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第六幼兒園 林 晶
近年來,隨著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幼兒的美術教學中存在最具代表性的兩點問題:一是如何有效激發幼兒學習美術的積極性;二是如何將美術與生活相結合,使美術學習更“接地氣”。因此,本文對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建構策略進行深度探究。
幼兒是課程學習的主體,也是美術學習的主體,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幼兒還是不可避免地過度依賴教師,相對缺少自己的創新思維,這不利于幼兒美術學習的長久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創新幼兒學習的課程模式,聚焦美術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使幼兒能主動接受教育、樂于接受教育。尤其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幼兒是審美的主體,教師更要突出他們的主動性,激發幼兒的創造力,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針對“和美”視野下幼兒園美術教育組織與實施提出以下策略,并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提升幼兒美術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是觀察幼兒生活。教師有時候認為幼兒的生活如同白紙一樣簡單,然而實際上,幼兒也像教師、家長一樣,有著屬于自己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幼兒世界中的各種事物不但能提高幼兒參與生活的興趣,還能借此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幼兒的生活中,蘊涵著他們自己對這個社會和生活的理解。教師要做的就是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激發他們對美術的興趣,增強幼兒的創造力。
我園為了激發幼兒對美術的靈感,開展了“紙藝每日一畫”學習活動,就是將動手與繪畫結合,讓幼兒在進行紙藝的過程中對制作成品進行描摹。在帶領幼兒開展“紙藝每日一畫”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及時對幼兒進行全面觀察,包括幼兒參與“紙藝每日一畫”活動的積極程度、幼兒對參與“紙藝每日一畫”活動最感興趣的方面、幼兒在學習中存在哪些困難以及沒有意識到的問題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在觀察過程中及時地進行記錄,從而不斷指導和完善。“紙藝每日一畫”,顧名思義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技術,想把紙上的圖案完美地剪下來,需要折疊、翻轉等各種技巧。教師通過“展示法”,先展示如何進行裁折紙以及描摹作品,接下來讓幼兒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嘗試,不懂的地方由教師一對一地進行指導。教師首先尊重幼兒自己的描摹方式,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使幼兒的折紙技術和描摹作品技術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由此可見,只要教師能敏銳地觀察幼兒的世界,用充滿愛的心靈溫暖幼兒的世界,就能帶領幼兒發現“紙藝每日一畫”的魅力。
提升幼兒美術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實施家校聯動,共同護航幼兒成長。在如今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普遍忽視了家長的力量。家長可能由于自身工作較忙等原因,很少參與幼兒的教育,然而家長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要使家長參與幼兒教育。幼兒園可以定期開展“親子學習”活動,邀請家長到幼兒園,和幼兒一起開展“繩藝每日一畫”活動,就是將動手與繪畫結合,讓幼兒在進行繩藝的過程中對制作成品進行描摹。這樣,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更愿意接受教育。
在“繩藝每日一畫”活動的過程中,實施家校聯動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家長和幼兒一起學習繩藝和繪畫、家長觀察幼兒學習繪畫的過程、家長對幼兒提出學習建議等。“繩藝每日一畫”包含很多內容,主要是對繩子通過各種各樣的技巧加以運用。“十字星”可以說是繩藝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種,對家長和幼兒來說比較容易學會。“十字星”的編織方式有很多,為了方便家長和幼兒學習,教師選取了其中最簡單也是最經典的一種,帶領家長及幼兒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幼兒不僅提高了動手能力,而且在編織過程中觀察十字星的結構,發現其中的美并進行描摹,進而提高了美術素養。家長在和幼兒合作過程中,共同完成了形式多樣的、以“繩藝”為主題的繪畫作品,有利于幼兒發現了“繩藝每日一畫”活動的魅力。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中指出:“兒童是與生俱來的藝術家,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教師應巧妙地使用生活材料進行美工創意區的環境創設,有目的地為幼兒創設更多的探索性和留白的空間,通過收集、投放豐富多元的生活材料,吸引幼兒感知注意,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探索欲的同時,還能催生更多的創作主題。班級設置美工創意區,給予幼兒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空間,且活動時間充裕,活動氛圍寬松,有利于幼兒與材料、周圍環境積極互動,保證創意的迸發。例如,中一班在創意區中提供了洗衣液瓶、紐扣等生活材料,幼兒通過剪貼的形式,將洗衣液瓶變成了小象收納盒;大一班和中二班投放蛋糕盒、小石頭、廢舊草皮、樹枝等,幼兒通過合作的方式將其變成了微型生態景觀;小四班投放各種果凍盒、塑料小勺、奶粉勺,幼兒制作出可愛的小烏龜……各班可根據本班主題需求,選擇適宜的生活材料進行合理投放,打造屬于本班特色的創意美工區,滿足幼兒自主探究的欲望,通過持續性跟蹤、開展、調整,生成屬于班本特色的創作主題。節日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是開展幼兒教育活動的有利契機。其中“六一”兒童節,是最受幼兒歡迎的節日。為了慶祝這個屬于幼兒的節日,教師以幼兒生活作為本源,將美術教育回歸到幼兒的生活中,于首屆“和美拾光”六一藝術節活動中,以“享生活·品藝術”為藝術作品展活動主題,組織各班圍繞主題開展美術活動,各班結合班本主題,為幼兒提供了自由欣賞和藝術創作的小天地,幼兒盡情地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一根吸管、一個紙盒、一個廢舊的手機殼、一些彩條、一包彩泥、一粒玉米蕊……這些都可以是幼兒很好的材料。幼兒也將通過靈巧的小手,賦予它們美麗的外表,任意享受創造藝術活動帶來的快樂。例如,中二結合班本主題“恐龍樂園”,利用粘貼的方式將棉繩、紐扣、棉簽等生活材料固定在手機殼上,在了解恐龍膚色和肌理的基礎上,創作了富有恐龍色彩的手機殼,并利用生活中大家熟悉的手機支架進行展示;又通過集中教學活動“恐龍家園”,以繪本故事為引題,引導幼兒巧妙地運用蛋糕盒、紙筒芯、海洋球、發圈等生活材料進行組合,以小組的形式制作各式各樣的“恐龍家園”……每個班級有效打造屬于本班主題特色的藝術作品展,在尋找美術活動生活化的支點中,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美術活動,提高幼兒創作的技能、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富有表現的能力。
教師引導幼兒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成班牌、花車、運動展板,運用棉花、風車、吸管、泡沫球、棉花、折紙等材料進行裝飾。結合遠足活動,運用紙板、錫紙、吸管制作了每個關卡的關卡展牌,與此同時,幼兒還設計了“遠足邀請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邀請爸爸媽媽加入活動。這樣。不僅增強鍛煉了幼兒的體質,也增進了家長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情感。
幼兒園還開展“晨間美術活動”的實踐研究,定期組織幼兒入園后進行晨間美術活動。每個班級結合主題開展美術特色活動,將“藝術大師工作坊”的形式融入晨間美術活動,比如,中四班借鑒康定斯基的同心圓,設計了“同心圓工作坊”,投放顏料、畫筆、彩筆、棉簽、海綿等材料,放在第一張操作臺,接著在第二操作臺上擺放各種大小圓形的蓋子供幼兒操作……不同的操作臺創作的同心圓畫是不同的效果,在操作過程中,幼兒的美術視野得以開闊,幼兒的參與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教師可以主題的形式融入晨間美術活動,如小三班的“美味糖果店”,幼兒通過卷、戳、揉等方法,利用黏土與小木棍組合成棒棒糖,運用糖紙、泡沫變成糖果,直接裝進幼兒收集的糖果盒和糖果袋里,將廢舊透明的塑料瓶,用粘貼、棉簽等生活材料改造糖果罐,廢舊的大紙箱改造成了糖果店的售賣柜……幼兒在活動中自由玩耍、盡情體驗、大膽表現,在制作的過程中提升美術的繪畫技能、手工技能,多通道地感受美、接觸美、創造美。
以幼兒生活作為本源,將美術教育回歸幼兒生活中。班級環境主要以班級主題課程的背景為載體,源于幼兒的日常生活,重視幼兒一日生活的意識。由于幼兒的一日活動很大一部分時間在教室內進行,班級環境對幼兒的美術創作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各班級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興趣及年齡特點,在教室里適當地添加一些活潑的裝飾材料,利用生活材料制作有新意的小藝術品,然后將其布置在教室內,選擇協調的色調營造出藝術氛圍,創設生活化的美術教育環境。這樣,各班教師根據班級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材料,在有限的空間里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室內環境,讓環境與主題課程相融合。如“糖果派對”“泡泡國度”“玩轉機器人”“‘果’然有趣”等,營造環境中的和諧美、“兒童味”。
小班段主要以動物為大方向開展符合各班幼兒的班本主題課程,利用基礎色彩平衡艷麗、豐富的主題內容,達成感覺和視覺的協調,巧妙地運用莫蘭迪等色調營造環境中的和諧美。比如,小一班以藍白色調創設了夢幻的“小飛象”主題環境;小二班以黃綠色系創設了“恐龍樂園”的班級環境;小三班以粉白色為主創設了具有溫馨氛圍的“小兔乖乖”班級主題環境等,以和諧的色調為幼兒營造不同的班級環境,充分地將美術教育融入幼兒生活環境,潛移默化地熏陶幼兒審美。中班段采用幼兒感興趣的多維度事物,如機器人、水果、紙、顏色作為班級課程,從幼兒身邊的事物出發,通過調查發現、探索感受、趣味游戲、創造表現,加深幼兒對事物的認識,萌發幼兒在生活中對美的感受和體驗,發現周圍事物現象和變化,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體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大班段結合幼小銜接內容,選擇擴寬幼兒思維的事物,如太空、扎染,讓幼兒在環境中感受到了水墨畫的魅力。尤其幼兒對水墨畫在水中的暈染以及花紋尤為感興趣,時常自主地在美工區中進行水拓,觀察水拓出的花紋的不同效果。
1.挖掘陶藝文化,培養小小設計師
提升幼兒美術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創設真實的情景,進行真實教育。很多時候家長和教師對幼兒進行教育,幼兒都會覺得枯燥無聊,甚至有犯困和開小差等聽不進去的現象。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之一就是,幼兒教師沒有創設生活化的情景。因為真實的、貼近生活的情景,會給幼兒一種所見、所做、所得都為真的感覺,進一步為幼兒營造一種真實的生活場景,帶給幼兒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他們活動的強烈欲望,從而達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在美術學習中,教師更要帶領幼兒發現生活中的美術,創設美術學習的情景,力求讓幼兒感受到真實感。這樣不僅能為幼兒創設一個真實的美術學習環境,還能使教師對幼兒的觀察也更加真實,不只是停留于理論化的層面,而是在真實化的情境下增加現實教育性,使觀察結果更有實用性和實踐性。在開展活動時,教師要帶領幼兒發現生活中的事物,利用身邊的自然物,如樹葉、樹枝、石頭和泥土等,將其變為美術作品,其中“陶瓷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在教師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如陶瓷做的花瓶、餐盤等,都體現著我國悠久的陶藝文化。為了讓幼兒進一步發現將陶藝和美術二者相結合的魅力,幼兒園專門開設了“陶藝每日一畫”課程,帶領幼兒一起制作陶瓷。在制作陶瓷的過程中,教師使用的是太空泥,最開始就是引導幼兒做一些簡單的太空泥模型,可以捏一些小動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幼兒需要專心致志地制作,才能做出精美的模型。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幼兒對陶瓷的外形結構有了深刻的記憶,因此在凝視太空泥旋轉并進行繪畫的時候,也是“陶藝每日一畫”活動綻放美麗的時刻。幼兒像一個小設計師一樣,以自己制作的“陶瓷”為參照,用心勾畫出一幅幅美麗動人的圖畫。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對幼兒參與“陶藝每日一畫”活動的過程進行細心觀察,進而根據幼兒的活動反饋進行綜合性評價。
在帶領幼兒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對幼兒的認知能力、家長的參與度及教師教授方法進行評價,能更好地完善幼兒對美術的學習。教師要在觀察成果的基礎上采用“過程性評價”,抓住幼兒活動開展的細節,進行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推動活動開展,從而讓幼兒更好地感受美術的魅力、提升幼兒美術核心素養。
2.運用生活材料,開展美術教學
教師在開展美術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材料開展教學。例如,生活中的小動物以及小朋友看的一些動畫片,都可以成為美術教學的主題。還可以大膽創新,以情景式貫穿整個活動流程,使材料生活化、層次化,指導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創作。此外,在課程內容中教師要準備好美術課程的教具,可以通過教學內容制作教具,所制作的教具要符合幼兒的興趣愛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內容設計要具有生活性和親切感,同時要注意幼兒是課堂中的主體,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性。教師要積極地和幼兒交流,可以開展師生生活化游戲的方式,如“你畫我猜”一類生活化游戲,讓幼兒在課堂中感受美術學習的積極氛圍。在教學方法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美術形式,如美工、折紙之類的生活元素對幼兒進行教學。
比如,教師可以選擇利用折紙中的船,設定一個折紙的趣味主題“帶著小船漂洋過海”,還可以教會幼兒利用一張平平無奇的紙折出自己的小船。教師可以提供不同顏色的卡紙讓幼兒自行選擇,同時對幼兒進行分組,讓幼兒討論自己的小船,也可以交流自己的折紙方式,從而讓幼兒學到團結、友愛、互助的精神,促進幼兒自主探究生活美術的積極性。這樣的教學設計新穎有趣,教師對活動目標的把握準確,能關注到不同幼兒的成長需求。教師在幼兒創作中設置了多樣化的情境,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兒,為幼兒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教師在觀察中也提高了分析能力、思辨能力,通過觀察識別幼兒的美術學習內容、審美取向,在已知幼兒的發展水平和當前的需要和興趣的情況下,適時地為其提供幫助,并及時搜索網絡圖片激發幼兒創作。同時,與幼兒進行支持性、回應性的互動,有效提高幼兒的美術素養與不斷拓展他們的美術興趣。
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能產生“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在幼兒園課題引領下,教師充分發揮幼兒園環境隱性教育的作用,使幼兒園的每一寸土地都育人,每一堵墻壁都表情達意,每一個角落都承載更多的教育信息,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走進幼兒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大廳的文化色調:莫蘭迪色。莫蘭迪色系,來源于意大利著名畫家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他終其一生用優雅的筆觸讓色彩恍若蒙上了一層時間的塵埃,以純粹的形式營造出柔和靜謐的意境,從而觸及人類精神世界所需的溫度。在顏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灰色,這一色系的顏色看上去不張揚、不鮮亮,仿佛蒙上一層薄霧,卻自帶一種高級感,給人平和自持、舒緩雅致的過程,凸顯“和美”文化意境。進入門廳,不用介紹,便能感覺到幼兒園濃濃的美術氛圍、藝術氣息;用馬蒂斯的畫作調色板,通過一個個“色塊”,會對幼兒園的大致情況有所了解;而戶外的景觀花園用了蒙德里安的藝術元素——兔子進行裝飾……大到園所環境,小到班級角角落落,每一處都精心設計,悉心布置,體現了一步景觀、一處一特色、一時一主題,讓環境成為幼兒的第三位教師,同時很好地折射出了幼兒園的教育特色。
為了全面提升教師的美術教學能力,在“和美”視野下幼兒園美術教育組織開展過程中,則要求教師能有效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避免單一灌輸式的教學,帶領幼兒加強美術互動式學習。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斷優化自身的知識體系,全面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不拘泥于形式,以借助豐富的教學內容,開闊幼兒的視野,帶領幼兒提升美術核心素養,使幼兒能深入體會美術的魅力。
綜上所述,想要實施“和美”課程,就要創新幼兒園的課程模式,對課程進行觀察與評價,從而提升幼兒的素養。教師要學會細心觀察幼兒生活,并且要和幼兒一起創設生活化的場景,進行十分真實的教育,使幼兒融入其中。同時,要注重通過多樣化的美術教學,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注意不要忽視了家長的力量,可以鼓勵家長和幼兒一起學習,由教師和家長攜手共同護航幼兒的健康成長。幼兒“和美”素養的教育任重而道遠,教師始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