多發(fā)生在其左側支流的清河、柴河和凡河上。
流域的大部分暴雨發(fā)生在 7 月至 8月,凡河流域的洪水泛濫的主要來源之一是遼河中下游石佛寺以上洪水,如1951、1953、1964、1995等年份的大洪水,主要是以左側的清河、柴河及凡河來水為主。
對遼河流域干支流洪水進行過多次野外調查、文獻考證和整編,尤其在《修訂遼河流域規(guī)劃》階段對各河段的大洪水都進行了排位及重現期分析。凡河的歷史洪水序位為1886年洪水、1935年洪水、1953年洪水。凡河1886年洪水未調查到確定的數值。1935年凡河張家樓子設立水文站,1935年和1953年的洪水洪峰洪量相差不多,故均按連續(xù)系列處理。
1986以后,只有1995年遼河發(fā)生較大洪水,但1995年凡河洪水并不突出,對其原來的洪水重現期及其排位并無影響,此次設計采用的水文系列為1935年-1944年、1950年-1986年共計47年實測流量資料,洪峰、洪量均按連續(xù)系列處理。張家樓子水文站、榛子嶺水庫及榛子嶺水庫至張家樓子水文站區(qū)間的設計洪水計算成果見表1,凡河102公路橋處天然設計洪水成果見表2,102公路橋至榛子嶺水庫區(qū)間天然設計洪水成果見表3。

表1 榛子嶺、張家樓子-張區(qū)間設計洪水計算成果表

表2 凡河102公路橋處天然設計洪水成果表

表3 102公路橋至榛子嶺水庫區(qū)間天然設計洪水成果表
凡河102公路橋處設計洪水,由榛子嶺水庫以上洪水與榛子嶺水庫至102公路橋區(qū)間的洪水組成。采用典型年份法分析了設計洪區(qū)的組成,因為同頻率法分析時區(qū)間設計頻率洪峰流量較典型年法小,上游榛子嶺水庫錯峰作用明顯,兩種情況的下泄流量相差很小,因此,采用典型年法分析設計洪區(qū)的構成不利于下游的防洪,是偏于安全的。1953年洪水是凡河流域實測的第一位洪水,峰高量大,對河道的防洪不利,因此,將1953年洪水作為典型的設計洪水[2-4]。102公路橋處1953年典型洪水過程,由張家樓子實測洪水過程按面積比法推求,設計洪水成果見表4。

表4 典型年法(1953年)設計洪水地區(qū)組成成果表
上游支流屬于山區(qū)河道,采用面積比方法計算成果不安全,采用“遼寧省暴雨洪水圖”法計算了主要支流的設計洪峰流量。
榛子嶺二級電站-高麗河匯入口間長度為5.6km,流域面積為10.47km2,流域內河流平均水力坡度為2.55‰,洪水匯流歷時為2.45h。
按照圖表法求出榛子嶺二級電站-高麗河匯入口區(qū)間設計洪水過程線,與榛子嶺水庫同頻率洪水泄流過程線錯峰組合,求得高麗河匯入口上斷面最大組合洪峰流量。
龍汀河匯入口上斷面河段有支流高麗河流入。高麗河河長3.6km,流域面積為6.85km2,流域內河流平均水力坡度為6.11‰,洪水匯流歷時為1.26h。
榛子嶺二級電站-龍汀河匯入口區(qū)間長度為9km,流域面積為21.9km2,流域內河流平均水力坡度為2.47‰,洪水匯流歷時為3.47h。
按照圖表法求出區(qū)間及支流設計洪水過程線,與榛子嶺水庫同頻率洪水泄流過程線錯峰組合,求得龍汀河匯入口上斷面最大組合洪峰流量[5]。
榛子嶺水庫下游8km處老邊臺村有兩條支流(干溝河、龍汀河)匯入凡河干流,兩條支流下墊面條件基本一致,并且支流匯入口相距不足1km,在設計洪水計算時采用簡化方法處理,即將兩條支流匯入口看成一處,因此控制斷面選擇在龍汀河匯入口處[6-7]。
支流干溝河河長為7.3km,流域面積為17.2km2,流域內河流平均水力坡度為2.65‰,洪水匯流歷時為2.86h;支流龍汀河河長為9.7km,流域面積為46.08km2,流域內河流平均水力坡度為2.54‰,洪水匯流歷時為3.58h。
榛子嶺二級電站-向陽河匯入口區(qū)間長度為18km,流域面積為113.5km2,流域內河流平均水力坡度為2.48‰,,洪水匯流歷時為5.75h。
按照圖表法求出區(qū)間及支流設計洪水過程線,與榛子嶺水庫同頻率洪水泄流過程線錯峰組合,求得向陽河匯入口上斷面最大組合洪峰流量。
小屯河匯入口斷面以上河段有支流高麗河、干溝河、龍汀河及向陽河流入。向陽河河長為14.6km,流域面積為61.7km2,流域內河流平均水力坡度為2.33‰,,洪水匯流歷時為4.96h。
榛子嶺二級電站-小屯河匯入口區(qū)間長度為22km,流域面積為202.1km2,流域內河流平均水力坡度為2.44‰,,洪水匯流歷時為6.66h。
按照圖表法求出區(qū)間及支流設計洪水過程線,與榛子嶺水庫同頻率洪水泄流過程線錯峰組合,求得小屯河匯入口上斷面最大組合洪峰流量。凡河上游不同區(qū)間設計洪水計算成果見表5,凡河流域主要支流設計洪水計算成果見表6,各控制斷面最大組合洪峰流量成果見表7。

表5 凡河上游不同區(qū)間設計洪水計算成果表

表6 凡河流域主要支流設計洪水計算成果表

表7 各控制斷面最大組合洪峰流量成果表
凡河榛子嶺水庫設計時,設計洪水成果由張家樓子水文站成果采用面積比法推求,采用的水文資料系列為1935-1973年,本次設計將榛子嶺水庫站現有資料插補延長,共計47a流量資料。由于1973年枯水年份相對較多,榛子嶺站計算結果較比水庫設計時略低,計算成果是合理的。
張家樓子站和榛-張區(qū)間設計洪水成果與按榛子嶺成果用面積比推求相差不多,設計成果是合理的。102公路橋處控制面積與張家樓子水文站相差不多,采用張家樓子計算成果按面積比法計算是合理的。
榛子嶺水庫二級電站至各控制斷面區(qū)間的設計洪水成果與榛子嶺二級電站至張家樓子水文站區(qū)間成果按面積比進行比較,相差不多,設計成果是合理的。
根據遼寧省水利水電勘察設計研究院榛子嶺水庫除險加固報告可知,壩址處洪水匯流歷時7.76h,洪水預見期為2-3h,水庫的調蓄作用明顯。在分析設計洪區(qū)組成時,將各區(qū)段設計的洪水過程線與同頻錯峰的榛嶺水庫泄洪過程線相結合,計算各控制區(qū)段的最大組合洪峰流量,計算結果合理[8-10]。
由于凡河的防洪基礎設施薄弱、河道斷面萎縮,對沿河鄉(xiāng)鎮(zhèn)的防洪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該地區(qū)長期以來受凡河洪水的影響,防洪問題突出,洪澇災害遏制了區(qū)域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隨著凡河下游新區(qū)段防洪體系的初具規(guī)模,凡河中上游和遼河回水段防洪工程的興建,對該區(qū)域洪水組成進行分析,它可以確保整個防洪系統的形成和提高該流域的防汛抗災害能力。因此,無論從地區(qū)經濟發(fā)展需要還是從各行業(yè)對防洪的要求來看工程建設都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