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利霞, 謝小青, 鄭 英, 劉 鑫, 王建平, 王俊科, 王 盼, 于曉輝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〇醫院 消化科, 蘭州 730050
患者女性,56歲,因“發現肝硬化17年,腹脹、氣短1周”于2020年5月17日入本院就診。患者于17年前因“乏力、腹脹”就診于本院,診斷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給予抗病毒(拉米夫定100 mg,口服,1 次/d)、抗纖維化、保肝、利尿、支持等治療,2007年因“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在胃鏡下行胃底靜脈曲張組織膠+硬化劑注射及食管靜脈曲張套扎治療術,2008年因“脾功能亢進”在本院肝膽外科行“脾切除術+賁門周圍血管斷流術”,此后又多次因“胸悶、氣短、腹脹”入住本院,行胸腹腔彩超提示:腹腔和/或胸腔積液,給予補充白蛋白、利尿、胸/腹腔穿刺引流等,胸悶、氣短等癥可緩解。本次入院前1周,患者無明顯誘因再次出現腹脹,伴胸悶、氣短、納差,偶有咳嗽、咳痰、皮膚瘙癢,消瘦明顯,無發熱、寒戰、腹痛等不適。既往否認毒物及放射性物質接觸史,否認石棉暴露史。入院體格檢查:體溫36.6 ℃,脈搏80 次/min,呼吸22 次/min,血壓110/70 mmHg。右下肺呼吸音減弱,叩診呈濁音,腹部膨隆,左上腹見一長約15 cm的弧形手術切口,劍突下可觸及一大小約3 cm×1 cm包塊,質軟,活動度可,無觸痛,腹肌抵抗,全腹部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未觸及,移動性濁音(+),腸鳴音3 次/min,雙下肢無水腫。血常規:RBC 4.26×1012/L,HGB 94 g/L,紅細胞壓積31.8%,NEU% 31.6%;HBV DNA<100 IU/mL;血清CA-125為490.5 U/mL,CEA、AFP、肝功能等均未見異常。胸部CT檢查提示:右下肺門軟組織影并右肺中葉部分不張,右側胸腔積液,右側胸膜局限性增厚、粘連,腹膜彌漫性增厚(圖1)。胸腹部超聲提示:肝硬化(門靜脈內徑1.2 cm),脾臟切除術后,腹水(左下腹、右下腹及盆腔探及前后徑分別為3.8 cm、3.6 cm、4.5 cm的無回聲區);右側胸腔積液(最大深度5.5 cm,距體表1.7 cm),左側胸腔未見明顯積液。給予抗感染、利尿、支持等治療,同時行胸腔穿刺置管引流術,胸悶、氣短緩解,腹水常規提示:黏蛋白定性試驗陽性,WBC 320×106/L,NEU% 15%,LY% 85%。腹水生化提示:LDH 113 U/L,腺苷脫氫酶1 U/L,TP 18.6 g/L,Cl 116.4 mmol/L,Glu 6.91 mmol/L。腹水CA-125 790.1 U/mL。胸水常規提示黏蛋白定性試驗陽性,WBC 360×106/L,NEU% 51%,LY% 49%。胸水生化提示:LDH 239 U/L,ADA 4 U/L,TP 40.3 g/L,Cl 114.8 mmol/L,Glu 5.49 mmol/L。胸水CA-125 3 133.6 U/mL。胸水脫落細胞查到癌細胞,傾向于腺癌(圖2);免疫組化提示瘤細胞Calretinin(+)、CD56(-)、CEA(-)、CK7(+)、P40(-)、P63(-)、Syn(-)、Vimentin(+)、D2-40(+)、TTF(-)及NapsinA(-),符合上皮樣間皮瘤。PET-CT檢查提示(圖3):右側胸膜多發結節、上腹部皮下結節18F-脫氧葡萄糖代謝均輕度升高,結合胸水脫落細胞檢查結果考慮胸膜間皮瘤及上腹部皮下轉移瘤,右側腋下、大網膜及腹膜后多發增大淋巴結18F-脫氧葡萄糖代謝異常增高,轉移瘤不能排除。最終診斷:惡性胸膜間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并發腹膜轉移,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腫瘤多學科會診后建議行腹腔灌注化療聯合全身化療,患者及家屬考慮后拒絕進一步治療,自動出院。院外隨訪,給予中成藥治療(具體成分不詳),6個月后病故。

注:右下肺門軟組織影、右側胸腔積液。a,肺窗(箭頭);b,縱隔窗(箭頭)。

注:細胞核大、深染,核漿比例失調。圖2 胸水脫落細胞學(HE染色,×200)

注:a,前上腹壁類圓形低密度灶(箭頭); b,右側胸膜多發結節狀增厚(箭頭)。
胸膜間皮瘤是一種少見的原發性胸膜腫瘤,可起源于胸膜臟層、壁層、縱膈及橫隔胸膜,其發病通常與石棉暴露、猿猴空泡病毒40感染以及接觸天然礦物纖維、胸膜腔慢性感染和反復的肺部感染有關[1-2]。按組織類型主要分為上皮樣、肉瘤樣及混合型。按發病部位可分為局限型和彌漫型,局限型多為良性,好發于臟層胸膜,彌漫型多為惡性,好發于壁層胸膜。MPM是發生在壁層胸膜和漿膜表面的具有侵襲性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呈上升趨勢,典型癥狀為呼吸困難、持續性胸痛,部分患者可表現為吞咽困難、胸腔積液以及發熱、食欲不振和疲乏無力等全身表現,可合并出現胸膜粘連[3]。MPM呈高度侵襲性,惡性程度高,被認為是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常伴有轉移,僅用支持治療的中位生存時間為4~12個月,綜合治療后的中位生存時間可達20~29個月[4]。
MPM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化療及放療,手術目的是通過去除臟層腫瘤組織以解除壓迫所致肺不張[5]。化療效果差,有效率小于15%~20%。最近一系列多中心研究[6]結果顯示幾種新的化療方法如培美曲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對手術部位進行直接局部放療能夠預防腫瘤播散以及緩解胸壁疼痛。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如沙利度胺、貝伐單抗也是目前的研究熱點。總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有段。
該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長達17年,前期對癥治療效果良好,后反復出現右側胸腔積液,出現明顯胸悶、氣短及咳嗽,對癥治療胸水未能明顯減少,給予穿刺引流方可緩解,隨著患者出現惡病質表現,依據右側胸腔積液細胞學檢查及PET-CT明確診斷為MPM并腹膜轉移,后治療無效死亡。肝硬化失代償期隨著病情進展常常會出現雙側胸腔積液,以右側胸腔積液多見,其機制是低蛋白血癥;奇靜脈和半奇靜脈壓力增高;肝淋巴流量增加所致的胸腔淋巴管擴張、沉積和破壞,淋巴積液和腹壓升高使膈肌腱索變薄,形成漏入胸膜腔的小孔等[7]。積極對癥治療常常可以緩解臨床癥狀。而MPM是以壁層胸膜為主的惡性肺部疾病,常常會出現頑固性胸水,患者會出現惡病質表現,結合影像學檢查和胸水脫落細胞檢查即可確診。惡性腫瘤的產生與免疫逃逸、慢性炎癥及病毒感染關系密切,結合該患者的診治過程,認為MPM的發生與原發病乙型肝炎肝硬化相關,因為,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個慢性遷延性疾病,隨著病程的延長,機體的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加之HBV不能有效清除,以及常常并發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腸道感染等,是MPM發生的基礎及危險因素。另外,有文獻[8]報道肝硬化也會合并腹膜間皮瘤,其發生機制與前者一致,此類患者需與肝硬化并發的自發性腹膜炎(spontaneous peritonitis,SBP)相鑒別。肝硬化患者由于門靜脈高壓、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種因素,腸腔內細菌易透過腸壁進入腹腔,引發SBP,典型的SBP可有發熱、腹痛等癥狀,腹部可有不同程度的壓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的表現,腹水化驗常提示為滲出液,此時需要進一步行腹水細菌培養及脫落細胞學檢查,必要時行PET-CT進一步鑒別。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一般抗感染治療有效[9],而肝硬化合并腹膜間皮瘤患者,效果欠佳。
在臨床工作中,對于肝硬化反復出現胸腹腔積液者,在積極對癥治療的同時,應仔細觀察病情進展,分析治療效果,對于頑固性胸腹水患者應警惕有無惡性胸腹膜間皮瘤的可能,當然還應注意有無結核性胸膜炎和腹膜炎。及早進行胸腹水脫落細胞學檢查、CT、MRI和PET-CT是確診的重要檢查手段。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盧利霞、謝小青、鄭英負責資料分析,撰寫論文;王建平、王俊科、王盼負責病例收集,修改論文;劉鑫、于曉輝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