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華 王駿昇 首都體育學院
“動力鏈”的概念在運動生物力學領域、運動康復醫學、運動訓練學領域都被廣泛應用。多數研究為探討開鏈與閉鏈動作模式下的肌力康復訓練效果。2004年在國家體育總局高級教練員培訓班中開始推廣動力鏈的訓練理論后,將核心力量訓練的點拓展至動力鏈的線,國內動力鏈研究逐漸增多,我國學者多從宏觀理論視角分析動力鏈的內涵,認為運動技能是特定順序的多關節運動,被稱為動力鏈[1]。也有部分學者從動做分析或從科學實驗角度對動力鏈理論進行應用研究,如任滿迎利用BTE Primus 肌力診斷系統根據動作環節,獲取最大力量、最大功率及鏈條比率等指標,分析動力鏈的不對稱性和弱鏈環節[2]。可見,國內大多數學者都從理論層面分析動力鏈的定義、內涵與應用,實踐應用研究較少。
運用CiteSpace 分析軟件,通過對“動力鏈”研究相關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可以進一步厘清“動力鏈”研究文獻的發文數量變化趨勢、研究力量分布情況以及研究熱點內容、應用效果與發展趨勢,為動力鏈相關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應用指導。
通過查閱中國知網(CNKI)平臺中有關動力鏈的相關文獻。設置檢索策略:主題詞=動力鏈OR 運動鏈OR 弱鏈接。在檢索到的所有文獻中剔除不符合標準的文獻后共保留96 篇文獻納入分析。
文獻的納入與排除標準為:①中國知網重要期刊文獻(北大核心期刊、CSSCI、CSSCD 等),排除未發表的文獻、會議摘要、學位論文;②納入動力鏈的相關研究,排除其他不相關主題的研究,排除不符合研究內容為動力鏈,研究領域不屬于體育范疇的文獻。
通過CiteSpace 分析軟件對“動力鏈”相關文獻的作者生成合作網絡圖譜進行分析,并通過關鍵詞的時區圖以及聚類結果了解我國動力鏈研究的演進過程和研究熱點與前沿。使用Excel 對年發文量進行數據統計,并分析動力鏈研究的年發文量特征。
我國動力鏈研究相關文獻發文量整體呈現增長的趨勢。從我國體育領域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動力鏈研究發文量有以下特征。
20世紀末以探究運動鏈速度的研究出現在我國學術界后,我國學者多將其引入到運動生物力學領域。自1984—2007年發文量可知,我國動力鏈的相關研究年均發文量低于2 篇,國內發文量較少,可能由于當時國內外學術和語言交流的不便,造成知識更新速度較慢,相關知識領域學者學術交流較少,尚未形成熱點和共識,導致動力鏈研究的發展受限。2008年開始,動力鏈相關研究發文量增多,年發文量高達17 篇。2004年在國家體育總局高級教練員培訓班中開始推廣動力鏈的訓練理論,將核心力量訓練的學習熱潮進一步推進,由核心力量訓練的點擴展到動力鏈訓練的線,更加突出專項動作模式。以上分析表明,動力鏈的研究成果發表與我國體育領域的發展相關,動力鏈訓練促進競技體育水平的提升,進而帶動學者展開對動力鏈的相關研究。
對作者的研究成果數量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得出該領域中的核心作者及學術影響力。運行CiteSpace,得到動力鏈研究領域的高產作者,提取前7 位高頻次發文量作者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到該領域的研究力量和主要研究內容。從作者發文量看,牛永剛、邢聰均以不同的單位發表了3 篇論文,說明在該領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兩位學者的研究內容都以弱鏈的產生以及影響進行討論,牛永剛學者則重點研究了功能訓練中完整運動鏈的訓練。任滿迎、劉穎學者在同一所研究機構發文,任滿迎學者發文3 篇,劉穎學者發文2 篇,且兩位學者合作發文了核心運動鏈的概念界定的研究。任滿迎學者則更注重弱鏈接與功能訓練。可見在動力鏈研究中弱鏈接的診斷與改善,在功能訓練的應用是學者們重點關注的領域。前7 位發文頻次最高的學者可以看出,除了北京市體育科學研究所,其最多的研究者單位均為高校,可以看出高校是動力鏈研究的主要陣地,尤其是以師范類院校為主,其次為體育院校。
此外,運行CiteSpace,調節閾值生成作者間合作網絡圖譜,動力鏈研究合作網絡圖譜是以參與我國動力鏈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為節點,及學者們之間以我國動力鏈研究為聯系而形成的社會網絡合作關系結構。對我國動力鏈研究的作者進行分析進而了解該動力鏈研究的合作關系結構。
我國動力鏈研究作者合作網絡圖譜顯示,目前我國“動力鏈”研究的學者較多,但研究力量較分散,多以單一學者開展研究,學者間沒有形成密切的合作聯系,研究力量薄弱。對3 人以上的團體進行分析發現,研究團體間出現師徒同門團體研究現象,雖各研究團體內部合作緊密,但團體間的合作仍較少。應盡快形成團體間學術交流合作的研究趨勢,共同攻克學術難關,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
對研究機構發文頻次進行統計,可以分析該領域的研究力量,同時,可以吸引該領域人才的加入擴大研究機構力量。我國有關于動力鏈研究的機構有73 所,對發文量超過2 次以上的11 所機構進行整理、統計。首都體育學院以5 次發文量居首,研究力量領先于其他研究機構,其次為北京體育大學,其發文量4 次居第二。這兩所體育院校成了我國動力鏈研究的領頭力量。除北京市體育科學研究所外,大部分研究機構主要為高校,尤其以體育院校為主。研究機構主要為高校的原因主要是這些體育高校有著強大的科研團隊和先進的體育知識。
此外,運行CiteSpace,參數設置:節點類型=機構(Institution),運行軟件得到機構合作網絡圖譜,機構間的合作可以發揮資源優勢共同攻克難題,加快領域內的科研進展。
通過機構圖譜可以發現,機構間的合作聯系較少,尚未形成動力鏈研究合作的大團體。研究機構合作關系上,將不同名稱的同一機構進行合并,其中對外合作最多的是北京體育大學,與國家男子橄欖球隊、首都體育學院等有合作;其次為上海體育學。這些機構團隊間的合作關系形成了以下幾種特征:①以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北京市體育科學研究所為中心的高發文量機構與低發文量機構合作普遍。②高校跨地區團隊合作廣,如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區高校間的合作。③機構間的合作密度小,各團隊間合作關系建立少。綜上所述,我國動力鏈研究地域較廣泛,研究機構多為高校,動力鏈研究力量分散,應加強各機構間的學術交流合作。
運用 CiteSpace 分析軟件,繪制我國動力鏈研究領域時區圖。通過關鍵詞時區分布圖可以直觀看出研究主題的演化路徑以及不同年份的新興研究熱點。
上肢鞭打動作,如發球,是動力鏈研究的熱點;核心力量訓練、弱鏈接和身體功能訓練是三個節點最大的關鍵詞,也是貫穿整個動力鏈領域的熱點研究內容。通過回顧文獻發現動力鏈研究進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2000—2005年更傾向于理論方面探究上肢鞭打動作的生物力學特征研究;第二,2006—2011年動力鏈的核心力量訓練和弱鏈接診斷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夯實的理論基礎;第三,2012—2017年則更加集中關注于動作模式,將動力鏈訓練與身體功能訓練相結合,以項目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探究動力鏈訓練整體性與傳導性的訓練方法與手段,并通過弱鏈接的診斷和改善來提高運動訓練成績的研究較多;第四,2017年后學者們開始將關注點逐漸分散到運動康復學等領域,弱鏈接的實證研究日益增多,康復、弱鏈訓練等關鍵詞開始出現,成為新的研究熱點。隨著動力鏈研究熱點的演進,動力鏈研究主題多樣化,宏觀與微觀研究相互交叉,理論與實踐研究逐漸完善。
關鍵詞能夠體現一篇文章的主要研究內容和方法,可以通過分析該領域內的主要研究內容來判定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運行CiteSpace 軟件,生成動力鏈關鍵詞共現網絡。將定義相似的關鍵詞合并,且由于本文檢索策略主題詞的影響,將動力鏈和運動鏈關鍵詞詞頻排除分析,整理高頻詞及高中心性關鍵詞。其中“身體功能訓練”一詞出現的頻次高達51 次。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動力鏈的研究內容,對298 個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得到聚類圖譜。由于檢索策略影響,將相同關鍵詞的聚類結果進行合并、梳理,重新分為2 個主要聚類結果,每個聚類群代表動力鏈研究的一個方向。通過聚類結果進而深入分析我國動力鏈的熱點研究內容。結合高頻次關鍵詞及聚類分析結果,我國動力鏈的熱點研究大致歸納為以下兩點。
1.基于運動訓練學領域身體功能訓練的熱點研究
動力鏈的整合訓練被廣泛應用到身體功能訓練中,它強調的是整體性與傳導性。“身體功能性訓練”詞頻高達51,中心性高達0.31,這表明動力鏈研究在此方向的研究最多。近年來引入的動力鏈訓練理論,大多數學者將其運用到功能性訓練中,其研究進展經歷了三個方面:第一,最初以鞭打動作的研究為主,將上肢看作運動鏈,分析了運動鏈的速度特征[3–4]。第二,從人體動力鏈的視角觀察人體功能動作的訓練,對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動作代償、弱鏈接等問題進行定性分析與討論[5–8]。第三,對上肢鞭打動作,如網球發球;下肢起跳動作,如排球運動員的彈跳進行探究,對動力鏈的能量傳遞效率進行定量分析,計算末端速度的提高效果[9–12]。功能性訓練強調動力鏈上力量的傳導方式[13],因此,當動力鏈上出現弱鏈接時,任何關節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都會引起相鄰關節的代償工作,產生動作代償進而影響到運動表現。而身體功能性訓練可有效改善動力鏈中的弱鏈接,可使在各關節穩定的基礎之上加強力在動力鏈中的傳導效應,這就是動力鏈所強調的完整性和傳導性訓練。
2.基于功能康復學領域弱鏈接的熱點研究
診斷和改善機體中的弱鏈接,是提高動力鏈傳遞效率的基礎。引發弱鏈接出現的原因很多,運動鏈上的肌力不足,疲勞、損傷或訓練水平不高都會導致弱鏈現象[14]。所以診斷弱鏈接的存在并改善弱鏈接可以提高運動整體表現和預防運動損傷,在運動損傷防護和功能康復中的應用有較高的實踐推廣價值。
2010年周文琪[15]提出動力鏈弱鏈接的檢測方法,其后學者多對弱鏈接的形成、改善提出理論性建議,通過設計專門的訓練方案來提高運動訓練的質量與效益。做到避免代償性動作的產生,消除弱鏈接是發生運動損傷后康復的根本。根據動力鏈訓練理論,主要是在康復訓練中有針對性地制定專項動作各環節發力的最佳動作模式,診斷動作的動量傳遞效率。
研究結果表明,動力鏈的熱點研究內容有身體功能訓練、核心力量訓練、弱鏈接,歸納為兩大研究領域,分別為運動訓練學和功能康復學領域。有關動力鏈訓練的研究大部分基于理論研究,動力鏈尚有較大的實踐應用研究空間,未來需要廣大學者和機構間進行密切的交流合作,共同攻克難題,在動力鏈研究的應用性方面給予重視,為運動訓練和功能康復提供更多的實踐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