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玲
對人物形象的解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探索、思考、分析人物形象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深挖人物性格、精神、品質等特質。以《喜看稻菽千重浪》為例,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進行探索:一是人物敢于開拓創新的性格,二是人物勇于求真務實的精神,三是堅持不懈、甘于奉獻的優秀品質。通過對這三方面的深挖詳解,達到對袁隆平形象的充分解讀,理解人物形象的偉岸高聳。
文本閱讀時帶著對人物性格的探索需求去閱讀,會讓閱讀更加仔細專注,對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也有幫助作用。在閱讀《喜看稻菽千重浪》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探索人物“敢于開拓創新的性格”的目的閱讀。
本文是寫袁隆平院士的一篇人物通訊,它通過人物事跡反映出時代特點和社會面貌。贊頌了人物的同時,也展示了我國在水稻雜交領域取得的重大成績。通過袁隆平院士的努力推廣,實現了糧食的高質高產。一切成功的背后都是要付出常人所不知的努力,都是敢于邁出那開拓創新的第一步。 文中不止一處對袁隆平院士敢于開拓創新的性格進行了描寫。文章的第一段就介紹了袁隆平院士的履歷,他于1953年被分配到了湖南安江的一所普通農校任教。他是怎么從一名農校教師,逐漸成為了舉世聞名的農業科學家的呢?這要就要歸功于他有敢于開拓創新的性格。文中寫道:“五六十年代我國普遍發生的饑饉給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那時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農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農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決心,拼盡畢生精力用農業科技戰勝饑餓。”年輕的袁隆平在選擇做這件事的時候就已經下了決定,邁出這一步,肩上的擔子注定是沉重而艱巨的,可是他義無反顧,勇敢地去選擇開拓,選擇創新,這是一種從骨子里散發出的倔強性格。
如果說年輕時的袁隆平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那么文章的另一處描寫則體現了袁隆平院士在開拓創新這件事上從來沒有退縮過。“在理論與事實發生矛盾時,袁隆平的態度是尊重權威但不崇拜權威,不能跟在權威后面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是袁隆平院士在進行科研的過程中受到了權威的挑戰,在世人都指責他,不理解他的情況下他沒有固守成規,而是選擇了開拓創新,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和科研困難繼續前行。想要開拓創新是需要勇氣的,袁隆平自始至終都不缺少這種勇氣,他的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性格是值得學習和頌揚的。
在教學的過程中,帶著問題去閱讀文本更容易抓住人物形象的特點。袁隆平求真務實的精神實際上就是對真理的不斷追求,不達目的不放棄,一步一步靠近真理的堅定信念。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可是在尋找真理的路上布滿荊棘,還會有很多陷阱。很多人在尋求真理的路上退卻了;還有很多人未能走到最后,因而未得到真理。可是袁隆平院士勇于求真務實的精神給我們做了個榜樣。很多國際學者專家用固有的結論去抨擊袁隆平院士所研究的雜交稻項目,說“雜交稻是‘三不稻’——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這種不顧事實的說法給農業科研人員和廣大農民心頭蒙上了陰影”。但是袁隆平院士給人民日報寫了一封信,從事實角度出發,從實踐角度出發,對“雜交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進行了闡述。無論是科研還是輿論,袁隆平院士都一次次地用他的求真精神去驗證真理的存在,用務實的精神來讓更多的中國農民吃上飯,讓更多的國家因為雜交稻而受益。
對于真理,袁隆平院士信念堅定,但是對于“無視事實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闡明事實”這句話表明了袁隆平院士對科學的堅持,對偽科學堅決反對的態度。他就是真理的侍者,求真除異已經成為他的職責。但是在排除偽科學的路上他也沒有一錘定音,而是提倡“一定要先行小面積試種示范,待確證在當地獲得高產后,再大面積推廣”。這種務實的精神客觀上保護了真理存在的可能,也可以在過程中揭穿偽真理。這種嚴謹的態度正是他成功的不二法則。
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袁隆平院士有勇于求真務實的精神”這樣的認識進行文本閱讀,能夠快速地拉近學生與人物間的距離,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更容易理解人物的形象和所作所為,學習也更加高效。
高大的人物形象一定是有著可貴的品質,教師引導學生帶著“袁隆平院士有堅持不懈,甘于奉獻的品質”這一認識去閱讀《喜看稻菽千重浪》,會讓學生對人物的整體形象有更深刻的認知和更完整的了解。
堅持不懈、甘于奉獻,說來容易,做起來難。特別是在嘗到了挫折和失敗的滋味后,堅持和奉獻更顯品質可貴,袁隆平院士能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文章的第六段描寫了袁隆平院士在科研的初期嘗到了失敗的滋味,“可是當秧苗發綠長高之后,袁隆平發現,它們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遲的遲,早的早,沒有哪一蔸的性狀超過它們的前代。一種失望的情緒掠過袁隆平心頭”。袁隆平的實踐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可是他并沒有就此放棄,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袁隆平院士終于在1964年7月5日這一天,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就此開創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紀元。在這個過程中,袁隆平院士承受了失敗的考驗,受到了世界權威的挑戰,還背負著中國人民填飽肚子的重擔,在這樣的環境下絲毫沒有畏懼,一步也沒有退縮,而是堅持不懈地完成了自己對真理的探索。
在各種阻力的干擾下,能堅持下來已經是一個奇跡,在堅持的同時袁隆平院士還兢兢業業,甘于奉獻,他被人戲稱為“泥腿子專家”。他的奉獻是對事業的奉獻,對人民的奉獻,對祖國的奉獻,也可以說是對全人類的奉獻。“袁隆平把講義夾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觀察起來。”袁隆平在田間地頭忙活,不辭辛苦,不怕臟累,對真理求證的路上從未計較苦累,一心專注于科研,他把汗水撒在田間地頭,他把心血撒在祖國的土地上,他甘于奉獻的品質值得被繼承傳揚。
在閱讀《喜看稻菽千重浪》時,學生應記注袁隆平“堅持不懈,甘于奉獻”的品質,去熟悉這位“泥腿子專家”。袁隆平不只是站在神壇上的科學家,更是一位可親可近的奮斗者。讓學生可以有最大程度的共情,從而對人物形象的解讀更具體,更真實。
人物形象的解讀教學,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引導學生思考,讓課堂優質高效。對于《喜看稻菽千重浪》這篇文章,教師提煉出人物形象的特點是教學關鍵。人物敢于開拓創新的性格,人物勇于求真務實的精神,堅持不懈、甘于奉獻的優秀品質,把這三點貫穿于閱讀始終,學生對于文章和人物的理解就能把握準確。一篇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大多具有代表性意義,寫教案、講義,對于人物形象的解讀教學來講,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