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快發展與淺治理”的社會倫理思考

2022-03-18 02:13:16唐代興
廣東社會科學 2022年2期
關鍵詞:環境發展

唐代興

全球氣候極端失律帶動北極“燃燒”,各種新老病疫世界大流行,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基因工程無限制研發,此三者自發整合發力將當代人類推入后世界風險社會進程①唐代興:《后世界風險社會的不可逆轉型》,《深圳大學學報》2021年第1期,第132—143頁。。

在這一進程中,以極端氣候為標志的環境,以世界大流行的疫災為標志的連綿災難,以可能改變生物人種及存在命運為標志的新技術,從不同維度將“快發展與淺治理”的矛盾突顯出來,是繼續強化還是消解這一矛盾,決定我們能否走出后世界風險社會。因而,從社會倫理學切入考察“快發展與淺治理”模式如何形成以及怎樣消解,構成最新的研究視角。

“倫理”概念的英文形式ethics,本意為氣稟、品性、習慣和風俗。氣稟是天賦個體的內在氣質,品性是后天修習所成的內在精神。習慣是個體氣稟和品性外化的行為約束模式,當這種個體化的行為約束模式因共同行動的需要而約定俗成為主體間性的自覺行為方式,就是風俗。所以,風俗是個體的內在氣稟和品性通過外化的行為習慣才達于社會,形成普遍指涉性的社會體認方式、社會行為模式和社會精神結構。以氣稟和品性為內在規定,以習慣和風俗為行為呈現的倫理,必須以個體為邏輯起點,以個性精神為動力,以個體行為的群體性擴散構筑普遍指涉性的社會體認方式、行為模式和精神結構。

倫理是社會取向的。對社會取向的倫理審視,既可從倫理學切入,也可從社會學切入。從倫理學切入,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道德和美德,為個人有德地生活提供倫理的法則、原理、知識和方法;從社會學切入,主要研究社會行為如何合倫理性,由此形成社會倫理學。所謂社會倫理學,就是以社會倫理為對象,運用倫理法則、原理和方法來研究社會行為的邊界與限度。而“社會倫理”概念,是指制度規訓下的社會行為(包括政治、經濟、市場、教育、管理等)運行的倫理取向、倫理狀況。本文就是從社會倫理學角度切入,嘗試對“快發展”之社會行為“逾度”與環境治理之社會行為“不足”的矛盾所蘊含的內在倫理沖突如何可能通過改變社會行為方式而得到消解。

一、“發展”與“治理”:或然中的必然

“快發展與淺治理”模式,是古典工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邁進的一種發展模式。在這種發展模式中,“快”或“淺”分別定義“發展”和“治理”,所以,理解“發展”和“治理”概念,是認知快發展與淺治理模式的關鍵。

(一)“發展”概念釋義

客觀地講,人類自進入工業社會以來,一切問題都與發展關聯,所以“在討論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時,我們必須驅散籠罩在‘發展’一詞周圍的迷霧,并更準確地界定它的意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設計出富有意義的目標或指標,從而有助于改進國內或國際政策。”①[英]杜德利·西爾斯:《發展的含義》,羅榮渠主編:《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經驗再探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第47頁。但理性的考量與實際的運作并不協調,“經濟學家和別的社會科學家很少說關于‘發展’的意義的實質。沒有著作看起來對‘發展’概念投入單獨的或系統的對待。……在大部分情況里,(人們)對于發展的概念較少表達直接的興趣。”②David A Clark.Development ethics:a new discipline,in:Intematioal Joumal of Social Economics,2020,p.830.何以會出現這種“應然”與“實然”的分裂狀況呢?這是因為“發展”作為一個大眾話語,幾乎人人都能感覺地明白它意指什么,但在生活甚至思考過程中,人們往往并不清楚自以為理解的事物,這是因為感覺的知道和理解的明白之間有根本區別:“我原來自以為知道的事,別人也都知道的事,經過這番研究,我全糊涂了。”③[古希臘]柏拉圖:《斐多》,楊降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8頁。柏拉圖之如是坦白表明理性辨析才是澄清感覺迷思而進入理解之域的必須方式。

以此審察“發展”概念,涉及概念產生及語義來源。客觀地講,近代以降的工業社會催生出“發展”觀念,表述這一觀念的概念本義卻源發于近代胚胎發育學之“發育”,后來人們運用“發展”概念來說明社會變遷,是接受了啟蒙主義的理性“進步”觀影響。進一步追溯,喻示“發展”內涵的胚胎發育學隱喻卻蘊含于古希臘哲學中:“有機體漸次向生物成熟的階段演化就是發展。……簡短地說,發展指涉的是一個實現本體的過程,由dunamis而至energeia,由潛能(potentia)而至行動(actus)。”①[英]湯林森:《文化帝國主義》,馮建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2頁。比如種子落入土壤中而得到生長,嬰兒脫落母體而快速成長,均體現了發展性,但前提卻是發育。這是近代以來社會“發展”觀念直接來自Development(“發育”)的原因。Development本指生物胚胎在大小、形態和功能方面漸進成熟的過程,它內含規模、功能、分化以及復雜性、定向性、適應力等意思。至于19世紀,將“發展”概念與“進化”聯系起來,應歸功于斯賓塞對Development予以人文拓展,將其運用于指涉所有自然過程,并將它稱作“Evolvere”。在近代,Evolution(進化)是一地質學概念,當它被用來說明生物變異時,在本義上與“發展”同。拉茲洛在《進化:廣義綜合理論》中對此做出解釋,并指出“進化”來自拉丁文“evolvere”,其本義是“展開”:最初,人們將成型的微小有機體“展開”成完全成熟的有機體這一過程現象稱為“進化”②[美]E.拉滋洛:《進化:廣義綜合理論》“中文版前言”,閔家胤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1頁。吉登斯認為“進化”概念來自拉丁語evolutio,本義是對羊皮書籍的書頁的“展開”,“直到十七世紀晚期,這個詞才逐漸形成它的現代含義,開始指一種歷經一些可以識別的有序變遷過程”③[美]E.拉滋洛:《進化:廣義綜合理論》“中文版前言”,閔家胤譯,第1頁。。在這里,“展開”實質上是指事物的變遷過程,這個變遷過程是有序的,變遷的內容原本就潛在著,或者說是潛藏的、隱蔽的,展開就是去蔽,將原本潛在的、潛藏的、隱蔽的內容呈現出來,使之成為現實的、顯性的存在。所以,展開也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包括宏觀的境遇以及具體的環境等等。

從概念的語義演變角度看,“發展是一個含糊的詞語,它被用來描述性地以及規范性地說明一種當前的狀況或者規劃一種想望的選擇。”④[美]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高铦等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2頁。當用一種“含糊的語詞”來描述一種“當前的狀況”或規劃一種“想望的選擇”時,其所描述和規劃的內容也自然是含糊的。要避免這種情況產生,必須通過定義“發展”概念的方式來確立發展的范圍、指向和方式。

切入角度不同,即使同一事物,其定義也會各異。從存在事物本身言,發展是指遵循發育、生長達于成熟的本性而自我展開的生成過程。從人參與存在事物的主體性言,發展是指人以智-力方式促進存在事物朝自我成熟方向變遷。從自然社會的自然倫理⑤“倫理”呈現的是一種社會性的行為方式、模式和結構,但其本質規定卻是限度和邊界。“自然倫理”是指無論整體的自然還是具體的存在物或有機體,其存在敞開既是自為的,也呈相互關聯,這種自為性和關聯性的內在規定,就是限度;這種自為性和關聯性的外在呈現,就是邊界。限度和邊界從內外兩個方面構成了自然倫理。角度觀,前一個定義揭示了“發展”有邊界、有規律:這個邊界就是存在事物之自存在限度;這個規律就是存在事物之自存在本性。比如,“離離原上草”是按照自身的生命周期規律而“一歲一枯榮”;這個“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的生命周期,卻又由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期性變化的氣候運動規律所決定。所以,存在事物按自存在本性展開自己的規律,卻要接受自然律的節制、規范和引導。這是存在事物之發育、生長、成熟的生命展開始終有邊界、有限度的根本依據。比如水,其“平澹而盈,卑下而居”的本性,既蘊含了地球物理的重力原理,更受制于宇宙的天體力學原理。后一個定義卻意在于強調:當存在事物的展開接受人的智-力干擾時,或當人以其智-力方式干擾存在事物以謀求發展時,既可能有邊界、有限度,也可能無邊界、無限度。如是前者,發展獲得生機,產生生意;如是后者,發展可能會走向反面。

由此不難發現,在自然意義上,與生物“進化”概念等義的“發展”概念規定了發展必須有邊界,這個邊界由存在事物本身的“發育、生長、成熟”的周期性規律所規定,抽象地講是由自然律所規定,所以“發展”沒有或然性。與此不同,人類意義的“發展”可能呈兩種形式:一種是人類活動參與存在事物的運動而謀求自身發展;一種是人類以自身之力改變存在事物的方式實現自身的發展。但無論哪種方式,人類所謀求的發展,既可能遵從邊界,也可能無視邊界。

如果遵從邊界,“‘發展’一詞可以指社會變革的目標或者指達到這些目標的方法:指一種美好的生活的形象(物質上更富裕,體制上更‘現代’,技術上更有效率)或者指達到這種形象的一批方法。這些方法的范圍包括從經濟計劃到動員活動,從旨在改變價值觀、行為與社會結構的社會綜合工程到多種多樣的部門干預。”[①[美]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高铦等譯,第2頁。]因而,其發展是“整體的”、“綜合的”、“內生的”和“必然是規范性的”②[英]杜德利·西爾斯:《發展的含義》,羅榮渠主編:《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經驗再探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第47頁。;并且,“發展是一個相互依賴的過程,而且經濟的成功不可能與社會、政治和文化的成就相分離。”③[印]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年,第20頁。所以,遵從邊界的發展,既應該是對善的和美的價值體系的建構與普遍實施(瑟夫·勒布雷特,JosephLebret),更應該是“新文明的創造”,是“從較少人道向較多人道階段的一系列過渡”④[美]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高铦等譯,第3頁。,更是“擴展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⑤[印]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任賾、于真譯,第1頁。

反之,如果無視邊界,其所謀求的發展首先是片面的、盲目的、外生的和非規范的。發展的片面性,是指只將發展局限于經濟,認為發展就是發展經濟,忽視社會其它方面的發展,并拋棄發展的整體性。發展的盲目性,是指認為只要發展經濟,只要快速地將經濟發展起來,就可帶動其它方面發展,其它方面的問題都可能因為經濟的發展而得到解決。發展的外生性,是指發展只服從人力意志,既忽視發展的社會律(比如去壟斷的市場規律、公正和平等社會倫理),也忽視發展的自然律(比如自然法則、生物原理、環境法則等自然倫理),因而其發展既呈現“挖東墻補西墻”的無序性,也可能體現“摸著石頭過河”的任意性,更有可能呈現“跨越式”和“彎道超車”的狂熱性。發展的非規范性,是指市場機制、規律和法律等對發展的規訓與引導功能相對弱,意志強力和利益壟斷方式等往往成為發展的推動力。

(二)發展與治理的關系

發展并不必然產生治理,因為相對人類社會而言,“治理”的外延大于“發展”。從根本講,治理伴隨“國家”誕生,也因“國家”而存在:地域化的族居共同體一旦締造出國家,就需要治理。所以,治理既是國家存在的標志,也是推動國家進步的基本方式。與此不同,“發展”是國家治理過程中涌現出來的良序社會方式。

按照事理本身的邏輯,發展既然是一種良序社會方式,不需要治理。這是因為發展成為良序社會方式的必須前提是正視邊界、遵循規律。由于發展是社會方式,它所必須遵循的規律首先是社會規律,包括社會的制度、法律、市場規律和人性規律、倫理規律;由于發展的展開必然要涉及自然存在、地球環境、生物世界,它所必須遵循的規律還包括地球生物規律、環境法則、自然法則等。從根本講,尊重規律、在規律界定的范圍內活動本身就是治理,所以,作為良序社會方式的發展蘊含治理,治理構成發展的內在方式。反之,凡是忽視邊界,并將自身淪為一種片面的、盲目的、外生的和非規范的經濟增長方式的發展,必然生發出治理需求。簡言之,當以經濟增長為主題時,發展與治理之間構成必然的邏輯。在這種必然邏輯規訓下,以經濟增長為主題的發展所需要治理的對象,只是發展所涉及的環境;并且所需要治理的環境,不是統攝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那個整體生態環境,而僅僅是被發展所破壞了的自然環境,或者說資源環境。由此形成:

第一,以經濟增長為主題的發展,是一種調動、運用、開發、消耗資源,將有限物理資源變成社會財富的發展。這種發展的不可逆取向是以源源不斷地減少社會物質資源、生物資源、地球資源、環境資源甚至以喪失清潔的大氣等為代價。所以,以經濟增長為主題的發展所帶來的既是物理資源的匱乏,更是環境的深度破壞,但要保持其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則需要治理。

第二,以經濟增長為主題的發展,其根本的社會激勵機制是經濟增長率,即GDP。為了保證GDP增長保持高水準,必須一切為經濟增長開放綠燈,由此形成整個社會圍繞經濟增長而展開,為它設計規則、設定邊界,為它服務。一旦如此持續展開,必然生發許多原本可以避免的社會問題,為解決這些阻礙經濟高增長的社會問題,必然需要治理。

第三,以經濟增長為主題的發展,必然以征服自然、改造環境、掠奪性開發地球資源為根本方式,并最終以層累方式造成地球環境、大氣環境、氣候環境的整體性破壞。為緩解這些破壞所帶來的阻礙經濟高增長的各種矛盾與沖突,必須進行治理。

二、快發展與淺治理:統一中的對立

以經濟增長為主題的發展所催生出來的治理,既可以發展為對象,也可以環境為對象。以“發展”為對象,是實施對發展的治理,以此帶動環境治理。這種治理是要從根本上改變發展模式、發展方式、調整發展結構、壓縮發展范圍、降低發展速度等方式來降低環境壓力,恢復環境自生境能力。所以,以發展為對象的治理方式,是一種治本的方式,追求治理與發展同步。與此不同,以“環境”為對象,是實施對環境的治理,以期保證和保障經濟可持續的高增長。所以是一種治表的方式,呈現治理與發展的不同步,這集中體現在治理始終在“淺”表層次上展開,并同時保持或強化發展更“快速”。所以,以環境為對象所呈現出來的治理與發展的不同步模式,就是“快發展與淺治理”的對立統一模式,其觀念呈現就是“可持續發展”觀。

(一)“快發展與淺治理”模式追求對立統一的方式

“可持續發展觀”是1972 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人類環境會議上被提出來,它強調“人類有權在一種能夠過尊嚴和福利的生活的環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充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并且負有保護和改善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的環境的責任”①萬以誠、萬妍選編:《新文明的路標:人類綠色運動史上的經典文獻》,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頁。。1987年,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在其所發表的布倫特蘭報告書《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①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p.2.。1992年6月,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這兩份綱要性文件,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有助于所有國家實現持久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相互扶持的國際經濟氣候對保護和妥善管理環境……而且各國必須根據其能力和具體責任保護全球和區域環境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②萬以誠、萬妍選編:《新文明的路標:人類綠色運動史上的經典文獻》,第10—11頁。

由此可知,以經濟增長為主題的“可持續發展”貫穿三個基本理念。第一是人類中心論:“從最純粹的意義上講,可持續性包含對倫理規范的信奉。這些規范包括:保持生物的生存、維護后代人的權利,并使擔當起將這些權利充分納入政策和行動考慮中的制度得以延續下去。”(O’Piordan,1988)③[英]E.庫拉:《環境經濟學思想史》,謝楊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6頁。“可持續性發展旨在讓我們在特定時期內完整無缺地留下我們繼承的、包括自然環境資產在內的總財產。我們應當把我們當前享受的、蘊藏著潛在福利機會的同等的資本傳給我們的后代”。(Winpenny,1991)④[英]E.庫拉:《環境經濟學思想史》,謝楊舉譯,第176頁。第二是經濟增長核心論: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持久的經濟增長”⑤[德]約翰·德賴澤克:《地球政治學:環境話語》,藺雪春、郭晨星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69頁。。第三是物質幸福論:“可持續發展是這樣的發展戰略,它為了實現財富和福利的長期持續增加,而對一切資產、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也包括金融和實物資產等實施管理。”(Repetto,1988)⑥[英]E.庫拉:《環境經濟學思想史》,謝楊舉譯,第176頁。概括如上三者,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求全性的發展觀,求全性構成可持續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根本動力:“可持續發展也包含著一讓人安心的修辭手法。我們可以全部擁有它們:經濟增長、環境保護、社會正義,不只是在當前,而且是永久性的”⑦[德]約翰·德賴澤克:《地球政治學:環境話語》,藺雪春、郭晨星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78頁。。這種求全努力使“可持續性學派的觀點還遠遠難以令人信服。到目前為止,它們產生的一切充滿了矛盾、混亂和內在的不一致”⑧[英]E.庫拉:《環境經濟學思想史》,謝楊舉譯,第192頁。,導致“在一個由市場自由主義支配的世界上,可持續發展的前景是暗淡的。”⑨[德]約翰·德賴澤克:《地球政治學:環境話語》,藺雪春、郭晨星譯,第182頁。

造成可持續發展觀不可消解的內在矛盾的根本之因,是可持續發展以經濟增長為發展主題。肯尼思·N·湯森認為,要使以經濟增長為主題的發展真正可持續,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即在不過分損害環境之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地利用物質資源,將廢棄物排放量限制在環境吸收能力許可的范圍內。”⑩[美]肯尼思·N·湯森:《穩態經濟與命令經濟》,[美]赫爾曼·E·戴利、肯尼思·N·湯森編,馬杰等譯:《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馬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309頁。但這兩個條件很難具備,這是因為:

第一,以經濟增長為主題的發展觀所推行的是“一元一票”市場原則,它的基本操作工具是CBA成本效益分析:“CBA要求每一個提議的成本和效益能夠被鑒定出來,并把美元數目附加在每一項上。合計所有的成本和效益就能夠使經濟學家看出是否效益超過了成本。”①[美]彼得·S·溫茨:《現代環境倫理》,朱丹瓊、宋玉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1—71頁。以CBA為思維方法和操作工具的“一人一票”市場原則,首先強調競爭,競爭構成市場的動力,形成掠奪性的市場傾向、市場沖動和市場準則。而掠奪性競爭的市場機制,必然造就環境的深度破壞。

第二,以經濟增長為主題的可持續發展觀與“不可能性”原理相違背。世界銀行經濟學家赫爾曼·E·戴利指出:“不可能性定理恰恰是科學的基礎。我們不可能比光行進得更快;不可能創造或消滅物質-能量;不可能制造出一臺永動機,等等。只有尊重不可能性定理,才能使我們避免在那些注定要失敗的事情上浪費資源。因此經濟學家們應該特別牢記這些定理,尤其是我們在這里將要論述到的,即世界經濟的增長不可能不以貧窮及環境退化為代價。換話句說,可持續增長是不可能的。”②赫爾曼·E·戴利:《可持續增長:一個不可能性定理》,[美]赫爾曼·E·戴利、肯尼思·N·湯森編:《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馬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300頁。經濟持續增長的不可能性,源于存在世界本身的有限性,這種有限性既規定了存在世界的限度,也規定了存在于世界上的所有存在物的限度生存,更規定了人類經濟發展、財富增長的限度性,還規定了人類經濟活動無限度追求可持續發展的不可能性。

第三,基于以經濟增長為主題,可持續發展觀的實質是追求“快發展”與“淺治理”的統一。這種追求雖可獲得主觀意愿上的成功,但在實質上卻使真正解決環境問題變得更加困難,由此形成主觀追求快發展與淺治理的統一而實際上難以達及所形成的結果,可能加速環境破壞,形成更大的“環境風險”。③劉國云:《環境風險傳播中的自媒體的倫理責任》,《哲學探索》2020年第1輯,第113—117頁。

(二)“快發展”規范下的淺治理取向

在快發展與淺治理模式中,其“快發展”是指:第一,發展必須以經濟增長為主題;第二,發展的努力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的經濟高增長;第三,治理必須圍繞如何保證、保持或增強經濟可持續的高增長而展開。因而,治理只以環境為對象,而不以發展為對象。

基于快發展對治理的如上規定,“淺治理”是指:第一,治理必須服務發展。治理與發展之間構成手段與目的的關系:治理是實現發展的手段,發展規定治理的方向、規范治理的范圍和治理的力度。第二,治理只圍繞自然環境而展開。客觀地講,完整的“環境”應該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兩個方面:前者涉及社會生產、消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具有統攝性的主要內容是道德引導、法治規訓和公民建設;后者涉及我們存在于其中的自然世界的方方面面,擇其要者指包括地球生境、資源再生和氣候恢復。第三,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當環境出現問題,但又不能通過環境本身的自調節、自修復來解決而需要治理時,就意味著發展本身出現了問題。因而,能夠真正解決環境與發展的矛盾,并使發展本身成為自治方式的環境治理,只能是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整體治理,對前者的治理重心,就是道德引導社會環境、法治規范社會環境和通過公民建設來凈化社會環境;對后者的治理重心是恢復地球生境、增強資源再生力和恢復失律的氣候。客觀地講,能夠將社會環境治理和自然環境治理統攝起來形成治理整體的那個機制,就是市場。所以,完整的環境治理必須通過市場治理來實現。

(三)“快發展與淺治理”模式加速環境惡化

以快發展為導向的環境治理,就是淺治理環境,簡稱為淺治理。這種淺治理或在局部區域或具體項目上做出成效,甚至可以做出一時的較大成效。但從歷時性和整體性兩個方面考察,這種以快發展為導向的淺治理,不僅不能使環境整體變得更好,反而使環境更趨惡化。比如全球氣候治理,它始于1972年世界環境大會,其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成立,并通過一年一度的世界氣候大會來推動全球減排治理氣候,其間,幾十年的全球氣候治理,不是使氣候變得更好,而是更加惡劣,北極冰川融化加速到現在的“燃燒”狀態,或許是最好的例證。①[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人類世危機》,王坤宇、張桂丹譯,《哲學探索》2020年第1輯,第155—160頁。中國的環境治理雖然起步較晚,但力度卻特別大,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其環境治理政策和政令越來越嚴厲,而且在局域層面不斷取得治理的大成就。然而從整體講,國域內的地球環境和大氣環境,尤其是氣候狀態,卻變得越來越嚴峻,僅2020年和2021年的舉國洪澇災害,就可人人感受到環境整體惡化的程度和潛在態勢。

快發展與淺治理模式為什么會加速環境惡化?

首先,無視邊界和規律的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性因素,總是遵從“層累原理”②唐代興:《氣候失律的倫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6—130頁。沉默地層層累積,當達到能夠突破“環境生態容量極限”并最終跨越其“生態臨界點”③唐代興:《環境治理學探索》,第118—126頁。,則必然遵循“突變原理”④唐代興:《氣候失律的倫理》,第130—133頁。而爆發出來,其產生的環境破壞沖擊力卻遵循“邊際效應原理”⑤唐代興:《氣候失律的倫理》,第133—140頁。而展開。換言之,人類征服自然、改造環境、掠奪性開發地球資源的自由活動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力,總是一點一滴地層層累積起來,通過時間的發酵而形成整體的力量爆發出來,對環境產生摧毀性的或持續性的破壞,就有如切爾貝諾利核爆炸那樣,不僅向空間擴散,而且還進入時間領域發生邊際破壞效應,在這種狀況下,若能果斷實施發展治理,就會迅速切斷環境破壞的邊際效應源。但當其治理只以自然環境為對象,并仍然努力于經濟持續高增長,其治理難以真正抑制環境進一步惡化。

其次,以快發展為導向的淺治理,可能會在理念等方面表現出對規律的尊重,但在治理推進過程中卻更多地遵從環境治理政策及其政令。政令緊,環境治理政策落實得就更快、治理效果就會突出一些;反之,政令一旦松懈下來,環境治理行動自然會變得松懈,甚至有可能出現走過場。這樣一來,淺表性的“治理”越是“努力”,環境逆生態化狀況越嚴重。

其三,以快發展為導向的環境治理,表現為一種“自上而下”的環境治理模式。在這種環境治理模式中,治理的主要力量是政府,國民則在整體上處理被動或未動的狀況中,并且大多數人環境意識淡漠,缺乏環境治理觀念。而這種淡漠環境意識、缺乏環境治理觀念的社會大眾,往往成為廣泛的環境破壞的基本社會力量。

第四,在“快發展淺治理”運行中,為保證經濟可持續的高增長,必然既要啟動“以消費促生產”的社會方式,更要倡導超越常規、超越社會律和自然律的發展方式,比如“跨越式發展”方式、“彎道超車”發展方式、房地產經濟方式等等,這些不同形式的發展方式自然成為惡化環境的推進力量。

第五,為保證快發展,環境治理往往局限于水治理、土壤治理、江河治理、空氣治理、污染治理等物理層面,卻相對忽視了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消費方式、生產方式等方面的治理,而且這些方面的治理才是環境治理的根本內容。比如,無論國家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各種社會組織,在能源的消耗方面,沒有具體限制和要求的環保規定,這種廣泛的自由消費能源的社會體制和行為方式所造成的巨大環境破壞往往是隱性的,不為人所知,也不為社會所意識。比如行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辦公室幾乎一年四季空調不斷,所排除的廢氣和污染物,就屬于不為人們關注的隱性環境破壞方式。再比如,為了發展經濟而無邊界地鼓勵消費,鼓勵旅游,鼓勵開發旅游業和發展航空業,以及不斷更新陸路交通--比如將柏油路改造成高速路,將動車改進為速度更快的高鐵等等——都是在從不同方面加速對環境的破壞,但這諸多方面的環境破壞卻是隱性的,普遍地不為社會所意識。又比如入室空調、出門開車,都是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帶來的一種社會化的隱性環境破壞方式。并且,生活水準越高,隱性的環境破壞方式越多,環境破壞越普遍、越深度化。

三、解決“快發展、淺治理”之內在矛盾的社會倫理方式

(一)將發展和治理納入社會倫理考量

過去的快發展和淺治理模式及其運行機制,僅從政治、經濟、環境三個維度考慮和設計,具體地講,快發展立足于經濟發展滿足于社會和政治的需要,而當經濟的快發展出現環境問題時,則從繼續滿足社會和政治對發展的需要為前提來考量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這種考量模式不可謂不對,但卻存在如上所述的根本局限和危機,為從根本上解決如上局限及其所潛伏的根本性危機,需要在發展與治理如何協調地互為促生的方策設計及其實施方式方面,引入社會倫理角度,將其發展與治理的協調互生方策設計與實施納入社會倫理框架之中,對其展開限度考量和邊界設計,并對發展與治理是否協調互生實施從動機到效果的社會倫理評價、引導和規范。

(二)重新確立環境治理的對象范圍

要從根本上阻止環境破壞加速和惡化,須改變快發展淺治理模式,首要任務是重新確立環境治理的對象。

重新確立環境治理對象,就是不僅將被破壞的環境納入治理范疇,更應該將環境破壞方式、方法以及破壞環境的行為主體納入治理范疇。以此為認知準則,環境治理對象應該由三個維度的內容構成:

第一個方面是治理被破壞的環境,就其主要者言,包括生物環境、地球環境、大氣環境、氣候等。治理生物環境,主要應恢復生物多樣性,恢復生物種群和生物群落的自生境能力。治理地球環境,重心是土壤治理、水治理、江河治理、草原和森林恢復、沙漠治理,濕地和荒野恢復等,最根本的方面是恢復地球自凈化功能。治理大氣,主要任務是使空氣清潔,尤其是使空氣中的有毒顆粒物M2.5降至每立方米10微克以下(世界衛生組織規定“M2.5的人體安全值是每立方米10微克以下”,超過這個安全值,就形成對人體的傷害),使空氣中的有毒物質達到人體安全值。治理氣候,其主要任務是恢復氣候的周期性變換運動規律,使降雨有時和四季分明。

第二個方面是治理破壞環境的行為主體,它由三個維度構成:首先是政府及其相關機構,這既是治理環境的主導性力量,也可能成為破壞環境的重要行為主體和主要責任主體。因為環境到底處于破壞狀態還是治理狀態,環境治理到底追求治表還是治根,主要取決于政府對環境的認知、基本取向和實際的作為。其次是社會組織,包括生產性企業組織和非生產性社會組織,前者對環境的破壞主要以生產性方式展開,后者對環境的破壞主要以消費性方式展開。三是國民及其家庭,主要以生活和消費的方式造成環境破壞。

第三個方面是治理社會方式,它涉及方方面面,但究其主要者有三:一是治理經濟發展方式,包括經濟生產方式和市場方式;二是治理社會消費方式;三是治理生活方式。

從根本講,環境治理就其對象言,治理的根本方面,是對社會方式的治理,這是根本治理。對行為主體的治理,是動力治理,這是治理破壞環境的動力機制。對被破壞的物理環境的治理,卻是末端治理,這是對環境的表面治理,是治表。只有對如上三個方面展開整體性、綜合化、動態性的治理,才是真正意義的環境治理。

(三)重新確立環境治理的認知理念

今天,“環境治理”雖然已成為社會常識,但卓有成效的環境治理并沒普遍形成,改變這種狀況的首要努力,是建構并普及如下環境治理的認知理念。

第一,明確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動態生成關系,確立經濟對環境的嵌含關系。在此基礎上尊重經濟與環境的“用廢退生”規律,真正建立起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既互為邊界又互為動力的著力點①陳成文:《市域社會治理的行動邏輯與思維轉向》,《甘肅社會科學》2020年第6期,第56—63頁。。這個互為邊界的標志是環境生態容量極限,即經濟發展不能逾越環境生態容量極限,在這一生態容量極限內,經濟發展形成對環境的破壞性因素,環境本身能夠啟動自調節、自修復功能來化解,并使自己始終保持自生境的活力狀態;反之,如果經濟發展逾越其環境生態容量極限,被破壞的環境就會以層累方式產生自惡化的邊際效應。所以,經濟發展必須有限度。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既互為邊界又互為動力的著力點,就是邊界和規律,發展經濟必須有邊界并遵從規律,治理環境也必須有邊界并遵從規律。這個邊界就是發展經濟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必須能夠為環境自調節、自修復所吸收、消化。這個規律,從抽象方面講,就是自然的生境法則和地球生命的生生原理,環境治理必須以自然的生境法則為依據,以地球生命的生生原理為準則。具體地講就是“用廢退生”規律,即經濟發展總是要以環境為代價,人類經濟每向前發展一步,地球環境就后倒退一步;社會的經濟全速發展,環境必然全速后退;經濟如果無止境地發展,環境最終會滑向崩潰。經濟與環境的關系,始終是“用廢退生”的關系:經濟發展越緩慢、越有節制,環境就越具有自生境恢復功能。反之,經濟無節制地發展,必然違背“用廢退生”的規律,其“竭澤而漁”的發展大躍進,只能加速環境的全面崩潰。

第二,確立環境治理的正確社會認知:環境治理不僅是政府之事或企業之事,更是整個社會的事業,是全民的事業。卓有成效的環境治理,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功夫,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努力;實現表本一體的環境治理,必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機結合,任何單純的“自上而下”的環境治理觀,都將難以獲得整體的、綜合的和投入成本小收益大的環境治理效果。這是因為:其一,環境破壞主要來自于企業生產、社會消費和大眾生活,但也有可能與社會發展決策和治理決策相關;其二,卓有成效的環境治理永遠是社會和大眾的事業,無論怎樣力量強大的政府和官員都無法單獨擔當起根治環境的重任。

第三,發展之于社會,決不只是經濟,應該是社會的整體發展,是社會發展。發展與環境治理的問題,本質上是社會文明的當代構建問題。佛朗索瓦·佩魯認為,發展是“思想結構和社會習俗的改變,這種變革不但能夠促使實際總產值增長,而且能夠使個別領域的進步變成整個社會的進步。”[①[法]佛朗索瓦·佩魯:《增長、發展個別領域進步與普遍進步》,《第三世界》1966年第2期,第139頁。]阿瑪蒂亞·森進一步指出:“發展是一個相互依賴的過程,而且經濟的成功不可能與社會、政治和文化的成就相分離。”②[印]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年,第20頁。德尼·古萊在《發展倫理學》中宣言道:“本書從廣義角度來看發展的核心問題,把它視為界定美好生活、公正社會以及人類群體與大自然關系的問題。”[③[美]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高铦等譯,2003年,第3頁。]以此為基本認識,改變快發展與淺治理的內在矛盾及其根本的社會倫理困境以阻止環境的加速破壞和惡化,必須啟動社會主體治理,具體地講,就是將有限度的發展與無限的環境治理納入國民教育,建構起梯度化的“環境與發展”教育體系,從實施操作講,就是將“環境與發展”的問題納入小學、中學和大學教育課程。因為只有培養出具有很高環境素養和健康發展意識的國民,才可能使發展和環境治理遵從邊界、遵守法則,從根本上解構“快發展與淺治理”之間的內在矛盾和社會倫理困境。

(四)重新確立環境治理的原理和準則

客觀地看,無論社會發展,還是治理環境,都涉及公正問題。公正是基本的社會倫理問題,發展的公正,首先表述為發展提供人人平等的平臺,其次表述為人人在發展中追求、實現、享受平等。同樣,環境治理的公正,首先表述為以公正為準則治理環境;其次表述為治理環境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社會公正,即人人擔當平等的環境治理責任,人人享有平等的環境權利和環境福利。

這種人人平等的發展公正和環境公正、發展權利和環境權利,既是代內的,更是代際的。也就是說,無論發展還是治理環境,訴諸于代內平等的公正和公正的平等的同時,更要考慮代際問題。今天的發展必須考慮未來各代的發展空間、發展權利能夠得到保證;當世治理環境,不僅僅是解決當代人的生存問題,更是解決未來各代生存所需要的環境的問題。所以,無論發展還是治理環境,都需要遠見,更需要限度生存,并必須以限度生存為根本準則。

(五)重建環境治理的社會方式

基于如上基本理念和準則,要使以“發展方式、行為主體、環境”三維為對象的環境治理卓有成效,需要重新調整環境治理的社會方式。

第一,調整社會發展方式。首先應該確立“發展”的整全觀和整體觀。發展的整全觀,指發展既是經濟學意義的,也是社會學意義的,更是社會倫理學意義的:作為經濟學意義的發展,就是發展經濟,其極端形式是惟經濟增長發展論;作為社會學意義的發展,既是經濟發展,也指政治發展、教育發展、科學與人文發展、文化發展等等;作為社會倫理學意義的發展,是指發展本身必須尊重自然律、社會律和人文律,實現“自然、生命、人”的共生存在和“人、社會、環境”的限度生存。發展的整體觀,是指經濟、政治、市場、文化、科學、技術、教育、人文、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其次應該將發展和環境作為治理對象接受社會倫理的指導予以整合治理。其三是實施如上整合治理,一是尊重規律;二是回歸常態;三是引入社會倫理引導、規范和評價體系;四是以環境治理為發展的導向和邊界規范。

第二,更新環境治理的社會方式。首先應該以遵從邊界和遵守規律為最高準則,將包括環境治理政策、政令等等都納入對倫理導向的邊界和規律的遵從體系之中,使環境治理獲得從認知、決策、行為實施、以及效果評價等方面都貫穿邊界和規律。其次應該實施環境的整體治理:一是實施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整體治理,即將社會環境治理納入自然環境治理之中,同時也將自然環境治理納入社會環境之中,使二者形成相互嵌含、經為激勵的動態治理方式。二是實施社會發展和環境生態的整體治理,即社會發展必須考慮環境生境問題,把環境生境納入社會發展的決策體系和評價體系之中,使之構成實際的考量維度和評價指標;同時,環境治理也必須將社會發展納入其中,即使之成為環境治理的目標:從根本講,環境治理就是發展社會;與此同時,也使社會發展成為環境治理的對象,這就要求社會發展必須按照環境生境的要求而遵從邊界和遵守規律,有限度地發展。

第三,探索上下會通的治理方式。這里的“上”相對個體言,既指政府,也指各種社會組織和機構;這里的“下”相對政府和各種社會組織言,指個人,以及由個人組成的家庭。發展與治理的上下會通,是指政府、各級社會組織、家庭、公民個體在發展與治理過程應該會聚成一種開放性生成的合力,共同推進社會良序發展和環境治理,促進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恢復生境。這種性質和取向的上下會通治理方式,所依據的根本準則,是政策、政令與規律、法則相會通,包括社會規律和法則與自然規律和法則向政策、政令會通。前者如普遍的平等和公正,后者如自然存在的限度法則、生命原理、生境法則和社會與環境、經濟與環境之間“用廢退生”規律。從根本講,唯有遵從邊界和規律的政策和政令,才可構成上下會通之治的根本動力,才可催生出上下會通的治理方式。

第四,建立共同責任制度。基于根治環境而建立上下會通的治理方式,必須以共同責任制度為根本保證,所以,構建“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責任體系”①曹興軍、李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體系構建》,《暨南學報》2020年第7期,第126頁。是為根本。

第五,實施全方位的教育引導和社會引導,重建恢復生境的生活方式。恢復生境化的生活方式,其前提是尊重恢復環境生境的三個基本原則。

首先是回歸常態的生活原則。這是遵從生命本性和人文本性的生活原則,這一生活原則要求我們正視“活生生的世界正瀕于死亡,自然經濟正在我們的腳下瓦解。我們過分地熱衷于追逐眼前利益,而從不會考慮我們行為的長期后果;如果我們不趕緊改正錯誤,迅速找出解決辦法,我們將蒙受巨大的損失。科學和技術將我們引進了瓶頸,現在它們也必須幫助我們走出困境。”②[美]愛德華·威爾遜:《生命的未來》,陳家寬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頁。

其次是身體力行的行動原則。從整體觀,個人對自己的改變相對容易些,如果人人都能自覺地做生活方面的自我改變,更大范圍的改變才成為可能。在有限度的發展和全方位治理環境方面,要求別人行動相對難得多,要求自己做到更為容易,因而,身體力行,從自己做起,這是最切實可行的方式,也是最有邊際效應的方式。

其三是簡樸生活的儉用原則。這一原則不過是在日常生活中少用(reduce)、再用(reuse)和回收使用(recycle)有限物質資源。少用是相對非日常性物品言,強調日常生活盡可能“只買需要的,不買喜歡的”。再用和回收使用,都強調“物盡其用”。生活儉樸,善待萬物,利用厚生,是人的本性。人盡其本性表現在物質方面,一是能夠使用的東西,就繼續使用,不因追求時尚、時髦而更新。二是可修復再重的東西就維修而繼續使用,這就是使“物盡其用”。

從根本講,無論世界整體,還是個體,存在是有限的。但人的想望和欲求、喜新厭舊的享樂與奢侈卻沒有限度。無限想望和欲求的人存在于有限的世界里,要求得可持續生存的幸福,以回歸常態的方式儉用地生活,這是有限度地發展和根治環境使之重獲生境的根本社會學方式和方法。因為,“只有人人走向更為綠色的生活方式,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才能構建更為綠色的未來”①[英]彼得·丹尼爾斯等編:《人文地理學導論:21世紀的議題》,鄒勁風、顧露雯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17頁。;更因為“多數奢侈品以及許多所謂的生活舒適品,不僅不是不可匱缺的,而且阻礙人類自身發展。就奢侈品和舒適品而言,智者的生活比貧者更為簡單和簡樸,簡單,簡單,再簡單!”②[英]彼得·丹尼爾斯等編:《人文地理學導論:21世紀的議題》,鄒勁風、顧露雯譯,第217頁。

結 語

從社會倫理學角度切入考察發展與治理的辯證關系,實質上是要求社會發展與治理應該遵從社會倫理法則。從整體講,社會倫理的基本法則,是自然律、人文律和社會律三者的會通所形成的人類存在的法則體系和生存展開的限度原理與邊界約束機制。

相對人而言,社會實際上敞開自然社會和由人組成的制度社會兩個維度。社會的如此構成也使“社會倫理”獲得自然倫理和人本倫理兩個維度。自然倫理的抽象法則即是自然律,人本倫理的抽象法則就是人文律,它通過以生利愛之動力原理、權責利對等之規范原理和人道、平等、公正之價值原理整合而形成對社會牽引、規范功能的共生存在法則和限度生存法則。社會倫理學研究的重心有兩個方面:一是探討“自然、生命、人”之共生存在法則如何貫通于人類生活,以指導人類存在發展;二是探討“人、社會、環境”之限度生存法則怎樣規范引導人類社會去理性地實踐其可持續生存。所以,從社會倫理學切入考察發展與治理的辯證機制,構成發展與治理研究的宏觀社會學方法。

猜你喜歡
環境發展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心境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亚洲精选|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日韩av手机在线|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激情成人综合网|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狠狠色丁香婷婷|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九色最新网址|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 欧美亚洲欧美| 韩日免费小视频| 国产在线欧美| 美女被操91视频| a级毛片在线免费|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国产综合欧美|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在线八区|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国产屁屁影院|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高清|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午夜毛片免费看|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一在线|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亚洲第一色网站|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伊人色在线视频| 99精品在线看|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专区|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亚洲天堂日本|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国产青青草视频|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操美女免费网站| 热99精品视频|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久久免费成人|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国产视频a| 国内精品免费|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