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顧憶桐 秦朝森
如今,互聯網成為了“全球化”浪潮的功臣之一,無邊界的互聯網編織了一張大網,將世界各國都收攏其中,也勢必帶來無法回避的問題——新型網絡犯罪的崛起使得網絡信息的治理成為了棘手的難題,分而治之的手段明顯遇到了諸多阻礙,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尋求共治手段來應對一體化的網絡空間是大勢所趨,伴著網絡追蹤偵查技術的進步、全球化合作大背景的推廣,各國在互聯網領域的共治是可行且有希望的,也將會成為網絡信息治理的主流方案,然而其中國家之間無處不在的博弈使得攜手共治路上充滿荊棘。
在此之中,人工智能在這個世紀被廣泛運用,無疑成為了網絡信息治理的機遇與關鍵變量,它的精密計算能力和強悍的算法可以在網絡信息的核查、定位、追蹤、監管和治理上起到遠勝之前人力的作用,極有可能改變已有的治理模式,完成人工智能技術從輔助到主導網絡信息治理的重大轉變。
網絡治理是一個宏大的課題。隨著傳播環境改變、網絡新技術的迭代,傳統治理手段暴露出了種種的問題,長期以來全部依靠政府監管的弊端也隨之暴露,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產生后,信息的生產背景更加復雜,而配套的法律和制度還處于落后階段,網絡信息治理的盲區應運而生,相關犯罪呈萌發態勢……這都對現代化的互聯網空間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加工的關鍵在于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創建信息加工需要的分析模型和綜合模型,從而生成治理方案,供決策者應用。
1.1.1全球化語境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共治
通過互聯網實施的新型犯罪催發了關于全球共治互聯網的創想。互聯網提供了跨越地理邊境的自由空間,而針對它的治理也不應該拘泥于國別。隨著互聯網監管和偵查技術的進步,且在“地球村”的大趨勢下,各國聯手共治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在實踐過程中,“共治”的創想也面臨不少難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治理背景本身就是對國際秩序的一種挑戰,關于主導權的爭奪、關于公權私域的爭議讓能夠真正打破國界藩籬、實施跨國協作投下了未知的陰影。目前看來,全球關于互聯網共治雖然初步達成了共識,但并沒有就具體操作或手段提出公認的方案,仍然是依靠技術為主導,引入“多利益攸關方”模式讓新型大國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同時以ICANN組織為經驗,不斷探索和諧且高效的合作共贏方案。
1.1.2 治理者將人工智能投入治理框架
目前我國使用的技術手段分成兩個方向的探索,一是用技術去管控技術的不恰當使用,如技術反制,二是用技術作為輔助來汲取信息,用作政府治理方針調整的數據基礎,指在技術上采用過濾法、內容分級控制等方法對網絡空間進行管控。
信息加工的關鍵在于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創建信息加工需要的分析模型和綜合模型,從而生成治理方案,供決策者應用。除了此之外,技術還能夠做到信息汲取,從網民處收集大量信息來為之后的信息治理做準備。在進行了初步的信息挑選后,則進行信息的加工,應用到政策制定、服務提供、政府管制等政府具體的治理行動中,以發揮最大效用。
1.1.3 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挑戰共存
在網絡技術問世之后,關于網絡空間的治理的措施也隨之進入了歷史舞臺。人工智能技術在信息生產、治理領域的威力和效果也不可小覷,尤其是在抓取信息漏洞、分析設置偏好上明顯優于傳統手段,精準程度和效率成為人工智能手段最顯赫的優點。除此之外,它還能做到自動推演,即借用已有的數據模型追蹤未來可能出現的非法信息聚集地,是目前人力無法企及的。
人工智能技術的覆蓋面不斷擴張的同時,導致網絡空間安全互動的可預見性和可控制性大大減弱。從人工智能可能成為網絡攻防新武器這個角度來看,它可以大大提升網絡攻防過程的效率,并重塑國家的網絡安全觀,沖擊了政府組織的權威公信力和約束力,“國家對國際關系中實力、利益、體系等慣常重要概念的認知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甚至可能破壞現有的國際秩序與戰略穩定,它在虛擬空間的巨大影響力可能影響自冷戰以來以核威懾為基礎的戰略穩定格局。

1.2.1 治理主體結構的不合理
在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威脅互聯網空間安全情形下,作為頂層設計者的政府和作為具體規制實施者的平臺存在著各主體間責任承擔分配不合理的問題。
首先,政府手段目前最大的缺陷是滯后,習慣采用“封”“堵”“防”來解決問題,這一完全脫離了當今網絡生態的治理手段容易引發信息受眾的抵觸情緒。政府的公權力機關屬性注定了它在某些方面治理有不當之處,這種時候就往往需要第三方組織介入和協助。然而,專業化的社會組織由于缺乏授權,存在管理協調不力、規范能力不足、資源整合不夠等問題,作為專業組織而無權監管的低話語權弱化了治理參與者的地位。
其次,平臺作為直接承載大量信息流通的最大中介型網站,在實踐過程中,平臺的治理功能往往被網友所詬病,最明顯的表征就是平臺的治理手段容易走向極端,如“寒蟬效應”將所有相關的信息都進行封鎖刪除,而有時候又出于商業利益的考量和需求,罔顧違法或不良信息在平臺的傳播,前者自我規制過嚴格,后者在商業利益驅使下,有意地對事實加以歪曲和引申,使虛假信息成為獲取流量的最佳利器。
1.2.2 相關立法的落后和缺漏
關于互聯網治理的法規數量并不少,但在其立法質量上仍然體現出不足,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術被大量引入各領域的外在沖擊下,如何規制新興技術成為立法將要面臨的重大困境。如2021年新頒布的《個人信息保護法》雖然應日趨嚴重的個人信息泄露而產生,然而它更多著力于規制信息服務者對用戶索要信息公開許可的情況,對人工智能領域產生的問題缺乏進一步深刻的研究,就是網絡法規缺乏統一性和敏銳性的縮影。
由于立法、政策主持機構繁多,同時政出多門,且每個政策制訂的背景存在較大差異,這就使網絡管理政策系統內部存在不小的問題,甚至出現自相矛盾的情況,政策效應大大受到影響,希望通過不同政策推動網絡多元全面共治的目標沒有得到很好實現。
目前,人工智能在信息生產領域日趨重要,然而涉及到人工智能生產的信息方面的規范還止步不前,例如對人工智能為作者生產的信息的保護方面的法規還處在爭議之中,在人工智能介入網絡非法或虛假信息生產環節之后,對其使用者如何定罪量刑都是未開墾的新領域;此外,隨著網絡犯罪種類的增加,立法卻始終缺乏詳細的罪名和專項的處置。
1.2.3 技術革新的程度無法滿足所有期待
人工智能在互聯網治理方面擁有廣袤藍圖不假,也同時帶來了算法黑箱、認知偏見、信息繭房等倫理問題,更在近年頻發個人信息泄露事故引發社會不安;此外,人工智能的覆蓋面受制于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因此加劇數字鴻溝、打造信息孤島的情況產生是注定的。對治理者而言,人工智能是治理網絡空間的未來,卻在實踐中面臨“信息不對稱”問題,治理重心放在信息汲取能力的建設上,信息處理和信息應有能力的重要性尚未被真正認識,使治理“事倍功半”。
這些問題讓人們對人工智能的信任度大打折扣,而一些平臺或個人卻還在利用人工智能抓取數據的便利和法規的暫不完善為自己謀利,竊取用戶隱私信息等等,擊碎了暢想著“技術反制技術”的美夢,成為需要治理解決的新問題。
人工智能的接近性抹平了個人與政府、使用者與治理者間的信息溝壑,為信息協同提供了平臺。
人工智能作為一項躍進式技術,憑借其強悍的技術能力將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整合,消弭碎片化、不全面信息可能帶來的治理風險;同時,可以通過統一的數據標準打破僵硬的部門主義,為復雜化的政府治理提供基礎的技術基礎;最后,人工智能的接近性抹平了個人與政府、使用者與治理者間的信息溝壑,為信息協同提供了平臺。
實踐表明,目前的高科技治理手段仍存在“盲區”,適當地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將可以填補最后的漏洞。人工智能技術擁有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數據分析能力,這一點對治理方而言,可以精準提取、分析數據,從信息供給到信息需求都能覆蓋,消除了各組織部門之間天然存在的信息溝壑,減去處理海量信息的負擔,大大降低信息處理成本,提高了治理效率。
從立法成本來看,立新法付出的時間和人力成本較大,因此針對目前網絡空間存在的新問題可以用“補缺”方式有效解決,可以對已經寫入法條中的內容做更詳細的分類來適應已經變化的網絡環境,以便更好地量刑,對之后的同類信息的處理制作一個藍本,對“違法有害信息”的定義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做出更精確的定義。
人工智能所引發侵權問題的主體大多是平臺,平臺往往解決用戶與用戶間、用戶對社會的不良信息傳播的問題,而對自己權力毫無限制,因此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種立法建議也是對平臺自身權力的一種限制,賦權之后必有對權力邊界的設定,這也是對用戶表達權最基礎的保障和尊重。此外,要與時俱進的立新法領域,針對日益發達的已經進入了信息生產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它會無意識地助長非法信息的生產、搬運、傳播,這方面的責任追究部分還是一片空白。
當技術成為雙刃劍之時,不妨用技術的手段去反制技術,用相似的思維系統進行偵查和治理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術作為非人類行動者,可以在虛假信息治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一,政府要加快全國應急管理大數據應用平臺建設。第二,加大政府數據開放力度,公布最新、最準確的政府數據,盤活數據資源。第三,推進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立法,對互聯網企業違規采集信息、數據泄露、違規交易數據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人工智能與圍繞其開發的新技術領域,都對治理有極大的幫助,如區塊鏈,傾向于保護數據不被篡改;自動檢測程序往往被用于輿情監督中,根據政府為不同信息內容劃分的等級自動檢測并清除;我們耳熟能詳的大數據在互聯網治理方面專攻于信息監測、預警與后期的整合與加工等各個階段都大有用處。
人工智能技術自始至終存在著無窮潛力,它的出現無疑給各個領域帶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
人工智能技術自始至終存在著無窮潛力,它的出現無疑給各個領域帶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在網絡空間的治理形勢愈發嚴峻之際,人工智能無疑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因為不合理使用成為擾亂網絡空間、帶來算法黑箱等問題的罪魁禍首,也有可能成為治理者凈化網絡空間、整治不良網絡風氣的利刃。
面對著人工智能帶來的沖擊,一方面暴露了原有存在著的治理結構不合理、立法缺漏滯后較多問題,一方面也挑戰著治理者用技術反制、緊跟時代做出變革的決心,從側面體現出人工智能背負的巨大期待值與它真正能在治理網絡信息發揮的作用并不匹配。因此,基于這個背景,應當以積極心態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政府頂層設計,從上至下輻射影響治理的方方面面,其次應當積極跟進人工智能領域法條設計,為人工智能技術反制互聯網亂象保駕護航,以此真正將人工智能納入治理體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