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珍
傳統手工藝不只是一種普通的藝術創作,它是幾千年深厚的文化積淀而形成的一種成熟穩定的知識體系。從2015年開始,國家就開始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為了保證我國傳統手工藝人才不會斷層,不僅證明了國家對傳統手工業的重視與保護,也側面反映出傳統手工藝現在沒落的態勢,但這不代表傳統手工藝沒有復興的轉機。本文將從多角度、多方面探索傳統手工藝品在現代社會的發展空間。
手工藝品是指廣大勞動人民為了滿足生活需要,再加上對審美的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方式生產的工藝美術作品。民間手工藝品有著豐富的品種,如手工刺繡、藍印花布、木雕、民間玩具等。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歷史和風俗習慣不同,導致每個地方的手工藝品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或民族特色。
手工制作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手工藝品不單單是文化藝術品,還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生活用品,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連。在現代機器工業的時代背景下,采用機器作為生產工具已經較為普遍和流行,但當下人們喜歡懷舊,時尚的手工藝品重新引起了關注。手工藝品還代表著人與物的溝通和生命與自然的和諧,每一件工藝品都是制作人感情的凝結。
傳統手工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承載著華夏兒女的民族情感、個性特征以及民族凝聚力。傳統手工藝品的種類繁多,包括剪紙、編織、雕塑等。在古代中國,科技水平遠遠不如現在,人們為了能更好地生活下去,采用不同的天然材料,憑借自身的高超技藝制作出各種手工藝品。到現在為止,傳統手工藝品在我們的生活中依然可以見到,比如在冬天的時候,媽媽會用毛線給我們織毛衣、手套、帽子等。這些東西都源于傳統手工藝以及古人千錘百煉的高超技藝。
傳統手工藝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是匠人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傳承傳統手工藝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傳統手工藝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例如,家里的花盆上或者是瓷器上的各種各樣的花紋,一些建筑上的各種裝飾紋樣。傳統手工藝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讓人賞心悅目。
目前我國傳統手工業仍然以家庭手工作坊為主,尤其是在一些較為偏遠的鄉村地區。雖然有些村子已經開始采用規模化生產模式,但生產規模較小。再加上手工藝品本身產量較低,而且容易進行模仿。在全國各地的傳統手工藝品市場中,生產和銷售都缺乏相對優勢[1]。傳統手工業必須擺脫其固有的劣勢,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制作少而精的產品,才能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
傳統手工藝現在面臨著傳承斷代的危機,許多手藝人和傳承人都難以繼承以前的技藝。而且一些老手藝人出于對自身技術的保護,對外來文化和先進技術都產生了排斥的思想,導致制作工藝在傳承過程中丟失,技術水平逐漸下降。人們缺乏對手工藝產品質量的重視,質量參差不一,這極大地影響了市場的發展。手工藝品應該以現代化的標準進行衡量,保證每件產品標準化。手工藝人應該精益求精,做出更好的、更先進的、結合現代工藝的手工藝品。
眾所周知,老一輩的手工藝人,他們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對現代工藝并不是很了解,他們所知道的技巧和方法大多來源于實踐,對于其中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很多時候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傳統手工藝“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已成為一種固定模式,而專業學校培養人才的模式還不成熟,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傳統手工藝的發展。
傳統的手工藝品,一般在缺乏商業開發的偏遠地區得以保留。手工藝人往往更重視產品的實用性,對觀賞性并不重視,這就導致產品無法與市場需求形成呼應。生產者缺乏創新意識,沒有想過在原有的技藝上進行創新,從而創作出更符合現代審美的產品。由于地方經濟較不發達,市場競爭意識比較淡薄,削弱了傳統手工藝品的市場競爭力。
傳統手工藝品雖然在偏遠地區較為普遍,在較為發達的城市也有一定的市場,但城市缺乏產品的銷售渠道。偏遠地區的手工藝品一般都是以小作坊的形式進行買賣,缺乏面向城市的銷售渠道。傳統手工藝品的市場需求一般有家裝需求和民俗情結需求[2],但是缺乏較為高端的藝術收藏需求或商務禮品需求,缺乏相應的產品開發,沒有形成健全的產品銷售網絡,導致產品無法大批量地在市場上進行銷售,抑制了傳統手工業的發展。
針對傳統手工業的發展,國內缺乏相關的服務平臺。在經濟較為發達、市場比較繁榮的地區,銷售和營銷密不可分,單單靠口耳相傳,已經不能夠適應當下的網絡生態環境。由于缺乏相應的宣傳,導致很多精美的傳統手工藝品無人知曉,它們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難以被人們所認識,無法產生經濟效益。所以傳統手工業應該建立專門的服務平臺,積極宣傳傳統的手工藝品,通過市場的壯大,反哺產業的發展。
傳統手工業雖然具有品牌的發展潛力,但是卻缺乏品牌意識。手工藝品不單單是普通的手工作品,它們承擔著傳播主流文化的任務。但多數的手工藝人對品牌沒有概念,只想把手工藝品作為產品來賣,缺乏對手工藝品中蘊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的認識,也缺乏有組織、有計劃的產品規劃[3],削弱了手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潛能。
政府對傳統手工藝品的開發較為重視,主要集中在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開發上,傳統手工產業也應該抓住這個機遇,響應政府在文化產業方面的政策,根據相應的規章制度規范傳統手工產業發展。各省市可以規劃獨有的特色文化產業板塊[4],增加生產銷售企業數目,擴大專業市場,有效地提高手工藝品的年銷售額;要加強保護傳統手工藝的產權,完善產權公共服務平臺。
部分傳統手工藝品的生產工藝較為特殊,而且絕大多數產品都無法用機器替代,采用純手工工藝。在現代生活中,部分都市人群已經厭倦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尋求著心靈的寧靜,生活方式也轉向返璞歸真。所以手工生產企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市場在逐漸擴大。
擁有傳統手工技藝的老手藝人,應該加強對傳承人的培養,可以依托專業院校來培養高端人才;改變傳承過程中的不當觀念,比如性別歧視等,同時重視對老技藝、老手藝的創新。手藝人要加強對市場價值的認識,要讓傳統手工藝走進課堂,走進社區,讓人們都能認識到傳統手工藝品的獨有魅力。
手工藝品還處在營銷模式較為落后的階段,所以應該改變現有的營銷模式,建立“手藝市集”示范基地,通過基地來帶動相應的銷售[5]。在手工藝發源地可以舉辦一些產品展銷會,利用活潑有趣的活動形式來吸引人們參加,以此擴大產品的知名度。邀請專家學者發掘手工藝品的內在文化內涵,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形成品牌,促進手工產業的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傳統手工藝生存越來越艱難,所以需要政府的引導,然后與市場的需求相結合。傳統手工藝品也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形成一定的內在動力,才能有發展的空間。另外,對傳承人的培養也是其中的關鍵,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