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 靜
[摘 要]國內外教育家歷來致力于教育與生活之間關系的研究。我國2016年頒布實行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體現出我國對培智學校生活化教學的重視程度。培智學校的教育對象無論是自身發展水平,還是教育需求方面都有其區別于普通學校的特殊性。因此,培智學校要實現教育與生活兩者之間的融合貫通,關鍵在于教學。文章通過分析培智學校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理論依據及教學策略,以期為生活化教學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培智學校;智力障礙兒童;生活化教學方式
2019年教育部發布的特殊教育學校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共有539所培智學校,其中共設5779個班級,專門為智力障礙兒童提供義務教育。培智學校與普通學校相比,教育對象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存在差異,這也決定著培智學校的教育教學有著一定的特點,要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發展的校本教材,將生活知識與教育結合,有效促進智力障礙兒童的身心發展。
一、培智學校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一)智力障礙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
智力障礙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比較低,在生活適應和自理能力方面有明顯的欠缺。如果培智學校一味沿用普通學校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只是在教學過程中放慢速度、降低對學生的要求標準,那么接受這種教育的智力障礙學生在走上社會以后,仍舊無法處理個人生活自理和適應社會的問題。因此,在培智學校中,應該把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作為重點。智力障礙兒童多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很難理解抽象的事物,培智學校應根據這一特點將生活與學校教育建立起聯系,創設生活化教學模式。
(二)培智學校課程設置的目的
智力障礙學生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存在一定殘缺,為了幫助智力障礙學生掌握基本生活經驗,能夠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就要確立生活在培智教育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挖掘學生的自理和適應社會能力。2016年,教育部頒布《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其中設置的一系列生活課程,更加體現出生活教育對培智教育的重要意義。
二、生活化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教育為生活做準備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曾指出,教育最終的目的是“教學生為未來完滿的生活做準備”。他認為,學科的重要性是與生活、生產和個人發展相聯系的,知識對生活的作用越大,知識本身的價值也就越大。斯賓塞的觀點強調了應為生活開展教育,肯定了教育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對于智力障礙學生而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生活化教學,使他們在課堂中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從而適應社會。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我國教育思想家陶行知的重要教育理念。他主張到處是生活,即處處都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即教育的場所。“只有通過生活的教育才稱為真正的教育”,這論證了教育與生活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為智力障礙學生的生活化教學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因此,培智學校應將生活作為教育的源泉,發掘學校附近適合教育的場所,擴大教學空間。
(三)建構主義教學觀
建構主義致力于情境化的教學方式。建構主義認為,受教育者是在一定情境創設之下借助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知識的。對于智力障礙學生的教育來說也是如此,教育者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圍繞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在教學中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環境,提供能促進學生理解學習內容的工具,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探索知識,并將所學內容應用于現實生活。
三、培智學校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盡管教育家對教育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有不同的看法,但都強調了教育目標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智學校與普通學校的教育教學都是以生活實踐為背景進行的,教學內容是人類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知識和經驗。這意味著培智學校的教學目標不可能超脫“生活”意義。相反,依據智力障礙兒童的教學目標更具有現實針對性,就是為了生活。在生活數學的教學中,結合智障兒童的特點,我們將“能夠認識物價標簽”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在識字教學中,將“能認讀常見的人名和地名”作為教學目標之一,這些都是教學目標生活化的體現。
教學是智力障礙兒童獲得生活經驗的重要途徑,教學過程屬于他們的生活過程之一。在此基礎上,教學也是為了智力障礙兒童將來更好地適應生活、融入社會、創造新的生活、體現生命的意義。培智學校教學目標的確定,應緊緊抓住“生活”這個中心,立足于豐富和充實智力障礙兒童的現實生活,并為提升其未來生活質量而開展教學活動。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培智學校設置的課程內容要圍繞生活開展,如生活數學、生活語文、生活適應。例如,生活適應中所教授的內容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學習內容是為提高生活技能所服務的,既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極大程度地為智力障礙兒童所需而考慮。在每門課程教學中,不僅僅是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要與智力障礙學生現實生活所聯系,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現處個性特點和發展水平,從而設計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手段生活化
想要使培智學校的教學實現生活化,就意味著教師要采取新穎的教育教學學方法開展教學。
1.個性化教學法。為了使每一個智障兒童都能充分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從而提升其自身生活水平,一定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每個個體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和個性特點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培智學校中,這些差異就顯得更加突出。想要有效實現生活化教學,就要針對每一名智障兒童的個性差異和特殊發展需要,制定適合其發展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教學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堅持生活化和個性化的教學方法,使每一名智障學生的內在潛能都被充分發掘出來。例如,生活語文《秋天的校園》一課,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請每位學生自由表達校園在秋天時是什么樣子的,發生了什么變化。由于班級中每位學生的殘疾程度都不同,教師要對學生樹立不同的教學目標,針對殘疾程度較為嚴重的學生,要采用新穎、有趣的方法激發他們的興趣。總而言之,只有在教學資源中發掘出生活元素,運用新穎的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才能真正提高智障兒童的生活技能。
2.直觀教學法。由于智障學生的抽象水平較低,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教育教學中應針對學生的特點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創設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如實物展示、微課、現場實踐等,將抽象轉化為直觀的學習內容。
數字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可以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將課堂中的知識內容直觀展現在PPT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知覺,讓學生輕松地理解所學的內容。例如, 在生活適應《制作三明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制作三明治的微課視頻,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加強學生對制作三明治方法的記憶。
除此以外,展示實物也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例如,《制作三明治》一課中,讓學生現場親手制作三明治,在制作過程中體驗教學的重難點,通過實踐掌握制作三明治的方法和要點,使所學知識技能靈活地應用于現實生活之中。
3.游戲法。針對智障兒童思維刻板,很難理解教學的重難點,為此,可以結合課題和重難點,設計相關的課堂游戲。例如,在生活語文《紅領巾》一課中,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紅領巾的重要意義,采用“戴紅領巾”“ 猜謎語” 的方法輔助學生理解生字的意義;在生活數學《認識數字7》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數字7,像鐮刀,割青草”這首節奏感強烈的兒歌輔助學生認識數字“7”。
綜上所述,培智學校生活化教學有其理論依據和現實背景,生活化可以體現在教學的各個方面。為此,培智學校各門課程在實際教學中,要更好地堅持生活化的理念,才能有效促進智力障礙兒童的身心發展。
參考文獻:
[1]鄧猛,景時,李芳.關于培智學校課程改革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14,(12).
[2]吳春艷.論培智教學生活化[J].中國特殊教育,2012,(03).
[3]楊彩云.特殊教育學校培智兒童生活化課程教學探研[J].成才之路,2021,(04).
[4]陳云英.智力落后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付淑霞)
128150170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