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陳埭民族中學 邱文韜
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已廣泛地應用于教育領域,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未來,信息技術水平,將是檢驗教師執教能力的重要專業能力之一。如何在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塊中應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已成為廣大高中語文教育者的共同研討課題。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經驗,淺談信息技術融合整本書教學的現狀、意義和相關策略,希望對讀者有所啟迪。
整本書閱讀能力是高中語文著重培養的能力之一,有助于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習慣,提升從書本中汲取重點的能力。筆者認為,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已取得階段性進展,但部分課堂仍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第一點,學生閱讀興趣較弱,閱讀意識不強,缺乏閱讀習慣的培養。習慣的養成需要學生在課外時間多下功夫,提升自律性。要改善此類問題,可以以興趣為導引增加閱讀頻率,利用信息技術的多元性與功能性,輔助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培養閱讀愛好;第二點,學生閱讀質量不佳,對整本書的內容掌控力弱,難以產生切實的收獲。要改善此類問題,教師要多滲透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實際閱讀質量;第三點,學生情感捕捉能力、共情能力均有待提升,閱讀體驗感弱。要改善此類問題,可以在課堂教學體驗、課堂情境創設方面多下功夫,使學生對情感的感知力、把控力更為深入和豐富。
信息技術融合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意義,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第一點,幫助學生了解創作背景,激發閱讀興趣?;ヂ摼W教育資源豐富,學生可以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的方式,在閱讀書目前對書籍的作者生平介紹、創作背景、故事梗概、人文主題進行全面、系統的了解,從而對閱讀內容產生興趣,在閱讀中有意識地汲取重點情節,對閱讀內容的探析有所側重,全面提升閱讀效率;第二點,為學生閱讀習慣培養提供監督、提醒服務。信息技術的載體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軟件、鬧鐘、交流平臺等信息渠道培養自主閱讀習慣,提升成就感,獲得及時的提醒和監督;第三點,豐富學生閱讀體驗,深化學生對閱讀書目的理解,提升閱讀能力。學生可以從網上搜索與閱讀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音樂,通過聲畫結合的方式調動視覺、聽覺感官,豐富想象細節,帶來豐富的閱讀體驗。
在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整合閱讀常識,是幫助學生了解書目創作背景、積累文學常識、激發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上網查閱資料,獲取優質的教學信息,為優化課堂教學提供更多的思路,激發教學靈感。利用網絡資源整合閱讀常識,教師可以從普及書籍常識、滲透文學背景、傳授學習方法三方面入手。就普及書籍常識來說,教師可以在整本書閱讀教學前,對書籍的相關文學常識進行備課,制成趣味課件,在課堂上向學生普及該閱讀書目的相關知識,如作者生平、該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該書目的創作背景、主要內容以及體現的思想感情等,讓學生在閱讀前對書籍的基礎知識產生較為全面的了解,激發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質量。就滲透文學背景來說,教師可以結合創作者的文學地位及其生存時代下該區域文壇的發展,對書籍的區域影響力、評價進行系統的了解,使學生從宏觀角度了解該閱讀書目的文學價值。就傳授學習方法來說,教師不僅要在備課環節準備好課堂教學內容,將知識帶給學生,還要將利用信息技術調取相關知識資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鼓勵學生舉一反三,自主進行有目的的了解活動,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例如,在部編版高中語文《芣苢/詩經》教學活動中,本課內容為《詩經》的中的一首小詩,體現了勞動人民一邊摘野菜一邊歡歌的熱烈場景。教師可以趁此機會向學生推薦《詩經》全文閱讀。為了深化學生對《詩經》的了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提前備課,制作趣味課件《風雅頌》在課堂上播放。課件內容包括:《詩經》在中國文壇上的地位、《詩經》的內容結構、《詩經》的由來和《詩經》的文學價值。在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普及后,教師利用課件和微課視頻向學生詳細地講解本課《芣苢》的教學內容。教師講解:“《詩經》是體現周初至周晚期幾百年間的社會風貌,上至王庭禮樂,下至民間地頭,是周代社會生動的眾生群像?!痹谡n尾環節,教師將自己檢索《詩經》相關文學常識的方法教給了學生。在興趣的引領下,學生掌握了自主探究書目文學常識的方法,在課外學習時間進行自主探索,對《詩經》閱讀內容產生了一定的了解。
在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整本書高效的閱讀技巧,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傳授學習方法是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通達路徑。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向學生滲透高效的閱讀方法,可以對學生積累閱讀量、提升文學素養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從信息采集法、全文通讀法、結構分析法、思維導圖法幾個方面入手,向學生傳授整本書閱讀技巧。就信息采集法來說,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將要閱讀的書目內容,設計調查問卷,請學生從閱讀中找到答案,有意識地在閱讀過程中截取內容重點。就全文通讀法來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一本書進行有目的的復讀。讀一遍了解基本內容,讀兩遍梳理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讀三遍總結精神內核,體會思想感情,使學生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鞏固閱讀記憶,促進信息轉化。就結構分析法來說,教師可以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著重探究本書內容的寫作順序,分析章節之間的聯系,充分利用目錄功能,梳理文章結構,以宏觀的方式汲取文章重點。就思維導圖法來說,思維導圖以圖像、線條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將復雜的知識點直觀清晰地展現在一張圖紙上。教師可以向學生傳授思維導圖的設計方法,請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書籍的內容重點,便于后期回憶、鞏固,提升閱讀質量,整理閱讀思路。
例如,在部編版高中語文《鄉土中國》教學活動中,此書內容為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面貌,給予學生重要的生活經驗。教師以此書為例,向學生傳授整本書閱讀技巧,設計課件《鄉土中國的閱讀脈絡》,教師在課件中以圖相結合的方式將自己的閱讀歷程展現在學生眼前。課件以閱讀次數為順序,分為三大模塊,第一遍閱讀,教師通讀全文,并在課件上整理了鄉土中國的主要出場人物和章節內容概括;第二遍閱讀,教師將書籍書寫結構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并將優美句段進行標注,在空白處寫下批注;第三遍閱讀,教師以人文主題為落點,重點分析作者的寫作用意,整理出男女有別、家族、血緣、地緣、權力分配等人文主題,整個書目重點躍然紙上。學生受到啟發,展開自主閱讀,有效提升了閱讀效率。
在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啟發情感思考,是培養學生共情能力、深化情感捕捉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學生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情感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力,與他人情緒產生共情,更好地體察閱讀文本中的情感細節。要培養學生共情能力,啟發情感思考,教師可以從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案、深度剖析情感細節、引導學生產生觀點三方面入手。就適合學習方案來說,人是存在個體差異化的,不同的人對情感的觸動點不同,相對的,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對情感捕捉的有效方法也不盡相同,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探究自我情感的觸動點,體察個體情緒,思考:“哪些教學方式更容易給我帶來情感觸動?”如利用詩朗誦、情境聯想、細節補充、圖像結合等方式,請學生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時,選擇適合自己的情感發掘方式,提升對文本的情感捕捉能力,豐富情感體驗;就深度剖析情感細節來說,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就一個語言、動作細節進行深度的剖析,提出情感論點,在文中收集線索,進行多方面的論證,以此強化學生閱讀情感,提升其感知能力;就引導學生產生觀點來說,讓學生自主表達,是喚起學生共情能力、落實閱讀情感體驗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請學生嘗試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以多元視角探析文學形象的內心世界。
例如,在部編版高中語文《促織》教學活動中,本課教學內容為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的一篇代表性作品。教師以主人公情感起伏為落點,展開情感講解:“主人公獲得小蟲時‘惴惴不安’,因為怕小蟲不夠雄健,無法交差,累及家庭;與同村青年比斗時‘自增慚怍’,在小蟲勝利后‘大喜’,表現出情緒由低到高,不可思議的轉變……”通過細致的講解,學生對本課主人公情緒的體悟更深一層,對在文本中探析情感的方法產生一定的了解。
在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推薦學習軟件,是培養學生閱讀習慣、閱讀愛好的有效策略之一。利用信息技術培養閱讀習慣,可以從有聲閱讀軟件、習慣打卡提示、閱讀交流平臺等方面入手。就有聲閱讀軟件來說,有聲閱讀軟件是解放學生雙手、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提升閱讀量的實用閱讀工具。閱讀提升個人文學素養的根本原理是優質信息的攝入,通過聲音攝入書籍信息和通過閱讀攝入書籍信息,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優秀的有聲閱讀軟件,幫助學生打開學習格局,用多元化方式進行閱讀,增長見聞。閱讀軟件分為復述式閱讀和書評式閱讀,學生可以按需選擇,聽原聲閱讀內容,產生個人觀點,提升思辨能力;聽書評式閱讀內容,汲取他人觀點,鍛煉批判能力,以信息技術促讀,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習慣打卡提示來說,學生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載體的功能性,如電腦、手機等信息工具的及時提醒功能,提示學生在特定時間內進行閱讀活動,用固定時間、地點和閱讀行為養成思維慣性,提升閱讀效率。
例如,在部編版高中語文《紅樓夢》教學活動中,本課教學內容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都t樓夢》的隱喻有多種解讀,眾說紛紜,為該書目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教師為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幫助學生透過家長里短的表面,感受到紅樓夢的隱含精神內核,向學生推薦有聲閱讀《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張愛玲的著作《紅樓夢魘》與紅學家吳玲的《解讀紅樓夢》公眾號文章。學生利用多元化的網絡途徑攝入《紅樓夢》書籍的閱讀信息,極大地豐富了閱讀體驗。學生受多種書評觀點的熏陶,對《紅樓夢》內容產生獨到的見解。
在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是幫助學生提升文化自信、抒發閱讀情感、促進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有效策略之一。搭建展示平臺,可以從拓展網絡交流空間、參與網絡征文、自由發表書評等方面入手。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功能較為便捷、形式貼合學生喜好的網絡學習交流空間,使學生在閱讀行為中收獲精神共鳴,鞏固知識記憶,培養閱讀愛好。就參與網絡征文來說,教師可以搜集相關網絡征文信息,向學生推薦賽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在賽事中大量查閱資料進行自主學習,認真探究其他參賽者的作品,寫作水平和閱讀能力均獲得大幅度的提升。就自由發表書評來說,部分閱讀軟件帶有影評、書評發布空間,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相關的信息渠道,鼓勵學生觀看他人書評,選擇感興趣的閱讀書目進行深度學習,參與書評創作,通過平臺關注度與獲贊情況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培養學生文學愛好,全面提升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
例如,在部編版高中語文《復活(節選)/列夫·托爾斯泰》教學活動中,本課教學內容為:兩個犯過錯的年輕男女重新喚起心中的美德,實現精神和道德層面“復活”的故事。教師為激發學生對本書目的閱讀興趣,在課堂上向學生推薦了優質書評《一場轟烈的人生之悔》《靈魂的掃除》《復活的方式:吻或罪惡感》等文本,在課堂上分享,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該書目是俄國知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在晚年創作的作品,教師向學生講解道:“列夫托爾斯泰的筆飽含悲憫,他總是以溫和善良的目光穿越心靈的烏云?!苯處熛驅W生推薦豆瓣讀書網,請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后書寫書評,發到網站上,并關注該書目的優質讀后感,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和批判思維。
綜上所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利用網絡資源檢索閱讀常識,從文學常識方面深化學生對書目的理解;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設閱讀情境,營造閱讀氛圍,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啟發情感思考,提升學生的共情能力和情感洞察力;利用信息技術,開辟第二閱讀空間,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搭建展示平臺,鼓勵學生抒發閱讀情感,培養閱讀愛好,助力寫作水平的提升,以上均是在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融合信息技術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