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閱讀文本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一篇文本,學生第一次閱讀時的理解尤為重要。所以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對學生進行巧妙的引導,讓學生在質疑中走向深思,對于課文的理解和對課文主旨的領悟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而文本的表達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文本是寓之以理,有的文本則是平鋪直敘、感人肺腑,有的文本則是表達含蓄、蘊含哲理,如何對學生進行引導?就以《愚公移山》為例,這篇文本在愚公和智叟的問與答中傳遞出了深邃的哲學理論和非常勵志的人生道理,教師可以從這篇文本中的問與答來引發教學思考。
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會讓學生通讀課文,而學生在讀完課文后,對于課文晦澀的表達和深刻的含義往往沒有絲毫的領會,尤其是文言文。而為了讓學生能夠對課文的表達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往往會讓學生反復熟讀,或是毫無目地去溫讀課文,這樣的教學方法效率不高,猶如照本宣科,而且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留下錯誤的主觀思維,在后期教學中很難被糾正。在學生閱讀課文前,教師施以巧妙的引導,讓學生帶著質疑去閱讀文本,學生對于文本會有更好的理解,從質疑出發,逐漸引起深思,而且也會幫助學生建立正確思維模式,對于文本教學而言可謂是事半功倍。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創作于戰國時期,這個時期社會處在變革中,諸子的學術思想各成一家。各家會用諸如《愚公移山》此類的寓言故事來作為闡明自我政治觀點的方式,這也就有了《愚公移山》中的“愚公”與“智叟”的問答對話,實際是作者通過“愚公”的口來闡述自己的想法,而且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了解了這些,在學生閱讀本文之前,教師就可以加以巧妙的引導,提出對課文的質疑,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到解決質疑的答案,從而引發學生對文本的深度思考。
如文中的第一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這句話的大意是:“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文本的第一句,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提出質疑,太行和王屋真有這兩座山嗎?它們最初的地理位置真的如課文中所說嗎?《愚公移山》實則是古人創作的寓言小品文,類似于神話故事,這兩座山的確存在,可是并沒有像文中所說遷移了位置。由此看來,整篇文章是以闡述觀點為目的,以神話場景來渲染氛圍,這也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調。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真理和神話之間做出正確判斷,用質疑的思維去辯證看待文本表達,讓閱讀更有目的性,讓知識點在質疑中凸顯出來。
對文本提出質疑是鍛煉思考能力的有效手段,選入語文教材的文本都是經過嚴格的篩選和評價過程的。學生在閱讀文本的時候通常都是主觀慣性接受,認為語文教材中的文本是無需置疑的。但實際上,從不同角度對文本的內容進行解析,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提出質疑,并且在深度思考文本內容后解析質疑,或是通過深度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對質疑進行解析,這樣的鍛煉更能夠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培養學生樂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
《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一篇闡述主觀觀點的文章,而且古人對于真理的闡述往往是通過神話的手段,那么通過神話的手段闡述的真理就值得人們進行推敲和深思。首先文章中出現的兩個最重要的人物,一個是“愚公”,一個是“智叟”,是兩位老者,而這兩位老者顧名思義,一位是“愚蠢”的,一位是“聰明”的,作者如此定義這兩位老者是否恰當?“愚公”真的愚蠢嗎?而“智叟”又真的聰明嗎?隨著兩個人物的對話和故事情節的推進,我們可以從結果上看到,“愚公”的“愚蠢”最后感動了神靈,“愚公”最終實現了移山的目的,而 “智叟”嘲諷和勸阻卻顯示出了小人之心,用如今的語言解釋就是,“愚公”用較大的人生格局和堅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實現了既定目標。如此看來,經過一番深入的思考,“愚”和“智”的辯證答案自然浮出水面,由質疑引發的深思又解析了質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了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對于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而在文本的最后,天帝怕“愚公”繼續挖山,命人背走了兩座大山,這樣的結局真的合理嗎?“愚公”構建了一幅偉大的藍圖,最后在神靈的外力作用下輕松的實現了,看起來有些滑稽,亦是值得人深思的。
《愚公移山》文本用問答的形式呈現,以人物不斷質疑提問并作出解答的方式讓故事情節呈現出波瀾起伏之感,用問與答的形式,讓讀者對此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引人入勝。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文本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對文本的邏輯性和架構進行剖析,并在問與答中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并且可以歸納總結出文本的想要表達的寓意和道理。
《愚公移山》中的問與答首先出現在第二段,這一段的問與答是“愚公”與家人的對話,在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此段中的問句進行標注,問題集中標注后,再引導學生在文本中逐一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在找出問答的過程中理解文意,掌握文本敘事架構。
如第二段:“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這是文本中出現的第一句問話,而這句話是否得到肯定的答復了呢?細心的學生會找出答案,“雜然相許”。眾人同意了“愚公”的提議,而接下來的劇情似乎要發生反轉,其妻對于“愚公”的問話未置可否,而是提出了質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回答問題的人依然是眾人:“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自此,愚公想要移山的計劃得以施行。這一段也是為后文做的鋪墊,有了這一段的問答,從主觀上確立了可行性方案。接下來的問答就來到了文章的第三段,是智叟對愚公的質疑,而愚公給出的答案也是點明主旨,闡述道理的回答把文本情節推向了高潮。
對于《愚公移山》的教學,教師可以結合文本本身的特點來進行問與答的解析。而在其它課文的教學實踐中,問與答的教學也不失為一個良方,用問題引出答案,引發教師在以問解惑中思考科學的教學方法。
《愚公移山》這篇文本在文章的架構和表達上有它獨特的方式,在教師巧妙的引導下,學生帶著質疑閱讀文本,可以使他們對文本有更通透的認識。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深度思考,在思考中用主觀邏輯和認知解析質疑。而在教學模式上,教師可以充分借鑒《愚公移山》的寓教方式,以問解惑,在問與答中引發對教學的思考,另辟蹊徑,建立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