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娟
晉城市科學技術發展中心 山西 晉城 048000
現階段,信息技術產業和生物技術產業等是社會發展中的重點產業,其已經成為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創新可以說是當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內容,然而實現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式是不斷加大企業的R&D投入,讓企業可以成為R&D投入的主體。這就需要從當前我國R&D經費投入與企業技術創新的實際情況出發,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現如今,我國各級政府已經加強了對企業研發創新的重視,并且大部分自治區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主要是從科技創新供給和產業升級等角度出發,不斷強化企業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增強企業的發展動力。因此,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強對R&D經費投入的重視,注意其流程。
首先,通過分析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的R&D經費投入規模和結構,發現他們之間的差異性是非常明顯的。一些研究結果指出,雖然我國當前的R&D投入增速已經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在投入規模以及投入強度上還存在區別。在對我國的R&D經費規模、投入強度和支出結構等基本內容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時,發現我國的R&D經費投入不足,整體的經費配置之間也存在問題,并不合理,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對國際R&D經費投入情況進行比較時,認為我國在R&D經費的支出總量和結構等方面還比較落后,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國企業在發展中需要保障R&D經費投入強度,讓其持續增長。特別是在研究我國和發達國家的R&D經費投入情況時,要積極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不斷加強R&D經費投入強度,以優化和完善經費投入的整體結構[1]。
其次,對比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的不同類型R&D經費,發現在投入規模和結構之間也存在差異。特別是在基礎研究經費等方面,我國的R&D經費按執行部門的分配情況,與其他國家在體制和制度安排上還存在差異。部分學者發現,美國R&D投入的占比最大,基礎研究是戰略投資的重點內容,R&D的投入主體主要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如果在原有的經驗上對其進行分析,發現我國需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比重,保證此部分內容的完善化和多元化,實現對技術的創新。調查發現,我國的基礎研究經費占比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并且也低于韓國和南非等新興經濟體。在對導致此情況的因素進行分析時,發現主要是因為經費來源單一,一般依靠政府投入。再加上地方政府和企業投入并不足,進而導致這種情況比較嚴重。
最后,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R&D經費投入模式存在區別。一些學者指出,不同類型的國家在技術創新和工業化發展的不同階段,經費投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區別,并且其與經濟發展階段的技術創新能力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一般以政府投入為主,中級階段的經費投入強度會不斷提高,并且企業在這個時候的投入比重也會不斷增大。在高級階段,經費的投入強度會繼續進一步提高。現階段,我國的R&D投入存在著強度低和政府主導等模式特點,其過早讓位于企業主導,并且政府R&D資金的占比偏低,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會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效果。
因此,需要對R&D經費投入情況進行深入分析,讓其與國際比較,明確我國R&D經費投入中的問題、研究活動類型、經費來源和執行部門等,然后在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比較研究,了解當前我國R&D經費投入情況,進而為日后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
我們所說的R&D經費,是指在報告期實施R&D活動所發生的全部經費支出。同時,R&D經費還是測度經濟體研發活動規模的關鍵措施,更是評價經濟體科技實力以及創新能力的主要指標。在對我國最近幾年的技術創新投入產出狀況進行分析時,發現基本上改變了R&D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情況,并且比重長期不足1%的局面也得到了一定改善,技術創新在我國大部分企業發展中也得到了重視和加強。
但是,如果從總體上講,企業的R&D經費投入還是存在嚴重不足。具體的調查發現R&D經費投入超過2%的只有高新技術企業,但是其與5%R&D經費投入的實際要求還是相差甚遠。在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實際投入狀況進行分析時發現,R&D經費占銷售收入的2.4%,技術創新試點企業占1.36%。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地加快,各國企業在具體的發展中已經加大了對R&D經費的投入力度。
通過對具體資料的分析發現,發達國家大企業R&D經費投入比較大,一般占銷售收入的5%到10%,有的行業更高達20%~30%。在此方面,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存在比較大的區別,國外企業在技術投入上已有領先優勢,并且許多產品的核心技術幾乎都掌握在了國外企業手中,所以需要進一步加大R&D經費投入,強化我國企業的技術水平,主要為了縮小與國外企業間的技術差距。企業的技術創新一般包括技術性產出和競爭性產出等內容,要想對此部分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增加新產品的產值率以及利稅比重,需要對目前企業總產值中的新產品產值率進行分析,在不同角度反映產品的開發力度,了解其中技術含量的高低。調查發現,在2003―2006年,全國的一些大中型工業企業新產品的產值率正在不斷增長,但是其與發達國家產品相比較,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部分人員在同期全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上,對開發投入強度等進行了分析,發現這部分內容的變化,會對企業技術創新帶來比較大的影響。
如果在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實現效率上進行分析,發現基本上和技術創新的投入水平是相對應的。一些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品產值率等遠高于全國相同規模的企業,主要是因為高新技術企業雖然在資金和人力資源上的投入力度比較強,但是其與全國和國有同規模工業企業幾乎一樣。然而,前者在技術開發等方面比較集中,并且技術裝備水平也更高。部分學者還在技術創新成果水平上,對R&D經費投入與企業技術創新情況進行了分析,發現技術創新成果已經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的近50%,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僅有13.25%,這會影響我國技術創新的效果。
相關學者在對R&D經費投入與企業技術創新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時,要建立模型,將高新技術企業新產品產值作為其中的依據,主要是應用其衡量技術創新,將其作為被解釋變量 Y,并且在具體的研究中還需要將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經費作為解釋變量 X[2]。
例如,可以將1996―2007年我國的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和新產品產值作為基礎,注意對兩個時間序列的分析,在此基礎上了解我國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和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此外,要想消除異方差性,還需要對R&D投入和新產品產值進行分別計算,主要取自然對數,用變量表示R&D經費投入與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情況。
3.2.1 單位根檢驗。在具體的模型建立和研究中,主要是應用ADF法檢驗變量的平穩性,從非平穩的變量出發,確定其單整的階數。如果其中的變量和差分比較平穩,可以將其稱為此變量是n階單整,進而將其記為I(n) 。在此過程中,還需要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同階單整的變量關系,對其進行因果檢驗,明確模型檢驗之間的條件。
3.2.2 協整檢驗。在對同階單整的兩變量進行檢驗時,要注意對回歸方程的設計,能夠應用ADF法檢驗回歸殘差的平穩性,這種方式還經常被稱為EG兩步法。如果其中存在協整關系,或者是有兩變量時間序列,能夠直接用OLS方法對其進行檢驗。在此過程中,還可以結合回歸的結果,從擬合優度、F檢驗統計量值和杜賓統計量等內容出發,實現對模型的全面分析,在基礎上完善R&D經費投入與企業技術創新方案。
3.2.3 誤差修正模型。在建立誤差修正模型時,首先需要確定變量之間的關系,在長期關系后,要對估計變量的誤差進行及時修正,對其進行協整。在此基礎上反映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如果在此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等出現了偏離長期均衡現象,需要及時對其中的誤差進行修正,主要是讓變量重返均衡狀態。同時,這種情況一般還用滯后一期的殘差,將其作為誤差修正的關鍵,在此基礎上建立誤差修正模型。
此外,被解釋變量的短期波動,還會對誤差修正項帶來影響。因此,在此背景下需要對其中的因果關系進行綜合性檢驗。一般情況下,相關學者主要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法,對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綜合性檢驗。在對其原理進行分析時,發現如果將x的滯后值放入到模型中,能夠有效改進對y的預測,所以說x是引起y的Granger的主要因素。
3.3.1 變量的平穩性檢驗。在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時,一般應用Eviews軟件,對模型中的lnX、lnY序列進行分別的單位根檢驗,然后實現對檢驗結果的分析。在對變量lnX和lnY 的水平序列進行分析時,如果一階差分序列不能拒絕單位根的假設,就說明水平序列和一階差分序列比較平穩。此外,檢驗形式中的C、T、K所表示的單位根檢驗方程特點也不同,其屬于常數項和滯后階數。其中N一般不包括C或T,Δ所表示的是一階差分[3]。
3.3.2 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在對變量進行分析和檢驗時,需要在模型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其進行協整分析,主要采用 EG兩步法對回歸并檢驗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進行調整。在此過程中,首先需要對由lnY、lnX構建的回歸模型進行研究,在完成上述內容后,才可以利用回歸生成的殘差,對其進行單位根的檢驗,明確lnYt、lnXt之間的協整關系。
要想在新時期,實現對我國R&D投入來源和結構的優化,不僅需要對轉變方案進行完善,還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我國的R&D投入來源一般是企業,如果政府R&D投入的增長緩慢,就會對R&D資源的配置帶來影響,并不利于實現產出的有效化。因此,需要積極發揮政府科技職能,不斷提高政府資金的比重。目前,我國的R&D投入來源結構已經出現了 “早熟化”,如果從R&D的相對比重來看, 企業占到了其中的絕對主導份額,有的企業甚至超過了世界主要研發大國的企業投入比重[4]。
但是,這種企業的主導現象與政府的R&D資金增加還存在一定的關系。在對當前我國企業自身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時,發現企業的R&D投入強度并不是非常大。即便是在近年來,企業的R&D投入已經迅速攀升, 但是企業的R&D強度還沒有達到1%。部分學者在對國際統計經驗進行分析時發現,企業在發展中的R&D強度如果達不到1%,是非常難以持續生存下去的,并且即便是達到了2%,也才可以勉強生存,只有當其達到了5%以上才有持續的競爭力。
總而言之,如果企業的R&D投入強度比較低,就會對企業的科技投入和創新帶來影響。這就需要不斷鞏固和擴大我國科技體制以及科技投入的改革,加大R&D的投入力度,主要是以市場為導向,科學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同時,還需要將資金配套和科技貸款貼息等進行整合,進而不斷激勵企業的R&D投入力度,實現對企業相關科技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