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唐山鎮中學 鄭艷霞
我國初中語文課本上雖然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不同,每個主題強調的學習任務也有差異,但都是為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融入鄉土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參與興趣,讓學生在自主、愉悅的環境中切實提高語文思維能力和綜合學習能力。新教育改革中明確指出,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全方位的發展能力,而不僅僅是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如何在初中語文綜合性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前的初中教育者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鄉土資源的融入是提升我國語文綜合性學習水平的關鍵。在我國目前的初中語文綜合性教學中,學生對語文學習沒有積極性,對課文知識的掌握十分不成熟,很多學生沒有很好地培養自身的語文素養,這不利于發展人才。
目前大部分初中語文教師雖然認識到綜合性學習的地位,但是因為對綜合性學習了解不夠深刻,所以在教學實踐中,綜合性學習大多都是以課外活動的方式呈現出來。綜合性學習只是單純根據初中語文的某個教學目標開展相應綜合性學習活動,忽視了語文綜合性學習同其他學科之間、同本鄉土資源的聯系,錯以為綜合性學習和課外活動本質相同,造成綜合性學習“流于形式”。導致活動綜合性缺失,無法達到培養學生綜合性學習能力的目的。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與普通的語文知識教授和語文技巧提升并不是同一種概念。
在我國教育部頒布的教育意見中,對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展開提出了要求——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基于“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終身受益”這兩個基本點,通過對這兩點原則的落實,充分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觀念,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綜合性學習能培養更高素養的學生。在新教育改革之后,社會各界對教育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也逐漸地嚴格起來。在初中的語文綜合性教學中,不能僅僅通過教授知識來促進學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整體語文能力,培養其學習思維,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師開展綜合性學習時,大多都是依靠教材資源構建教學活動,而語文教材資源有限,所以,綜合性學習經常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實際上,語文綜合性學習本身帶有較強的實踐特性,而每個地區環境資源和人文資源又不盡相同,不同類型的資源在綜合性學習中發揮的作用也各有差異。但是很多教師在開展綜合性活動時,都會下意識地忽略這些資源,導致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展開陷入資源匱乏的局面。教育資源會決定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過程當中的具體走向以及教學工作的實踐落實的過程中所能發揮的效益和影響,想要落實綜合性學習,對學生實現更綜合全面的培養,塑造學生的學科思維,學習資源的有效應用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現階段教師在學習資源開發和應用的過程中主要存在著兩點問題,首先資源開發力度不足,教師并沒有認識到教育資源優化豐富對學生成長所能起到的影響和幫助,同時在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引入的教學資源也相對而言較為欠缺,其次則表現在教師在教育資源開發和應用的過程中針對性較為欠缺,教育需要始終立足于學生,以學生為根本的主體,一切教育資源的選擇都應以學生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策與資源做出有效的開發和利用,而因為缺乏針對性和開發力度欠缺導致了現階段語文教育在實踐落實的過程中的效果與預期的目標仍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有著較多的欠缺和不足,需要作出進一步的彌補和優化,進而將綜合性學習有效地應用于實踐教學中,提高教學的效益和影響。
對綜合性學習教學不重視的原因有幾點。綜合性學習水平的提升不是立竿見影的,綜合性學習水平只有經過反復的、多次的持續教學,才能在長久的教育中展現出效果。某些教師僅僅著眼于學生成績的提高,綜合性學習教學沒有辦法在短期內產生顯著的效果,教師就會減少對綜合性學習訓練投入的精力,轉而采用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進行基本知識的掌握和鞏固。學生對綜合性教學沒有興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我國當前的綜合型教學水平低下,無法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科學的教學方式應用的綜合性教學是非常枯燥的,枯燥的教學方式以及無法短時間獲得良好的學習反饋,讓很多學生對綜合性教學產生抵觸心理。而不科學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因為教師的職業素養不足,沒有為學生制定科學的綜合性教學策略,從而導致綜合性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在當前的語文綜合性教學過程中,教師及學生對語文綜合性教學的重要性理解不足。但是語文綜合性教學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是有著關鍵作用。因此,需要通過對語文課堂綜合性教學方式進行升級,利用鄉土資源的融入提升初中語文綜合性教學水平。同時還要加強對語文綜合性教學的重要性的理解,保障語文綜合性教學和鄉土資源應用在我國初中教育中穩步展開。
在初中語文專題訓練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將學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鄉土資源,同專題知識教學活動相結合,配合科學的專題教學流程,激發初中生對語文專題訓練的學習興趣,培養初中生人文情懷。例如,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探索、觀察、感悟當地的歷史資源,包括從當地的一些老者那里聽說的歷史掌故、神話傳說故事等,以讓學生從這些鄉土資源中感受家鄉的歷史變遷和文明發展情況,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本鄉土文化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家鄉,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社會的認同、熱愛和責任感。
在進行語文專題訓練之前,首先要明確初中語文專題訓練的主要目的,只有明確了教學目的,才能更好地展開工作。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專題訓練的目的就是單純地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從而提高成績,促進學生進步。但是在新教育改革之后,語文專題訓練的教學目的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語文專題訓練不再只是鞏固語文知識的教育工具,而是要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發展,提高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科學教育方式。初中語文專題訓練的具體目標應該包括: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的引申含義;提高學生語文思維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等。通過鄉土資源在語文綜合性教學中的應用,能很好地保障初中語文專題訓練效果的提升。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應用鄉土資源時,需要先根據每堂課教學目標確定鄉土資源的內容定位,根據綜合性學習現行的教學策略,構建鄉土資源的應用方案。
以《威尼斯商人》一文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讓學生通過閱讀相應的角色描述了解每個人物思想感情,挖掘本篇文章中隱含的經商規則,在授課時酌情加入當地的經商規則,讓學生通過對比兩地經商規則的差異,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深刻體會作者想要抒發的情感和所體現的文章內涵,激發學生對本篇課文的學習興趣,為學生自主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在應用鄉土資源時,初中語文教師應根據每堂課的教學目標融合相應的本地鄉土資源,豐富綜合性學習形式,讓學生可以將教學目標和教學資源相結合,理解本次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重點,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如到桓臺新城宮家細毛山藥產地觀察農民的穿著,栽種山藥、挖刨山藥時的動作、神態;到馬踏湖觀察湖區人民在湖上捕魚、農田耕作、湖上牧鴨、蘆田收割、湖底采藕的裝束、言語笑談、習慣性動作等,通過長久觀察,了解農民生活習慣、日常勞作時實際情況,在體驗的過程中總結農民這個群體的特點,為日后描寫農民提供依據,使學生人物描寫能力得到切實的提升。
再如,馬踏湖踏青這個實踐活動,可引導學生了解馬踏湖名稱的由來、遺跡故址、搜集馬踏湖的歷史名人、了解馬踏湖民俗風情、深入探究馬踏湖的詩詞歌賦和掌故傳說,引領學生從語文教科書走向真實的社會生活,既讓學生了解家鄉獨特豐富的鄉土資源,體味到其豐厚的文化底蘊,進一步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又使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規律,進行有效的聽說讀寫,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得到更高層次發展。鄉土資源在實踐生活中的應用需要對學生的發展狀況和認知水平有一個提前的了解,保障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能適應學生的發展,保障學生的全面發展。鄉土資源的應用可以有效地和語文課文教學結合,保障在教學過程中,能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推動學生脫出課本,對鄉土文化進行深層次的了解。鄉土資源的應用主要在于能保障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鍛煉語文思維,調整自身語文知識結構,促進各方面的發展,從而保障我國語文教育的全面進步。
1.同其他課程相結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綜合性”特征的體現,主要是語文同其他課程間具有融會貫通的特色,所以,在綜合性學習中應用鄉土資源時,同其他課程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能接觸不同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開闊眼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因此,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可以將鄉土資源作為聯系語文和其他課程的“橋梁”,為學生提供多角度、全面性的學習機會。例如,在學習創意設計內容時,教師可以以“四世宮堡牌坊”為案例,將語文課和歷史課相結合,語文教師可以和歷史教師合作完成這一內容的教學,帶領學生“重溫歷史”,感受我國地方歷史文化遺產的魅力所在。在該案例的綜合性學習中,可以先由歷史教師引導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了解四世宮堡牌坊的建筑來歷和價值所在,在對四世宮堡有基本認知后,語文教師給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調查研究,明確現階段四世宮堡牌坊保存情況和保護情況,并在調查結束后出具具體的調查研究報告,使學生對家鄉的歷史和風土人情有較為全面的了解,豐富學生的鄉土文化文史知識,加強對家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了解。
2.編寫校本教材形成校本課程。受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影響,書本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所以,在綜合性學習期間,為使初中生對當地鄉土資源的了解更加深入,讓后續的學習更加方便、有效,因此,在綜合性學習中應用鄉土資源時,必須從校本教材入手,根據教材中的內容同當地鄉土資源相結合,為綜合性學習的展開提供有效渠道。通過將鄉土資源編入學校教材,形成獨特的學校課程,可以有效地在教育過程中展示本地文化,促進鄉土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鄉土資源的應用還能不斷升級學校教材,促進學校教材與時俱進的發展,提升初中語文綜合性教學的質量。校本課程的編寫需要根據學校教育情況以及鄉土資源的發展程度來決定,通過選擇合適的鄉土資源內容,合理地添加到學校的教學內容中,在提升學生對鄉土文化了解的同時,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
3.多元化成果展示的應用探究除了與其他課程相結合、編寫校本教材外,還包括平時性活動和階段性活動等形式。新課標要求的綜合性學習是拓展和整合課程資源,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進行融合學習的整合性學習。通過鄉土在校內活動中的應用,可以有效促進文化和教學的融合,提升學校活動建設的文化氣息,促進教育水平的進步。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使綜合性學習課程與教學過程成為教師和學生積極主動開發鄉土資源的過程,有利于課程與教學一體化觀念的形成。因此,以濃郁的地方鄉土資源為特色的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就必須要有平時性的活動形式來推進。平時性的鄉土活動包括定期舉辦的鄉土詩文閱讀、朗誦比賽、課前三分鐘俗語諺語展示,定期舉辦的xx說故事、xx主題班會、相關手抄報、墻報等。
總之,受新課程改革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學要求和目標也發生了變化。語文教師要想提高初中生語文學習能力,可以從綜合性學習入手,將鄉土資源融入其中,豐富學生文化知識、培養人文情懷、優化教學資源,通過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相連接的方式,讓初中生聽說讀寫能力得到科學的鍛煉,從而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實現提升初中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孕育學生關心鄉土、熱愛鄉土的情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