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虹云
(湖南科技大學齊白石藝術學院 湖南·湘潭 411201)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三年內顯著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進一步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雙減”是為了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的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減負的同時,還鼓勵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和文藝活動。在這種形勢下,美術課程應該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更優秀的現代化創新人才。小學作為美術課程學習的基礎階段,而培養學生能力的主要載體是課堂,只有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提升美術課堂效果,才能達到提質的目的。而如何提升小學美術課堂的效果,是當前美術教師們所要思考的問題。
當前永州城區小學還存在著“唯分數”“唯升學”等傾向問題,升學考試所考的科目往往受到大家的重視,而美術課在學校的地位一直較低。有些學校兼職美術教師較多,教材少,一般使用湘美版和人教版循環教材為主。學生、家長甚至連教師自身等都覺得美術課不重要,有些兼職美術教師還會在美術課堂上教其他科目的內容。這樣導致學生以為美術課是玩的課,所以在課堂上不注意課堂紀律,上課走來走去、到處講話,忘帶或者是不帶美術工具,甚至利用美術課來寫作業。
傳統課堂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課堂模式,如導入、知識探究、教師示范、學生作業、展示評價、小結拓展等等。這些固定的模式也形成了固定的思維與套路,沒有創新,學生容易失去興趣。永州大部分學校沒有專門的經費為教師添置教具,教具準備也較為麻煩。很多教師認為小學美術比較簡單,從網上下載教案和課件就直接使用,不會修改或精心設計,上課甚至不帶教案,還會讓學生照著圖片去畫或制作,這樣依葫蘆畫瓢的教學方法完全違背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
近幾年,永州農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區,學位非常緊缺,所以2017年以來,永州市持續推進城區學位建設,新建、改擴建學校140余所,共招錄了1.1萬余名教師,但仍然緊缺,教育部門增配的專任美術教師到了學校有些還會被安排教語文或數學。很多兼職教師上美術課,對美術知識不夠了解,不知道如何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新進教師較多,教學水平不夠高;老教師未跟緊時代,新的教學設施不太會使用。學校舉行的教研活動如集體備課只是聚在一起拍拍照片,應付檢查,流于形式。公開課也經常有教師提前上課,然后把上課內容“演”出來,這些都不利于進步。
每年各類教育政策層出不窮,國家一直都在積極探索更好的育人方法。為了落實雙減精神,永州各縣區也采取了很多助推雙減的活動,但能真正改變課堂效果的卻是教師本人。美術教師要首先改變自己,重視美術課堂,多與班主任、學生和家長溝通交流,取得大家的支持。同時關注美術工具的問題,對改善課堂紀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較易忘記,可由家委會統一購買幾盒水彩筆作為補充存放于教室內,按小組分配使用。美術課需要的準備工具多而雜,家長的協助非常重要。良好的紀律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每個班級管理紀律的方法有所不同,比如有的班級增減小紅旗,有的班級加減積分,有的班級使用小口令等,多與班主任交流,并將他們的方法運用于美術課堂上,更易讓學生接受,效果會更好。
備好課是提高課堂效果的關鍵環節之一,好的教學設計、教具、課件是課堂成功的重要元素。美術課教具豐富多樣,教師要善于在各類場合積累教案、教具、課件等,并根據課程的內容采取適當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會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永州新學校多,環境好,可加以利用。比如上湘美版四年級下冊第4課《我愛校園》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在校園里寫生,用眼睛觀察校園的環境,找到校園最美的一角,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及內心的所感所想表現在美術本上,相信對于他們來說這會是一節特殊的美術課。從眼中校園到胸中校園再到手中校園,一切藝術美的創造莫不過如此。
“雙減”政策在永州實施后,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及各類教研活動特別重視,旨在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這正是學習的好時機。認真參與集體備課、公開課、教學競賽等教研活動,可以很直觀學習到各位教師的優點,精美的課件與教具、精彩的課堂用語及精心設計的教案等。由于目前永州兼職美術教師較多,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可以互相學習,結對幫扶,提升短板。教師們在互相點評時一針見血指出問題,有時如同醍醐灌頂,能瞬間覺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美術課堂作為培養學生想象力的主要陣地,應該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重視對學生想象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要加以保護和培養。如上湘美版一年級上冊第22課《小小食品店》彩泥制作課時,教師制作了一塊巧克力餅干,學生覺得像牛排,這時候教師說自己做的是餅干,就會限制學生的想象力。若肯定學生的想法,并告訴他們牛排和巧克力餅干都可以使用這樣的制作方法,再啟發學生還有什么東西也可以使用這樣的制作方法呢?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想象力又開闊了學生的思維。
腦海中事物的形象越深刻多樣,畫面就會越豐富。讓學生多注意觀察與刻意記憶,觀看圖像和視頻,有助于豐富大腦中的形象。現在永州的教室都有一體機,教師可使用現代媒體將理論知識進行融合,將需要學習的內容制作成PPT、音頻、動畫、視頻等,更便于將課堂內容形象化、立體化,豐富學生腦海里的形象,使學生更加直觀感受藝術的魅力。課堂上,有的學生畫的過程中經常會畫錯,也有的學生一節課要畫好幾頁,甚至畫不好就把本子撕掉。遇到問題及時轉換思路,學會將錯就錯,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一次上湘美版二年級上冊第2課《三個好伙伴》,認識三原色時,采取的是吹畫法,用紅黃藍三種顏料吹一幅畫,并感受三原色的融合與變化。學生在吹畫的過程中,前面一位學生不小心碰倒了后面學生的水杯,把畫倒濕了,學生擦干后,原有的畫面也擦出了一些縹緲的形狀,于是他就將自己的畫取名為《彩色風云》。這樣將錯就錯帶來的意外驚喜也算是課堂里學生繪畫過程中的一些有趣的小插曲,不僅考驗著學生的隨機應變能力也考驗著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美是有特殊性的,每個人的審美標準都不一樣。人們一般都不會覺得廁所的馬桶是美的,但是杜尚卻把它放在了美術展覽館,這就是著名的《泉》。構圖是否合適、色彩搭配是否和諧、線條是否流暢等一系列的普遍性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學生個性的發揮。學生是否能大膽的表現自己的個性與內心的想法,是否能體會美術課帶來的樂趣、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去才是最重要的評價要點。畢加索的巨型油畫《格爾尼卡》表現的是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格爾尼卡這一事件,他運用了象征性的手法去表現,經過了畫家精密的構思,用受傷掙扎的馬去比喻在戰爭中受傷的百姓,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征著不屈的戰士,他手里還緊握著一支劍表現了寧死不屈的精神。他用自己的畫筆去控訴法西斯的暴行。精心安排的構圖和內容都表現了他內心的所思、所想。有人認為《格爾尼卡》畫面雜亂,沒有美感,面對著質疑,畢加索卻堅定的回答說:“我并沒有脫離現實而生活,因此我不會用更加文學的味道或者更加詩意的弓箭來表現戰爭。美感固然重要,但是要表現戰爭,我就一定會使用槍和炸彈。”所以,真正偉大的畫家都是一位思想家,有自己的繪畫理念與想法。在點評學生作品的時候,讓學生說一說創作思路和畫面內容,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大膽表達出來,這樣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
“雙減”是關系到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只有學生負擔減輕才有時間發展德智體美勞。關注“雙減”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為國育才,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美術課堂是學生發展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的重要場所。學生能否從課堂中學到知識、提升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衡量課堂效果好壞的關鍵,也是“雙減”取得實效的重點。教師要從自身方面著手,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導向,達到提升美術課堂的效果,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教師教足教好,學生學足學好,才能落實雙減工作,達到提質減負的目的,為祖國培養更多的創新與綜合型人才,早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