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語嫣 李蘇凱
(浙江農林大學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研究現代城市居住小區的水景設計理念及規劃,需明確水景設計的具體含義,靈活利用各項設計理念,從居住小區的可持續發展入手,進行整體化規劃、布局,從人工湖、疊水、噴水景觀等各個方面入手,讓水景能真正地在小區內流動起來,帶來清新、鮮活的靈氣,讓居民能置身于安逸、輕松、安靜的環境中,體驗水景的不同姿態,感受水景的美感,這對居民的健康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以人為本,并不是說一人之上,而是通過合理的水景設計來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間的相互接觸、交流,以對應的設計手法將水景融合到小區居民的居住環境中,以此來為居民提供愜意自得、優雅舒適的居住環境。
因地制宜要求現代城市居住小區水景設計從小區環境出發,考慮現場自然環境,結合原有地形,設計各項生態水系、植被,建設具備自然親和力的水景,比如在基地中央低的位置,挖出湖面,構建公共空間,再以小塊空地、線裝水體圍合住宅組團,以此來形成明與暗、虛與實、動與靜的不同對比,給居民帶來多層次、多體驗的空間感受[1]。
在進行小區水景設計時,應本著節約的理念,考慮如何通過有效的設計來減少成本、節約水電、維護投入等,比如可對小區內現有的水池、河流、水塘重復利用,結合雕塑小品、植物、置石搭建靈活多變的水景小品。
水是小區各項景觀的導演者、串聯者,因其不斷變化而在各個時期有著不同的景觀,且不同的設計規劃方式又有著對應的性能特征,比如鄰水駁岸設計,圍合小島、池岸,可為小區居民提供戲水、觀景、散步的休憩空間,放松身心,在視覺效果上有著宜人、舒適、優雅、清新的效果,一定程度上還可調節小區氣候;還可融合水景與人行入口區,從住宅綠地到活動廣場,步步有景、層析分明,有效改善小區環境,優化居住品質。
在進行水景設計時,按照水本身的運動形態,包括落水、靜水、流水等各種多元化的景觀布置在小區的各個位置,水體自由落體而形成自流線型水體,再以物理原理搭配對應設備讓水自由落下形成垂直水帶,給居民呈現“靜中有動、急中有止、至奇至變”的水景百態,讓小區整體生機盎然,并可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各個方面滿足居民的人文審美價值。此外,在水景設計時,可引入襯托、對比、聚分、藏隱、光影、聲色等各種設計手法,以此來提升水景美感[2]。
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如何進行水景設計規劃:
人工湖一般會規劃布置在小區中央,是整體水景的一大亮點,其可激活水景氣氛,提升景觀靈氣,在規劃時注意以下要點:(1)利用中心水系來聯系建筑住宅、外部景觀空間,讓居民在住所可觀賞人工湖景色;(2)人工湖形狀選擇不規則曲線,按照橢圓形布置,在中心設定湖心島,以此來通過人工來完成對自然的模仿與再現;(3)結合小區內各個住宅樓的分布位置,設計出流暢、自然、曲折的岸線,可讓居民沿線參與景觀,而對距離觀賞者較遠的景觀可適當遮擋,吸引居民深入探索,提升景觀趣味性[3]。
在進行小區水景設計時,多會按照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展開,因部分小區本身地貌具備相應的坡度,在規劃設計時可利用地形高差設計疊水景觀,注意以下要點:(1)疊水景觀,屬于落水景觀的范疇,可按照人工模仿自然瀑布的方式來規劃,通過人工讓水景形成垂直水帶,再根據水的流量、高差、落水邊沿、流速等來處理景觀細節;(2)可利用小區內天然地形的臺地陡坡、段巖峭壁或者直接機械建設假山,構建陡崖梯級,形成跌水、瀑布等景觀,落水速度、角度會影響瀑布形式、聲音效果,跌水流經的物體會決定其模式與最終形狀,在規劃設計時,可發揮想象力,充分開發跌水潛力,并可詢問局面建議,引入模樣多樣的疊水造型,從而設計出絢麗多彩的水景;(3)若是小區冬季寒冷、地勢高差不大,不建議規劃大型落水景觀,可引入分段緩坡臺階式方式設計小型疊水景觀,臺階長、寬、高分別為4000mm、2000mm、150mm 左右,選擇深褐色石材,駁岸處理選擇石子砌筑,并在駁岸上種植一些冬青等比較低矮的植物,在岸邊隨意布置各種原石,整體設計模仿自然溪流,水沿池中疊石次第跌落,周邊駁岸綠化掩映,呈現多層次、立體視覺效果[4]。
沿疊水景觀而下,設計出自然噴水景觀,模仿熱帶區域水景觀,通過機械動力讓水流射向空中,形成多姿水花,在噴水景觀設計時注意以下要點:(1)可設計兩種噴泉形式,包括水池噴泉、旱地噴泉,其中水池噴泉是從噴頭噴出,并落會水池,而噴頭則布置在水池中,還可選擇在水池底部安裝一定數量的彩燈,提升噴射效果;旱地噴泉承水面可按照硬質鋪地進行,設計出適宜坡度的地面,讓噴出的水可再次回流到水池,為保證與四周水景協調,可以水池噴泉為主,旱地噴泉為輔;(2)噴泉水資設計為直上形,選擇各種類型的噴嘴,組成類型不一的組合,構成多股噴泉景觀,搭配旋轉噴頭,呈現優美柔和的空中曲線;(3)水線規劃。水線是噴頭噴出水流經的軌跡,可借助光與色,提升噴泉表現效果,讓水在運動時急緩有序、剛柔并濟、透明渾厚,呈現多種姿態。
景石在水景設計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黃石、太湖石等,其可用作陪襯小品、點綴,亦可以石為主體搭建水景,但要保證成景與四周景觀和諧,切忌獨立成景,破壞整體的水景,可從以下幾點著手:(1)要求景觀石在選擇時,其質地、色、形狀、大小等與水面比例、水體形狀協調,可參考德國柏林凱撒維爾漢姆教堂廣場水池,其是以石板砌筑,板間細水流出,可在適宜位置布置仿化石雕刻,提升景觀趣味性;(2)晶石可布置在不同的位置,比如布置在靜態水面上,可營造空間環境氛圍;布置在落水、流水上,可增加水景聲響、形態變化,應結合小區水景布置來進行景觀石設計;(3)還可選擇將景觀石布置在水池淺水或者岸邊,盡量選擇大自然原石,但為保護生態,可以人造石來規劃造景,但人造石的紋理、顏色等應接近自然,并與周邊環境協調,提升水景情趣[5]。
特色水池設計規劃時,可把握以下要點:(1)結合半圍合式駁岸設計,駁岸以貼近周邊景觀顏色的石材砌筑,保持與建筑物協調;在駁岸側壁雕刻各種不同形態的獅子頭,讓水流自獅子口流入水池,水池規劃深度深于200mm,外形布置為圓形,在池子底部鋪上一層鵝卵石,引入西方水景設計理念,實現水景、雕塑、建筑物的合理配搭;(2)考慮水池安全性,近岸水應較淺,水面底部平緩,并在人流密集的位置,做好防落水措施;(3)按照水池水體功能不同,可布置觀賞魚、種植蓮花、劃船、倒影、噴水、游泳、滑冰等池岸,形成不同的水景特征。
水景設計中,景觀橋亦是主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體現在:分隔水面為數個空間,并溝通空間,規劃觀景路線,需注意以下要點:(1)應保持景觀橋與小區環境景觀、建筑物風格、地形一致,并需橋的長寬尺寸略大于水面寬度,并可在橋兩側布置樹木,在水中形成倒影,提升觀賞層次感;(2)結合橋梁美學、景觀照明、水景布置等基本特征突出大橋結構特征;運用照明美學輔以橋梁的基本元素點、線、面相結合構成照明體系;以數碼動態光色系統照明的形式增加景觀橋夜間色彩層次[6]。
實現水景與雕塑的結合可用于表達特定的設計思想,提升水景內涵、空間豐富度,關注以下要點:需注重水體雕塑與小區周邊景物的協調性,比如與水體尺度比例、表現形式、景觀特性、人文精神等協調,并需結合小區所在植被、場所、周圍建筑、鋪地等景觀要素的風格特點、色彩等,進行相互映襯,比如可設計雄鷹雕塑、昂首向天、伸展雙翅,傲然立于圓球之上,選擇灰色石材,高度則在4m 左右,雕塑一側布置有噴泉、水池,水池周邊臺面以乳黃色石材砌筑,噴泉水性設定為冰樹形,可達高度1.5m,以此來盤活整體水景空間,讓雄鷹雕塑、噴泉、水池組成閑適活潑、動靜結合的水體景觀,并給人以積極向上的觀感,對于提升小區的整體景觀來說有著一定的效用[7-8]。
設定好駁岸形狀,其影響著水景形狀,需處理好水面、駁岸間的高差,選擇適宜的駁岸材質與類型,讓駁岸、水線構成的連續景觀線與四周環境相稱。(1)按照駁岸類型的不同,進行針對性的選質,包括以下幾點:普通駁岸,選擇混凝土、石、磚砌塊;緩坡駁岸,選擇人工海灘砂石、砌石(塊石、卵石);帶河岸裙強駁岸,選擇木樁錨固卵石、邊框式綠化;階梯駁岸,選擇仿木階梯、踏步砌塊;帶平臺的駁岸,選擇石砌平臺;階梯、緩坡復合駁岸,選擇階梯砌石、緩坡種植保護;(2)協調、合理的岸形,可讓水景更加全面、真實地展示住宅小區的景觀特色,故而在進行臨水駁岸規劃設計時,有必要結合水景的水質條件、地形地貌、藝術風格、施工方法、種植設計、材料特征、經濟標準來設定建筑形式、結構;(3)臨水駁岸包括岸、磯、堤、島、洲等多種類型,水型不同,岸型亦有所不同。以島來舉例分析,其主要突出水面小土丘,島外水面、折橋連接,島心立亭,在四周種植花木,構建出完整的水景中心[9-10]。
可以花木來構建水景意境,把握以下要點:(1)在進行水邊植物配置時,需考慮配置后的藝術構圖,各個水體邊的植物配置、疏密程度、距離遠近等,都需結合駁岸要求、景觀特征來布置,且居住小區的水畔植物設置與一般公園的配置方案有著根本不同:一是需要與建筑群落協調,讓植物群落在完成配置后形成的立體輪廓線與水體、建筑輪廓線協調;二是應讓植物成為水體、建筑間面的過渡,盡量避免種植過多高大喬木,避免日照不足;(2)選擇在水畔比較容易成活的花灌木、草本植物,在水畔步道設計時,通過各種植物的配搭來組織透景線,疏密結合,以植物來引導居民視線,構建錯落有致的水景,在搭配植物時還應考慮其季節色彩,避免不同植物開花季節不同而形成落差,保證植物色彩的整體化觀感[11-12]。
綜上,文章就現代城市居住小區的水景設計理念及規劃進行了論述與分析,探討了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建議給予其足夠的重視,分析其在引入設計理念,進行設計規劃過程中的重點與要點,從而在規劃設計時有所側重,實現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水景設計工程的穩步推進,并照顧到居民感受,在施工推進過程中結合施工反饋來進行相關景觀的微調,使其獲得更高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