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田家炳中學 劉紅杰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中學 呂 華
閱讀與寫作教學在語文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情感體驗,提升人文素養,樹立正確價值觀。將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能夠幫助學生轉變學習觀念,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本文立足于語文課堂教學,從教材出發,通過師生合力,整合課內的文本資源,優化課堂活動,深入挖掘語文課堂潛能,形成課內生成、課外延展的閱讀寫作訓練的聯動效應,為學生提供了適合參與的、簡約靈動的閱讀與寫作的學習方式。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為課堂教學注入更多色彩。部編本教材對應著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了豐富的閱讀素材和實踐活動,語文教與學得到極大的提升空間。其中,閱讀與寫作能力的發展是語文學科的特色,是學科培育的重中之重。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是適應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對高中教學來說,同樣需要考慮如何在教學中增質減負,實現從學科教學到學科育人的轉變。
順應教育部對義務教育階段“雙減”的要求,高中語文也需要挖掘潛力,形成減負增益、高效優質的課堂生態,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內在動力和學科方法。這些變化也激勵教師勤于思考,不斷研究教材教法,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促進學生發展。
減負后,學生擁有了更充裕的時間進行閱讀和練筆。自由閱讀是漫無目的、泛泛地讀,還是要有更明確的目標?是隨便練練筆寫寫心情,還是借助閱讀的積累好好在寫作中蕩滌思想、錘煉語言?
閱讀豐富精神世界,是信息的輸入;閱讀的最終目的是輸出,形成良好的表達能力。因此,在學生的課外學習中,教師的指導意義就顯得極為重要。“雙減”減掉的是過重負擔,并不意味著教師在學科上的影響力弱化了,相反,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凸顯。
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在課堂上生成,在教師“手把手”的指導下鞏固和發展;學生的課外讀寫,也需要以課堂的學習經歷為依托,運用課堂上所學的方法,并延伸至自己的閱讀和寫作中去。這是良性循環,學生帶著課內所學走向課外,高效篩選閱讀資源,活學活用,充分感受積累和創造的快樂。
可見,教師現在的“手把手”是為了未來的“放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課內充分規劃、高效實施,教會學生閱讀、寫作的方法,是為學生的未來能力發展鋪路。
落實“雙減”政策,教學趨向更健康的發展。課堂需要更簡約有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兩項語文核心能力。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對課內的文本資源進行充分的閱讀,并利用現有素材實現充分的寫作訓練。整合的目的是提高資料的利用率,做到優質高效。閱讀,因為有目的的借鑒,而更加有的放矢;寫作,也因為閱讀素材豐富,而視野更開闊。這樣一個語文實踐過程,實現了閱讀到寫作兩個語文素養的培育和提升,也為未來學生的課外閱讀寫作和語文素養的提升提供了路徑。
“讀一本好書,就仿佛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說話?!敝袑W教材里的文章,字字珠璣,歷經歲月仍熠熠生輝。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傾盡心力的作品,記載了他們生命劃過的軌跡,為我們做人和為文都提供了借鑒。
《莊子雜篇·漁父》中有言:“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眱炐阕髌氛嬲騽尤诵牡牟辉谟诩记桑谟谇楦?。
許多學生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全文背誦耿耿于懷,因而不喜歡這篇文章,但當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進入王羲之的內心世界,觸碰他的心弦,設身處地地感受作家對于人生宇宙、生死悲歡的看法時,學生會發現原來他們那么真實,甚至能夠感受到字里行間傳遞著的溫熱氣息。
跨越時空阻礙,帶著學生靜下心來品讀文章,找尋作者力透紙背的思想,傾聽他們通過文字傳達的聲音,學生也會受到觸動和感染,情感變得豐富和深厚起來。這樣的學習無聲地告訴學生,所謂精彩的文章在于真情動人。
學習《陳情表》,我們感動于祖孫真情;學習《祭十二郎文》,我們感動于叔侄真情;學習《項脊軒志》,我們感動于夫妻真情。要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己的心對話,只有流露真情,才能深深感動別人。我們要抓住這樣的文本,讓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真實體會。
高中選修教材《六國論》是一篇議論文寫作的范例。文章思維嚴整,議論切中肯綮,靈活采用事實論證、對比論證、引證法、比喻論證等典型論證方式,在語言風格上別開生面,是語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議論文是學生在中學階段需要重點掌握的一種文體,在平時練習的過程中,學生文體知識模糊,往往寫得比較隨意,中心論點不夠突出,事例的記敘占文章的大部分,議論性語言虛弱無力。高考中被稱之為“四不像”的作文,在平日訓練中很常見。
以《六國論》為例,在學生對議論文的寫作有了更直觀、更真切的印象之后,可讓學生先在自己的議論文里找中心論點、分論點句,判斷敘議是否得當、結合是否緊密,是否能夠恰當使用其他的論證方法,論證性語言是否邏輯性較強;然后組內同學互評,提出看法;最后學生各自修改,不斷加深對寫好議論文的認識。這樣,我們從典范的議論文作品中看到了規范化寫作的要領。學生條分縷析,文章的脈絡很好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的閱讀指導、寫作實踐,使學生在日后接觸議論文的閱讀或寫作過程中,會聯想到蘇洵的《六國論》和這節鑒賞指導課。
中學教材上有很多精美的詩歌,含蓄精煉,文字背后給人無盡的聯想,帶領學生仔細揣摩,在經典閱讀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創造。教師細心留意,找尋寫作訓練的切入點,就能激發學生主動積極的思考,促成學生思維的訓練。
《蘇幕遮》是宋代著名詞人周邦彥的代表作品,這是一首畫面感很強的詩詞,三言兩句,那濃得化不開的情感便呈于紙上。反復閱讀吟詠中,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活動:
“同學們,詩詞所營造的意境的確很美?!短K幕遮》中每個句子濃縮了太多的精彩,就像一片緊壓的普洱茶片,需要把它放在水中,看著它舒展、再舒展,最后泡成一盞香氣悠然、色澤淳美的好茶。每個同學對這首詞都有體會,那么就請你把流淌在心中的優美感覺外化一下,用現代漢語把濃縮的經典好詞演繹得同樣可圈可點,寫成你自己的《蘇幕遮》?!?/p>
經過鋪墊,此時學生腦海中的確有一幅畫面,有自己獨特的感知和體會,有想要吐露情感的欲望。課上半小時,大多數學生都完成了500 字左右的寫作練習。而且不少學生的文章質量很高,他們把詩詞改寫成散文,用優美的現代漢語演繹詩詞的美好,還加入了自己合理的聯想,在詩外又生新意。讀到這樣有創意的作品,師生都感受到了幸福。
以上這些教與學活動,都是順應著教材的走向,簡約靈動地進行設計,閱讀依據文本合理發散,寫作訓練長短相宜,學生樂于參與,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也使他們對閱讀和寫作充滿信心,不再畏難。
其實每個學生手里都有一只神奇的“馬良神筆”。教師讀、寫結合的訓練設計,會讓學生記住美好的中學語文課。從“手把手”到“放手”,這支“馬良神筆”是送給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