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奎
(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惠州分院,浙江 惠州 516000)
惠東縣平山街道上屋仔水庫位于惠東縣平山街道東南部,距縣城約5km,屬于西枝江水系。上屋仔水庫壩址以上集雨面積0.93km2,干流長度1.74km,河流坡降I=0.094。上屋仔水庫樞紐工程由主壩、溢洪道、輸水涵管各一座組成,水庫總庫容為83萬m3,正常庫容58萬m3,有效庫容為41萬m3,死庫容17萬m3。設計洪水標準按20a一遇,校核洪水標準按200a一遇。
上屋仔水庫始建于1958年,施工質量較差,又于1976年擴建水庫,培厚主壩后坡,1979年特大洪水時,主壩被沖毀,1980年修復,上屋仔水庫在2002年3月1日進行加固建設。上屋仔水庫建庫時,由于當時設計標準低,施工質量較差,筑壩前未進行過地質勘察工作,壩基工程地質條件未查明,壩身填筑質量差,工程可能存在著安全隱患。
根據現場地質測繪,壩址區的地表水體主要為河水,分布較廣泛。地下水類型主要以基巖裂隙水為主。基巖裂隙水主要以塊狀巖類裂隙水為主,主要分布在強、弱風化巖帶中,由地表水補給,水量較為豐富。壩體地下水埋深9.40(BZK1),穩定水位相對應高程35.29m。勘探時庫水位約40.00m,主壩體地下水位略低于庫水位約3.0-4.0m,可見地下水主要受庫水的補給,向下游排泄,有產生繞壩滲漏的可能性,但大壩運行至今未發現繞壩滲漏現象。
壩基由粉質黏土及全-強風化基巖帶組成。根據現場注水試驗成果,上段粉質黏土滲透系數K值為9.77×10-6cm/s,屬微透水;下段粉質黏土滲透系數K值為6.70×10-5cm/s,屬弱透水;凝灰巖全風化帶滲透系數K值為7.71×10-5cm/s,屬弱透水層;壩基滲漏問題不突出。兩岸壩肩覆蓋凝灰巖殘坡積土及風化土,山體雄厚,壩首未發現低于水庫正常蓄水位的埡口和鄰谷,也沒有發現通往鄰谷的構造斷裂帶,故壩肩滲漏問題不突出[1]。
壩體由粉質黏土填筑而成,局部含少量碎塊、砂,均勻性較差,滲透系數K值平均值為4.75×10-4cm/s,屬中等透水性,壩體填筑土抗滲性能不滿足滲透系數<1×10-4cm/s的要求,建議對壩體進行防滲處理及大壩在原有基礎上加寬[2]。
壩基由粉質黏土及全-強風化基巖帶組成。填土與原土接觸緊密,防滲效果比較好,無接觸帶滲漏。兩岸壩肩覆蓋凝灰巖殘坡積土及全風化土,山體較雄厚,抗滲透的能力較強,未發現繞壩滲漏現象[4]。
壩基由粉質黏土全-強風化基巖帶組成,屬于良好地基土。根據運行五十余年情況及工程地質條件綜合分析,不存在壩基深層滑動問題。壩基容易產生滲透變形的土層為質黏土及全風化帶,其滲透變類型為流土型,建議設計上對壩基進行滲透穩定性復核[5]。
溢洪道位于大壩右岸,由山體開挖形成,兩側有擋土墻,底板為混凝土護面,目前沒有崩塌、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溢洪道地基持力層粉質黏土,底板為混凝土面,抗沖刷能力強。
在上屋仔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實施之前,防滲處理設計的應用需做好前期準備與勘察工作,為工程有序開展提供支持[6]。做好當地水文、水質等具體情況及資料的勘察與準備,加強對土壤含水率、滲透系數等相關數據的了解,獲取灌溉地形圖等相關圖紙與信息。
1)臺階布置。將施工平臺搭設在進水口,選擇0.5的混凝土蓋板。灌漿技術在應用中,施工需與該部位混凝土澆筑同時結束,所以0.5m厚貼坡混凝土難以提前形成。通過設置臺階式灌漿平臺,能確保混凝土澆筑的可靠性。臺階寬、高及最大混凝土蓋分別為3.2m、15m、10m[7]。
2)水泥漿制漿站。為確保工期,避免對施工產生影響,采取集中制漿的方法。將制漿站設置在工程上游圍堰右側,確定制漿站的面積與水泥存儲量分別為15m×10m、180t以上。
3)排污設計。在綠色發展理念下,本次除險加固工程遵循綠色施工理念,要做好污水排放設計工作。塔體混凝土預埋Φ219排污管,并將二次回填槽預留在管口。確定預留槽尺寸為60cm×60cm×60cm。利用排污管道,將處理后的污水排放到設計好的地方。
3.3.1 壩體部分
塑性指數:規程要求塑性指數7-17,塑性指數在12.0-14.0范圍內,平均值為13.0,滿足規范7-17的要求。壩體由粉質黏土填筑而成,局部含少量碎塊、砂,均勻性差。根據現場鉆孔注水試驗資料統計,壩體填筑土現場注水試驗滲透系數K值為1.73×10-4×10-4cm/s,滲透系數K值平均值為4.75×10-4cm/s,屬中等透水性。根據《小型水利水電工程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L189-2013)均質壩防滲土料滲透系數要求,壩體填筑土抗滲性能不滿足滲透系數<1×10-4cm/s的要求,建議對壩體進行防滲處理。
3.3.2 壩基與壩肩部分
根據地勘資料,大壩的壩基由粉質黏土及全-強風化基巖帶組成。壩基滲漏問題不突出。兩岸壩肩覆蓋凝灰巖殘坡積土及風化土,山體雄厚,壩首未發現低于水庫正常蓄水位的埡口和鄰谷,也沒有發現通往鄰谷的構造斷裂帶,故壩肩滲漏問題不突出。防滲起點是B0+000,截止樁號為B0+258處,共計防滲長度258m[8]。
大壩壩體各部位透水性不均勻,總體呈中等透水狀態。從標準貫入實驗及天然孔隙比看,大壩填土不均勻,主要呈稍實狀態,密實度欠佳。根據工程經驗,考慮到地下水、主要軟弱結構面及初始應力狀態的影響,基于安全考慮提出邊坡開挖坡比建議值見表1。

表1 壩址區邊坡開挖坡比建議值表
3.5.1 方案一:壩體劈裂灌漿
用一定的灌漿壓力,將壩體平行壩軸線鉆孔兩排,同時灌注合適的泥漿,進行控制性劈裂灌漿,形成鉛直連續的防滲帷幕。
3.5.2 方案二:高壓擺噴灌漿
高壓噴射水、氣或漿切割地層,灌注水泥漿,切割和置換土層部分細粒土,形成墻體。高壓擺噴采用三重管法施工,折角20°,擺角20°,擺噴折接,孔距1.5m[9]。
3.5.3 方案三:混凝土防滲墻
采用液壓抓斗成槽或沖擊鉆成槽,澆筑塑性混凝土,形成的連續密實的墻體。首先需平整場地、鋪設枕木、架鋼軌、修導向槽;鉆孔成槽并澆筑混凝土;相鄰槽段連接,常用于大型工程。三種方案的比選見表2。

表2 大壩防滲處理方案比選
從表2中可以看出,采用劈裂灌漿優點是設備簡單,施工速度快,造價較低,但其耐久性稍差,防滲墻厚度較小;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滲墻加固施工質量容易保證,防滲效果好,耐久性好,但考慮到現狀壩頂寬度不夠,而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施工要求作業面大(13m以上,需降低壩頂高度2.5m),造價較高,速度較慢[10]。
綜上所述,本次水庫大壩的防滲處理采用設備簡單,施工速度快,固結強度大、防滲可靠性高的高壓擺噴灌漿方案對大壩進行防滲加固。
防滲處理設計在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有效提升水庫安全性與可靠性。在具體設計運用中需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并做好壩體部分、壩基部分的處理,同時也要對三種灌漿方案進行對比,最終確定法可靠合理的灌漿方案,為水庫除險加固提供幫助。未來,對于水庫除險加固施工依然是重點,防滲處理設計是人們關注的重點,需不斷做好細節控制,確保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