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蘇響水黃海農場老場部后面有個大魚塘,近似一個圓。塘東邊高高隆起斜坡下去,有棵棠梨樹,還有兩座老墳,一片苜蓿地。塘里有個島,長著茂密的野草,塘里不光養著魚,還養著玉餅一樣的月亮和走馬燈似的天光云影。
那時魚塘是活的,北邊有口子連著后排河,后排河連著小中山河,翻過小閘口就連上了大中山河,大中山河通洪澤湖和廢黃河、黃海。大魚塘就接上了外面的世界。
大魚塘是被圈住的河流,不再迎送千帆舟楫,它安守一方,平心靜氣,呵護一塘魚兒蝦女。水終于停下奔騰的腳步,做一些沉淀和反思,塘底悄悄緩行著河蚌,河蚌欲結晶瑩的思想。岸邊鑲著野花草,一花一草以塘為鏡,搖曳梳理著懷春的心事。
大魚塘南邊住著戚叔一家,一排房,門前板結干凈,門口有楝樹和香甜味的合歡。魚塘和前邊的菜地歸戚叔管。那時冬天很冷,大魚塘就成了天然的溜冰場。小孩子扛了板凳來,你推我拽,在冰上飛快地“哧溜”著,哄鬧和笑聲一堆一堆地被甩在身后。戚叔會到塘邊大聲喊,膽大的,溜到島上,撅著屁股與戚叔捉迷藏。有時大人也參與在里邊,戚叔就不好意思喊,只是一會從家里出來望望。有一年大魚塘淹死人,就少有人來玩了。
2
我父親離休兩年后,家搬到了大魚塘的東南邊,農場在這里蓋了房,外稱老干部八大家。那時我剛二十出頭,在西邊的學校教書,這是我最幸福快樂的一段日子。
20世紀80年代,以夢為馬,理想開花,一切都在蘇醒渴望,蓬勃綻放。那時夜里成群結隊出來的年輕人,一定是剛上完課的電大、夜大、職大的學生。我工作半年就考了函授大學,白天教學,放學后打球健身,晚上在教室,學生在底下上晚自習,我在講臺上批改作業、備課和函授學習。我住在校長辦公室的后半間,看管學校最值錢的索尼彩色電視機、錄音機、擴音器、大廣播……父母給我配了鉆石牌手表和錚亮的鳳凰自行車,每天從學校穿過場部“滴鈴鈴”下班,很是招搖。青春少年光鮮馳過,風都是甜的。中午、晚上我就回家吃好吃的,衣服臟了妹妹洗,什么事都不問。用母親的話講,我就是一油瓶倒了都不扶的公子哥。有時候我步行回家吃晚飯,出校門向東順后排河走,跨過河溝就到大魚塘,沿魚塘邊走回家。塘東邊像個小山坡,我曾疑惑它高出一截的來路,其實泥土是大地的筋肉,剜了一個深坑魚塘,自然就會填補出塘邊的新高度。棠梨樹站在坡上,結著指甲蓋大小的果子,又酸又澀,再饞嘴的孩子都不愿親近它,顯得落寞寂寥。在它的四周百米開外卻有樹成林,像蒙眼游戲的孩子突然面對四散的同伴。有時父親會拄著鍬在棠梨樹下等我,很遠就能看到晚霞染紅的樹和人……
春天時,我們會去魚塘邊采嫩苜蓿頭做菜吃。新綠一簇一簇拱出,暖風一波一波吹來。小鳥鳴叫著一個猛子扎下來,再一漾一漾飛高,好像在透明的波浪里起伏。油菜高過半人時,遍地明艷黃花,花朵轟轟烈烈地開,在風里俯仰,深遠廣大,緩慢波動。回家的路被埋在花里,人就像浮在黃海里一晃一晃的氣球,回家后一身花香襲人,小妹還以為我用了什么牌子的香水。夏天雷暴雨過后,魚塘里的青蛙開演唱會,走上去,就踩滅幾句,點個休止符,走過去,后面再發聲銜接連響,魚塘箍了一圈蛙聲的“項鏈”。魚塘邊發起大片地皮菜,像泡好的木耳……
3
大魚塘的盛事就是起魚塘了。年前,柴油機架在北邊,日夜不停地向后排河抽水,水盡魚出就是最熱鬧的時候,人們聞到了魚鮮味,一撥一撥地來,給大魚塘圍了一個以人為珠的“項鏈”。十幾個穿皮褲的人,在淤泥里拔腿前進,趕魚下行。大魚不愿束手就擒,貼水“噼啪”逆流上行。趕魚人隨手一抓扔到岸上,就爆發出一片驚叫和笑罵。魚塘大豐收,是按噸來計算的。各單位大多是會計帶人來車拖回去。會計掌管一個單位的工資和糧油,熟悉戶口,他們按大小搭配過秤,重量等同,一攤一攤擺好,再一傳十,十傳百地發布消息。女人和孩子拎著籃子或水桶,一群一群,說說笑笑,把歡樂領回家。
那時,有魚有肉就算是豐盛的年節了。
沒有水的魚塘開胸破肚,樹枝、石塊、河蚌殼、爛淤泥……一塘凌亂和衰敗。有食魚的鳥飛上飛下,搜尋殘存的小魚小蝦。一場大雨過后,大魚塘就氣血充盈,豐滿鋪張。雨來自云,云在天堂,塘里蓄了水,魚蝦藏進去,偶爾翻個水晶泡泡,云走過來,走過去,像剛得了面新鏡子的小女孩。塘又活了。
魚塘不只是黃海農場老場部獨有,農墾的每個農場、分場和連隊都有,在農場長大的男孩子都有一段關于魚塘的秘密和故事。魚塘和一圈豬,一圈雞鴨鵝,是農場有規模建制單位的標準配置,為一群人的日子錦上添花。
那些散落在鹽堿地上大大小小的魚塘像眼睛,蘆葦是長長的睫毛,一晝一夜,一張一合,關注和檢測著為官一任勤政親民的純度。
農墾本就是屯墾戍邊的延續,國有的性質、兵團的建制,讓幾代人有了獨特的記憶。因為戰備的需要,洪澤湖農場從魚肥稻香的洪澤湖邊上集體搬遷到黃海鹽堿灘邊,演變成了后來的黃海農場。一口魚塘就是縮小版的湖,建在家前屋后,讓黃海農場的泗洪人還有下湖的感覺,傍著魚塘睡覺,做夢可以回到老家。
呂煥剛: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做過教師、工人、編輯,現供職于企業。已發表詩歌、散文、新聞等稿件數千篇,多次獲全國散文大賽獎。
編輯 木木 691372965@qq.com
316050190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