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幼兒園 王秀琴
(吳淑媛)
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園心理健康認知教育中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幼兒教師在開展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引入繪畫治療的方式。本文將針對繪畫治療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進行分析,通過應用原理、應用形式以及具體的操作實施的詳細闡述,給讀者提供教學參考。
近年來,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上升。健康問題可以分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然而后者由于表現并不明顯往往受到人們的忽視。幼兒園大班針對幼兒階段的教育主要是以健康、語言、社會、科學以及藝術等五個項目類型進行。其中健康教育是工作的重心,在開展的過程中則又分為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兩個方面。本文將重點研究針對結合繪畫治療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學教育最初起源于國外,而采用繪畫治療的方式又被稱為技藝療法,它與音樂療法和讀書療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繪畫療法就是借助繪畫的形式和手段解決被治療對象的心理問題。繪畫的技藝類型多樣,操作方式靈活,對幼兒園大班的低齡兒童兒來說更加容易接受。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會結合精神治療的治療系統和思想分為精神分析治療、結構化治療以及人本主義的治療。
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幼兒教師在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引入繪畫治療的方式。針對繪畫治療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在繪畫治療的應用中會產生不同的形式、方法,包括讓對方進行自由繪畫或畫場景(房—樹—人),繪制家庭動態圖以及學校內的動態圖等。而在近現代的繪畫治療方式中逐步出現了畫自畫像、畫異性、畫站在雨中的人,或將近期的情感以及對應的問題通過繪畫描述出來,也可以繪制最近的夢境、夢里的人或物體等。綜合這些繪畫手段和方式主要可以將其分為三類。
第一,是以自由繪畫為主逐步培養人對對象的感受及平衡的感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畫樹。通過利用鉛筆或彩筆畫出一棵樹,這種方式能將個人的潛意識投放在畫面內容中,所具有的含義較為豐富。
第二,是以固定主題發展倫理感和對事物的觀察精神。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繪制家庭的動態圖。可以分開繪制也可以在一張紙上繪制,讓幼兒在圖紙上繪制家、樹以及人這三種內容。通過每個對象的遠近親疏可以了解幼兒對家庭、家族以及與家族相處的認知方式。而對樹木強弱的展示則可以了解到他對生命的認知情況,也可以通過畫面的內容了解到幼兒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溝通方式以及個體與整體之間的認知。
第三,沒有任何要求的繪畫。幼兒可以結合自己的意識進行隨意的發揮。但前提是必須在治療師的刺激下進行。通常情況下是給幼兒一幅沒有完成的繪畫,讓他進行添補。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因為所有的行動都是在幼兒經過自身分析判斷后結合畫面內容所做出的,而這種改動則體現了他們的內心想法。以繪制畫面分割為實際案例,這需要幼兒與治療師共同完成。首先由幼兒或治療師將畫紙進行分割,然后分別由雙方進行涂色,通過不同的顏色實現畫面的分割。通過這種互動操作治療幼兒的統合失調癥。
在開展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首先需同幼兒建立良好的關系,讓治療對象能放松下來。治療師可以通過游戲互動的方式減少幼兒的陌生感,降低其在陌生環境下的焦慮情緒。通過這種方式逐漸與幼兒建立聯系,隨后在后期的引導過程中讓幼兒能依照治療師的步驟進行。比如,治療師會引導幼兒說,“小朋友,我想要玩畫畫的游戲,你能陪我玩嗎?你現在在想什么,我們把它畫出來,好嗎?或者我們兩個玩個游戲,把各自最喜歡的東西畫出來,作為禮物交換,好嗎?”通常情況下,繪畫治療需分為兩個階段,所有的內容可以一次性呈現,也可以分多次呈現,這個需要結合具體的操作和實踐。
第一階段,探索。在這個過程中的主要目標就是通過繪畫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表達,此時可以著重對幼兒的情感、思維方式以及行為表現進行觀察。治療師可以引導幼兒說:“你能用繪畫表達自己嗎?”“你在家里是如何和父母溝通的,能不能將它畫出來呢?”“你想象的家或學校是什么樣子的,我們把它畫出來,好嗎?”當幼兒依照引導完成繪畫時,治療師可以進行提問:“你能說說你都畫了什么嗎?”然后問一些繪畫中有表現卻沒有相關解釋的問題。比如,“畫里面這個人是在干什么呢?他在想什么?他有什么感受?你能具體說說這個人物的形象嗎?”在整個提問過程中要將問題設置得具有引導性,以避免幼兒在面對問題時回答“我不知道”或“我亂畫的”等答案。治療師應盡可能在提問時少問“為什么”這樣的問題,讓幼兒在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節奏進行。
第二階段,改變。在這個階段治療師應繼續鼓勵幼兒對畫面內容進行表達,并逐步幫助他設立一個改變的目標,引導他逐步建立起能實現目標的行為模式。具體在操作過程中,治療師可以在幼兒完成繪畫后提出一些一般性的問題。比如,“你給這幅畫起了什么名字?”“你這幅畫里面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呢?”引導幼兒對畫面內容進行闡述,此時幼兒會結合自己的理解給繪畫賦予各種意義。治療師在聽取的過程中還需將幼兒繪畫的過程考慮在內,比如,幼兒在繪畫前選擇了哪種材料,幼兒在整個繪畫過程中的參與度以及和自己的互動程度等。在對幼兒的行動進行評估時,治療師可以參考以下的問題。
1.幼兒在進行繪畫的過程中是否全程獨立完成,在繪制過程中對治療師的依賴程度有多高?
2.幼兒在開始繪畫前是否對自己有信心?在進行繪畫的過程中是否產生過對自己可能出錯的擔心或在繪畫的過程中總是表現得小心翼翼。
3.幼兒在面對治療師的提問時是如何回答的?
4.幼兒所繪制的內容與其年齡是否相符,有沒有超出其年齡水平的情況?
5.幼兒在對自己作品進行講述的過程中是否會采取一些比喻的手法,有沒有將繪畫內容的講述與自己聯系在一起?
觀察幼兒是否能獨立完成以及對治療師的依賴程度,可以有效地判斷幼兒內心的安全感是否充足。而針對幼兒的自信心方面的表現來說,可以據此分析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會經常遭遇批評等問題。幼兒在面對提問時的具體回答,則是幼兒內心想法的真實映射,代表了幼兒內心世界。因此,需要對幼兒繪畫治療全過程進行有效的分析和評價。上面這些問題可以作為治療師在面對幼兒完成繪畫作品后的參考,評定在作品中哪些內容是幼兒的平常表現?哪些是著重強調的?哪些是相對重要的?這些都是分析幼兒在參與作品繪制過程中的表現的重要依據。因此,教師在幼兒完成繪畫后,還應針對整個流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幼兒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和做法等進行深入的分析,并結合這一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和需要著重注意的部分,積極地進行整理和改善,通過不斷完善繪畫治療的整個流程,促使幼兒在繪畫過程中能更好地專注內心,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利用這樣的方法,也能促使繪畫治療的效果更加真實有效,更好地展現幼兒身上存在的問題,讓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跡可循。
在應用繪畫療法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其在情緒障礙、自我概念以及社交技能等多方面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均能起到巨大作用。以下將對此展開詳細的分析。
首先是在處理情緒障礙的應用方面,簡單地通過語言進行心理治療的介入,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而針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弱,因此僅依靠語言是不夠的。這時就需介入繪畫療法實施情緒障礙的處理。應用繪畫療法,能將其藝術功能最大化發揮。具體來說,可以將情感客觀化展現,進而思考和理解繪畫成果背后的情感體現。繪畫對幼兒的作用包含情緒釋放、狀態調整等多個方面。幼兒通過繪畫能將個人情緒,如開心、憤怒、恐懼等多種情緒展現,進而教師可以結合其繪畫的內容,對幼兒展開有針對性的關懷和幫助。在具體的處理情緒中,教師應讓幼兒進行自由的繪畫,從而能更好地展現其內心的情感和情緒。在幼兒繪畫過程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針對個人情緒以及繪畫的主旨展開描述,在這一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幼兒的內在情緒。通過繪畫能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情緒進行表達。而在繪畫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對情緒的一種抒發。教師在幼兒繪畫結束后,可以有效地結合繪畫中所展現出來的結果進行對幼兒的分析,從而更好地給予幼兒幫助。因此可以說,利用繪畫治療的方法,能有效地化解幼兒的情緒障礙,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得到有效的縮減,讓幼兒更好地信任教師,更好地表達情緒。只有在充分獲得幼兒的信任后,才能讓幼兒更好地打開心扉,使幼兒的情緒障礙問題得到更好的治療和緩解。
在繪畫過程中,通常是由幼兒獨立完成的,因此幼兒在這一過程中能通過繪畫對自己的內心進行充分的展示,進而提高他們的自我概念。而自我概念則是人格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他們的內在心理健康之間關系密切。但是具體來看,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而產生的,其中具有促成因素,也包含了一定的限制條件,因此在該部分內容中也應一分為二地看待。通過繪畫治療,能發現該措施能有效地提升兒童的自我概念,以及自尊自愛的意識,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繪畫過程中也是幼兒情緒意識的一種展現,在這一過程中,他們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內心,這就是幼兒內心情緒的展現,也是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的重要前提。在具體的繪畫課程中,可以在繪畫完成后,針對幼兒所繪制的畫面,開展專業的心理健康課程,引導幼兒發現真正的自己,同時關懷和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比如,有的幼兒是孤獨的,而有的幼兒是容易憤怒的或膽小的,針對這些,教師都應積極地引導幼兒說出背后的原因和心理真實的感受,才能對癥下藥,真正解決幼兒內心的情緒問題,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情緒和人格。
此外在繪畫過程中,幼兒也能正確地認識到自己內心是否需要得到幫助和關懷,讓幼兒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為后期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教師也可以讓幼兒跟自己進行對話,例如,對什么事情感到開心,害怕什么,在發生某種情況時會有怎樣的感受,怎么樣才能獲得安全感或快樂?通過這樣的問答形式展開對話,讓幼兒明白內心真正的需求,也讓教師能深刻了解到幼兒的內在需求,并給予他們幫助。通過與幼兒進行有效的溝通,深入挖掘幼兒內心的想法,也能促使幼兒在與教師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建立更強的情感連接,促使幼兒更加信任教師,也更加樂于向教師袒露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而教師就可以在與幼兒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想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幫助幼兒重建自信,促使幼兒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繪畫不僅能實現幼兒正確的自我認知,還能改變幼兒的社交技巧,這主要是由于繪畫是一種能展現心靈的重要介質。在繪畫過程中,幼兒能充分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因此在針對繪畫的欣賞中可以有效地增進教師與幼兒或幼兒之間的溝通,既能增加繪畫樂趣,也能讓幼兒在繪畫過程中養成一定的掌控感和獲得最終的成就感,而這樣的過程對幼兒的心理健康來說,本身也是一種治愈的過程。此外通過繪畫還能展現幼兒在人格方面的內在動力,體現他們內心的矛盾和糾結所在,幫助幼兒化解這種情緒上存在的沖突。繪畫過程能催發幼兒的主動性和自發性,讓他們更好地展現內心真實的想法,還能在這一過程中宣泄攻擊和敵意等不良感受,幫助他們更好地控制情緒。這種方法是對宣泄不良情緒的一種較為溫和的措施,能幫助他們在宣泄不良情緒的過程中,實現更好的情緒管理和自我控制,增強幼兒的自我管控能力。為了有效地促使幼兒社交技能進行提升,還可以通過讓幼兒之間進行主動的相互交流,展開作品的講解。幼兒之間通常能更清晰地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利用這樣的方式,還能讓幼兒在相互交流中減少膽怯,感受到來自集體的快樂和溫暖。
幼兒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所欠缺,思維能力和邏輯結構認知處于初級階段。所以教師要了解幼兒的心理,通過繪畫治療的方式,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通過他們的畫作,教師可以了解他們眼中的世界,以及他們的真實情緒,方便教師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態度。治療師在整個過程中應更加注重繪畫過程中的“心理”反饋,而非藝術要求。如此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兒的真實內心,才能起到心理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