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東絳第二實驗學校 莊玉立
隨著教育領域的發展與革新,國家對人才培養的方向與要求更加趨于多元化且全方位的發展,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小學階段開展勞動教育將有助于學生身體素質以及綜合素養的提升,同樣有助于小學生獨立自主能力的形成。熱愛勞動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新時代背景下,對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的一項重要教育版塊,加強勞動教育不僅能幫助小學生掌握各項技能與能力,還能助其收獲道德、文化、習慣上的正向引導,從而為國家以及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未來人才。
我國教育部早在1981 年開始就已經重視小學階段的勞動課了,并且還將勞動教育納入了教學計劃中。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發展至今已經過去了40年,但是從當前的勞動教育開展情況來看,有部分學校仍然不夠重視對小學生勞動方面的教育教學,因為學校的不重視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小學生能自主參與勞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并且沒有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甚至有部分小學生出現了不愿勞動的心理以及不會勞動等問題,這就導致了小學生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夠珍惜。在此基礎上,小學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時間以及課程的教育時間也往往被其他課程教學所占用,勞動教育的開展不僅缺乏時間、場地的支持。還缺乏一定的資金投入,學校重學科教學輕勞動教育的教育偏重直接導致了勞動教育的開展毫無計劃以及考核體系。因此,為了滿足小學生各項技能掌握以及全面發展的需要,有效、有序地開展勞動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能助力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還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滿足了教育改革背景下國家教育部對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素質教育開展的要求。
勞動教育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同樣將對于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作為首要教學目的,而勞動教育本身就能夠使小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勤儉節約、意志堅定、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而德育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而是應當滲透進勞動教育的各個環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進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從而是小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在日常生活的勞動過程中的磨煉出優良的道德品質。
蘇聯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勞動在兒童的智力發展中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而他們的才智就體現在手指尖上。”這句話充分證明了勞動能對學生的智力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學生在各學科課堂上的所學習到的相關知識要帶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進行實踐應用,從而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形成靈活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進而更深層次的理解與鞏固。小學生參與勞動的過程不僅僅是動手的過程,更是動腦以及智力提升的過程。由此看來,小學階段開展勞動教育不僅能使學生通過勞動掌握各種生活技能,還能進一步推動小學生的智力發展,與此同時,他們的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也能同步提升。
在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中,小學生能通過勞動同步鍛煉自己的體力與耐力,同時能通過動手動腦來實現各個器官的協調發展,因為勞動教育本身就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另外,小學生在獨立自主的勞動過程中,會面臨各式各樣的挫折與挑戰,而小學生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能充分鍛煉自己沉著冷靜、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從而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且收獲優異的身體素質。
高爾基曾經說過:“這世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如果離開了勞動,這些美也就不復存在。”這句話就代表著勞動教育與美育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這是因為在“以勞育美、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下,小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教育下形成正確的勞動審美觀,從而使小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創造美,在勞動中發現美,并形成發現美、創造美、體驗美。欣賞美的審美意識以及創造美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美學素養。
勞動的過程是改變與創造的過程,因此小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必然能通過手腦結合來逐漸形成操作性以及實踐性的學習方式。因此小學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并制定勞動教育計劃時,就要以對小學生勞動技術意識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使小學生能在豐富多樣的勞動活動中形成勞動興趣,并在動腦的過程中形成創新意與創新能力。
1.一個導向。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以及一切勞動教學活動的制定必須要以實踐為導向。因此在實施勞動課程的過程中,就要根據不同階段小學生的心理特性以及學校實際教育情況來進行,從而構建出具有實踐性的勞動教育活動,其中不僅包括小學生在家庭以及學校之間的日常勞動,還包括小學生面向社會的服務型實踐活動,和依托學校實踐基地所開展的生產性勞動活動。
2.四個維度。小學勞動教育的實踐要以知、情、意、行作為四個教育活動設計與開展的維度,同時也是核心的教育規律。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雖然要為小學生制定系統性的勞動理論知識,但是教育活動的開展仍然要將技能傳授以及情感、意志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培養的教育目的充分體現出來。
3.三種形態。首先,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要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充分結合起來,將其他學科中蘊涵的勞動相關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出來,在其他學科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滲透勞動教育方面勞動價值觀念的培養與樹立,著重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等品質,從而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目的凸顯出來。
其次,根據不同階段小學生教育目的的不同以及身心發展上的差異性,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勞動主題實踐活動,從而使小學生在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收獲勞動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并形成優良的勞動情感以及責任意識。比如為一、二年級學生制定“疊衣物、洗毛巾”等勞動主題競賽,使學生能在活動中掌握勞動技能。三、四年級的學生制定“值日我最棒、今日我當家”等生活實踐活動。對五、六年級的學生制定“種下我的小樹、向勞動者致敬”等社會實踐活動。這樣一來,各個階段的小學生都能在實踐活動當中掌握各自需要的勞動技能與相關知識。
最后,勞動教育活動在制定的過程中就要根據學生的勞動經驗、勞動技能學習需要以及身體素質來合理選擇勞動教育形式以及實踐活動的類型,從而保障勞動教育的開展既能夠滿足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需要,也能在學生的理解范圍以及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勞動教育的意義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4.四條途徑。第一是學生日常的自我服務性勞動,在小學階段就要有目的性的引導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勞動習慣,在教師的引導下幫助小學生形成自我服務意識。而自我服務性的勞動不僅在學校,更要與學生家長合作,雙管齊下,全面培養小學生的良好勞動習慣以及勞動意識。第二是家庭勞動教育的開展,除學校外,家庭是小學階段學生最頻繁、最有效的勞動教育場所。因此學生家長要配合學校開展家庭勞動教育,以監督者和引導者的身份來保障學生能有效完成家庭實踐勞動活動。第三是校園勞動時間活動,學校要劃分校園的衛生區域管理責任區,并以高低年級相互搭配的方式來完成日常值日勞動活動。除此之外還可以以學校為單位帶領學生開展一系列的大型勞動活動,從而保障勞動實踐活動開展的多元性以及趣味性。第四,勞動教育還要帶領小學生走出校園,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為文明的創設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樣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視野,為他們增添有意義的社會實踐經歷,還能激發他們對勞動的熱情。
因為勞動教育相關制度以及教育計劃的不完善,就導致大量的勞動教育時間被其他學科教學所占用,勞動教育有效性大大降低。因此,為了提升勞動教育的有效性,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勞動教育相關制度,保障勞動教育的課時數量不會減少。另外還要保障學生回家后,同樣會負責一定的家務勞動,從而為學生充分接受勞動教育提供保障。學校成立勞動教育相關監督部門,保障勞動教育課時數不被其他學科所占用,避免勞動教育局限于喊口號、走形式,為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以及培養學生勞動技能和綜合素質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
要想保證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有效性,學校與家庭是兩個共同的教育主導者。因此學生家長就必須端正態度,正確看待小學生接受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認為小學生只需接受學科教育,不需接受勞動教育。同樣也不能認為讓小學生接受勞動教育,就是讓學生做簡單的家務,而是應該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以及勞動習慣、興趣,使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能得到喜悅感與成就感。除了讓小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外,還可以通過轉變勞動形式來世學生主動參與勞動,例如,負責家庭一周的經濟支出、自主裝扮自己的房間等。
勞動教育絕不應該僅局限于課堂的教育教學上,為了讓學生能充分掌握各種勞動技能,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除了要根據不同階段小學生的勞動技能培養需要以及身體素質發展需要來制定不同難度的勞動實踐活動。還要根據學校、家庭、社會這三個方面制定多種形式的趣味性勞動實踐活動,從而讓小學生掌握勞動技能的同時提升勞動興趣。例如,在學校方面,校內所開展的勞動實踐活動除了基礎的日常值日工作外,還包括綠化帶的澆水、施肥、管理等工作,這樣一來學生能感受到勞動者的不易,進而更加珍惜各方面的勞動成果;在社會方面,教師可以引領小學生到敬老院去體會照顧老人的公益勞動活動,還能幫助城市的環衛工人來清理道路垃圾,同時還可以通過采摘和售賣、撿瓶子和廢紙箱來感受各行業勞動者的不易等;在家庭方面,學生可以在完成自我服務的一些勞動之外,還要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并以父母的評價與夸獎來收獲成就感。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深刻地明白,接受勞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他人以及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并在相互服務的勞動過程中,創造更加美好的環境,從而提升學生對勞動的熱愛程度。
勞動教育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要長久堅持的教育工作,因此教師就要階段性衡量教育成果,發現勞動教育上的不足,及時進行優化與調整,保障勞動教育的有效性。此外,小學生是在發展的,為了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就要構建全面性、動態性的評價形式,采用自評、互評、他評等形式,對學生的勞動態度、積極性、勞動量、收獲、貢獻等各方面進行評價,從而激勵學生端正勞動態度,養成勞動習慣。
課程是教學順利開展、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基礎,面對單一課程,學生難以產生充足興趣,進而影響全面發展,唯有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方可有效激發其勞動意識,以此培養其積極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實現創造能力的鍛煉培養。所以,學校方面要重視構建特色鮮明的勞動教育課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勞動,對勞動形成深刻感悟,進而培養其熱愛、尊重勞動的優秀品質。針對小學勞動教育,勞動課程開設并未全面普及,盡管部門學校已經開設,而效果卻難以達到預期。對此,勞動課程開設,需重點關注本土資源,對地域文化加以充分結合融入,以此構建適宜的勞動情境。教師應重視構建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多元化的體驗情境,引導學生能對此產生親切感,使學生能產生更加深刻的情感體驗。通過有效融入情境,感受勞動人民的艱辛和偉大,獲得深切感受的同時,對勞動產生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精神。
針對小學勞動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開展尤為重要,可培養學生良好的公德心,對其身心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教育意義。因此,小學勞動教學期間,應重視對社會勞動、學校教育的充分融合,以此促進勞動教育得以真正落實。比如,勞動教育期間,各階段學生因具有明顯的差異,勞動教育活動組織開展,需基于差異性,對勞動教育主題加以合理設計。如此,通過社會勞動時間活動的組織開展,促使學生可以通過勞動認識社會與服務社會,并培養其良好的社會責任心以及公德心,增強熱愛勞動精神,以此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
總而言之,小學生接受勞動教育能掌握各方面的勞動技能、形成勞動意識、養成勞動習慣,并在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者的艱辛,從而更加珍惜勞動成果。因此,教師與學校都應當高度重視對小學生的勞動教育,開展多元化的勞動實踐活動,推動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以及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