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穎,王曉光
(1.長春市第九六四醫院輸血醫學科;2.長春市第九六四醫院感染科,吉林長春 130062)
輸血是臨床救治常用治療方案,其安全性備受臨床關注[1]。避免輸血感染對提高輸血安全性、改善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加強輸血前傳染病篩查和規范性管理對提高輸血安全性至關重要[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體(HCVAb)、梅毒螺旋體抗體(TP-Ab)及人免疫缺陷病毒抗體(HIV-Ab)輸血前4項傳染性疾病指標相關檢測已得到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認可,有關指南也要求在輸血前進行篩查[3]。既往報道顯示,通過篩查輸血前4項傳染指標,可顯著降低因輸血造成的傳染病風險[4]。但流行病學顯示,輸血前4項存在地域差異[5]。本研究收集近3年320例輸血患者的輸血前4項傳染指標資料,總結其特點和變化趨勢,為臨床干預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長春市第九六四醫院320例輸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中男性216例,女性104例;年齡20~74歲,平均年齡(48.77±13.92)歲;體質量指數(BMI)18.00~25.00 kg/m2,平均BMI(22.34±1.96)kg/m2;職業:農民64例,工人68例,公務員56例,個體戶80例,教師52例;患者科室:ICU室64例,骨科96例,婦科72例,普外科88例。本研究經長春市第九六四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均在接受住院輸血治療;②臨床病歷資料完整;③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妊娠哺乳期患者;③合并惡性高血壓者。
1.2 檢測方法 在患者入院開始輸血前3~7 d內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上清液送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輸血前4項(HBsAg、HCV-Ab、TP-Ab及HIV-Ab)水平,試劑盒:HBsAg(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HCV-Ab(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TP-Ab(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HIV-Ab(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檢測方法按試劑盒說明進行,記錄檢測結果。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并比較2018年、2019年及2020年3年間患者輸血前4項感染指標檢測結果。②比較不同性別、年齡、BMI、職業及科室患者輸血前4項感染指標陽性率。③將輸血前4項感染指標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患者作為陽性組,檢測結果為陰性的患者作為陰性組。比較兩組患者對輸血服務的滿意度,采用《采供血服務醫院客戶滿意度調查表》[6]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該問卷包括血液質量、血站服務及血液供應3項,共7條20個選項,分別對3項結果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分為滿意或不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年度患者輸血前4項感染指標陽性率比較 2018年、2019年 及 2020年 患 者 HBsAg、HCV-Ab、TP-Ab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020年患者HIV-Ab陽性率顯著高于2018年和2019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年度患者輸血前4項感染指標陽性率比較[例(%)]
2.2 不同臨床特征患者輸血前4項感染指標陽性率比較 不同體質量指數、科室患者HBsAg、HCVAb、TP-Ab及HIV-Ab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年齡<45歲者HBsAg和HIV-Ab陽性率顯著高于40歲以上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45~70歲與70歲以上者HBsAg和HIV-Ab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不同職業患者HBsAg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職業為“農民”的患者HBsAg陽性率顯著高于職業為“公務員”和“教師”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臨床特征患者輸血前4項感染指標陽性率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對輸血服務滿意度比較 陽性組患者對醫院血液供應、血站服務及血液質量的滿意度顯著低于陰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輸血服務滿意度比較[例(%)]
輸血在挽救危重癥患者生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輸血過程復雜,不規范輸血不僅可能誘發寒顫、發熱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可能因錯誤輸血而導致溶血性輸血反應,造成急性腎功能衰竭[7]。有Meta分析顯示,輸血前梅毒陽性率為1.1%,輸血過程中有50%的輸血差錯是人為因素引起[8]。因而,提高輸血安全性是輸血長期關注的焦點,而完善輸血制度,對輸血患者進行規范化管理是提高輸血安全性的關鍵環節。
輸血前準備對提高輸血安全至關重要。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國內乙肝病毒攜帶者達1.2億,HIV患病率也有上升的趨勢[9],而血液傳播是上述傳染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另外,丙型肝炎和梅毒也是臨床常見的傳染病,丙型肝炎屬RNA病毒,傳染性強,有明顯的域分布差異,國內已頒布丙型肝炎防治指南[10]。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和安全意識的增強,丙型肝炎檢出率逐漸升高,而梅毒作為蒼白密螺旋體蒼白亞種誘發的傳染病,發病率較高,且丙型肝炎和梅毒在輸血患者中的占比逐年增長[11]。因而,HBsAg、HCV-Ab、TP-Ab及HIV-Ab被指南納入輸血前常規檢測4項。
本研究結果顯示,2018至2020年患者輸血前HBsAg、HCV-Ab、TP-Ab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HIV-Ab陽性率有增加趨勢,這與曾月婷等[12]研究結果相近。這可能與同性性行為和多性伴侶增加有關。研究還發現,45歲以下患者HBsAg和HIV-Ab陽性率最高,這可能是因該年齡段患者性行為更頻繁有關,受生活方式影響,中青年患者HBsAg和HIV感染風險更高[13]。另外,本研究還顯示,不同職業患者HBsAg和HIV-Ab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農民和個體戶患者發生率較高,這可能與文化程度有關。
輸血前行4項感染指標檢測,可降低醫源性感染風險,避免輸血后因血型傳染性疾病引起的醫療糾紛,對提高患者滿意度有積極作用[14]。本研究結果發現,輸血前4項感染指標檢測結果陽性患者對輸血服務的滿意度更低,提示通過輸血前4項感染指標檢測,并給予針對性干預,將有助于減少醫療糾紛,提高患者滿意度。
綜上,近年來輸血患者HIV-Ab陽性率有上升趨勢,HBsAg、HCV-Ab、TP-Ab及HIV-Ab陽性與患者年齡和職業有關,臨床應注意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