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榮縣第一中學 朱亮正
互動式教學指的是“教”“學”相輔相成的授課形式,確保“教”“學”能互相促進,增強教學活動的整體性,在此基礎上調節師生關系,優化育人環境,加強教學共振,落實教學目標,互動式教學價值由此凸顯出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節奏快,教師存在輕視互動的問題,面臨“教”“學”割裂的風險,這將降低高中語文知識傳授的有效性。本文通過高中語文課上互動式教學方略,以期為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互動式教學活動在高中語文課堂上組織開展的價值如下:其一,拉近師生距離,助力教師收集剖析學情所需信息,為根據學生學習實況調整語文教學方案提供依據,努力實現“教”“學”并軌的目標;其二,活躍課堂氛圍,扭轉“苦學”局面,營造愉悅輕松的語文求知氛圍,通過互動探究解放學生思想,使學生敢想敢說,在此過程中掌握語文知識并強化核心素養,如語言應用能力、人文修養等;其三,加強教學改革,基于互動式教學擴寬授課渠道,多角度完成高中語文育人任務,教師還可累積經驗,根據學生的反饋改進教學方案,確保語文教學始終以學生為主。基于此,為推動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不斷發展,探析教師運用互動式教學法育人的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理解互動式教學內涵是運用該舉措育人的先決條件。合作教育論指出師生相互尊重可優化教學環境,學生心理壓力較低,把教師看作伙伴,能更加信賴教師,利于教師通過互動傳導知識,消除語文知識輸出阻力。羅杰斯教學觀的重點是學生為課堂的主體,教師通過與之互動開發學生潛力,在雙方關系和諧及情感態度正面的基礎上高效育人,期間用到多元智能理論,可助推學生語文課上個性化發展。立德樹人理論要求教學實踐育人為本,互動式教學為學生提供展現個人能力、自主學習、共同進步的機會,使學生可增強思維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言應用能力等素養。為使高中語文課互動式教學更為高效,教師要理解上述理論,同時將育人為本視為重點,用學生有期待、想參與、感興趣的形式組織開展互動式教學活動,繼而為高中語文教學目標落地奠定基礎。
新課標是互動式教學活動合理設計的重要依據,高中語文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幫助學生進一步拔高語文素養,同時具備較強的探究能力、審美能力、語文應用能力,且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修養能同步增強。基于此,教師要將課標與互動式教學關聯在一起,發揮相關教學活動的育人功能,注重學生個性化、均衡性、全方位成長,基于互動式教學創建有序且開放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可在互動中不斷發展。例如,教師在進行《沁園春·長沙》教學時,可引領學生分享閱讀感受,圍繞中心思想積極交互,還可跟隨輕音樂朗讀,營造樂讀氛圍,在體悟人文情感的同時感受詩意,領略詩文之美,達到學生審美能力、人文修養同步強化的語文教學目的,繼而在課標指引下提高互動式教學有效性。
教材為師生互動提供了支點,師生可圍繞教材內容發現、解決并研究問題,使互動式教學事半功倍,增強互動式教學活動的知識性、實時性、有效性。例如,教師在進行《再別康橋》教學時,可鼓勵學生圍繞詩句音節劃分、修辭手法分析、詩文鑒賞等方面加強互動,為學生活躍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質疑反思提供抓手,以免互動式教學一盤散沙,有效集聚學生的學習成果,共享學習資源,讓學生在互動中獲得啟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入,繼而提升高中語文課的教學水平。基于教材的互動式教學活動成功之處在于師生能圍繞教材溝通交流,這就需要學生先閱讀課文,對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在互動中能闡述觀點,并在他人觀點啟發下反思、質疑、總結,增強互動式教學活動的擴展性,為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給予支持。
在互動式教學理論支撐下,教師要打造突出學生核心地位的課堂,給學生足夠時間讀、思、達、做,引導學生參與互動式教學活動,在此過程中發展語文素養。例如,教師在進行《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時可將思維導圖展示在電子白板上,列出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關鍵詞,為學生閱讀課文并完善導圖提供抓手,而后指引學生分享導圖填充結果,學生可補充作答,使思維導圖在學生的努力下覆蓋范圍更廣,助力學生歸納知識點,繼而在語文課上始終突出學生的核心地位,調動學生互動式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并增強思維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思維導圖設計個性化較強,不同的學生會設計出有一定差異的導圖,加之導圖并無統一答案,所以引導學生交流互動思維碰撞的功能性更強,還可學習成果互補,在提供公平、民主的互動式學習機會的同時助學生語文素養個性化發展,提高互動式語文教學質量。
互動式教學雖學生為主,強調自由民主,但課堂過度自由會降低學生學習效率,還會因思維過于發散而無法達成求知目標。讓學生自由探究并不等同于放縱學生,適度的約束與指引利于學生在互動式教學活動中有更多收獲。基于此,語文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工作,為學生有效互動、積極探究、共同成長鋪平道路。例如,教師在進行《鴻門宴》教學時,可推行“互動式+任務驅動”的育人計劃,將翻譯課文、分角色朗讀、改編“課本劇”視為學生互動式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能在翻譯課文時圍繞“采、具、距”等通假字進行討論,還可對“山東、為壽、婚姻、細說”等古今異義的詞語加以解釋,通過互動式學習加深“名作狀”“名作動”等詞類活用知識的理解,繼而指引學生通過互動探究有計劃地完成課文翻譯學習任務,掌握基礎語文知識,通過“互動式+任務驅動”育人計劃的有效推行落實教學目標。
除圍繞教材育人外,高中語文互動式教學還需引入教材以外的內容,使該育人活動對學生來講吸引力、趣味性、知識性更強,并鼓勵學生創新探究,使互動式學習渠道隨之拓展。例如,教師在進行《紀念劉和珍君》教學時,可將有關歷史資料引入語文課堂,一方面作為群文閱讀素材,指引學生探析該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結果、影響,對魏士毅、楊德群、張靜淑、韋杰三等烈士的光榮事跡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作為學生互動式學習的靈感來源,在圍繞閱讀素材討論的同時滲入家國情懷,讓學生體悟身為學子的責任與擔當,能在交流互動中激蕩愛國情感,并將德育與語文教學融合在一起,助力學生道德修養、人文修養共同發展,使高中語文互動式教學更有意義。
為使互動式教學活動能在語文課上有效展開,教師需明晰實踐阻力之所在,為進一步增強互動式教學實效性指明方向。第一,師生互動中學生過于被動,教師不注重指引學生思考與表達,沿用口傳心授教育思想,使部分學生很難融入語文探究性教育活動,無法跟住教師思路,師生互動鏈路處于割裂狀態,還會拉開學生間的距離,不利于全體學生發展語文素養;第二,教師育人形式較為單一,在互動中以提問為主,同時問題具有封閉性,許多學生能大致猜到教師期待的答案并作答,無法通過師生互動各抒己見,不僅很難構建活躍度、開放性較高的語文課堂,還會使學生思考能力、邏輯思維等能力發展受阻,降低語文互動式教學實效性;第三,師生互動范圍較窄,互動主題單一,教師僅利用課文指引學生探究,使語文教材的人文性隨之減弱,互動的主要目的乃至唯一目的是語文知識輸出,使語文教材素質教育功能隨之弱化,不利于學生在語文課上全方位成長;第四,教評不講究方式方法,基于互動式教學的語文教學評價不具備診斷、反饋、促學等功能作用,使教師不能通過評價與學生高效交互,有些教師還存在評價用語過激的問題,不注重學生是否能接受評價內容,甚至會給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帶來一些心理上的傷害,語文互動式教學心理健康指導效果欠佳,學生會對語文學科產生排斥情緒,在課上不愿發言,教師很難通過互動保證學生在學習中讓語文知識入腦入心,教育指導性較差,降低了高中語文互動式教學質量。
互動式教學以學生為主,學生讀、思、達、做的過程就是教師推行陶行知“六大解放”育人理念的過程,能確保學生在身心解放的狀態下自由探究,在互動中全情投入,獲得感性認知,從語文知識中汲取個性化成長動能。陶行知教育理念在新時代具有加強立德樹人的價值,值得在高中語文互動式教學實踐中應用。例如,教師在進行《荷塘月色》教學時,可指引學生聯想到生活中的美景,借鑒文中描寫荷葉的段落結構仿寫,先交代要描寫的事物,再進一步擴展性描寫,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生動展現客觀事物,繼而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加持下進行互動式教學。在學生仿寫的同時教師引導學生聯系時代背景深入解析文本內涵,以“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為例,通過探究學生發現作者雖有喜悅之感,但卻用了“好像”進行修飾,說明如此喜悅的感受建立在虛幻的自我慰藉之上,在現實的羈絆中享受片刻安寧,使學生可通過師生互動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吶喊與惶惑,體會作者想要內心安寧超脫現實卻無法做到的復雜情緒,透過景色看到那個特殊時代在作者心頭留下的印記,使學生可在互動式教學活動中強化閱讀理解能力。
互動式教學從表面上看是師生互動的一種手段,教師可通過安排任務、提出問題指引學生交流、質疑、反思、歸納,在此過程中學習語文知識并強化語文素養。新時代教法創新大勢所趨,教師要從更多的角度出發挖掘互動式教學潛力,使學生能在語文課上收獲頗豐。例如,教師在進行《我有一個夢想》教學時可采用“互動式+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利用互聯網為學生介紹馬丁·路德·金,從影視片段、紀錄片、人物傳記等角度切入了解這位黑人民權運動領袖,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將視頻資料視為與學生互動的載體之一,調動學生閱讀探討自主性,在互動式教學活動中更加積極主動,突出了語文課上學生主體地位,使互動式教學更為高效。相較于教師講解馬丁·路德·金的歷史,教師準備視頻資料供學生自主瀏覽更利于其思考與討論,視頻帶給學生思想及視覺的沖擊性更強,能喚起學生抒發己見的欲望,繼而活躍語文課堂互動式教學氣氛。需要注意的是,網絡資源并非多多益善,以免對學生帶來干擾,使之無法圍繞教師布置的任務或提出的問題探討。基于此,教師要把網絡資源的篩選與運用看作互動式教學計劃規設的一部分,有目的、有方法地使用網絡資源并帶給學生啟發,助學生在互動式學習中加強語言組織能力、信息處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素養。
語文教材本身的互動性較差,教師可通過課程延展吸引學生表達、探討、實踐,使高中語文課堂綜合性、生本性、趣味性能不斷提高。例如,教師在進行《蘭亭集序》教學時,可從書法、文學“雙璧”的角度著手,將本課相關王羲之墨寶圖片展示在電子白板上,引導學生賞析,豐富師生互動渠道,基于美育導入教學內容,將文章中的自然之美、書法之美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融合在一起,使本課內容更加立體多面,師生互動視角更為開闊,達到通過語文課程開發有效填補育人內容并提高互動式教學質量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高中語文課程延展應具有層級性,應在互動式教學中滲透差異教育理論,為每名學生參與互動提供均等的機會,確保延展性內容通俗易懂并與學情對接。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可利用互聯網創設微課,體現出微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時間短及生動有趣的特點,對學生互動探究帶來積極影響,發揮微課強化學生信息處理能力、人文修養、語言應用能力等核心素養的互動式教學作用。
教學評價在互動式教學中屬于師生交流的形式之一。高中生處于青春期,內心感受復雜,對外界的評價較為敏感,容易因他人的評價而感到壓力較大。對此,教師要樹立科學評價意識,把批評、評價的功能區分開來,不在課上隨意批評學生,在評價中引入賞識教育理論,鼓勵學生互動,指引學生相信自己,能在課上敢于表達,通過評價引導其敞開心扉,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強化學生心理素質,提高互動式教學綜合質量。除注意學情評價客觀、謹慎、科學外,教師還要加強自評,發現互動式教學阻力并探尋攻克對策,繼而推動高中語文互動式教學活動不斷發展。
綜上所述,為使高中語文互動式教學質量能不斷提高,教師需把理論扎實、課標指引、教材為基視為育人的要點,在課上實施主動性原則、計劃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在此前提下立足語文課堂創新教法,將新理念、新內容引入互動式教學活動,還需對學情以及育人成果進行科學的評價,繼而使學生能在互動式教學活動中增強核心素養,落實高中語文新時代教改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