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錢花
與普通的閱讀教學單元不同,閱讀策略單元在于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策略的學習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實現獨立閱讀。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提問策略”單元,旨在塑造學生的問題意識,教會學生有效提問,提高自主閱讀能力。真正的自主學習來源于問題的自主孕育,當學生學會了提問,掌握了提問的策略,通過問題來幫助自己理解文本,也就是知道如何去讀懂文章,就會成為一個積極有效的閱讀者。
通常學生會因為想不出問題、提出的問題得不到認可、得出的問題得不到解決而喪失提問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針對這樣的情況進行充分的幫助與引導。有了積極提問的興趣,學生才能將提問策略主動運用到閱讀中,才會將先提問、再思考、獲得答案這樣的自主學習模式持續下去,形成一種自發性的閱讀習慣。
首先,學生提不出問題在于沒有掌握對一篇文本提問的角度,比如在《夜間飛行的秘密》一課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寫法”“啟示”等角度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提問角度。學生提出了“無線電波跟超聲波是一樣的嗎?”“為什么課文沒有具體寫后兩次實驗?”等問題。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總結,幫助學生發現還可以從“題目”“人物”“關鍵詞”等角度進行提問,于是學生提出了“夜間飛行的秘密是什么”“蝙蝠飛行的秘密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都可以從這些角度出發,從而提出問題。其次,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情緒上的肯定,比如,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文的教學中,一個學生開篇提出了“這個豆莢里為什么有五粒豆呢?”其他學生直接笑了出來,如果老師處理不好這個細節問題,那這個學生在學習之初就遭遇打擊,自然積極性不高。教師對他積極提問的精神給予了肯定,同時,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積極解決,即使有些問題沒有在課上探討的價值,教師也應該利用課后來幫助他探尋思考的方向,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提問策略不是一個形式,而是切實幫助自己來理解文本。
因此,幫助學生培養積極提問的興趣才能產生長久的效能,才能切實運用到日常的學習中去。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培養起積極提問的意識,讓他們體驗到提問對于閱讀理解是一種幫助,通過自問自答的形式,讓他們學會圍繞問題在閱讀中尋找答案。這樣潛移默化的堅持,學生會越來越體驗到提問的樂趣,從而樹立提問的觀念。
學情不同,學生不同,提問的表達也會不盡相同,所以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每一個學生都能準確表達出自己心中的疑問。可能他們對很多問題的表述會存在疑問,比如,問題中心偏差、表述不清楚、過于冗長或簡單而無效提問、為了提問而胡亂提問等。以上這些不規范的提問,會造成提問的無效化,不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規范提問,提高問題表述的質量。
首先,要規范學生的提問句式,只有語言表達清楚了,學習才能繼續深入。比如讓學生記住一些提問詞:為什么、如果、怎么樣、什么(時間、地點、事情)、難道……掌握這些提問詞再去組織語言,許多問題就顯得清晰了。其次,要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做到完整又精練,比如《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課文中,作者想讓學生明白,因為第五粒豌豆頑強的生命力,小女孩才重拾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但在提問時,有學生僅僅只問了:“小女孩的病為什么會慢慢好了?”其他學生的回答立刻五花八門:因為她媽媽的照顧、因為醫療水平變好了浪費了時間,這些回答又造成思維方向的整體偏差。在老師的指導下,該生換成這樣的提問:“小女孩的病為什么會因為第五粒豌豆慢慢好了呢?”僅僅多了”第五粒豌豆”這個主體,其他學生的思考立刻會集中到第五粒豌豆身上,因此這樣的提問更有效。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注意語言表述的完整與精練;窺一斑而見全豹,更要讓學生明白提問語言精練性的重要,避免過于簡單或冗長。另外,要教會學生提問時需要做到層層推進,例如在《呼風喚雨的世紀》中,只有先提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什么意思,學生知道了這句詩的意思是“仿佛一夜之間有春風吹來,樹上如同有梨花競相開放”,聯想到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使得很多發明和發現層出不窮,才能回答出“20世紀的科學為什么可以用這句詩來形容”這個問題,提問也需要循序漸進,不然跳躍性太強,學生的思維跟不上。
可見,只有提高學生規范提問的能力,幫助他們正確、準確地提出對于閱讀有幫助的問題,才能提高效率,便于解答,少走彎路,減少無效提問造成的時間、精力上的浪費,讓提問策略發揮出作用,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學生對文本的感受、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差異化的,提問的角度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果只將提問教學固守在一個框架內,給出一些限定的角度,那么提問策略的學習就變成了一種模式,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尋到其他提問的角度,這反而會造成學生思維的僵化。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跳出固有模式,發散思維,根據不同的文本從不同角度思考,學會多樣提問。
如《蝙蝠和雷達》一文的預習中,大部分學生是針對文本來提問的。全班52位學生中,大部分學生都是根據文本提出問題,比如“夜間飛行的秘密是什么”“雷達的工作原理與蝙蝠探路有什么相似之處”等。但仍有個別學生的問題別出心裁。比如,有學生問:“生物學研究給人類科技發展帶來哪些便捷呢?如果沒有蝙蝠,人類可不可能發明出雷達呢?”這些問題背后都閃現著奇思妙想的火花。因此提問策略的教學不能給學生設定框架,我們應該致力于通過提問的形式,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欲望。同時,提問對閱讀最根本的意義在于讓學生有主動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在教學的最后設計了這樣的環節:你還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問題嗎?比如有孩子提出問題:除了這五粒豌豆,還有哪些豌豆發生了什么故事呢?他們開動腦筋,學會了續寫故事;還有學生提問:超聲波在生活中還有什么用途呢?他們查找資料,又積累了知識。通過這樣的設計給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與時間,又能跳脫出文本的限制,不局限于對課文的理解,而是有了真正自主學習的習慣與意識,這樣的提問有著更廣闊的意義。
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問都具有思考研究的價值,很多問題過于簡單或偏題,有些提問停留在表面,難以通過問題觸及到文章中心、實質,這就造成學生的自主閱讀太過淺顯、片面,對文章的核心把握就出現了偏差,這樣的提問不但造成時間、精力上的浪費,甚至會消耗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會篩選問題,提升提問價值,小問題以關鍵詞句為落腳點,大問題以突破文章核心為主旨,努力提升提問效用。在具體形式上,可以采用合作篩選的方式。
如在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時,同一組中有兩個學生提出相似的問題,一學生問:“什么是‘地球村’?”表面上看,這只是在問“地球村”這個詞的字面意思,于是就會有同學回答“地球像一個村子”,但是通過前文的閱讀我們明白,是科技發展使得地球聯通便捷,偌大的地球變成了一個大家互聯互通的小村子,但很多同學在閱讀中不能把科技發展帶來的聯通便捷與“地球村”聯系起來,于是讀到這里會產生困惑,地球那么大,怎么突然變成了一個村子呢?而小組內另一位同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地球怎么會變成一個村子呢?”這樣的問題,一下子就把大家思考的焦點放在地球變成村子的原因上了,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引導其他學生去思考科技帶給人類的巨大改變,從而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此時若在小組內進行篩選,直接在班級中提出第二個問題,課堂效率就更高了。
因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通過合作篩選問題來提高效用,首先要自己篩選歸類自己的問題,然后同桌間進行篩選,接著小組合作篩選,這樣進行精心篩選后的問題才會更加有層次感、有邏輯感、有效用。
本單元課后習題中,有一個高頻詞語“小組問題清單”,這給閱讀教學提出了過程性的要求與方向。進一步思考,“小組問題清單”往前推,那就是“個人問題清單”;往后推,那就形成了“班級問題清單”。在閱讀中,活用問題清單,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問題的搜集、分類、篩選、整理,使學生的思考去蕪存菁,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發展,同時是一種快速、高效的回顧憑證。
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使用問題清單。可以先讓學生在初次閱讀后羅列自己的個人清單,同時進行二次修改,將問題通過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這其實是督促學生將問題寫下來,并抓住瞬間的思維火花,這是一種思維的外顯化,也是一種邏輯能力的培養。接著,學生展開小組交流,大家根據每個人的問題清單,進行討論、歸納,總結出一份小組問題清單。小組問題清單的討論交流,實際上是一種思維的碰撞,很多學生是能夠在別人的激發下,靈光一閃,當場想出新的問題,這樣的收獲是持續性的,對學生的影響是更為深刻的。比如在《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課中,有學生在聽完小組成員的“現代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這個問題后,不由得思考出“現代科學技術帶給我們的全是好處嗎”這個問題,這其實體現了他思維上的進階。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展開班級交流,把小組問題清單進行匯總,從而得出一份精簡全面、切實有效的“班級問題清單”。這是一個“優中取優”的過程,能促進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接著,教師讓學生把班級問題清單保存好,過一段時間后,當學生進行課文的回顧時,只要根據班級問題清單,就能快速回憶起文章的主要內容了。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其實學生的自主收獲要比單純的閱讀學習更多一些。
總之,提問策略教學應當以激發興趣為基礎,規范語言為抓手,拓展思維為關鍵,合作篩選為提升,問題清單為依托,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學會提問,同時在一步步的訓練中,逐步提高精準有效提問的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提問策略的方法與技巧,學會提問,學會學習,將提問逐漸作為學習的一種手段、一種習慣、一種本能,并充分發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做一個會閱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