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麗
步入高年級,語文學習對學生的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與單元整體目標高度契合,旨在結合單元課文創設情境,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對某一主題的表達能力。 “詞句段運用”是語言實操的一個訓練點,它能將單元學習與能力提升有機結合。因此,教師應重視詞句段模塊的價值,搭建詞句段學習構架,通過范例支架與實踐支架,與單元課文進行多維關聯,及時消化,引導學生學會自主運用,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在詞句段教學中,學生對語句的賞析往往過于表面化,常常是停留在文字層面的鑒賞,缺乏共情感悟,因此,課堂常常變成了一個仿寫任務,以干巴巴的文字組合來完成,枯燥無味。時間久了,學生不但無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喪失了對語言表達的興趣。在本單元詞句段教學中,為了創造更生動具體的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調動感官,從視覺、聽覺等多角度去感悟文本,達到感官的共同參與,激發學習熱情,從而在仿寫時能做到舉一反三,讓語言表達更加清晰有序。
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有“讓學生體會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的教學目標,因此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也以此展開,出示了兩個句子,寫出景物的動、靜之美,讓學生加以鑒賞,并選擇一個場景照樣子寫一寫。教學伊始,教師讓學生讀一讀這兩個句子,提出一個問題,這兩個句子都寫了什么樣的景物呢?學生很快找到了句子中描寫的“建筑”“車船”“晚霞”“天地”“狗”“牛”“馬”等景物,接著,教師以第一個句子為例,通過“我們的眼睛忙極了”,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通過眼睛來觀察的,所以第一句話是通過視覺角度來寫的。然后順勢而為,詢問學生第二段話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學生通過前一句的啟發,思考后發現,第二段話從視覺角度描寫了“車船”“晚霞”和“天地”,從聽覺角度描寫了“狗”“牛”和“馬”的聲音,文本變得十分清晰,思維一下子就打開了。此時,教師提問:在描寫景物時,你還可以通過哪些感官來描寫呢?學生一下子說出:還可以從嗅覺、味覺和觸覺角度來寫,比如第二句話中,可以寫一寫鄉間彌漫的飯菜的香味,還可以寫一寫抱成一團的小雞的觸感,這給接下來的仿寫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
由此可見,在詞句段訓練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調動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表達,讓表達更有方向。教師要根植感官表達的意識于學生心中,讓他們能夠掌握表達的角度。
描寫一處景物或一個事物時,學生往往較多地運用正面描寫來表達。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正反結合,開拓思維,學會從不同層面來進行描寫,這樣能發現文本表達的巧思,讓表達更加豐富、更加新穎。在本次訓練中,學生從正反兩個角度進行觀察思索,不僅可以將事物的動態與靜態都描寫得具體全面,更容易找到獨特的落腳點,自主、創造的表達方式也逐漸架構起來。
在本次詞句段訓練中,大多數學生選擇第一個主題“放學后的校園”來進行仿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挑選了兩位同學的仿寫進行評講。一位同學寫放學后的校園聽不見白天嘈雜的聲音,比如讀書聲、腳步聲、說話聲……一位同學寫了放學后的校園可以聽見白天聽不見的細微的聲音,比如清晰的蟲鳴聲、動聽的鳥叫聲、潺潺的流水聲……在教師的引導下,大家發現這兩位同學是從聽不見和聽得見正反不同的角度來描寫放學后的校園的。緊接著,教師問學生:如果把他倆的寫法結合一下可以嗎?學生紛紛表示這樣描寫就更加豐富、全面了。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用怎樣的手法寫放學后的校園里的什么呢?有學生認為:可以寫看到了什么,比如看到月亮在高高的教學樓上面掛著;也可以寫看不到什么,比如白天熱鬧的人群看不到了;還可以寫聞到了什么,比如聞到空中飄散的梔子花的香味;聞不到什么,比如白天食堂的飯菜的香味聞不到了……通過這樣的啟發,學生一下子不覺得難寫了,文思泉涌,爭著搶著來回答,全情投入,課堂中閃爍著思維碰撞的火花。
可見,在詞句段訓練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辯證思維,以正反角度結合進行表達,讓學生在思維的反復跳躍中產生創作的火花,這也是豐富表達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師要適時啟發學生通過正反的思考攫取有效的信息,讓表達更豐富。
在語言表達中,學生常常照本宣科,寫起句子來一板一眼,寫出來的文段普通無味,缺少美感。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文段中加入合適的修辭,對語言進行加工和美化。修辭就如錦上添花,能幫助學生創設出具體的情景,增添表達的文學味,經過修飾后的語言順暢自然,更具有美感,富有一定的賞析價值。同時,使用一些修辭,也能拓寬學生的思路,無形間擴充出許多具象,讓表達更加精彩。
如在本次練習中,學生1描寫放學后校園中的樹,剛開始寫得很平淡,經過引導,他形容“樹像戰士一樣守護著靜謐的校園”,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描繪出樹木安靜挺立的樣子。學生2描寫了群鳥飛過湖面的場景,語言匱乏,寥寥幾句結尾,缺乏內容描寫。教師引導他使用排比的手法,寫一寫這群鳥中不同的鳥是怎樣飛過湖面的,學生例舉了“唱著歌的活潑的小鳥”“姿態優雅悠然的鳥”“扇動著有力翅膀的鳥”是如何飛過湖面的,它們具體的聲音、動作、神情又有何不同,內容一下子充實了,描繪得更有畫面感,更有層次感。學生3描寫火車進站的場景,教師建議他使用比喻的手法來描寫,學生經過思考,將火車比喻成一條盤旋的龍,寫出火車蜿蜒行駛的樣子;將汽笛聲比喻成雷聲,寫出進站時壯觀的場景。修改后的內容吸引大家都聽得很入神。
可見,巧用修辭手法可以提高語言的美感與精致感,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寫出的語句更加優美精彩,更具感染力與品讀價值,從而讓學生對自己的表達充滿自信。
學生在進行語段仿寫時,往往能根據范例緊緊圍繞主題展開,但這也存在一個弊端,那就是學生的思維容易受禁錮,很難在短時間內打開思路。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詞句段訓練時,教師要多鼓勵和引導學生添加更多的元素,讓自己的表達更加生動。
比如,學生在描寫“火車進站“這一場景時,受到例句的影響,大多會描寫行駛火車、白云翻滾的天空、安靜的軌道、遠處默默注視的山、涌動的風等景物,通過這些景物表現環境的動靜變化,但是學生的思路也局限在景物上了。此時,教師可以問學生:火車站里除了景物,還會有些什么呢?學生經過思考后想到,還有旅客和工作人員。教師繼續啟發學生:那他們都在干些什么呢?有學生想到,有的旅客正在焦急地趕路,有的在買票取票,有的安靜地坐在位置上等待,有的可能在吃東西……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把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清楚,這樣的表達就更加豐富了。除了添加“人物”這一元素,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在語段中加入“事件”這一元素,學生可以通過一件事件的描寫,來體現動靜結合的主題。比如,嘈雜的車站里突然有人大喊“我的包不見了,周圍在剎那間安靜了下來,每個人都露出無辜而驚訝的神情,同時檢查起自己的行李,最后,工作人員出面處理,站內又逐漸變得嘈雜起來。”通過這樣一個事件的設計,使得語段內容的表達更加多樣而生動。
由此,在指導學生進行詞句段創作時,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將視野拓寬,增加多樣的元素在語段描寫中,這樣不但能讓仿寫更加多元、更加生動,也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讓他們的語言表達更加靈活多樣。
在語言表達中,許多學生停留于技巧的運用,但是卻忽視了情感價值的體現,缺少了真實的感悟,文字缺少了打動人心的魅力。而語用能力在生活中最大的價值就是通過引起情緒與情感的共通來促進交流,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在語言表達中抒發情感,用真情實感來充實文段,讓內在意蘊更具賞析價值。在練習中,也要加強對情感情緒的把控,更準確地表達內心感受,同時要注意讓感受多元化。
如在練習中,可以引導學生比較放學后的校園與上學時的校園有什么不同,從而讓學生體會放學后的校園是“靜謐的”、是“孤獨的”、是“舒適的”……可以通過空曠的教室、寂靜的道路、幽暗的燈光等景物來表現,從而對校園產生喜愛、孤獨、思念等不同的情感。在描寫群鳥飛過湖面時,可以讓學生去通過各種不同的鳥的表現,發現鳥是“快樂的”“頑皮的”“疲倦的”“驚慌的”。比如“鳥在唱歌”“鳥快速飛過”“鳥低飛徘徊”等,從而對這個場景產生喜愛、擔憂、心疼等不同的情感。在描寫火車進站時的場景,可以寫人群是“激動的”“流著淚的”“擁擠的”……從而設定不同的情境,擁有幸福、悲傷、焦急等不同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有了自己獨特的情感設定,將圍繞自己的情感進行主題創作。在引導學生有了情感體悟后,更要通過合適的中心句或關鍵詞點出自己的情感,可以是直抒胸臆的,也可以是含蓄雋永的,從而在學生心中激蕩起陣陣漣漪,這樣學生就會在文字表達中加入自己最真實的情感了。
因此,教師應在詞句段教學中穿插情感體驗的環節,挖掘出不同情感,從而引導學生創設合理的情境來抒發情感,讓自己的所見所想所感在文字中得到傾瀉與釋放,這樣的表達更加真實可感,由此學生明白,語言表達很多時候是基于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
綜上所述,詞句段運用是學生語言表達訓練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將詞句段訓練作為學生學習總結與提升的落腳點。要充分認識到,詞句段訓練的歸節點是表達,即學生通過合適的、精彩的言語表達思想與情感。教師應圍繞單元整體教學目標來設計,以方法啟發和提煉為訓練的重點,不但要提升言語的“皮”,更要掌握表達的“骨”,這樣的詞句段訓練才是潛移默化的一種積累與提高,才能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切實澆灌學生的文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