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曉雯
科普類說明文教學不僅承擔著一般文體所共有的共性的任務,同時也承擔自身的獨特任務。教師應基于學生認知特點和科普說明文的文本特質,抓住科普說明文“趣”“智”兩大重要因子,以“趣”為引,充分顯現科普說明文的趣味性,以趣激趣,激發學生學習科普說明文的興趣;以“智”為要,明確科普說明文“素養”培養的使命,在“智”“趣”相生中最大程度上釋放科普說明文的資源價值。下面以《蝙蝠和雷達》為例,談一談科普說明文“趣味”和“智力”因子的挖掘做法。
解讀科普說明文時,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科普說明文的趣味。唯有尋得無限趣味,方能以趣激趣,讓科普說明文趣味盎然。
1.尋行文之“趣”
科普說明文“趣味”的挖掘,應首先著眼于宏觀,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文本行文之 “趣”,讓學生在接觸文本的過程中,不斷生發出無限的趣味,并不斷放大趣味。教師在挖掘科普說明文文本資源時,應深度解讀文本的行文思路,巧妙地利用文本行文之“趣”,一步一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始終保持積極的閱讀情緒。《蝙蝠和雷達》一文,從行文層面尋“趣”,可以生成如下趣味。
(1)現象之“趣”
科普說明文在說明科學知識時,往往從日常現象入手引入所要說明的對象,《蝙蝠和雷達》一文也不例外。我們在挖掘《蝙蝠和雷達》趣味時,不應忽視現象之趣,從“飛機夜行”之現象引導學生思考“飛機為什么能夠夜行”,讓現象激起學生的探尋之趣。
(2)實驗之“趣”
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了解不是一個簡單的發現過程,而是需要經歷不斷探索、不斷發現的過程。《蝙蝠和雷達》一文,借助三次科學實驗向學生說明蝙蝠能夠“夜行”的原因,實驗之趣不可不尋。
(3)關聯之“趣”
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關聯性,這種關聯性造就了世界的豐富性。《蝙蝠和雷達》一文也在“蝙蝠”“雷達”和“飛機”之間建立起關聯性,教師不妨借助文本揭示的關聯性,引領學生尋趣。通過尋找行文之“趣”,文章思路也在尋趣中變得清晰起來。
2.尋語言之“趣”
語言是文本的載體,文本的趣味性離不開語言。科普說明文“趣”之挖掘,還應基于文本“趣味化”的表達,引導學生尋找文本語言之“趣”,借助趣味化的語言激發學生閱讀科普說明文的興趣,在趣味化語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蝙蝠和雷達》一文,從語言層面尋趣,可以挖掘如下趣味。
(1)過程之“趣”
還原過程有助于學生了解科學真相,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途徑。《蝙蝠和雷達》一文,語言表達重視過程性描述,借助過程性描述一步步還原事實,極具趣味性。如“夜航飛機”的出現,先是“兩個亮點”,不禁讓人思考:是什么?繼而,是“一紅一綠的兩盞燈”,引發學生“可能是……”的思考;然后,是“隆隆聲”,最后再交代是“飛機在夜航”,過程性描述讓語言生出無限趣味。
(2)設問之“趣”
語言表達是文本解讀的重要方面,科普說明文尋“趣”也不應忽視語言表達解讀,根據科普說明文自身語言表達之特點,引導學生在品讀語言表達中尋覓趣味。《蝙蝠和雷達》一文運用了大量的問句,如:“飛機是怎么做到安全飛行的呢?”“難道它的眼睛……所有的東西嗎?”抓住這些問句,引導學生在科普說明文中一步一步探尋,不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科普說明文與一般文本不同,主要以說明科學知識為主,兼顧其他方面。因此,文本解讀應起于“知”,達于“智”。
1.探科普之“知”
小學生具有無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普說明文以科學知識、原理為說明對象,無疑能較好地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普說明文文本解讀時,教師應深入挖掘文本的“科學知識”,讓學生借助文本閱讀,增長科學知識,開拓學生閱讀視野和知識視野。《蝙蝠和雷達》一文,可以挖掘的科學知識包括以下兩點。
(1)原理之“知”
《蝙蝠和雷達》這篇文章主要向學生說明蝙蝠和雷達夜間探路的原理。因此,文本解讀時,教師適宜從三種實驗入手,引導學生從實驗中逐步剝離表象,認識到蝙蝠夜行不是靠“眼睛”,而是依靠“嘴耳”配合探路,再到發現秘密,蝙蝠運用嘴巴發出超聲波,再利用耳朵聽,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2)仿生學之“知”
《蝙蝠和雷達》一文揭示出“蝙蝠和雷達在夜間探路的原理”,從科學領域分析,這一知識又屬于“仿生學”分支。教師在挖掘教材時,應基于拓展延伸教學,不妨引導學生圍繞“仿生學”進行探知,從教材向課外關聯性知識拓展,以豐富文本內容,拓展學生知識視野。
2.探素養之“智”
知識教學屬于淺層學習,語文教材解讀時,教師應基于學生深度學習需要,從“知識元素”的挖掘逐步提升,深入挖掘文本素養之“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斷擴大語文教學的外延,確立“大語文”課程觀念和教材資源挖掘理念。《蝙蝠和雷達》一文,應重視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能力的培養和科學品質培養。
(1)用科學之“智”
科學發現不僅僅是為了揭示事實真相,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發現更好地指導生活才是目的。《蝙蝠和雷達》一文是仿生學中的一個小小發現和運用,教師可以基于仿生學知識分支,引導學生進行擴展,進一步了解仿生學知識,并且根據仿生學知識提出一種發明構想。通過發明創造,激發學生“運用科學”的意識,進而不斷提高學生創造發明能力。
(2)育品質之“智”
科普說明文不僅介紹科學知識,在介紹科學知識和科學發現過程中,文本作者自然地滲透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情感等品質類教育。教師在挖掘教材資源時,應重視文本科學品質挖掘。《蝙蝠和雷達》一文,教師可以借助三次實驗和“反復研究”,引導學生感受科學發現需要堅持不懈的精神,借助科學發現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引導學生不斷發現科學家身上體現出的無私奉獻、執著追求、堅持不懈等偉大的精神品質,讓學生人格受到震撼,讓學生思想受到熏陶。
科普說明文是小學語文教材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對于豐富學生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情感、激發學生科學發明創造具有重要的價值。科普說明文育人價值的實現建立在對文本全面、深度解讀的基礎上,“智”“趣”是兩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教師在挖掘“趣”“智”時應做到因文而異,讓科普說明文在“智趣相生”中發揮應有的育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