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實驗小學 于長華
新時代對教育事業提出的核心要求是培養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其中“勞育”在十九大以后也被修改入黨的教育方針中,這正體現了勞動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勞動教育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一環,在小學啟蒙教育中的開展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將著重論述小學勞動教育的教學價值以及開展途徑。
時代的更迭使得勞動教育迎來了新的局面,當前我國正處于發展建設的重要階段,提高教育質量就是為國家的未來建設保駕護航,而勞動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最為強調的個人品質,自然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教學目標,過去由于應試教育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勞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如今隨著社會對人才培養要求的不斷提升,思考如何在小學階段開展勞動教育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勞動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抽象性和復雜性較強的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中勞動往往有不同的含義,過去勞動所指代的更多是體力方面的物質生產,而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早已不再是簡單的體力活動,還兼具了智力上的支出。并且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勞動最崇高、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也是所有社會主義接班人都必須秉持的理念,而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正在于此。目前,在我國中小學階段,勞動教育借著素質教育理念改革的春風早已深入教學體系,在宏觀層面上,勞動教育歸屬于德育工作,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土壤,并且在中小學階段開展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同時樹立積極的勞動觀念和態度,能夠有效避免揮霍浪費、安逸享樂觀念在學生中的蔓延。我國的勞動教育歷經曲折,為了讓青少年健康成長,從小就懂得幸福生活是建立在辛勤勞動上的,勞動教育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當下在小學階段勞動教育主要以家校聯合的形式通過家務勞動、公益勞動、社會服務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情感,以及勞動能力,其中針對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在發展階段上的特點又在勞動情感、態度和能力方面有不同的側重。未來勞動的內容也勢必會越來越豐富、形式也會越來越多元化,從而把廣大中小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在發展心理學中曾指出小學階段的個體在抽象思維能力上的發展尚不完善,這時期主要以具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小學階段的課程中實踐課也是重要的課程組成部分。而過去我國小學階段的勞動實踐課更多是在教師開展的手工活動,這種勞動實踐無論在目標還是內涵上都較為淺顯,并且在室內開展的手工實踐活動對學生帶來的提升也較為片面,對培養社會意義上的“人”沒有較大幫助。而勞動教育理念在實踐課程中的滲透使得實踐課程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有了很大提升,通過勞動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切實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也在動植物的養育實踐中體會到生命的珍貴,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使得實踐課程有了更加深刻的內涵。
培養健全人格一直以來都是小學階段教育活動的重要目標,也是當前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核心要求,而健全人格的培養也同樣是促使學生由“生物意義上的人”轉化為“社會意義上的人”的重要路徑,其中感恩是個體最應該堅守的,同時也是基本的道德準則,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也是學生在身份上開始轉變的重要標志。在家庭教育中體力勞動和生產勞動經常被忽視,大多數家長更多的關注孩子的成績,從而導致部分學生感恩意識愈發淡薄,認為只要學習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干。而勞動教育的開展就正是遏制這些負面風氣。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勞動,可以切身體會父母的偉大與艱辛,激發學生積極勞動的熱情,增強學生勞動光榮的意識,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讓學生在光榮勞動中快樂地成長。而通過勞動觀念的輸出也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家長的培養方式,為家長和孩子創建更多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懂得父母的養育之恩,從而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以及健全學生的人格。
勞動教育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實踐性,這也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在勞動活動中開展折紙、搭積木等小巧的活動能夠鍛煉學生的肢體靈活性和協調能力,在跑步、跳繩等室外活動中能夠鍛煉學生基本的身體素質,從而在健康層面上為學生打好基礎。發展心理學中也強調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運動的喜愛是其天性所在,教學更要遵從學生的發展規律”,勞動教育雖然和體育教育并不等同,但是兩者也以相輔相成的形式共存。因此,勞動教育也是順應學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所開展的針對性課程。除此之外。在勞動實踐中也是學生的奇思妙想得以迸發的最佳場合,學生經由勞動所產生的天馬行空的想法正是培養其創新意識的基礎,而在勞動活動中追求成功和展示成果,學生的內在情感也能得到激發,從而在綜合層面實現對學生的培養。
正如前文所述,勞動教育的內涵和最終目標是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這也是勞動教育的價值所在,但是當前我國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在深度上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針對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現狀調查中發現,當前我國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流于形式和缺乏內涵的情況較多,這一問題主要是教師對勞動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錯誤地認為勞動教育就是對學生身體機能的開發,因此在勞動活動的設計上也更多以課外活動為主,使得學生沒有及時領會勞動內涵。
在對我國小學階段勞動教育的調研報告中顯示,當前我國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具體的勞動參與上停留在日常勞動的情況較多,并且在勞動任務上更多偏向于簡單的、一維化的勞動上,對偏復雜和技術含量高的勞動活動則參與度較低,而在勞動類型上也趨向于片面化,缺乏開設職業體驗類和問題探索類的勞動方式,這就使我國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逐漸走向單一化。
勞動教育能否得到其應有的成效主要取決于學生在勞動中能否實現情感共鳴,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其發展階段的客觀局限性,使得教師在勞動教育中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的引導,更關注學生的勞動教育成果,不僅在勞動教育內容上的設計上缺乏內涵,在勞動過程中也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的啟發,再加上小學階段的學生調皮好動的天性,使教師為了確保教學效率在勞動教育中更多以強制性的手段進行管理,最終導致在勞動教育中師生之間失去有效的互動。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在好奇心和探索欲上最為旺盛的時期,這時期學生對新奇事物和活動的參與熱情最高,在教育心理學中也指出情景類教育活動在小學階段受歡迎的程度最高,也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勞動教育中教師也要注重對教學情境的創設。例如,在對瓜果蔬菜的種植勞動中,教師可以開展“試驗田”的情景主題活動,引導學生扮演農民伯伯,種植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最為常見的瓜果蔬菜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種植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責任制的形式,引導學生認領自己負責的瓜果蔬菜種類,并告訴學生都要按時澆水、除草、曬太陽等,以此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同時在種植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種植過程以日記的形式進行記錄,使得自己對瓜果蔬菜的照料以文字的形式得以留存,以此促使學生對“汗滴禾下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在漫長的種植過程后,最終收獲的瓜果蔬菜也能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幸福感,使得學生體會到付出就有回報的真正含義。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長輩或權威人士的模仿心理較重,因此樹立榜樣不僅是提高班級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在勞動教育中也同樣如此。要想確保勞動教育能夠取得預想的成果,激發學生的勞動積極性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前文對小學勞動教育問題的分析我們也不難看出,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只要得到激發,勞動教育成果勢必事半功倍,因此在勞動實踐中教師要主動為學生設立榜樣人物,這個人物可以是歷史人物,也可以是同班同學甚至教師自己。例如同樣在農作物的種植勞動中,教師可以把袁隆平院士的故事引入到課堂上,為學生講解袁隆平院士在雜交水稻的研發和種植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號召學生以袁隆平院士的個人經歷和工作習慣為目標,在自己的勞動實踐中向袁隆平院士看齊,以此在激發學生勞動積極性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任何活動的開展都并非百分之百成功的,尤其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這時期在身心發展上的不成熟以及個人能力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出現各種失誤甚至最終失敗的概率也居高不下,教師無法避免失敗的發生,而是應該利用失敗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例如,同樣在“試驗田”的實踐活動中,由于學生選擇的瓜果蔬菜在種類上的不同,導致學生澆水和曬太陽等活動的頻率也各不相同,有些學生為了圖方便,將其他同學摸索出的種植習慣盲目地復制到自己身上,最后卻發現自己的種植的農作物蔫蔫的,結的果實也發育不良;也有些同學由于馬虎大意,忘記澆水和曬太陽,自己種植的農作物缺少營養和光照最終枯死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些問題看似是學生在種植方面的粗心,實際卻是學生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體現,因此教師可以借此促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讓出現錯誤的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獲取成功的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點所在,從而養成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勞動成就感。
勞動教育不應該是一種獨立的教育形式,尤其是小學階段,更應該重視勞動教育內容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學科融合的勞動教育新方式,拓寬勞動教育實施途徑,讓學生在親歷勞動的過程中全面發展。例如,同樣是在“試驗田”的實踐活動中,在種植瓜果蔬菜和照料瓜果蔬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英文單詞、繪畫、寫作、詩歌等活動,將勞動、英語、美術等多門學科融為一體,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一次次的綜合學習。在學生勞動的過程中可以及時糾正學生英文單詞的發音和拼寫。在繪畫作品的過程中觸覺、視覺和腦力相協調,讓學生在接受美育的同時,培養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其勞動興趣。寫作、詩歌等活動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調動了他們對事物的感知和觀察力等。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拓寬了育人渠道,英語、藝術、語文、數學、思政等學科知識與勞動教育融會貫通;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情感、勞動精神,在掌握生活和勞動技能的同時,還收獲了更多的知識與幸福,大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正如前文所述,家長在勞動教育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勞動教育的走向,尤其在小學階段,學生在校園學習的時間有限,仍有將近一半的時間是在家庭中成長和接受教育,因此改變家長的認知觀念尤為重要。教師要積極通過開展教育講座和家長會甚至家訪的形式,提高家長對勞動教育的重視,促使家長認識到勞動教育對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價值,從而在態度和觀念上進行根本性的轉變。并且與家長建立密切的溝通,通過家校合作平臺的搭建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和監督,在一些勞動活動的開展中除了邀請家長到學校和學生共同實踐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形式鼓勵家長在家中開展相應的勞動活動并及時接受反饋。另外,教師和家長之間尤其要注重對勞動成果的互通,使得學生在學校中習得的勞動技能和習慣在家中也能得到延續,從而確保勞動教育的成果能夠得到落實,也借由這個長效機制幫助學生養成勞動習慣,使其在后續的成長發展中能夠取得更加優異的表現。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作用毋庸置疑,其在小學階段的開展也是幫助學生為應對未來挑戰打下基礎,勞動教育的成果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都能體現,勞動責任心、勞動成就感、勞動習慣和自我反思等能力的培養也有深遠的意義,因此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更不能忽視勞動教育的必要性,不斷探索勞動教育在小學教學中的開展途徑,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更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