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軍
文本細讀要求教師運用多種閱讀手段,引導學生發掘文本語言的魅力,以文字為通道,超越時間和空間直接與作品對話,與作者對話,用心靈去感受文字的力量。教師要帶領學生沉浸文本,再跳出文本,在宏觀整體把握文本的基礎上,再對細節進行剖析。《壺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記散文,語言生動形象,描寫細致入微,作者通過對黃河壺口瀑布的描寫奏響了一曲民族的贊歌。
抒情散文以抒發主觀感情為出發點,無論作者在對景物或事物的描寫中付出了多少筆墨,他的著眼點永遠是表達情感,文中的景物都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任何的寫景狀物都是為了借助具象更方便地表達抽象的情感。在文本細讀之前我們首先就要明白文章的性質,在明確《壺口瀑布》是一篇抒情散文后,我們就把握了文本的底層邏輯,即由寫景到抒情。文本細讀尤其強調文本的內部結構,韋勒克強調作品是一個需要意義和價值的符號結構,所以對文本本身結構和整體的把握十分重要。
首先構建對文本宏觀上的認識。開頭第二、三段,作者用自己游歷壺口瀑布的兩次經歷,通過不同季節的對比,展現壺口瀑布在不同時間中的美。第一次作者在雨季前往壺口,在灘里看到了令人驚心動魄的場面,體驗到瀑布力量十足的美感,這一部分著重描寫了瀑布的雄偉磅礴;第二次作者在枯水季到達壺口,見到了這里的整體風貌,看到了雨季被水面掩蓋的地形,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點,全方位介紹了壺口瀑布的特點,并由第二次游歷的見聞引發對于民族精神的贊揚和歌頌。
教師在帶領學生明白文章的底層邏輯和整體結構的同時,也應讓學生感受到文本本身的藝術性。文章兩次對瀑布景色進行書寫,筆觸細膩,描寫全面,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對文本產生了好感,文本細讀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整體把握文章的工作結束后,我們就開始了下一步:對文章細節的發掘。
文本細讀的重點一定是文章的語言,反復咀嚼文本,體味其中的含義有利于我們發掘文章的靈魂。這要求我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去發現字里行間的情感,去理解作者隱藏在細節中的的巧思。正如海明威在《午夜之死》中提出的“冰山原則”:作者描寫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八分之一,而剩下的八分之七都被隱藏在了水下。而我們探索“水下”的途徑就是這些藏在細節中的亮點。
本文作者寫景細膩,用詞準確,且修辭頗多,多次運用擬人、排比和比喻等修辭手法,準確抓住了壺口瀑布的特征,與傳統寫意手法不同,作者很精細地對壺口瀑布進行了描寫,將壺口瀑布瑰奇的景象描繪出來,讓一幅雄偉恣肆的壯麗圖景出現在讀者的腦海中,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
在對細節的剖析中,我們要注意文章字詞的運用。本文在用詞方面十分準確,形容詞貼切無誤,將事物的性質一一羅列出來,動詞精準傳神,不僅用簡約的文字將瀑布的靈動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使文章富于美感。如第二段:“果然,車還在半山腰就聽見濤聲隱隱如雷,河谷里霧氣彌漫,我們大著膽子下到灘里,那河就像一鍋正沸著的水。”短短幾句話,就讓我們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了作者體驗過的震撼,“隱隱如雷”準確地表現出瀑布濤聲之響徹,在半山腰就已經聽到濤聲,表現其聲音很大,但畢竟距離還遠,所以用“隱隱”一詞形容。“我們大著膽子”,由下河灘需要壯膽這一行為,從側面表現出瀑布的氣勢。“一鍋正沸著的水”這一形容就更加形象地描繪了瀑布的畫面,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場景,直接在我們的大腦中構建出了瀑布的景象。滾滾波濤順勢而下,碰在巖壁上的水流激起來,水滴混著水霧,就好像水沸騰時的狀態,好的作家寫作的功底就體現在這些細節中。
第三段:“黃河在這里由寬而窄,由高到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著,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里隆隆沖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作者用詞并不復雜,卻十分講究,“平坦”一詞化動為靜,使流動的瀑布靜止化,卻更具有視覺性,畫面感十足。后面幾句以移用的修辭手法,將兩項事物關聯起來,用修飾人的詞語去修飾瀑布的水柱,用“翻身”和幾次跌落的動作描寫出瀑布落下時的景象,使文字具有強烈的沖擊力。
下文又運用一系列排比,“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漩。”既使文章韻律優美,增強語言氣勢,又將瀑布各自奪路而走后的結果列舉出來,知識性和文學性相結合,結構層次分明,引人入勝。
文本細讀為我們提供的是散亂的珍珠,把握整體框架和剖析字詞用語都是在讀文字的表層,而感情就是穿珍珠所用的線,對文本的所有解讀最后都要落腳在對文章情感的理解上。
倒數第二段作者科普了全文反復提及的“龍槽”的形成原因,開始為末段的抒情做準備。最后一段作者終于將自己飽滿的情感傾瀉出來,他夸贊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將無盡的贊美賦予了黃河,而黃河的形態和性格正是中華民族的形態和性格,無論經歷任何挫折,遭到任何侵略,都能義無反顧地進行反抗,并在這一過程中變得更加強大。
作者將對世界的思考融入景色中,由看瀑布水之百態體悟出人生至味、家國智慧,在文本中注入其主題和思想。只有清楚了文本的情感,我們的細讀才有意義,才能將散亂的“珍珠”串成項鏈,對文本進行情感的理解和文化性的解讀。
正如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的一段話:“無論談歷史、談現實,最后都離不開對國家、民族的憂心。”這就是傳統文人的風骨。作者將內心對壺口瀑布的贊美巧妙地融合在具體的描寫中,并在結尾進行了巧妙的聯想。以擬人的手法賦予黃河人的性格,借助議論、抒情等手法,由壺口瀑布展示出的黃河洶涌壯闊的澎湃之美,聯想到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堅強勇敢的民族性格。作者在這個壺口中看到了濃縮的世界,這個囊括了海、河、泉、霧所有水形態的瀑布,向作者、向讀者、向世界展示了寧折不彎、堅韌剛強、勇往直前的精神。
《壺口瀑布》是關于黃河的贊歌,也是關于中華民族的贊歌。文章以游記的形式記述了自己兩次游歷壺口瀑布的經歷,我們正是通過作者的“游蹤”領略了瀑布的瑰麗。文本用細膩精準的筆觸描繪了壺口的景象,字里行間無處不透露出飽滿充沛的情感。當作者游歷壺口時,廣闊洶涌的壺口瀑布以澎湃的姿態打動了作者,讓他對眼前的這一幕景象產生了敬佩之情,進而引起了作者對于民族、對于國家的聯想,引出作者想表達的情感,即對民族的歌頌和對國家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