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發展電力集團有限公司 周加平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新經濟快速發展,青年成長及發展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隨著“90”“00”后進入職場,其就業選擇、職業定位、事業發展等呈現出新變化。特別是新信息技術企業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以及民營企業快速入局新能源、環保等高薪挖人的雙重因素疊加,使得地方發電集團出現招聘應屆生困難,以及青年員工隊伍流失加劇的趨勢,對企業人才隊伍的持續健康發展造成較大沖擊。
(一)吸引電力類專業高校畢業生能力連續下降。1.前往發電集團工作意向呈大幅降低趨勢。隨著高校擴招和培養層次提升,社會對學歷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本科生考研熱、緩就業情況日益突出。據國內電力類專業院校近兩年公開發布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看,2019~2020年,本科畢業生到企業就業率大約在25~30%左右,而普通電力類本科院校本科生大約只有40~60%,導致發電集團畢業生入口人數逐年大幅減少。2.軟件及新信息服務企業人才吸納效應凸顯。隨著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新信息服務等企業具有地處城市繁華地段,入職薪酬高等優勢。而地方發電集團雖收入穩定,但需要大量用水和煤炭等,地點往往位于郊區,甚至靠偏遠地區,再加上倒班制工作,對電力高校畢業生,特別是重點高校吸引力顯著下降。從電力類院校近兩年公開發布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看,2019~2020年,畢業生流向國有企業就業率大約在20~30%左右,普通電力類本科院校畢業生大約在40~60%,且電網吸引力顯著強于發電集團。從G集團2020年高校本科畢業生招聘情況看,招聘了電力目標本科院校13所,面試約200人,但簽訂三方協議僅約8.5%。
(二)地方發電集團青年員工成為近年來的離職主力。據G集團統計,2013年以來年離職率雖2%左右,但青年員工約占90%,離職時平均年齡為33.79歲;本科學歷149人,研究生學歷15人;本企業工齡平均值約為9年,集中在電力工程類專業人員。
青年員工已逐漸成為勞動力市場主力群體,且多為獨生子女,以G集團青年員工為例,在思想價值觀以及行為模式上有其明顯特點:
(一)思想政治優勢方面。1.視野開闊。新時期成長教育環境下,青年員工思維開闊,不囿于電力行業,對宏觀經濟和新興行業有涉獵。2.綜合素質較高。從校門到企業門,受過系統教育,有較強學習能力,注重自身成長和發展。3.不墨守成規敢于挑戰慣性思維。青年員工思維活躍,具有創新性和創造力,善于發現慣性問題。
(二)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主要挑戰。1.扎根基層意識有所弱化。青年職工具有較高職業期望,但電力行業需要一定時間基層積累,造成心理落差,不愿意待在基層班組承擔基礎性工作。2.注重個人利益。青年員工更關注個人利益,對于團隊集體歸屬感有弱化,希望即刻回報等短視化現象比較普遍。以G集團2020年應屆畢業生入職后調查來看,關于“我希望公司用哪些方式獎勵員工的出色表現”以及“加發獎金”等話題排在第一,約占98.72%。3.強調自我意識。青年員工多為獨生子女,常常以自我為中心,面對問題有時會以過激的形式解決。如屬下企業2020年新招聘的兩名女生,因工作交接等小矛盾,從口角到推搡等肢體沖突。4.奉獻意識不強。中老年員工對待工作任務,大多能全力以赴去完成,甚至動用私人資源。青年員工則大多會下班走人,一般不愿意加班,除非有認可利益刺激。5.工作不穩定性增加。青年職工在學校讀書時生活較為寬松,往往不適應發電企業高標準工作環境,消極怠工甚至離職。6.思想受到媒體沖擊。隨著多媒體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有些不良信息造成消極影響,例如屬下企業某青年員工在同學聚餐后在朋友圈發布不實信息產生不良影響。
隨著我國“3060”雙碳目標,以及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戰略的加速推進,傳統電力行業面臨深刻變革,地方發電企業青年隊伍建設面臨前述的“雙重挑戰”,企業必須積極面對,敢于創新。G集團黨委,應緊緊抓住青年員工“人”這個核心,在人力資源與思想政治工作上雙管齊下,創新開展“兩手抓+四維人才強企”青年員工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實踐與探索(模型如下圖1)。
圖1 G集團“兩手抓+四維人才強企”青年員工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一)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資源管理”≥2的效應?;谡谓洕鷮W“理想”與人力資源“崗位勝任模型”的系列理論,雙向發力,形成疊加效應。1.思想引領與激發人力資源“動機”潛能一致性。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麥克里蘭(McClelland)提出勝任素質模型(Competency Model)的“冰山模型”,其中位于冰山以下的隱形特征“動機”,也就是指推動個體為達到某種目標而采取一系列行動的內驅力。企業通過思想引領,培養青年職工責任意識、“主人翁”意識等,將企業發展與個人成就相結合,形成動機,則會強烈激發青年員工持續不斷地為自己設定目標并努力達到。2.思想宣傳溝通與績效激勵疊加發力??冃Ч芾恚≒erformance Management),是指各級管理者和員工為了達到組織目標,共同參與的績效計劃、輔導溝通、考核評價、結果應用、目標提升等持續循環過程。在績效輔導、溝通、反饋、提升環節,發揮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獨有的企務公開、懇談會等,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促進績效考核落地實施。3.思想關愛與員工援助計劃(EAP)互為補充。部分青年員工缺乏心理彈性,無法接受挫折和失敗。企業在加強青年員工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企業文化、價值理念的同時,結合員工幫助計劃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體系理論和方法,開展心理咨詢等多樣化活動,解決青年員工心理問題,提高工作績效。
(二)實施“四維人才強企”工程?;谏鲜鏊伎颊J識,G集團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與人力資源管理兩手抓,開展“四維人才強企”工程。1.“理想導才”工程。一是大力開展青年員工主旋律教育。堅持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方向,以“電力先鋒”黨建品牌建設為核心,打造集團和基層企業相互支撐、各具特色的“1+9”黨建品牌集群,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旋律作用。二是開展推星評先榜樣引領。突出先鋒引領,持續深化“黨建樹品牌,經營爭先鋒”主題活動,成立攻堅克難黨員突擊隊32個,1人獲得省五一勞動獎章,先后有85人榮獲集團優秀黨員稱號。采用召開表彰會、報告會等,對青年員工“身邊”榜樣大力宣傳,同時也認識到差距是可以通過努力彌補的,實現從行為方式到思想觀念漸進式改變。三是將職業與雙碳目標結合,引領推動新能源革命中成就個人事業輝煌。根據我國戰略部署,到2030年將實現“碳達峰”,2060年將實現“碳中和”目標,而青年員工工作年限30~40年恰好與“雙碳目標”時間高度重合,激發青年員工責任感和使命感。2.“崗位為才”工程。一是搭建職業發展雙通道。結合G集團業務實際,搭建“管理序列、專業技術序列、操作技能序列”多職業通道,搭建“縱向階梯、橫向交叉”職位晉升體系,為青年員工成長謀劃好藍圖。二是實施“電力100梯隊人才計劃”。結合企業員工隊伍,特別是隊伍平均年齡偏大,梯隊薄弱問題,針對青年員工實施“電力100梯隊人才”計劃,優先選用。三是推薦重大工程擔任帶頭人。在重大項目方面,發揮青年員工敢闖敢試、勇挑重擔的精神,選拔近50名青年進入國內最先進9H燃機發電機組建設、國產首臺套重型燃機示范等“攻城拔寨”項目等,加快青年員工蹲苗成長。四是實施組建集團專家庫。實施“專家庫、后備梯隊人才庫、1355人才庫、內訓師庫”四庫一體管理,集中統籌G集團智力資源效能,優先選拔青年員工入庫,加快成長。五是揭榜掛帥,選拔優秀員工。采用公開“掛出業績目標,核算梯級待遇”的方式,打破資歷經歷限制,公開選拔組建攻堅先鋒隊,調動激發青年干事創業熱情。3.“真心引才”工程。一是實施“1355人才”培養計劃。組建約1000個名額,涵蓋18個專業類別的人才培訓計劃,將應屆畢業生優先納入,吸引人才。二是設置青年員工單身公寓。G集團處于一線核心城市,應屆畢業生購房壓力很大,企業采用市場租賃等,實施過渡期單身公寓,建設單身職工之家,解決青年后顧之憂。三是實施重點高校優秀畢業生專項補貼。為吸引優秀人才,對集團急需專業的雙一流高校等優秀畢業生,可采用設置3年期專項人才補貼,體現人力資本差異。四是招聘充分考慮青年員工興趣與崗位匹配度。在招聘時,注意觀察其是否熱愛給定崗位,考慮員工個性與崗位的匹配度,合理配崗。4.“愛心暖才”工程。一是解決員工超遠距離上班。按照員工上班通勤的一定時間范圍,內部優化交通線路、解決崗位交流調整等,提升員工幸福感。二是設置生產崗位專項獎金。針對近年來因運行倒班崗位特殊性造成對青年員工吸引力下降的突出問題,在工資總額設立“運行崗位專項獎”,激發和穩定了運行青年隊伍。三是黨工團齊抓共管,開展適合青年的主題活動。成立多個興趣小組,常態化組織活動,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組織與外部單位聯誼會,豐富青年員工社交圈和朋友圈,為大齡青年交友等創造機會;開展節日慰問等,解決異地青年思鄉之情,溫暖人心。四是加強制度建設,創造適合青年員工的企業環境。青年員工注重民主平等、合法合理的管理方式,G集團完善和改良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實現工作規范化、程序化,杜絕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領導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制度出臺注重以員工為本,決策過程讓青年員工多渠道參與,提升“主人翁”意識,增強忠誠度。
從G集團實施模式成效看,青年員工隊伍積極向上,近兩年吸引電力類優秀高校畢業生超過100人,青年員工離職率快速下降到約20%,超過30名青年員工提拔到各級企業領導班子或中層負責人崗位,加快成長為核心骨干力量。
隨著國家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加速推進,青年工作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面對新時代電力行業青年員工的問題,要以客觀務實的態度,潛心思考實踐,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多措并舉,有效降低內外部環境對青年員工思想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緩解青年員工面臨的壓力,在人才制勝時代,占領青年人才競爭的制高點,贏得企業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