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琳 鄭秋紅*
(浙江萬里學院 浙江·寧波 315100)
2020年初公共衛生事件突發,大部分行業陷入了停產停業的困境,養老產業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封閉式管理使得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被困家鄉不能及時返回崗位,直接導致養老機構人員緊缺,為老人提供服務與幫助滯緩。受此影響,社區與第三方機構提供的家政服務不能做到即時上門服務,老人的正常生活和重要服務項目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由于免疫力較差,高齡人群成為感染乃至死亡比例最高的部分,為此針對這類特殊情況,解決一般情況下的老人養老問題以及智慧養老模式的探究迫在眉睫。
我國《關于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居家養老的定義:政府和社會組織以社區為平臺,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治療和家政服務。這就需要搭建出一個以社區為核心、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共同協作的服務模式,讓老人在家中就可以享受到日常照料、康復理療、文娛充實和精神慰藉的社會化服務[1]。楊苑芬等[2]研究發現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影響的主要因素為身體機能、文化、經濟社會地位和家庭等。身體機能是決定老人生活水平的本質,無論出于何種健康狀態的老人,專業的健康管理與指導、康復訓練以及營養膳食的搭配是核心需求;文化程度和經濟社會地位高的老人擁有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愿意花更多的錢購買優質服務,提高自己老年生活水平;家庭關系對老人的心理健康有著極大的影響,長期的獨居生活既加深了老人的孤獨感也會讓老人產生對社會的無能感。因此,老年人對養老的需求傾向于健康管理、文娛生活、智能化的健康服務系統以及精神生活的滿足。
根據國家統計局2021年公布的最新數據,我國人口總數為140005萬人,其中 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 18.1%,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12.6%,相比往年我國正加速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周云[3]等人將社區服務分為四種模式:單一服務主題模式、社區購買模式、社區與企業協作模式、社區開發商與居委會聯合服務模式。社區分散碎片化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僅僅依靠多個社區共用一個養老驛站的模式,老人居家養老的服務遠遠達不到要求,政府在社區養老只能起到中間聯絡人的作用,對于老年人的需求信息不能做到完全的掌握。社區養老資源不足是社區面臨的一大困難,沒有足夠的工作人員導致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服務不能得到很好的覆蓋,僅僅依靠社會志愿者和政府購買家政服務的方式不能保證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社區養老的服務優勢。社區養老的老人分類多樣化,健全、失能及半失能的老人所需要的服務多元化,社區所提供物質和精神服務大多面向健全老人,剩余老人更多依靠子女的幫助,這種情況既導致了養老資源的浪費又不能滿足真正有需求老人的養老服務。
養老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無論是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還是社區服務的工作人員,大多處于一種全年無休的工作狀態。由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養老服務專業人員短缺的事態越發嚴重,多數養老社區由于護理人員不能按時回崗,老人又被隔離在家中,健康和安全問題受到極大的影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各機構高價采購各類防疫產品,同時加大了公共衛生的投入,使得居家養老這個利益本就不高的行業財政收入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結束后,許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因為人員的流失停滯不前,并且目前國家在社區居家養老的政策大多僅限于文件,實際操作性并不強,所以落實對養老行業的財政補貼和政策支持非常必要。根據李柳穎[4]調查分析,疫情后需要贍養老人的家庭需要有更多的資金儲備預防突發狀況,完善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有利于解決老年人醫療衛生消費的壓力。針對接觸問題的影響,智慧養老模式的創新應用已然成為必要的方式。
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成果引發了經濟社會領域的系列變革,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推動社會發展邁向信息化、智能化和數字化[5]。結合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及公共衛生事件對養老行業帶來的沖擊,智慧養老模式的建設至關重要。為此,對于社區智慧養老的模式,將分別從居民移動端、社區平臺端和云上服務端這三個方面展開探討。
李梅[6]在“銀色數字鴻溝”的跨越問題中指出居家老人在對信息網絡設備的使用率中最高的是智能手機,相對于一些信息技術含量較高的設備,老年人的使用頻率并不是很高,因此面對老年人群的APP研發是為老人提供方便的最佳方式。APP的界面設計理應簡單干凈,涵蓋居家老人一般生活所需要的具體服務:網上訂餐、家政預約、健康咨詢、心理輔導等。對于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可以建立一個志愿服務平臺,幫助半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區機構應該對此項措施進行積極推進,指引老人完善個人健康資料,實現信息網站與居家老人的對接,讓老人老有所養,為老人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疾病問題的預防、給老人提供一個發揮自己的空間,讓他們不再孤獨。
現階段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所能提供的是由政府提供的餐飯供應與家政服務,由于政府購買力有限,老人的需求服務很難得到滿足。社區作為社區居家養老中的核心端,應做好老人與云端的數據共享,積極調查老人的實際需求,組建專業的服務與技術團隊,為社區居家老人提供專業的健康指導、舒適的日常照料服務和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服務。社區管理人員應當推進互聯網技術在養老社區的使用,定期對老人進行智能設備使用的宣講以及為老人進行身體健康數據的更新。
隨著“互聯網+”文化以及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云服務逐漸成為當前社會的最終發展目標。云上服務端的主要工作內容旨在搭建地方政府、社區養老服務站和社區老人三個方面,整合并記錄老人各方面數據并進行分析,為社區及政府的工作提供整體的方向。徐蘭[7]提出云上服務平臺的搭建缺乏養老市場銜接的整體管理框架體系、缺乏基于社區居家養老的供需信息平臺、社區養老線下資源難以統籌。因此,云上服務端的搭建更需要政府、社區服務站以及社會各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在我國進入加速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對養老服務的建設有了更多的要求。特殊時期下智慧養老模式的引入為當前滯后的養老服務產業提供了新的方向,居民移動端、社區平臺端和云上服務端的三端建議,旨在實現家庭、社區、政府與健康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與配置,滿足老年人的物質與精神追求,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讓他們安心度過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