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東區第二幼兒園 孟祥倩
幼兒園美術活動作為發展幼兒感受與欣賞美、表現與創造美的重要手段,是幼兒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表達對世界認識的另一種“語言”。通過探索大自然最直接的生命活動,直達生命自然理念浸潤的藝術教育,主張以實施審美教育為突破口,順應幼兒發展的體驗性與表現性的特點,用愛、美、生命的人文主義精神,對幼兒進行整體性、融合性、開放性的教育。幼兒與自然有一種天然的親密和契合,基于幼兒的發現與興趣,教師運用情感介入與知覺形象融為一體的整體思維模式,駐足兒童視角審“玩”,站在兒童實際層面研“學”,以發展心理學的眼光對幼兒進行移情式的理解,構思蒲公英創意世界的實施路徑。在以美為中心的“蒲公英”主題活動中,幼兒是主動的創造者,在與自然、社會共生與互生的對話中生成新經驗、新創意。通過“從自由到創造再到自由”這樣循環上升的推進方式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達到與他們共享意義世界的目的,并通過構建幼兒審美心理結構,健全與完善兒童的人格,讓自由與創造成為蒲公英創造性美術活動的本真追求。
兒童是有能力與權利表達的個體,我們依據幼兒視知覺的自我發現和獨特的審美能力,讓兒童視角下的“玩”回歸兒童本身,放大兒童眼中的蒲公英世界,解讀自主玩耍中萌生的興趣點,在直觀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中肯定他們的認知與行為,鼓勵其觀察不同環境、不同狀態、不同階段的蒲公英,并記錄兒童視角下蒲公英的靜態美與動態美,調動他們多種感官通道,使其逐漸審美化,在愉悅的自然環境、生活經歷和游戲體驗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接受美的情感陶冶,提升審美能力。
1.共賞,感知蒲公英的形態美。由于幼兒思維的直覺性、具體符號性和情感性的特點,教師捕捉教育契機,在尊重蒲公英生命特點及生長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問題情景引發幼兒的觀察與思考,支持他們自主探索,在肯定認知的基礎上,將其放大,引導互動,通過從遠到近、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地細心觀察,感知蒲公英的形態美,并通過持續地探索與發現,使“蒲公英”藝術創意充滿魅力。
2.靜聽,想象蒲公英的意境美。自然之美具有天然性、多變性、奇特性,能引起幼兒情緒上的共鳴。針對不同天氣的環境特點,教師引領幼兒進行持續性觀察,利用電子設備進行記錄、對比,感受蒲公英身處不同環境的內在生命活動,通過組織相關主題,支持幼兒利用語言、動作、神態、色調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蒲公英意境美的感知與想象,增強其審美感受力。
3.輕撫,感受深度共情的生命美。通過創設與蒲公英交友的情境,關聯幼兒的生活經驗,解讀他們之間的真實對話。利用情景預想、隱性支持激發幼兒的生命感受力,豐富其審美經驗,激發其創造美的欲望,進一步提取吸引幼兒興趣和注意力的自然元素,按照美的規律處理信息,引導其表達內心情感,激發藝術創作興趣,使其獲得完整、全面、和諧的發展。
通過對外部世界的觀察和體驗所獲得的視覺經驗,遠遠比枯燥的說教更有價值。藝術創意重在審美感受,其價值在于情感激發,而表現則是將內在情感和想法外顯出來而已。只有藝術回歸兒童本身,順應兒童天性的玩,在玩中自然地表達,我們才能在玩中了解兒童、認識兒童、支持兒童,給予兒童真實的審美感受,助師幼在聞道、知道、見道、得道中,共同體驗藝術創意有溫度的美。
1.色彩開放式游戲,傳遞音樂的情緒表達。游戲是幼兒表達情感的一種語言,他們天生會用動作、聲音和圖畫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感受,幼兒藝術的創造能力是在大量游戲化的表現機會中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利用色彩與音樂的融合創意游戲,尊重幼兒的獨特理解,激發他們的情趣表達,引導他們綜合運用獨特的筆觸和喜歡的方式“聽音樂”,鼓勵其大膽想象,感受蒲公英的多變模樣。例如:《音樂瞬間》里跳躍的音符似離開媽媽后到處旅行的蒲公英種子,利用色調變化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通過“喝果汁”高空拋降落傘,濺出靈動的“蒲公英”,直觀形象地表現音樂里有趣的畫面。
2.經驗累積式游戲,引發多元化藝術體驗。隨著多元化視覺藝術的出現,蒲公英創意不僅是純粹的繪畫體驗,而且是以幼兒為中心的多元體驗。創意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生活”是兒童開展創造性活動的基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課堂,五花八門的物品有效拓展了“蒲公英”的創意資源。例如:整理彩色串珠引發幼兒聯想與思考,在持續的觀察分享中,利用生活物品進行散點狀堆積神似蒲公英。又如:西紅柿把兒、碎蛋皮、紙屑……探尋個性的蒲公英世界。教師及時認可、鼓勵幼兒的想法、行為,并設置最近發展區,給予他們適度的挑戰,引導其感知游戲過程的內在滿足感。
3.本體性材料拼擺,蘊含生動的藝術創意。在藝術創意中,通過自導自演、分工合作、定位構圖的方式引導幼兒將材料進行創意拼擺,擺脫紙張束縛,跳出人為框架,將趣味動作融入畫面,表現幼兒與蒲公英互生互存、互愛互助的友愛畫面,并運用添畫和講述的方式表達自己與蒲公英游戲的快樂體驗。同時,利用家庭物品親子創意自然而富有個性的蒲公英,將創意觸角延伸至家庭,獲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審美認知與多元體驗。
《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鼓勵幼兒在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進行自發、個性化的表現。為了在“蒲公英”個性體驗中融合創意,拓展開放的個性空間,教師尊重幼兒的特點、想法和觀點,欣賞其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運用蒲公英本體元素裝點生活,采用肢體語言表現其創意形態,利用自發游戲模仿其生命旅程,創意原創繪本表現兒童視角下的成長思考,結合豐富活潑的藝術形式和趣味新奇的活動方式,滿足幼兒多元化的發展需求,使教學變得更加自然、自由、自主。
1.集蒲公英本體元素進行“裝修”設計,拓展創意的經驗。依托生態教育理念,注重彰顯“幼兒是園所小主人”的教育觀,最大限度地發揮“蒲公英”本體元素的應用價值,給予幼兒自由解決實際困難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探索,促進幼兒與他物的多維互動,運用蒲公英的本體元素進行創意。例如:放射狀的涼亭,網紋狀的轉椅,裝飾照相館的服裝,制作道具,繪制背景,培養他們感知與體驗、想象與創造等本體性的藝術能力。
2.以蒲公英的結構特點設計隊形,體驗創意的價值。結合“蒲公英”聚合、分散的形式美,構圖布局的設計美,教師鼓勵幼兒將其表現在生活的各方面,激發其創造潛能和表現張力,提升自身審美經驗以及自我表達的愿望。以“畢業合影”為契機,引導幼兒運用“蒲公英”的點動式造型特點設計不同的隊形平面圖,現場指導擺位,點燃幼兒的創意靈感,并運用肢體動作以及身體的不同部位進行創意造型,感受人體蒲公英的神奇。
3.尋蒲公英生命旅程生成自主游戲,汲取生命的力量。通過對蒲公英“知、情、意、行”的深度融合,還原幼兒本真的生命狀態,利用繪本閱讀激發幼兒自主游戲的愿望。在感知、理解、認識生命的基礎上,初步懂得尊重、愛惜生命,運用自由選擇角色,自主開展游戲,自發交流規則,播放背景音樂等方式,鼓勵幼兒結合自身經驗創編出層層遞進的游戲情節,調動幼兒的內在生命力,提高幼兒的情感體驗。
4.創編蒲公英繪本培養創造個性,感悟成長的快樂。有效的創造源于幼兒的自主行為,而非外部條件的硬性約束。通過幼兒與蒲公英的共情,教師從幼兒的言語中篩選故事內容,總結故事主題,升華生命認知與成長感悟,創編關于“長大”的繪本故事《飛吧!蒲公英》。引導幼兒利用撕紙、堆積的創意經驗繪制插圖,充分表達他們對繪本的創意與理解,與同伴分享。從而,有效地體驗與探索創造有利的表現條件,促進幼兒的成長感悟。
總之,自由與創造是藝術教育的本真追求,更是創造性美術教學的靈魂。藝術教學的核心不是目標的達成,而是兒童的發展,而兒童發展始終滲透在教學過程。基于兒童視角下的“蒲公英”教學,是借大自然潤物無聲般地帶領教師走近兒童,親近自然,體會“蒲公英”帶來的快樂,收獲“蒲公英”傳遞的智慧,想兒童所想,感受兒童所感受,充分發揮兒童的主體性,培養兒童的創造意識、創造能力以及兒童對審美對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