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晚 牛 磊
(北京建筑大學 北京 100044)
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提出要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人人創新”“萬眾創新”的新局面。[1]2015年深圳柴火創客空間,充分對接市場需求,創客運動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勵,年輕創客們倍受鼓舞。為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客被寄予厚望。[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中同樣提出:“加快構建眾創空間。總結推廣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模式,充分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小企業創業基地、大學科技園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條件,發揮行業領軍企業、創業投資機構、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的主力軍作用,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發揮政策集成和協同效應,實現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3]
信息與技術急速更替,創新創業的主體人群主要為青年人,其中包含著大量剛走出校園或還未走出校園的高校學生。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及指導性意見的促進下,創業社區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許多青年人被其中的活力與創意所吸引,成了創業社區中的主力軍。創新創業的急速發展是大勢所趨,創業社區模式對創新創業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在創新人才培養中所發揮的作用,理應成為高校研究的重要課題。
經筆者所在“中國青年創業社區設計團隊”對北京萬眾創業場、YOU+國際青年社區、亦莊文化園、北京創客空間、SOHO3Q創客空間等目前規模較大、發展較好的多家創業社區進行深入調研分析,認為京內創業社區模式呈現如下特點和問題:
項目特點:占地面積較大,約6000平方米;包括開放式辦公、獨立辦公、加速空間、商務休閑區以及多種選擇的多功能廳;為入駐企業提供超大展示空間。
存在問題:展示空間靈活性差,無秩序,占用大量面積,可利用余地小。開放式辦公區密度過大,空間壓抑;獨立辦公區域空間利用度較低。
項目特點:營造公共空間和緊密的社區氛圍,為青年人提供更好的社交機會和創業環境;打造線下創業社區,提供尋求合作和資源整合的平臺;主要功能為住宿及辦公,包含健身房、臺球室、吧臺、書架、游戲機等。
存在問題:住宿條件惡劣,僅滿足基本住宿需求,租金較高;辦公空間松散,僅提供開放辦公空間,功能組織性差,缺少有序的交通流線;整體辦公空間的私密性差,并存在安全隱患。
項目特點:專業性突出,配備攝影棚、錄音室等專業空間;單獨設置實物模型展示空間;以獨立辦公空間為主,團體辦公特點鮮明。
存在問題:整體空間缺少統一性與秩序,模型展示區不能做到常換常新,略顯破敗;公共空間未進行統一設計或裝飾,顯得非常雜亂;展示空間明顯不足,缺少公共休閑娛樂空間,并缺少私密性;不能滿足多樣人群的不同要求。
項目特點:打造開放實驗室平臺,注重用戶體驗與協作研究;旨在改變人們的學習、生活、休閑模式;作為小型萬能工廠,配備公用的專業機房與實驗室。
存在問題:空間較小,人員容納量較小;展示空間不足,并且形式單一;獨立辦公間雜亂,無秩序。
項目特點:以辦公為主,包括會議室、獨立辦公、開放辦公等,風格波普,特色突出;是短期租賃式辦公空間,人員流動較大;前期投入較大,軟裝豐富、采光良好、整體視覺效果統一;靈活空間多,滿足辦公空間的多種需求。
存在問題:儲物空間不足,除辦公及其附屬基本功能外,功能形式單一;空間略顯壓抑,維護成本較高,同時,難以保障后期使用過程中的秩序性。
(1)大部分只提供辦公空間,創業者的居住問題亟待解決。現存眾創空間大多把目光聚焦在辦公服務功能上,而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對于缺乏資金的創業者來說,住房與工作地點往往相距甚遠。每日起早貪黑,跨越大半個城市的往返,讓創業者身心俱疲。對于少部分以居住為主要功能的眾創空間來說,辦公空間的規劃又過于簡單,缺乏管理,并不適宜用于長期穩定的創業。以上種種表明,青創社區不僅需要提供適宜的辦公空間,也需要考慮創業者的居住需求。
現在她又來了。不知哥們兒朝洛蒙用什么辦法把她誆騙來的。而且還要在租的房子里長住下去。哥們兒朝洛蒙的心機和口舌如簧的功夫我們是知道的。要不然他也不會從我們“煙箱子”搬出去,在我們這些哥們兒中里脫穎而出,成了經理眼中的紅人,謀到銷售助理這個職位。
(2)空間劃分種類單一,缺乏適應性。青年創業者的創業項目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相應的工作空間無論從規模還是形式上都有了更為多樣化的需求。現存眾創空間欠缺空間劃分的靈活性,難以適應創業者的需求。而靈活多變的辦公環境,也會為創業者帶來新的靈感,于無形中促進事業的發展。
(3)空間劃分缺少定量控制,推廣難度大。多數眾創空間都是依據具體地塊進行特定設計,而與創業者人數等通用信息關聯度低,難于總結出固定模式,因此具有唯一性,推廣難度大。面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青年創業者,眾創空間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在這種情況下,青創社區應適當加入定量控制,總結為有規律可循的模板,進而推廣到不同規模的基地,一方面可以從設計之初就具有總體把握,另一方面也能大大提高空間使用率。
(1)辦公與居住空間平衡的適宜性。眾創空間可以嘗試結合“以辦公為主”“以居住為主”兩種特點,進行綜合考慮,按一定比例為創業者提供居住空間。既能解決一部分創業者的居住問題,又能保證足夠而多樣化的辦公空間,盡可能容納更多的創業者。提升對青年創業者工作及生活的雙重服務質量。
(2)空間與家具設計使用的人性化。將各種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間劃分為不同尺度的模塊,整個建筑空間由模塊組成。創業團隊可根據自身的需要,自由選取辦公空間。模塊化從家具尺度到空間尺度,從居住功能到辦公功能,都使用統一的模數體系,在豐富變化的同時具有一定控制性,不僅靈活多變,滿足個性化需求,更好的體現空間設計和家具設計的人性化。
(3)理念與設計標準的模塊化及推廣性。眾創空間應引入以創業人數為依據的比例計算,考慮設計的人性化、基地的個性化、空間的利用率、使用的便利性以及人群的安全性等諸多因素,出臺眾創空間設計標準。標準的出臺,既有統一性、模塊化、推廣性,又能形成一定的創新創業品牌和文化,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營造適宜的空間環境和創業文化。同時,結合模塊化理念,可以推廣到不同規模的建筑地塊,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提高了空間使用率,同時為后續管理帶來便捷。
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主體人群,在《國務院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各地高校也逐步開始搭建眾創空間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如天津市教委在2015年25號文件中提出了構建高校眾創空間的實施意見,其中詳細制訂了對眾創空間的場地條件、服務內容、運營主體、管理模式等多項要求,并明確提出了相應的資金支持與服務延伸,進一步提出了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對高校的切實意義[4]。
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除了逐步完善課程體系,還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與探索空間,也就是高校中的創業空間。其一,是應對國家目前創新人才的大量需求,以空間帶動發展;其二,滿足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更高要求,合理利用空閑空間分配教育資源,增強學生創業技能;其三,考慮青年學生成長的創新需求,學生創業熱情高漲但實際運行困難重重,空間的支持是高校積極幫扶的直接形式;其四,滿足豐富的校園文化建設需求,豐富的實踐教育與創新活動將創業火種聚集,資源不斷整合與迸發,能為學生帶來豐富的校園創新氛圍。
高校在組織運營創業空間時,還應充分考慮到以下四個問題:
(1)學校的統籌管理:從學校層面,首先要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部門間的聯動、認識、協同、空間利用與資源的配比等問題。
(2)各級部門的作用發揮:創新創業專門組織機構、學校團委、學生工作部門及其他相關職能部門要目標明確、職責清晰,按照“三嚴三實”工作要求,共同做好創新創業相關工作,確保工作效果。二級學院應綜合考慮學科專業需求,開展如展覽、交流、創新思維等相關訓練,并充分利用好創業空間增強師生互動,切實為課程實踐環節結合并服好務。
(3)學生組織的作用發揮:將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整合到一起,通過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進行自我管理與服務,充分發揮團體作用,形成在資源上考慮團隊利益、學業上進行自我規劃、創業場開展自我訓練等學生能力的綜合培養,形成創業空間健康運轉的有力保障。
(4)課程設置與研究實踐的共同推進:在專業課程建設上,加入對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內容,定期舉行重點企業、成功創業者及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接近企業與自我審視的機會,權衡個人創業意愿,并適時整合創業所需要素,早做準備、提前積累。并展開相應創新實踐類課題的研究與支持,讓更多教師加入到學生職業發展與創業教育的工作中來。
總體來說,青年創新創業已成趨勢,在整合既有資源的同時,不斷拓展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認識、培養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增強創業實踐,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實施途徑和重要手段。因此,高校理應在涉及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創業項目孵化、創業空間服務等諸多方面的創新人才培養上銳意改革、創新工作,做出品牌、做出特色,努力營造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