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萍 自正權
2015年,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2017—2018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和《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這些文件都提出“深化國際合作交流,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加強國際協同創新,營造良好的國際化教學科研環境,切實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加大校際訪問學者和學生交流互換力度,加大雙語種或多語種復合型國際化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可見,加強教育的國際化建設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基礎之一。
2020年頒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指出:“要把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擺在重要位置,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教育部 2020)
在教育國際化實施的進程中,外語專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國際化視野是外語專業人才培養中很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家標準》)中提到:“外語類專業學生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學科基本素養。”(教育部2018)在新時代,外語教育者必須思考如何主動適應和服務國家戰略轉型和發展,如何做好高素質人才培養工作。
大衛和詹姆斯(David&James 2018)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即拓展學生的全球視野。胡開寶和王琴(2017)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指將國際意識、國際視野、跨文化的培養與高校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職能結合起來的過程,旨在培養通曉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并能把握國際發展趨勢的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才。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海沃德(Heyward 2001)認為跨文化能力包括文化知識、語言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對不同文化的態度、參與度及認同程度。《國家標準》對跨文化能力的定義為“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識;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點和異同;能對不同文化現象、文本和制品進行闡釋和評價;能有效和恰當地進行跨文化溝通;能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教育部 2018)。
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師須樹立高等教育國際化理念。管理者應了解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途徑和具體環節,做好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及實踐安排;教師須領會教育部文件精神、學校和學院的國際化發展規劃,做好課程大綱撰寫、課程教學實施、學生實踐活動指導等工作,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切實提升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在此基礎上,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有以下三條路徑。
我國“雙一流”建設要求“強化高層次人才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培養和引進一批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培養造就一支優秀師資隊伍”。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專業建設的基礎和人才培養的有力保障。
高校在建設師資隊伍的過程中應堅持內引外培相結合。一方面,引進具有國外留學背景或國外大學學歷的專業教師。這些教師具有扎實的外語基本功和開闊的國際視野。另一方面,把教師送往國外進修或訪學半年以上,讓他們感受海外教學環境、學習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體驗海外文化。另外,鼓勵教師進行跨國教學和科研合作。只有建設國際化的師資隊伍,才能更好地培養人才。
人才培養國際化的要求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既要安排專業課程,又要安排實踐活動。國際交流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常見途徑之一。《國家標準》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提到,“國際化交流活動旨在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其跨文化能力。活動包括國際夏令營、短期留學、國內外聯合培養等形式”(教育部 2018)。目前很多高校主要通過三種途徑培養國際化人才,一是中外合作開展本科或本碩連讀項目,讓學生先在國內學習2—3年,再在國外學習1—2年;二是組織學生到國外高校進行交流訪學半年至一年;三是利用寒暑假組織短期國際夏令營。
國際化教育不僅是輸出去,還應該引進來(宋學智、張杰 2012)。在輸出學生的同時,可以引進一些留學生,促進中外學生進行文化交流、培養國際視野和跨文化能力。
課程設置是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因素。課程設置涉及課程體系構建、課程安排及授課教師選用等。對外語專業而言,課程主要包括專業類、文化類和實踐類課程。專業類課程主要引導學生建構專業知識、完善知識體系。文化類課程主要從文化層面夯實學生的基礎語言知識和技能,培養他們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踐類課程強調“做中學”,在各類實習、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與研究能力等(陳欣 2012)。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外語專業應適當聘請有資歷的、目的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授課。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財經類院校在培養商務外語人才的過程中須體現“五個結合”。
《國家標準》明確規定:“各高校外語類專業應根據本標準制訂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體現本校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教育部 2018)財經類院校通常有比較明顯的經管類學科優勢,在人才培養方面應凸顯優勢,體現商務特色。
區域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將區域范圍內的高等教育發展置于國際背景下,通過學生、教師、學術思想的跨境流動及高校之間的跨境合作,廣泛吸納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加速本地區高等教育實力甚至是區域綜合實力增長(周浩波 2014)。學校應充分利用地域優勢,結合地方人才需求,積極做好區域國際化教育。
人才培養目標并非一成不變,需要根據社會發展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完善。《國家標準》指出:“各高校應根據自身辦學實際和人才培養定位,制訂合理的培養目標,且培養目標應保持相對穩定,同時應根據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需要適時進行調整和完善。”(教育部 2018)因此,財經類院校應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確保人才與社會發展相適應。
人才培養方案由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構成。理論教學主要通過課程開展。課程應包含國內教師授課的課程和外籍教師授課的課程。在人才培養中,實踐活動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國際化的實踐包含出國(境)交流與參加涉外活動。財經類院校在培養商務英語人才的過程中應堅持課程與實踐結合。
財經類院校的外語專業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外語技能,還要掌握一定的商務知識和技能,以便將來更好地從事涉外商務活動。在從事涉外商務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還肩負著傳遞“中國聲音”和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因此,財經類院校應注重培養外語專業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之情,使其深刻了解我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從而承擔跨文化商務溝通及文化使者的重任。
某財經學院商務外國語學院目前擁有3個外語類本科專業,分別為英語、商務英語和法語。學院在堅持學校“立足廣西、輻射東盟;面向基層、服務社會”的辦學定位的基礎上,立足財經辦學特色,依托學校經管學科大平臺,強化外語與經管學科的交叉融合,培養既擅長外語又掌握國際商務知識與技能,具有一定國際視野的復合型、應用型商務外語專業人才。2015年,學院確定“外語+商務+國際化”的辦學思路和“雙語言+雙技能+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目標。3個專業全部實行3.5(國內)+0.5(國外)的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多元的實踐活動,如企業游學、志愿者服務、企業實習、學科競賽和海外實習等,在師資隊伍、課程建設和學生培養方面進行國際化教育的改革嘗試。
擁有復合型、國際化的優秀師資隊伍是培養復合型、國際化專業人才的前提。自2015年起,學院大力開展“內引外培”工作,著力加強復合型、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引進具有外語學科和經管類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或擁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人才,并派送人員赴英國、美國和泰國進行訪學進修或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擁有專業教師37人、外籍教師4人。其中,52.0%擁有海外留學或進修經歷,博士占21.6%,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45.0%,復合型教師占35.0%,涵蓋文學、語言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國際關系學等學科。目前在讀博士占18.9%,其中海外在讀博士占13.5%。教師復合型、國際化比例達到預期目標。
與國外高校展開合作。從2015級開始,學院人才培養方案規定所有專業的學生到國外交流學習半年。涉及三類國家:英語為母語國家,即英國和美國;英語為非母語國家,即法國和白俄羅斯;東盟國家,如馬來西亞和泰國,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和選擇。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第六學期到國外訪學4學分,其中語言課程和商科課程各2學分。學生訪學回來后可以憑成績兌換學分。國外交流訪學受到全體學生的喜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引進留學生并為其開設相關的中國文化課程,如基礎漢語、中國書法、太極、中國美食、中國旅游等。為一年期留學生開設中國與國際貿易、商務營銷、商務對話、商務法律等商務初級課程。同時,組織留學生進行社會考察和實踐,參觀本地博物館和一些旅游景點和企業,并安排他們與外語專業的學生結對子,組織英/法語角、中法/中泰文化交流、文藝晚會等交流活動,既傳播了中國文化,又促進了不同國家學生的友誼,更在實踐中提高了不同國家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課程方面,加強體現東盟特色的國際化課程建設。第一,開設泰語和越南語為第二外語的相關課程。第二,在“跨文化交際”“口譯”“筆譯”“東南亞貿易”“國際稅法”“商務禮儀”等課程中增加東盟國家的內容。第三,在方向課中開設“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會計基礎”“商學精要”“國際稅法”“國際貿易單證”等26門雙語或全英專業課。第四,在“綜合英語”“高級英語”“商務英語”“商學精要”“國際貿易”“財務管理”“法國文化漸進”“全媒體時代的法語報刊導讀教程”等15門課程中使用外國人編著、中國人編譯或者中國人與外國人合編的教材。
為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學院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涉外實踐活動,包括組織學生赴泰國企業實習1個月;成立學生國際志愿者服務隊,服務國際博覽會如東盟博覽會和廣交會,以及南寧市部分行業的涉外活動和會議;組織學生參加系列學科競賽,如瀾湄六國的“瀾滄江—湄公河之約流域治理與發展青年創新設計大賽”(簡稱瀾湄青創賽)、全國國際貿易精英挑戰賽、全國商務實踐大賽、校級商務推介比賽等。這些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外語綜合運用能力、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
對訪學歸來的學生做問卷調查,并要求他們撰寫心得體會。學生表示出國訪學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自我管理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此外,學院結合課程學習和出國訪學情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情懷。
某財經學院商務外國語學院近年在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跨文化能力培養、實踐活動方面展開了一系列舉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初步實現了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改革結合了外語與商務,培養了人才;通過組織學生奔赴泰國、馬來西亞訪學和實習,組織瀾湄青創賽,加強了區域國際化與地方特色的結合;通過積極培養跨境電商人才,做到了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通過積極開展雙語課或全英教學,增加東盟課程內容、開展多元化涉外實踐活動,較好地做到了課程與實踐的結合;通過課內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出國后加強家國情懷引導,體現了外語與思政的結合。誠然,國際化教育還有一些方面沒有做到位,如教師的科研國際合作、課程國際合作等方面比較薄弱,須進一步加強與國外高校,尤其是東盟國家高校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