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樂陵第一中學 孫風清
對一個國家來說,歷史是經驗、文化、教訓綜合交融的發展過程,是以往經歷的沉淀,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借鑒。同樣,對一個人來說,歷史是對過去自己的總結,是促進自身能力發展與提高的重要指導方針。歷史不僅能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個時代的發展歷程,還能讓學生明白古為今用、融會貫通的道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將歷史知識充分轉化,為自己的人生發展和學習生活提供有益幫助。新高考背景下,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受到了廣泛重視,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不僅能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對學生的人生發展以及價值觀的確立也有著深遠的意義。本文通過分析新高考背景下歷史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性,聯系教學現狀,提出培育歷史核心素養的措施。
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分別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以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而歷史素養的基本要素包括歷史知識、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意識和價值觀。歷史核心素養是在不斷學習積累中得到的結果,對學生自身發展以及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的能力。歷史核心素養不僅僅局限在歷史學科學習上,還對學生的人生發展以及社會進步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從內容上看,歷史核心素養主要指對歷史事件的辯證看待與分析,以及歷史價值導向等。從教學上看,主要強調教學過程不僅僅要立足于教材,還要注重學生精神、思想的塑造。同時,歷史核心素養的實質還在于學生對歷史整體的把握,家國情感的認同理解以及讓歷史為發展服務的能力上。
高中階段學習強調能力的綜合性,歷史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了重要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在歷史長期發展中,積累下寶貴的歷史經驗,為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提供方向指引。因此,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能讓學生明確古今貫通、中外結合的思維方法,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靈活變通,減輕學生歷史學習壓力,最大程度清除歷史學習障礙。同時,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不僅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還對其他學科學習以及人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使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收獲學習的成果,讓學生牢固樹立學習自信心,提升人生的品位。
歷史主要記載一個國家以及社會的發展,在學習過程中,能讓學生站在第三視角,充分感知國家和民族發展的艱辛和不易,從而讓學生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自覺投身國家建設。例如,在學習“人民解放戰爭”這一部分知識時,以共產黨與國民黨為兩個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運用辯證發展的眼光,追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足跡,感受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解放的艱辛,從而在學習中形成自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樸素情感,不斷凝聚對國家的熱愛。在中國現代史的歷史學習中,可以通過感受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跡,使學生清晰認識到當代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樹立居安思危的正確社會意識,讓學生從歷史中發現閃光點,為自己的學習生活樹立正確的榜樣,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愛,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歷史、對國家的尊重和崇敬,激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
近年來,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不斷進步發展,歷史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歷史高考考查的核心內容。例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生產方式的變化引起社會形態的變遷等。以2021 年全國卷為例,第33 題考查巴黎公社與其他革命不同的認識,學生在進行分析判斷時,首先要有歷史唯物主義意識,明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從階級性分析巴黎公社的特點,從而化解難題。再如,2020 年高考歷史山東卷中的第18 題和2021 年的第19 題連續兩年以材料題形式考查了學生的史料實證,要求學生從歷史史料的類型和內容入手,判斷分析史料的價值并對史料的運用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現在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已經貫穿于歷史高考題的方方面面。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應該在歷史學科學習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工作應引起學校及教師的高度重視。
歷史學科是以初中為起點的學科,學生普遍關注的學科在于語文、數學、英語三大主科,對歷史的關注度不高,自然而然地忽視了歷史的學習。但是歷史的內容較為連貫,如果有一時的松懈,很可能造成學生在歷史學習上的落后。例如,文化層面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在隋朝建立,后來經歷完善鼎盛沒落的發展階段,最終清朝在1905 年完全廢除,發展歷史悠久,持續時間長達一千二百多年。因此,在進行這部分知識學習時,科舉制往往在多個朝代和時間節點出現,如果學生對歷史學習的關注度不夠,就很容易遺漏知識點,導致歷史學習成績的不理想,這也是當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再如,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是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經濟基礎,對中國近代歷史學習來說尤為重要,而這一知識點的連貫性極強,跨度大且內容較為死板,因此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對一些知識理解不夠深入,使歷史教師的教學壓力進一步加大。
歷史問題的研究對歷史學習能力提升有重要的意義,但大部分教師仍認為歷史基礎知識是歷史學習的核心,在課堂教學中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讓學生記憶知識點、背誦知識點,對一些歷史問題的研究卻往往一筆帶過。這直接導致了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固化,能力長期得不到鍛煉,導致學生在進行歷史問題解答過程中,只能根據一些較為基礎的歷史知識,進行表面解答,不能拋開現象,抓住歷史問題的本質和關鍵。因此,教師要積極改變學生當前死記硬背的歷史學習模式,通過設置一些創新性、開放性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例如,“假如你生活在漢武帝時期,你會向漢武帝獻什么方面的計策?”“你對秦始皇頒布的政策有什么想法?”等問題,使學生發揮想象,聯系史實,明確歷史學習不僅僅只停留在教材中,還要上升到個人發展和社會生活中,設置良好的問題情境,讓歷史學習脫離教材束縛,使學生積極發言,建言獻策,在交流中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儲備,使歷史核心素養在良好的歷史學習環境中逐漸形成。
歷史事件能充分展現社會發展實質,直接影響學生對社會發展的看法和角度,因此,歷史教師要牢牢把握歷史教學育人功能的優勢,為學生提供正確的人生指導。例如,在講到“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一部分知識時,教師要十分重視五四運動中青年部分對該運動的影響力,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青年學生力量的強大。同時可以讓學生回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等,引導學生在回憶的過程中了解先輩的貢獻以及在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不易,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國家的發展是全民努力的結果,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青年對國家建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學生也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歷史的熏陶下,科學合理地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水平和質量,充分培育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進而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
受傳統應試教學影響,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過程中往往更加偏重于歷史知識的大量傳輸,采用“題海戰術”等方法,鞏固學生新習得的知識,使學生的歷史知識進一步在頭腦中固化。但是,新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當前歷史教學的內容復雜繁多,其知識較為平淡,大多以文字記憶為主,因此歷史學習較為枯燥,學生容易在歷史學習中產生厭煩焦躁的心理,不利于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所以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工作時,首先要從自身教學模式出發,轉變創新教學模式,可以通過視頻播放,音樂熏陶等方法,營造積極樂學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全身心投入歷史學習,歷史感悟,從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形成歷史核心素養。例如,在講解科舉制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料呈現歷代科舉的模式、科舉的作用,引導學生總結不同時期科舉制的異同之處,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系統地分析科舉制各個年代的發展情況以及發揮的作用,與此同時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闡釋等核心素養,使學生在此基礎上將知識融會貫通,從而使所學知識更科學、系統。
高中階段為應對高考,學生大多長時間在教室中刻苦學習,因此,歷史文化等活動的開展能活躍學生的思想,豐富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見解,感受歷史的鮮活,拉近與歷史的距離。教師可以借助“歷史知識有獎競猜”“重現當年”等形式,讓學生踴躍報名,積極參加,在活動中提升自我、尋找自我閃光點,使學生在已有的歷史知識中發掘新知識,達到“復學悟新知”的目標。例如,教師在講到“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這一部分知識時,由于此部分知識在歷史學習中尤其重要,因此教學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將知識點細化,方便學生識記。如果把這一部分內容設計成角色扮演,通過君臣辯論的形式展示不僅減輕了教師知識傳授的壓力,還能讓學生親身體驗,自主感悟,科學高效地鍛煉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使學生認識到秦在整個歷史長河中的重要作用,用辯證的眼光看待秦始皇的一生所為,鍛煉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進而能以飽滿的熱情進行歷史研究,對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歷史唯物主義觀念是指透過歷史事件的表面現象,抓住事情發展的根源,總結歷史發展經驗以及意義所在。同時將歷史帶到現代,為現代發展提供更加切實可行的途徑。歷史唯物主義觀念的形成能間接減輕歷史教學壓力,學生只有站在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得到全面客觀的答案。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強調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念的樹立,從歷史唯物主義中逐漸上升,不斷發展成為歷史核心素養。例如,歷史學習中有很多事件,能映照且持續當前社會發展。在講解“經濟全球化”有關的知識時,從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根源入手,深入理解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意義,讓學生自主搜集相關資料,了解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來龍去脈,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從經濟全球化的目的、性質、表現、影響等方面入手,展示自己的發現,論證自己的觀點,將經濟全球化這一部分知識放大化、清晰化。同時,要讓學生主動舉出身邊經濟發展全球化的事例,通過身邊鮮活的事例鍛煉學生感悟歷史、運用歷史的能力,樹立歷史唯物主義觀念,使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有跡可循。
歷史學習的基礎就是歷史知識儲備量,只有加強歷史知識儲備,才能為歷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歷史知識點具有連續性和關聯性強的特點,往往可以透過其中一個知識點看到另一個知識點的相應內涵,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歷史知識網絡的構建,幫助學生建立歷史知識框架,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方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舉一反三,游刃有余。例如,教師在整理“清朝的發展與衰落”這一知識點時,要搜集大量相關歷史史實,讓學生認識到清朝發展的背景,以及逐漸沒落的原因,通過歷史知識網絡的聯系性,讓學生清晰地了解清朝的沒落過程,幫助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前后對應。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讓學生在電影的壯烈場景中,感悟當前生活的來之不易,使愛國熱情自然而然的由心而發,迎合學生當前對社會認同的需要,進而讓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為學生在進行史料實證方面提供理論基礎,讓歷史核心素養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為更好地進行歷史學習提供保障。
新高考背景下,歷史學習有了良好的發展空間,為歷史發展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方向。歷史教師要不斷進行自我知識的完善和自身能力的提高,根據新高考改革要求,樹立新的歷史教學理念,加強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落實好核心素養教學目標,深化核心素養的推進力度,讓學生潛移默化地主動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其次,在歷史教學及學習中,教師要緊扣教學目標,加強學生思維訓練,借助自身掌握的歷史知識和歷史資料,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要注意課堂教學中對歷史相關問題情境的設置,拓寬學生的知識范圍,讓學生用正確科學的眼光看待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為學生的人生發展奠定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