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學濱海學校 王 晶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2020年教育部將立德樹人融入考試評價的全過程,首次提出核心價值包括政治立場、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三個一級指標,以及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等十個二級指標。
《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2017年版)》發布實施,推動我國教育改革與教育模式的新探索,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作為一個“新概念”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六個素養、十八個基本要點。
“樹標立本,優勢發展”,單元教學標準的建設是天津市第一中學濱海學校教學的綱領,學校以單元教學標準的研究引領課堂教學,助力教師成長,學校開展系列單元教學標準建設的研究和探索。2021年度天津市教委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立項名單中,學校《“雙核”培養視域下普通高中單元教學標準實踐研究》項目在列,該研究將“立德樹人”這一育人根本任務,置于“雙核”視域下的育人實踐中去觀照,建設各學科核心素養和核心價值培養體系,探索適合學生發展的深度學習策略,將單元教學標準設計立足課堂教學,實現單元教學標準與單元教學目標、單元教學模式、單元學習評價一體化和諧共生,實現核心價值、核心素養兩翼驅動優質發展。
在倡導培養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課堂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傳統的單課時教學很難滿足“雙核”培養目標,單元教學能夠將知識結構化,通過大的單元或者主題,讓學生見到整體、形成觀念、發展素養、形成價值觀,符合價值觀與必備素養落實的人才培養需求。
單元教學標準是將單元主題下的“一核四層四翼”——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核心價值進行統整設計教學目標,課堂教與學和評價對應教學目標,很好地適應新教材實踐活動跨章節持續開展的課時限制,能從較長的一段時間全面呈現核心價值、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觀察和培養學生“雙核”的發展過程。
本研究經過前期準備階段、課題申報、開展階段,已初具成效。
初步擬于2022年、2023年完善單元教學設計標準建設中對“高中單元主題設計—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整合、內容分析”的研究,積極推進高中各學科“雙核”培養視域下單元教學資源開發、單元教學模式教學質量評價研究開發、單元教學模式教學質量評價。研究開發學校“雙核”培養視域下普通高中單元教學指導標準,完成高中單元教學設計框架、單元教學備課記錄、單元教學學案設計、單元教學課時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課堂評價、單元教學命題評價標準的建設,開展數據積累和分析工作,召開研究成果中期論證會。運用單元教學設計標準、單元教學指導標準開展生動的教學實踐,建設單元教學管理標準,形成一大批精品課程資源,相關研究成果得到展示和推廣,教師團隊得到迅速發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育人成果逐步顯現。
以生物學科高中新教材生物必修——“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單元教學目標對比為例。
1.素養本位的單元教學目標設計。
生命觀念:學生通過對物質運輸的實例的學習,能夠以結構與功能觀解釋細胞運輸物質的基本方式,分析和解釋特定情境中的物質運輸的現象。
科學思維:學生能正確運用主動運輸、被動運輸和胞吞、胞吐的知識解釋不同物質的運輸方式和特點,對影響物質運輸速率的因素構建數學模型。
科學探究:學生能夠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現象,并能對實驗步驟、實驗結果、實驗結論做出科學的描述和記錄。
社會責任:學生能夠運用物質運輸的原理解決分析生活中的問題,如“燒苗”“食品腌制”“高血壓”“囊性纖維化”“阿米巴痢疾”等。
2.“雙核”視域下單元教學目標設計標準。
必備知識:水分子進出細胞的原理;兩種被動運輸方式的異同;主動運輸的特點和實例;胞吞、胞吐的特點和實例;物質跨膜運輸的結構基礎。
關鍵能力:歸納概括的能力、解讀圖表的能力、探究合作的能力。
生命觀念:形成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結合細胞膜的流動性說明大分子物質可以通過胞吞、胞吐進出細胞等,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科學探究:通過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體會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施方案、觀察實驗結果、得出正確結論的探究過程的一般步驟。培養學生質疑、求實、創新以及勇于實踐的科學態度。
社會責任:鹽堿地的治理、依據滲透作用原理進行反滲透型海水淡化、降壓藥的作用機理等,讓學生形成學好知識才能指導生產實踐、改善生活的社會責任感。
核心價值:利用我國本土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治愈了全世界2 億多瘧疾患者的事例,指引學生理解科學家精神,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第一階段:選取單元主題——圍繞單元主題進行課程標準校本化改革;第二階段:規劃整合新教材——積極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三階段:開展評價研究——按照新高考“一核”“四層”“四翼”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目標達成水平開展評價研究,實現學習評價與學習目標一致;第四階段:開展課型研究——從單課時到單元課時,呈現出知識能力的遞進培養和思維的進階發展,觀察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落實在課堂教學中。
通過上述的路徑設計,初步形成“三六三”教學模式,即三目標、六環節、三課型。通過落實基礎、提升能力、發展“雙核”實現價值引領,體現素養本位。
1.自學研修,合作交流,促學生基礎夯實。
基礎課型包含“自學研修”和“合作交流”。例如在生物學科的基礎課型設計中,教師在課前通過單元情景提出問題:不同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是否相同?物質進出細胞通過膜上的哪些結構?從而引導學生利用學案開始本單元的自理自學,進行“自學研修”,并完成小組內的討論交流,實現“合作交流”。最后,由教師總結概括物質進出細胞與細胞膜結構的聯系,幫助學生建立生命觀念。
2.范例導學,探究實踐,助學生能力提升。
能力課型包含了“范例導學”和“探究實踐”。例如在數學學科的能力課型設計中,教師提供一道例題,進行示范性“范例導學”,而后又創新性地將一道例題進行了多種變化,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掌握已知一個角的一個三角函數值或三角函數式,求它另外三角函數值的方法,進而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培養。
3.拓展創新,概括總結,保學生“雙核”落實。
“雙核”課型包含了“拓展創新”和“學科育人”。例如在政治學科的“雙核”課型設計中,教師立足于央企的責任擔當進行“拓展創新”,準備了豐富詳實的典型案例,從吹沙造島彰顯中國力量到國家電網把電送到祖國的每一個角落,弘揚主旋律。
為了提升教學質量,統一教學工作,我們認為還應當提供一套圍繞備課、教研、上課、作業設計、考試評價,可供規范教學設計的單元教學指導標準,包括:單元教學設計框架標準、單元教學備課記錄標準、單元教學學案設計標準、單元教學課時教案設計標準、單元教學課堂評價標準、單元教學命題評價標準,規范和指導學科單元教學標準的整體研究,助力教師單元教學由備課走向課堂教學,將單元教學推進到課堂教學實踐。
為了更好地實現“雙核”的培養,可以通過學校行政文件和教研工作形成合力,幫助學校、教師進行教學改進,學校頒布相應文件,明確提出如何做好單元整體設計,并在日常教學實踐和各類評比考核中應用落實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