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帆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710038)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提出,高等院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實現各門課程與思政課同向而行。高職院校作為為國家培養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機構,對專業課教學重視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思政教育,要打破專業課與思政課程“兩張皮”的現象,將思政課與專業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人才的綜合素養。《經濟學基礎》課程作為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內容與我國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經濟學思維,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國家經濟的發展規律,最終成為優秀的經濟人才,更好的勝任工作。所以在課程教學中納入思政體系,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經濟學知識的同時,樹立良好的三觀,不斷提升思想道德品質,從而有助于其未來的職業發展。
在高職《經濟學基礎》課程中,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促進行業發展具有較大的意義。《經濟學基礎》是從知識、思維、能力和素養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在掌握正確經濟學理論知識,可以讓學生了解國家在宏觀和微觀經濟領域的大政方針和經濟政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財經素養,提高信念感、使命感和思想覺悟,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過去,高職院校育人過程中,往往比較注重專業課教育,一味地為學生傳遞專業知識,但并不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導致所培養出的人才,雖然專業技能較高,但是思想道德不高,在工作中很容易出現舞弊、違規等問題,從而影響了行業發展,也不利于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而通過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將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專業課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經濟學基礎有關知識的同時對其中涉及的思政內容進行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提升道德品質,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能樹立正確的三觀。這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也能夠使行業發展更為規范,促進國家的穩定運行。
當前在新時代下,對高職院校育人質量的衡量,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專業化技能了,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綜合素質。哪所院校在育人過程中,更為注重全面性,能夠從全局上對人才進行培養,那么就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通過在《經濟學基礎》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一方面可以培養出更高素質的人才,另一方面還能夠為其它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經驗和啟示,幫助更多的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這就能夠促進全校范圍內課程思政建設水平的提升,從而能夠帶動院校育人質量的提升。
近年來,我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大力強調高校要重視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放在學校育人的核心地位中,使各門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這種背景下,很多高校都開始了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經濟學基礎》作為高職院校中一門普通課程,通過對其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能夠體現出高職院校對國家政策的重視,也能夠為更多課程加強思政體系建設提供借鑒,是高職院校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的重要體現。
當前雖然我國很多高職院校已經開始了課程思政建設,在《經濟學基礎》中構建了有關的體系,但整體來看,其課程思政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在《經濟學基礎》中建立課程思政體系,需要構建科學的框架體系,從全局上將該門課程與思政課程銜接起來,實現雙方相互之間的協同。但實踐中,很多高職院校僅僅認識到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籠統性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工作,沒有充分分析《經濟學基礎》課程的特征,也沒有構建細化的框架體系,這導致該門課程中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存在目標不明確、過程不清晰等問題,影響了整體教育的效果。例如,在日常教學前,專業課教師不能與思政課教師進行仔細溝通,無法對每一節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內容進行挖掘,在教學過程中,將無關的思政內容硬套在專業知識中,整節課顯得十分違和,學生難以提升學習興趣。還有一些經濟學教師,在教學中講解到哪一方面專業知識之后,隨機挑選一些思政內容為學生講解,不能提前進行規劃,這會導致思政教育的主題混亂,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吃力。
從表象來看,《經濟學基礎》課程與思政教育兩者之間是不存在聯系的,但是從內理來看這兩者之間存在緊密聯系。任何一門專業課程都不可能與思政相脫節,只要教師合理挖掘,并運用有效的手段對其進行呈現,就能夠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根據了解發現,當前我國很多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教師在教學中,并不注重教學方式和手段的創新,只是枯燥乏味地為學生講解某一些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內容,這導致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十分低下。還有一些教師會長期沿用同一種教學手段,課程結構過于清晰,如前半節課主要是開展專業知識教學,后半節課則主要是開展思政教育,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對課堂教學產生麻木心理,不能主動將專業內容與思政內容銜接起來,也無法期待理想的效果。
要想使《經濟學基礎》課程更好地與思政教育融合起來,還離不開完善健全的評價體系。但根據相關分析發現,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是從整體上籠統要求教師要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構建了一定的課程思政體系,但并不注重課后評價與反饋,這無異于“頭重腳輕”。而過于關注前端,忽視后端,勢必會導致課程思政建設缺乏后勁,不利于建設效果的長期保持。具體來看,一方面高校層面不能對《經濟學基礎》教師開展有效的考核與評價,導致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過程中,存在目標不明確、效果不顯著的問題,也無法定期對自身的教學情況進行反饋,不利于教學質效的提升。另一方面《經濟學基礎》教師缺乏對學生的考核與評價,如在期中考試或者期末考試的過程中,不能有效在試卷中加入思政有關的題目,而平時成績中又不能納入思政學習方面的指標,導致學生對思政學習的熱情不高,影響了整體學習的成效。
在高職《經濟學基礎》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要構建精細化的課程思政框架體系,對各章節課程思政教學的方向、目標和重點內容進行明確,使每一節課教學都能夠做到有重點、有方向。第一,《經濟學基礎》教師要加強與思政課教師的溝通與交流,一起對教材中所蘊含的思政內容進行挖掘,從課程教學總體層面高度,對思政內容進行整合、分類,以章節為基礎構建思政教學大框架。例如,《經濟學基礎》中的“消費者行為理論”一章,因為消費者行為理論涉及消費者行為等內容,與之相關的思政內容可以包括理性消費、正確消費、樹立正確消費觀、避免消費欺詐等;“生產者行為理論”一章內容,生產者行為理論涉及的內容主要與企業生產有關,相關的思政內容包括企業家精神、創業精神等;“就業理論”一章,可以對就業瓶頸與障礙進行討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宏觀經濟”一章,可以將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宏觀經濟政策等基本知識與國家經濟發展理念,精準扶貧等措施相結合,去挖掘和體現思政教育的重點。所以教師在授課之前應當明確不同章節主要的思政教育內容,以此為基礎根據每一個小節內容滲透思政教育。第二,實現縱向溝通和聯系,站在專業教學全局上構建思政教育的大框架。不同專業對應的是不同的社會行業,《經濟學基礎》教師在滲透思政教育之前還應當站立在專業教學的大局上進行分析,實現不同課程之間的有機連接,使學生在學習本課程思政內容的同時,也能夠從其它的課程中汲取影響,相互之間形成互聯互通、有機協調的大思政教育格局。這需要《經濟學基礎》教師與專業群內的其它科目教師加強溝通,將思政內容進行整合,實現專業群整體教學步調一致。
《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師要想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需要對教學方式和手段進行創新,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能夠提升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第一,案例式教學法。就是在教學中插入大量實際案例,通過案例引導學生開展學習,并提升學習效果的方法。這需要教師提前根據教材內容對案例進行選擇,盡量選用熱點新聞事件或者大眾熱門事件等,將其與專業課程連接起來,使學生通過對案例的探討、分析等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內容。通過采用這種方法開展教學,能夠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有更大的熱情對思政知識進行挖掘。第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法。就是將線上與線下內容結合起來,開展教學的方式。這需要教師構建網絡平臺,通過平臺傳遞知識,使學生實現線上自主學習,線下教師講解等。例如,《經濟學基礎》教師可以構建微視頻平臺,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微視頻傳到平臺中,并進行分類,學生可以充分運用課下時間隨時隨地對微視頻的內容進行學習,而課堂上教師利用前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提出微視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答疑解惑之后再開展新課學習。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也要與微視頻相結合,實現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銜接。這樣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性選擇學習內容,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釋放空間,為學生留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時間,實現翻轉課堂建設,取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第三,小組探討式教學法,是以小組相互之間的探討和溝通為主的教學方法。在《經濟學基礎》課程思政建設中,通過有效運用小組探討式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探討欲望,提升學生學習深度。例如,教師可以選擇某一方面的知識內容,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和溝通,大家集思廣益找出這些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內容,應當如何對這些思政內容進行內化和運用等。學生在激烈的爭論和探討中,可以對知識更為深入的記憶,且能夠提升促進知識的吸收,取得更為良好的學習效果。
為了進一步推動《經濟學基礎》課程思政建設效果的提升,學校和教師兩方面都要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通過科學評價,助力學生的深入學習。第一,學校針對教師構建有效的評價體系。當前在新時代下,課程思政建設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是學校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要途徑,因此學校應當注重課程思政建設,從全方位對此進行落實。《經濟學基礎》課程中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僅僅是一個方面,其它課程也要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學校應當做好規劃和安排,并加強引導。通過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對教師們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進行全面評價,能夠使教師們明白自身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狀況,找出不足,及時改善和優化,從而能夠促進教學效果的好轉。具體來看,學校可以構建月度評價體系和季度評價體系。采用聽課、答疑、綜合評價等方式,對本月、本季度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效果進行評價。第二,教師要針對學生構建有效的評價體系。學校對教師開展評價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取得理想的課程思政建設效果,而教師針對學生構建評價體系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評價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進入到課程思政學習過程中。例如,教師可以在期末考試或者期中考試過程中出一些與思政學習有關的題目,或者將學生日常思政學習的情況記錄下來,作為考核的一部分。也可以采用直接問答式考核的方式,例如期末針對每一位學生出幾道與專業課和思政課有關的問題,學生口頭回答,教師可以根據回答結果考核學生思政學習的效果。
通過《經濟學基礎》課程,學生不僅要學習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還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更好的結合,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加強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職業道德素養,因此是非常有必要的。作為財經類專業基礎課程,《經濟學基礎》要充分利用各種優質資源,加強學校、教師、學生各主體之間的有效配合,改革創新教學方式與手段,健全評價機制,真正提高課程思政的實際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