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評估是教學的重要環節,科學、合理的評估模式能有效促進教與學。形成性評估是口譯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近年來,口譯教學評估日益成為新的教學研究熱點,受到學界的關注。正如蔡小紅(2005)所言,口譯評估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扣環”式的承接作用和隨時調節訓練節奏、方向的“指揮棒”作用,同時對訓練進度起監控作用。在各評估模式中,形成性評估模式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和認同。索耶(Sawyer 2004)、蔡小紅和方凡泉(2003)、蔡小紅(2005)、曹榮平和陳亞平(2013)、曹(2014)、王巍巍(2017)等學者探討了形成性評估在口譯教學實踐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它有利于師生共同監督、管理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
然而,口譯教學的形成性評估研究仍存在許多問題。我國口譯教學起步較晚,大部分高校口譯專業的發展不過十數年,口譯評估模式的建立仍在探索中,缺乏統一的標準。部分起步較早的高校,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廈門大學,已經建立起相對成熟的評估模式,但評估的模塊和標準不完全一致。2018年起實施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對口譯能力進行了明確的界定,改善了評價中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體系與統一的評價語系的狀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這對于口譯教學中形成性評價模式的構建具有積極意義。
口譯教學中的形成性評估是了解學生口譯能力發展狀況、激發其發展潛力的一種方式。它不僅能為學生的口譯學習提供及時的反饋,還能為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提供第一手資料,以便改進口譯教學。在設計形成性評估模式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學生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在教學中不僅僅是被評估的對象,更是評估自我和他人的主體。口譯教學中的形成性評估需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重視其自我評估能力和評估他人能力的提高,促使其在“評”與“被評”的互動中提高對自我口譯能力的認知。
2.可操作性原則
評估是一項嚴肅且客觀的活動。在學習口譯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評估模式以提高評估能力。因此,在開展口譯教學中的形成性評估前,教師需要設計具有可操作性的評估量表和評估標準,使學生在自我評估和同伴評估時有據可循,避免主觀性與隨意性。
3.激勵性原則
口譯是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較強的挫敗感。有效的評估需要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提供較明確的指導和建議,創設激勵性的學習氛圍。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是由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面向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標準。該量表以語言運用為導向,對英語語言學習的各項能力、各類等級都作出全面、明確、清晰且詳實的描述。量表提供了較科學的能力指標和準確的能力標尺,為各階段英語教學和學習提供了有力參考,實現了英語能力評估“量同衡”“車同軌”(楊滿珍、劉建達 2019)。
在口譯能力方面,《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中含有多個與之相關的量表。口譯能力表現方面,包含1個口譯能力表現總表和6個典型口譯活動分量表。口譯能力表現總表是對不同等級口譯能力的綜合性描述。6個典型口譯活動分量表則是通過細節即具體口譯子能力的表現進行描寫。口譯策略能力方面含一個能力表現總表和規劃、執行、評估與補救四個分量表。口譯知識方面含三個分量表。口譯典型特征方面從內容、表達和交互三方面設計三個分量表。口譯能力自評表則是整合口譯能力、口譯策略和口譯知識三個方面內容后的評估表(王巍巍 2017)。這些量表通過設置具體的口譯情景,采用“能做”式的描述方式,引導學習者進行自我診斷,發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從而進一步制訂和調整學習目標,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中的相關口譯量表對口譯課程教學有指導意義,為口譯教學的形成性評估方式提供了可靠、客觀、有操作性的“工具包”。它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還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和口譯教學質量的提高,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合理利用《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能夠提高口譯教學中形成性評估的效率,增強學生的口譯能力,完善教學工作。《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使用貫穿整個學期,具體來看:
學期初的工作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學生的自評;二是對互評表的講解。學生自評主要使用《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中“口譯能力自我評價量表”。該量表用簡潔明了、情景式的語言對不同等級的口譯能力和口譯行為進行了描述。例如:“在政府首腦會晤、重大案件庭審等難度大、專業性強的交替傳譯中,我能準確、完整、流暢地譯出源語信息,譯語的語域和風格與講話人一致。”(九級)、“口譯前,我能了解相關行業的專業詞匯、背景信息及發展動向。”(八級)、“我能借助筆記,譯出信息密度適中、語速正常、語段較短的商務考察、科普講座、旅游導覽等活動中的講話。”(七級)、“我能完成話題熟悉、語段較短的無筆記交替傳譯,如商務接待、陪同參觀等。”(六級)、“我能就簡單的交流場景,如機場接送、陪同購物等,完成口譯任務,結合對主題和相關背景的了解,譯出對話中的重要信息。”(五級)教師在學期初可以引導學生對“口譯能力自我評價量表”中的具體口譯行為和例子進行討論,使其在充分理解描述語的基礎上,確認自己當前的口譯水平與等級。在此基礎上,仔細研讀口譯能力和口譯策略量表,分析當前等級和上一級之間的差距,制訂本學期口譯學習的總體目標和中期目標。
除了學生自評摸底以外,教師還需要介紹“口譯典型特征量表”。在學期末的調查問卷中,所有參與調查問卷的學生表示,教師對該問題的講解十分重要。教師可以使用具體的口譯實踐案例,引導學生對“內容、表達、交互”3個方面的6個參數進行討論,對口譯中相關問題的修正符號和方式進行統一,為學期中的口譯質量互評奠定基礎。
同伴互評和階段性自評是學期中最主要的評估方式。口譯課程是注重技能訓練和實踐的課程。任何階段、任何形式的口譯課都需要學生在課后進行大量的口譯練習,以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雖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沒有對自身的口譯譯文進行有效的回顧和反思,常常導致“為練而練”,同樣的問題“一錯再錯”。因此,在整個學期中,教師可以每周安排學生對同伴的口譯練習錄音進行一次轉寫和評估。以“內容”“表達”“交互”3個方面的6個參數為標準,對轉寫稿進行標注和修改。以下是一次同伴互評中學生的標注:
在<.>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見證了,我們在25年前無法想象的中美兩國前所未有的<.>合作和<.>紐帶。企業和<.>經濟是我們<…>兩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脊梁。我們兩國之間的研究人員和商業人士前所未有地團結協作,共同<.>研發新科技。
轉寫中學生譯員用<>標記停頓,其中<.>為短暫停頓,<…>為較長停頓。加粗表示信息與原文有出入,下畫線表示譯文語言表達存在問題,刪除線表示譯文冗余。同時,學生以批注的方式對譯文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見。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問題以更加直觀、具體的方式呈現,使被評估人對自己的問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經過最初的幾次同伴互評發現,部分口譯能力欠佳的學生在評估他人錄音時,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常常發現不了問題,無話可說。此外,學生在評估時很難突破自身的“舒適區”,存在一定的評估盲區。鑒于此,教師將同伴互評變為同伴互評與教師反饋相結合的“雙通道”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對他人口譯錄音進行評估的學生,可以從教師反饋中明確自己已經掌握的和忽視的要點;被評估人對口譯評估的質量更有信心;教師能夠通過每周反饋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許多學生在期末的訪談中表示,教師反饋是對同伴互評的有益補充,對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有積極的作用。
在同伴互評之外,學生還每月比對學期初自己設定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對這一段時間的口譯學習進行反思和評估,發現自己的進步及不足之處。每月的階段性自評對學生學習的效果起到了監測作用,有利于幫助其克服學習中的惰性。
學期末的評估由學生自評和教師評估組成。學生的期末自評仍然以“口譯能力自我評價量表”為主要參考,對其口譯能力和口譯策略進行新一輪具體的評估。在學生完成期末自評后,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對照學期初和學期末的兩次自評進行討論,發現自我努力的成果。另外,還可以以小組評估方式對同伴的進步和閃光點進行肯定。
在學生的自評完成后,教師以口譯練習為基礎,對其一個學期的學習表現進行整體評估。期末的教師評估雖然是在口譯練習基礎上展開的,但應區別于貫穿整個學期的教師反饋。教師反饋更多的是聚焦文本和口譯表現的“微觀”評估,而教師的期末評估則是時間跨度更長、更加宏觀的評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整個學期的所有進步,不論大小,都進行積極肯定。同時,指出學生現階段仍存在的一些問題。教師評估的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本學期的學習效果,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劃定起點。教師可以在學生自評完成后,將自己的評估意見發放給學生,讓他們比較兩份評估的異同,使其對自身能力的水平有了更好的了解。
經過一個學期的形成性評估實踐,學生普遍認為《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能夠為口譯學習與評估提供科學、客觀的參考。以該量表為基礎的形成性評估效果令人比較滿意,學生對口譯知識和口譯標準的認識均有所提高,其批判性思維、聽眾意識得到了培養。讓人更加欣喜的是,不少學生表示,形成性評估讓其在口譯學習中的壓力和挫敗感有所緩解,增強了口譯學習的信心;其中的同伴互評,讓自己能夠更加了解同齡人目前的口譯水平和能力,對自身的口譯能力有了更清晰的定位。《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指導下的形成性評估模式在口譯課程中有較強的可行性和適應性,使學生和教師、學習與教學、評估與教學形成了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