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鳳雀 苑明海 顧文斌
(河海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江蘇·常州 213022)
新時代專業選修課應貫徹OBE理念[1],要根據課程思政目標,從需求側深度挖掘提煉專業教育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力爭在課程講授中融入思政目標,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但調研發現,專業選修課的講解案例、支撐知識點、思政元素、思政維度缺少育人目標與思政目標映射體系,在培養政治正確、理念先進、技術過硬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目標中,知識點無法全面有序映射到課程思政。因此,在新一輪教學研討與改革過程中,著重研究需求側專業選修課課程目標和思政體系的交叉融合,力求構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最終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專業選修課思政教學案例和特色做法。
本文立足機械工程專業,圍繞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核心方面,結合三大認證理念[2],在專業選修課的課程體系中,以融入思政元素的課程大綱改革為抓手,將課程思政設計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達到“以文育人”的隱形“課程思政”目的[3]。基于此,本文將從四個主要方面進行探討,詳見下文。
區別于專業課和實踐程,專業選修課是指與專業相關的一類選修科目的統稱,具有如下特點:
(1)需求側導向;專業選修課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做出的“個性化發展”的選擇,具有明確的需求目的和需求側導向。
(2)新穎性導向;專業選修課不再以基礎知識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法實踐(實踐類課程)為主體,而是突出基礎性、新穎性、實用性和獨創性的結合,講授團體以年輕教師為主,具有很高的前沿性和明確的工程背景性。
(3)獨立性導向;專業選修課對緊前課程要求較弱,以機械專業學生為例,《機械原理》《機械制造基礎》等課程,開設過程具有先后關系。而專業選修課對同時期開設的其他課程輻射較弱,無緊前必修課和后續順承課,具有很高的獨立性。
所以選修課的思政設計應當具有如下特性:①面向需求側的課程體系構建。立足需求側供給,從滿足個性化認知和個體發展的角度設計課程大綱,重思想、輕方法、強調創新、突出前景;②課程思政體系應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不同于課程集群,如“蛟龍”號案例可分別在機械設計、制造與運維階段應用于不同課程,從而達到同時間的感性加深和不同空間的層次加深的強化作用。而對于專業選修課,課程獨立,且從認知到應用的間歇周期長,因此,其育人模式和思政目標應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既要包含全面,又要重點突出。
基于上述需求側思政內核,本團隊提出了自下而上的選修課課程思政體系,如下:
遵循自下而上,底層設計優先的原則,首先研究學生選修目的,其次從需求側供給,映射需求同支撐知識點的關聯,并實現重難點案例分析,最后提煉思政元素,融入不同思政維度,從而探索出一條專業知識教授與課程思政并舉共融的專業選修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以機械工程專業的《大數據與機器學習》課程為例,探討其課程思政體系再設計的一般方法:
首先,通過經驗交流、師生研討以及課后評教,整理學生的課程需求為:學生對大數據技術/機器學習等概念、應用方法、短期學習方法、長期應用價值等的憧憬,希望通過選修課了解到相關的基礎知識、前沿理論、應用場景和就業、深造前景,其中超過半數選修學生選擇了繼續深造,并將大數據技術、機器學習技術等作為深造的重點研究方向。
而后,在首堂課設計中,也從概論講解轉化為案例教學,引入“淘寶雙11”案例研討,通過對比2014年和2019年淘寶配送周期的不同,提出“如何實現當日達或次日達?”,通過貫穿全課程的問題反思,先聲奪人,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引導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授學生檢索資料的方式方法。
構建思政課程體系后,需凝練思政目標,本文提出融合育人目標、自上而下的思政目標。同樣以《大數據與機器學習》機械專業選修課程為例,主要的思政育人目標凝練為:
思政目標1:厚植璀璨文化,擁有中國靈魂。
在教案設計與教學過程中,具體到每一個案例,均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先進技術的發展和中國的和平、穩定與強大是分不開的,進行愛國主義情懷教育,引導學生愛黨、愛國,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做一個擁有“中國靈魂”的人才。
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支撐維度為“中國靈魂”,核心思政元素為熱愛厚重文化,核心案例為“大國崛起”系列視頻,支撐Hadoop架構、機器學習概論等知識點;用于滿足學生對先進技術及其應用的理解。
思政目標2:開拓國際視野,堅定“四”大自信。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入航天、高鐵以及具有“河海特質”的案例,引導學生“四”大自信的建立,使學生有足夠的底氣、資格、理由堅定“中國靈魂”,明辨他我,渴望創新。
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支撐維度為“國際視野”,核心思政元素為明辨他我,核心案例為滴滴赴美上市等,支撐大數據安全、HDFS等知識點;用于滿足學生對應用方向、應用方法和短期學習方法的認知。
思政目標3:樹立大國工匠精神,營造制造強國夢想。
培育學生大國工匠精神,樹立責任和規則意識,引導學生科學精神和求實態度,營造制造強基、制造強國的人生奮斗目標,實現人生理想同國家需求的有機結合和統一。
支撐維度為“河海特質”與“愛崗敬業”,核心思政元素為制造強國和責任規則意識,核心案例為設備維養推薦,支撐MapReduce等知識點;用于滿足學生對大數據和機器學習長期應用價值的理解。
力爭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表現為:從“能力培養”角度,培養學生大數據分析/智能算法設計能力,使學生具備實際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能力,為成為一名適應團隊需求和社會需要的人才;從“知識傳授”角度,傳授新時代四大使能技術“ABCD”(A算法與機器學習;B大數據分析技術;C云技術;D數字孿生技術)中的A和B,使學生對前沿知識和最新科技有感性和理性的認知;從“價值引領”角度,使學生擁有辨別他我的能力,培養學生渴望創新的大國工匠精神,樹立“四”大自信,深植厚重文化,同時擁有“中國靈魂”和“國際視野”,為大國擔當樹立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同時,融入“中國靈魂、全球視野、河海特質、愛崗敬業”課程思政四個維度的內涵,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
本研究立足專業選修課,主要內容包括:
(1)歸納專業選修課需求側、新穎性和獨立性三大特征,提出需求側和完整性兩個思政需求內核。
(2)構建基于需求側供給的底層設計優先的選修課課程思政體系,形成從選課需求側供給,知識點支撐,思政案例提煉,思政元素挖掘到“四”維一體的、專業知識教授與課程思政并舉共融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3)融合育人目標,形成“厚植璀璨文化,擁有中國靈魂”“開拓國際視野,堅定‘四’大自信”和“樹立大國工匠精神,營造制造強國夢想”的思政目標,凝練為“中國靈魂、全球視野、河海特質、愛崗敬業”四個思政維度,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
最終,通過本研究,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專業選修課思政教學特色做法,并以機械工程專業《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為例,展示了思政課程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以期對同仁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