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陽陽
思維品質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要素之一,與語言有著密切聯系。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學習和使用語言需要思維的參與,語言的學習和使用也能促進思維的發展。然而,思維品質的培養恰恰是英語教育甚至基礎教育不夠重視的。沒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思維方式,就不會有良好的語言能力。通過觀察發現,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似乎總是忽略思維品質的培養,往往抓著“語言”不放,對“思維”著力不多。下面結合PEP小學英語教材的課例,探討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策略。
上課伊始,學生往往還沒有作好學習的準備,思維之門尚未開啟,通常游離于課堂之外。此時,教師若能圍繞教學主題設計一些趣味性游戲,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讓他們主動提出疑問,不僅有利于激發其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激活其思維,使其養成勤于動腦的習慣。
“頭腦風暴”指教師提供一個詞或畫面,讓學生在特定場景中暢所欲言的教學形式(瑞奇 2009)。學生對這一活動充滿興趣。將此活動與課堂相結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PEP小學《英語》五年級(上)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圍繞如何用核心句型介紹房間里的物品名稱及其擺放位置展開。在講授這一單元Part A的Let’s learn時,教師確定主情境為Room Show。在導入環節,教師先介紹自己的房間,再以“房間PK”為由引導學生“頭腦風暴”、說出自己房間物品的相關詞匯,并遞進式地讓他們用句型表達(見圖1)。

圖1
T:Today there is a room show.Look,this is my room.There is a big bed in my room.There is a lamp.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Now let’s PK.My room and your room.My room is big.
S1:My room is nice.
T:In my room,there is a big bed.
S2:In my room,there is...
T:In my room,there is a computer and a desk.
S3:In my room,there is...and....
T:In my room,there is a phone on the wall.
S4:In my room,there is...in/on/under...
學生對“頭腦風暴”充滿興趣。在教師的巧妙引導下,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參與熱情高漲,積極發言,課堂氣氛也變得十分活躍。教師通過“頭腦風暴”,既喚醒了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又激活了他們的思維。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在思考問題時常常需要借助形象的實物進行分析。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猜謎游戲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其進行有意義的表達。
例如,在講授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下)Unit 2 My schoolbag時,教師在導入環節設置了猜謎游戲,引導學生復習關于文具的詞匯。在上課前,教師準備了與教材配圖中樣式相似的熊貓書包。學生看到可愛的熊貓書包,十分感興趣,想知道里面裝了什么。于是,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猜一猜。有的學生說pencil,有的學生說toy,還有的學生說book等。
T:What’s in my schoolbag?Please guess.
S1:A pencil?
T:No,there isn’t a pencil.
S2:Books?
T:Yes.What kind of book?
S3:An English book?
T:Yes,you are right.
S4:Storybooks?
T:Yes.How many storybooks do I have?
S5:Two storybooks?
T:No,I have three.
這樣,通過猜謎游戲的方式導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在實物的助推下,學生的學習活動自然、順暢且高效。
在學生興趣和情感得到激發并融入課堂學習情境后,教師能順利地呈現新知。學習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主動感知、體驗、建構的過程。只有學生的思維參與了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進行理解和記憶,并主動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探究新的語言知識。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主張學生在情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的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教育部 2022)。對于小學生而言,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是相當困難的。因此,為了實現兩者間的自然過渡,教師可以設計情境呈現新知。小學英語教材中的語篇大都圍繞某一主題展開,因此,教師要善于設計與文本相關的情境,并圍繞情境展開教學。
例如,在講授PEP小學《英語》五年級(上)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Part A Let’s learn 時,教師設計了Room Show的情境,引導學生在了解他人的房間后,想象自己夢想中的房間,并進行表達。
T:Today we will have a room show.Our fiend Zhang Peng,Chen Jie and John,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rooms!Let’s guess what’s in their rooms?
S1:Maybe there is a big bed.
S2:Maybe there is a green plant.
S3:Maybe there is a computer and a clock.
T:Good job!Now can you talk about your dream room?
S4:In my dream room,there is a big computer on the desk.
S5:In my dream room,there is a photo near the window.
基于情境的教學活動設計能使學生真正融入情境,并能促使他們積極觀察、思考,從而培養其探究性思維,提高其學習效率。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提問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恰到好處的提問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引發他們主動思考、積極探究,從而解開疑問。探究解疑的過程即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
例如,PEP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1 My Day的Read and write講述了機器人羅賓(Robin)和小熊佐姆(Zoom)表演“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教師在導入環節引入文本插圖,立刻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和疑問。學生發現羅賓和佐姆都和平時不一樣,于是提出一連串問題。
S1:What’s wrong with Robin’s head?
S2:Why is Zoom wearing an old shirt?
S3:Where are they?What are they doing?
S4:There is a“Friday”on the shirt.What does it mean?
S5:What’s behind Robin?Is that a house?
在學生提出一個個問題后,全班展開熱烈討論,自由發揮想象探尋答案。插圖蘊含許多關于文本的重要信息。解決了插圖中的疑問,就突破了文本的重難點。學生的提問讓簡單的插圖豐盈起來,思維的發散性、深刻性也得到了彰顯。
因此,教師要設置能啟發學生思維的情境,引導他們自主提問、勤于思考,從而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及時為學生搭建學習的“支架”,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讓他們從刻板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使思維變得靈動。
現代英語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聯系前后的知識點,搭建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支架”,幫助學生更好地組織思維,從而更流利地表達。
有時候,教材選取的內容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導致其很難建立一定的聯系。此時,單靠教材中提供的幾句話,遠遠不能滿足人際交流的需要。這時,就需要教師搭建一些與主題相關的語言“支架”,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表達真實的想法。
例如,PEP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詢問他人喜愛的季節及原因。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先與一名學生圍繞“艾米(Amy)喜愛的季節”示范對話,然后,讓學生利用語言“支架”,互相詢問對方喜愛的季節。
T:Look!What’s Amy’s favourite season?
S1:I like autumn!Because the colours are pretty!
T: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S2:I like________.Because________.
學生非常喜歡表達自己喜愛的季節。教師通過多媒體提供了相應的語言“支架”,讓學生的表達過程非常順利。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搭建語言“支架”,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其進行創造性、發散性思維,使其能夠對課堂上所學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實現獨立自主學習,從而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將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或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在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之間建立記憶鏈接,利用記憶、思維的規律,幫助學生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改善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巴贊 2000)。思維導圖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被廣泛應用,是因為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可以通過圖的方式外顯。作為思維可視化的重要載體,思維導圖有助于把語言知識進行組合、聯系,使思維更加活躍,從而提高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創新性。因此,教師要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小學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PEP小學《英語》五年級(上)Unit 1 What’s he like?的復習課中,教師選用課外閱讀文本Miss Daisy is crazy!進行教學。
學生已掌握了一些關于人物外貌及性格的形容詞。教師畫了一幅思維導圖(見圖2),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復述文本內容。

由于文本中描述黛西老師(Miss Daisy)外貌的形容詞較多,以及黛西老師crazy的原因也較復雜,學生在復述時容易混淆詞匯、條理不清晰。但是,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學生先描述黛西老師的外貌,再講述黛西老師crazy的原因。大部分學生能輕松自如地重組有效信息,復述文本。
這樣的復述活動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加深其對語篇的理解,訓練其綜合概括和獨立思考能力。教師要善于繪制結構清晰的思維導圖,把文本內容變成容易記憶、有層次的思維導圖,從而提升學生的復述能力和發散性思維。
表格既是一種可視化交流模式,又是一種組織、整理數據的手段。表格是直觀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它能將教學內容以清晰的條理、簡明濃縮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從而使其對教學內容一目了然。表格因簡明、清晰和可將關鍵詞羅列其中的特點,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提升學生思維嚴謹性的方式。
例如,在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上)Unit 4 I have a pen pal Read and write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在理解語篇時思路更清晰、復述語篇時表達更嚴謹,教師采用了下面的表格:

title who what where when how Shall we dance? Amy dancing / Sunday at l pm 1346650849 Goal!Goal!Goal! John playing football playground Sundays john@pep.com.cn Let’s read together! Mike reading / / 1362100639 Science Chub,Your Club! Robin making robots science room / robin@pep.com.cn
該表格清晰地呈現了人物、愛好、時間、地點等要素。也就是說,一篇文章的主干都已躍然紙上。學生根據表格中的內容逐句表述即可復述文本90%以上的內容。課堂觀察發現,80%的學生能完成這一語言整體輸出任務。在這一活動中,表格為學生很好地搭建了“腳手架”。條理清晰的表格能引領學生有序思考、表達,從而逐步提升其思維的嚴謹性。
在英語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比讓他們記住英語語言知識更重要。當教師習慣忽視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時,就會導致“啞巴英語”的產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設計具有一定思維含量和挑戰性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和語言活動,并給他們搭建展示平臺,從而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