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流動的宣傳隊:兒童劇團與抗戰時期的民眾動員
——以上海孩子劇團、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為中心*

2022-03-18 02:13:18
廣東社會科學 2022年2期
關鍵詞:兒童

蔡 潔

伴隨著20世紀30年代抗日救亡形勢的日益嚴峻,兒童、戰爭與革命這一議題成為國族主義的重要指向。中國共產黨重視將兒童納入統戰工作的范疇,通過組織兒童團體,傳遞國難消息和救亡情緒,成為獨具風景的“流動宣傳隊”。

目前學界主要探討了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組織的兒童團體與民眾動員的關系,至于中共在國統區和派遣赴海外的兒童救亡團體鮮少受到關注①相關的研究情況,參見團中央少先隊工作委員等編著:《中國少年兒童運動史話》,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年,第176—196頁;鄭洸等主編:《中國少年兒童運動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60—170頁;羅存康:《少年兒童與抗日戰爭》,北京:團結出版社,2015年,第113—156頁;馮兵、羅情情:《抗戰時期中共動員兒童團的依據、實效與經驗》,《歷史教學問題》2020年第1期;段俊:《山西抗日根據地兒童劇團戲劇活動研究》,《社會史研究》(第10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105—122頁。。筆者選擇上海孩子劇團和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為研究對象(前者被茅盾、郭沫若譽為“抗戰的血泊中產生的一朵奇花”“盡可以成為一部抗戰的側面史”①茅盾:《記孩子劇團》、郭沫若:《孩子劇團》,孩子劇團團史編輯組編:《中國少年兒童運動史料叢書·孩子劇團》,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1年,第1—9頁。,后者被盛贊為“海外苦斗的一群生力軍”②梁開明:《海外苦斗的一群生力軍——介紹旅越兒童救亡歌詠團》,《少年戰線》1940年第2卷第3期,第99頁。),考察抗戰時期兒童的角色參與及身份建構,挖掘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領導的兒童工作與統一戰線的策略、戰時國共政爭的微妙變動之間的關系,揭示兒童與戰時社會政治文化的內在聯動,闡釋抗戰文藝、民族救亡與兒童解放歷史邏輯的合一,從而深化近代中國兒童史的研究。

一、組織起來:國難形勢下兒童救亡劇團的誕生

伴隨著五四時期“發現兒童主體性”和“藝術啟蒙”的新式教育理念,現代中國兒童戲劇孕育而生,包括“兒童自己演的戲”和“成人演給兒童看的戲”兩種形式。九一八事變以來,為激發社會大眾的家國情懷,兒童戲劇被提升至“民族求自由求解放的斗爭武器”的高度,肩負起“組織兒童”與“動員大眾”的雙重使命,迎來新的發展契機③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編:《中國兒童戲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第3—66頁。。

知識界認為兒童戲劇應成為戰時戲劇運動的重要一環,主張突出戰爭形勢和救亡話語,適應國難教育的需要。在馮繩祖看來,應淘汰表現浪漫圓滿的童話式劇情、容易誘導兒童走上慕仙歧途的武俠神怪劇、充斥著淫猥肉感有損兒童潔白心性的愛情劇、表現殺戮罪惡的非理性戲劇,取而代之的是反映侵略者的殘暴行徑和維護民族大義的英雄事跡④馮繩祖:《由兒童節說到兒童戲劇》,《北平劇世界月刊》1937年第2期,第12—14頁。。左翼戲劇家許幸之建議借助菩薩與魔鬼的對立解說真理與罪惡,以太陽和月亮的更替隱喻光明與黑暗,通過豺狼和羔羊的生存法則闡釋兇暴與柔順、殘忍與忠誠、野蠻與仁愛⑤許幸之:《論抗戰中的兒童戲劇》,《戲劇雜志》1938年第1卷第2期,第2—4頁。。戲劇家徐公美和兒童戲劇家熊佛西肯定兒童戲劇積極正面的價值取向,認為兒童劇為兒童打開一個了解時代大勢和現實廣漠人生戰場的窗口⑥徐公美:《兒童戲劇之心理基礎與社會基礎》,《心理季刊》1937年第12卷第1期,第41—50頁;熊佛西:《兒童世界(兒童劇本)》,《文藝月刊》1937年第10卷第4—5期,第79—90頁。。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兒童救亡劇團的創建,發揮兒童戰時角色的主體能動性,將兒童視為民眾動員的重要對象,同時賦予其動員民眾的獨特使命,這與抗戰時期中共動員民眾的指導思想密不可分。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上通過《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針對南京國民政府“懼怕和限制人民的參戰運動”的現實,強調發揮中共在動員組織民眾、武裝群眾的領導與核心角色⑦《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下),北京:檔案出版社,1986年,第35—36頁。。毛澤東指出:“無論是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兒童、商人、自由職業者……將其組織在各種必要的抗日團體之內,并逐漸地發展這些團體”。⑧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24頁。其中,由兒童以組團演劇的形式深入到社會基層,可產生特殊感染力。這種救亡模式繼承了在大革命時期組建勞動童子團、蘇區時期建立兒童團的經驗,也是推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應有之義,拓寬了抗戰宣傳隊伍的主體,創造性地開辟出抗戰民眾動員的獨特路徑。

對此,進步文化人積極響應,強調各地中小學校具備孵化兒童劇團的先天優勢。有論者分析,教師及專業戲劇工作者是指導兒童劇團的最佳人選,因為他們能夠說服父母支持孩子參加戲劇演出,建立兒童劇團組織系統①林蜚:《關于兒童戲劇》,《大公報》(上海版)1937年1月17日,第12版。。重要的是,校園里的兒童演員及其觀眾都是“自己最熟悉的朋友”,容易產生共鳴,若實現校際之間的通力合作,由多個學校結成“學聯劇團”進行藝術研究、演技磨煉和巡回演出,產生的影響力可使社會各界“更能清楚地認識兒童們的才力和努力成績”②龔炯:《揭起兒童戲劇運動的旗幟》,《狼煙文藝叢刊》1941年第3期,第18—21頁。。在“學以致用”“演劇救國”的口號感召下,各地覺醒的兒童如潮水似地行動起來。除根據地以外,國統區中小學校的部分兒童運用在校表演技能和舞臺經驗組建了規模不一的兒童救亡劇團,從校園走向街頭,或活躍在家鄉,或巡演全國,或奔赴海外。其中以上海為盛,如《大晚報》的童友會、中國模范兒童劇社、我們的兒童劇社、激流兒童戲劇部等;跨越國統區多省的有上海孩子劇團、長沙兒童劇團、廣州兒童劇團等知名兒童團體;奔赴海外的尤以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為最;此外還涌現出湖南的育英抗敵兒童工作團、沅陵孩子歌詠隊,四川的云陽娃娃劇團、瀘縣孩子劇團,開封孩子劇團等③《附錄二:抗日兒童團體一覽表》,羅存康:《少年兒童與抗日戰爭》,第329—337頁。。其中,活躍在國統區的上海孩子劇團與遠赴東南亞的廈門兒童救亡劇團最具代表性,以兒童劇人的身份馳騁于海內外兒童劇場。

二、國統區劇場:上海孩子劇團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統區兒童劇團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者的當屬1937年9月3日成立的上海孩子劇團。其浴火而生于淞滬會戰,跨越上海、南通、揚州、徐州、鄭州、武漢、衡陽、桂林、貴陽、重慶各國統區,開辟了兒童抗戰戲劇的大舞臺。

(一)劇團創建、轉移及團員背景

八一三事變的發生、兒童團員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中共地下黨的秘密指導以及特殊的地緣環境,共同構成了上海孩子劇團誕生的動因。1937年8月13日,日軍對上海江灣、閘北一帶以及中心市區發起炮轟④文范:《孩子劇團訪問記》,《少年先鋒》1938年創刊號,第36—38頁。。就讀于滬東戰區臨青學校的中小學生逃難至霞飛路恩派亞電影院的難民收容所,以戲劇、板報、歌詠等方式向難民宣傳國難形勢。這股兒童救亡力量引起了上海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注意,國難教育社中共黨組書記王洞若派遣中共黨員吳新稼(吳莆生)前往調研并擇機爭取⑤吳莆生:《我與孩子劇團》,陳模編:《戰火中的童年》,北京:同心出版社,1997年,第31—37頁。。國難教育社是1936年2月由上海文化界救國會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陶行知發動上海文化界人士組建而成的,具體工作由中共上海地下黨負責。

上海中共地下黨之所以選擇吳新稼以及這批來自臨青學校的兒童,源自于該校的政治背景。早在1933年秋,中共地下黨員嚴鏡余等為掩護革命活動、培養革命種子,秘密建立了臨青學校,接收失學的工農子弟,業余指導兒童排演戲劇、演唱歌曲、擔任小先生⑥新稼:《孩子劇團究竟是怎樣組織起來的?》,《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第一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年,第264—265頁。。吳新稼既是與國難教育社聯系密切的中共地下黨員,也是臨青學校的教師,這為建立兒童劇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37年9月3日,吳新稼以該校8名在讀中小學生為基礎,吸收紹芳小學、余日章第三小學、山海工學團的兒童以及部分少年工人和革命干部子弟共19人組建上海孩子劇團。吳新稼擔任干事長,選舉許立明、傅承謨、張宗元、張鶯、羅真理等兒童為干事,組成干事會①吳新稼:《孩子劇團黨的領導和黨組織情況》,孩子劇團史料編輯委員會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孩子劇團史料匯編》,第5頁。。在創建之初,團員平均年齡14歲,最幼者僅有9歲②《孩子劇團年歲統計》,《戰時教育》1938年第2卷第2期,第8頁。,除部分由中共地下黨介紹入團以外,多數來自上海本地及周邊鄉鎮流落來滬的貧民家庭、孤兒、學徒,部分有過參與革命的經歷③《團員小史》,孩子劇團史料編輯委員會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孩子劇團史料匯編》,第635—650頁。。

序號1 2 3 4 5 6 7 8 9 1 0姓名吳新稼許立明張鶯出生日期及籍貫1918年,湖北宜昌1923年,江蘇邵伯1922年,江蘇江陰,店員家庭加入上海孩子劇團前的經歷1933年加入左翼教育工作者聯盟,193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先后在國難教育社、臨青學校工作臨青學校學生會主席在上海求學和做工,1936年擔任上海地下黨特種工作委員會機關交通員1932年隨父母逃荒到上海拾垃圾、當學徒,1936年入臨青學校,任學生會秘書、小學生二分校校長,參加孩子歌詠隊、上海市各界救國會在家當學徒,后入臨青學校及國難教育社在上海某醫院工作的表嫂向其講述國難形勢,推薦其閱讀蘇聯經典作品,后參加援助“七君子”出獄的游行示威,經介紹入團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傅承謨張宗元羅真理奚立德郭寶祥吳克強曹大慶徐晴強云秋孫杰吳培尼吳正波王偉亞程明遠吳慧娟謝啟明1923年,江蘇泰興,貧農家庭1919年,安徽巢縣,貧苦家庭1923年,生于上海1923年,安徽無為1921年,江蘇南京,家庭窮苦1924年,上海,貧民家庭1923年,生于上海1925年,江蘇鎮江1923年,生于上海1921年,湖北黃陂,工人家庭1929年,安徽六安1928年,生于上海1921年,浙江寧波1921年,湖北鄂城1924年,江蘇江陰,生于上海,貧困工人家庭1926年,江蘇常州就讀臨青學校,擔任小先生教育總校長就讀臨青學校先后就讀紹芳小學、余日章第三小學就讀臨青學校就讀上海山海工學團、余日章第三小學就讀臨青學校,開展小先生教育活動因家境貧困初中輟學,進上海頤中煙廠做工就讀上海互助小學、臨青學校,由姐姐(中共黨員)介紹入團就讀法租界女工夜校,參加過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婦女界救國會等由上海地下黨組織安排至臨青學校當校工,參加上海職業界救國會家窮失學,后入中共地下黨創辦的夜校,夜校老師介紹入團已從臨青學校小學畢業

隨后,上海孩子劇團之所以撤離并踏上輾轉國統區宣傳國難的征途,可從戰爭形勢的迅速惡化以及中共地下黨的策略考慮方面加以分析。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在滬從事救亡工作的各界人士和國民黨軍隊相繼向內地轉移。對于究竟是將上海孩子劇團安置于當地難童救濟機構還是轉遷工作地點這一問題,黨員教師吳新稼認為在滬上經過鍛煉的兒童團員已具備擔負國難宣傳的能力,內地各城市可為兒童開辟劇場提供更廣闊的天地,來自貧苦家庭的兒童也有能力經受住戰火中奔波轉移的考驗④吳新稼:《孩子劇團黨的領導和黨組織情況》,孩子劇團史料編輯委員會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孩子劇團史料匯編》,第5—10頁。。基于此,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派遣林犁田、徐治平、徐祥仙三名有過一定革命工作經驗的少年加入上海孩子劇團,輔助吳新稼完成劇團轉移工作。三人皆在陶行知創辦的山海工學團、藝友師范班學習過表演藝術,其中林犁田為中共黨員,當過上海租界報童,跟隨過民眾戰地服務團赴粵,徐治平是共青團員,與徐祥仙參加過淞滬會戰中的戰地服務團①《團員小史》,孩子劇團史料編輯委員會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孩子劇團史料匯編》,第636、646—645頁。。上海淪陷后第七天,22名團員分為五批,跨越上海、南通、揚州、徐州、鄭州,于1938年1月10日抵達武漢②《我們是怎樣到武漢來的》,孩子劇團編、郭沫若著:《淞滬抗戰史料叢書續編》(第十一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31—78頁。。武漢淪陷后途徑衡陽、桂林、貴陽等地,終抵國民政府戰時陪都重慶。

(二)專業人士指導與劇團演出風貌

中國共產黨派遣專業藝術家提供指導,為孩子劇團在國統區開拓兒童救亡劇場奠定了堅實之基。在滬上,孩子劇團迅速打開救亡宣傳工作的新局面,與上海文藝界救亡協會的支援不無關聯。該會商洽馬思南路國際第一難民收容所作為劇團固定的居所和辦公場地③傅承謨:《孩子劇團的故事》,《青年生活》(重慶)1939年第6期,第10—12頁。,派遣專員輪流教授國難形勢、編寫劇本、排演節目④《出發時的公開信》,孩子劇團編:《孩子劇團從上海到武漢》,漢口:大陸書店,1938年,第15—19頁。。初抵武漢,中國共產黨秘密聯絡呂復、趙明、冼星海、張曙等戲劇家、音樂家指導孩子劇團在漢口青年會舉行戲劇、歌詠表演。隨后,經由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以及中共中央長江局接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扮演統籌的核心角色,派遣大批文藝專業人士赴團指導:在武漢,將孩子劇團歸屬第三廳藝術宣傳處處長田漢、戲劇科科長洪深直接管轄,派遣中共黨員陳乃昌擔任指導員,邀請教育家徐特立來團宣講戰時學習和工作注意事項;至桂林,任命中共黨員蔡家桂、左翼知名演員鄭君里分別出任政治和藝術指導員;抵重慶,安排郝玲星、方黎、丁月秋等女同志負責照料團員日常生活,召集哲學家杜國庠、華崗,文學家曾克等親赴劇團授課,協助組建社會科學組、自然科學組、戲劇組、文學組、音樂組和美術組,完善劇團的組織建設⑤吳莆生:《孩子劇團五年大事記(1937年9月—1942年9月)》,孩子劇團史料編輯委員會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孩子劇團史料匯編》,第485—493頁。。

在中國共產黨及進步文藝界的支持下,孩子劇團以戲劇為主,輔以歌詠、壁報、舞蹈、書畫木刻展覽等藝術形式,奔赴街頭、學校發表演講,表演雙簧和大刀舞,宣傳對象除了兒童,還覆蓋難民、傷兵、抗屬、農民、學生等⑥《軍委會政治部孩子劇團報告組織經過情形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文化(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83頁。。在上海,孩子劇團采用成人劇團爭相熱演的經典劇本,如塞克《捉漢奸》、許幸之《仁丹胡子》、佚名《放下你的鞭子》等;轉移武漢途徑鄭州時,開創了自創劇本的先聲,在隴海大禮堂公演了《幫助咱們的游擊隊》;在武漢、重慶期間,陸續推出《孩子血》《禿禿大王》等原創作品,講述日軍的殺戮對兒童及家庭帶來的重創,指明兒童與成人共同抗敵是掙脫敵人侵略的出路⑦吳莆生:《孩子劇團演出過的戲劇》,陳模、曹大慶編:《孩子劇團抗戰兒童劇佳作選》,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年,第9—14頁。。除了活躍于大城市,孩子劇團還主動請求深入鄉村地區,如組建川北、川西、川東、川南四支工作隊,從事慰勞傷兵、組織兒童等工作①《軍委會政治部孩子劇團為請求赴四川農村工作致郭沫若函》、《郭沫若簽報孩子劇團川東川南工作報告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文化(一),第171—177頁。。

其中,由左翼戲劇家石凌鶴創作、在重慶排演的抗戰兒童劇《樂園進行曲》取得轟動一時的社會反響。1941年3月27日至29日,孩子劇團以為“中國兒童號飛機”募捐的名義,在重慶國泰戲院舉行大規模公演②《廣告:樂園進行曲》,《大公報》(重慶版)1941年3月16日,第3版。。該劇全方位、多視角呈現出戰時兒童的整體風貌:流亡兒童遭遇敵機轟炸、兒童救亡工作團宣傳軍民合作、兒童在前線的英勇壯舉、兒童保育院施以科學教養等,并批判戰時國民黨兒童福利機構的腐敗現象③《樂園進行曲》,陳模、曹大慶編:《孩子劇團抗戰兒童劇佳作選》,第41—175頁。。由于劇本內容大多基于團員的真實經歷或途中見聞,表演中能夠融入自我情感,易于激發觀眾的共鳴,尤其將話劇與歌舞劇巧妙地融為一體,通過兒童的視角將延安革命根據地工農大眾勤勞奮進的精神風貌移植到國統區的戲劇舞臺上,向民眾展現中共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波瀾壯闊的畫卷。在尾聲“農人舞”中,車水、戽水、插秧、打稻等“每個動作都表現了勞動的美,不是肉感的,而是勞動的形象化”,呈現出以“耕種機代替了鋤把”的農村電氣化情景④奚立德:《〈樂園進行曲〉排演日記》,《新蜀報》1941年3月17日,第4版。。在高舉國旗的天空下,“孩子們隊隊成群,并有海陸空軍、士農工商各隊,且歌且舞”的盛況,隱喻著兒童對于抗戰建國的憧憬,暗示了兒童解放事業根植于同無產階級勞苦大眾相結合的前進方向⑤《樂園進行曲,中國光明之前奏》,孩子劇團史料編輯委員會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孩子劇團史料匯編》,第232—233頁。。

知識分子與普通民眾的情緒被熱烈地感染,左翼戲劇家許幸之致函孩子劇團:興奮而明朗的歌聲“充溢了整個的教室,整個的弄堂,一直傳達到街頭”⑥許幸之:《給孩子劇團的公開狀》,《劇場藝術》1940年第2卷第6—7期,第169—170頁。。上海工學團主任方與嚴在批閱團員的日記中感同身受孩子們的熱誠:“他們把熱血和憤怒,一齊化作喚起民眾抗敵救亡的戲劇運動”⑦與嚴:《戰時普及教育短訊·孩子劇團》,《戰時教育》1937年第2期,第11頁。。茅盾赴劇團武漢駐地訪問,贊嘆他們“逃過敵人的虎口,越過兵荒馬亂的火線”的果敢,無愧于“民族復興的后備軍”⑧茅盾:《記“孩子劇團”》,《少年先鋒》1938年第1卷第2期,第10—11頁。。某教師收到孩子劇團送來的宣傳品后,感慨兒童尚且“在外奔走國事”,自己每天卻“悠閑的看看書報”⑨朱作同、梅益主編:《上海一日》第四部第九輯,上海:美商華美出版公司,1939年,第191頁。。西北戰地服務團作家丁玲致信共勉,“只有在抗日戰爭中盡了最大力量的孩子,才是將來的主人”,呼吁他們做暴風雨中的海燕,“同黑暗斗爭,沖到光明里”⑩丁玲:《寄孩子劇團》,曾大蒙編:《當代名人書簡》,上海:永豐書局,1948年,第111—112頁。。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劇團贏得了進步人士慷慨捐款與援助,如在漢口的公演,收到國民黨左派馮玉祥、邵力子,鄧穎超、劉清揚、安娥等中共黨員,以及明星大戲院等機構捐款共計939.5元?《孩子劇團鳴謝》,孩子劇團史料編輯委員會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孩子劇團史料匯編》,第111頁。。除此之外,孩子劇團的戰時服務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成人對兒童自主能動性的質疑。如團員玉珍的父親接到女兒家書后,一反從前反對的立場,稱“知道你的行動是很對的……真使我的心感動及佩服到極處”①《附孩子劇團一位家長的信》,韜奮:《再厲集》,漢口:生活書店,1938年,第498—499頁。。

(三)編入第三廳與國共兩黨的政治博弈

在周恩來、郭沫若的接洽下,孩子劇團于武漢正式編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成為具有官方編制的兒童抗日宣傳組織,這固然為他們深入國統區各地公開從事國難宣傳活動提供了政治合法性、人身安全保障和經費支持。然而,由于第三廳是戰時國共兩黨以及中間力量合作下的產物,隨著國共關系逐步微妙化,雙方圍繞孩子劇團的歸屬及存廢展開了博弈,不可避免地制約了該團的生存空間,其背后隱含著國共兩黨對民眾動員主導權的爭奪。

孩子劇團初抵武漢之際即面臨著首次被解散的危機。1938年1月30日,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為孩子劇團舉行歡迎茶話會,周恩來、葉劍英、郭沫若、潘漢年、鄧穎超等出席,對抗戰宣傳活動作出指示,不料引起國民黨的注意②楊慧琳:《孩子劇團歡迎會上》,孩子劇團團史資料征集編輯委員會編:《孩子們,站起來!》,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年,第92—96頁。。2月19日,國民黨武漢特別市黨部派遣專車將全團接至市黨部③吳莆生:《孩子劇團五年大事記(1937年9月—1942年9月)》,孩子劇團史料編輯委員會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孩子劇團史料匯編》,第485頁。,但對孩子劇團參加抗戰宣傳工作的愿望不予支持,認為僅是“耍猴戲的娃娃”,建議分送至各小學④《孩子劇團》,郭沫若:《洪波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第46—47頁。。這緣于國民黨民眾動員的側重點僅限于童子軍以及中青年。為防止被國民黨解散,周恩來決定暫且以為礦工演出的名義,連夜將孩子劇團轉移至郊區的石灰窯⑤許翰如:《小小樹苗離不開陽光雨露》,《大海浪花——回憶孩子劇團的戰斗生活》,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第61—64頁。。

自1937年底至1938年底,武漢匯集了一批從東北、平津、滬寧轉移出來的進步文藝人士,淪陷前成為全國的抗戰中心。針對國民政府在組織和動員民眾經驗上的不足,中國共產黨呼吁“所有群眾團體及其領導機關,均應向政府機關登記……造成統一的群眾運動和統一的群眾組織”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對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的提議》,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下),1986年,第86—88頁。,得到國民黨的積極回應,進而促使文藝界的聯合由自發性、區域性迅速走向制度化、全國性的發展階段,這為孩子劇團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4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簡稱“第三廳”)組建,形成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聚力。盡管第三廳名義上隸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但實際上由政治部副主任周恩來直接領導,中共黨員郭沫若擔任廳長,國民黨黨員范揚、無黨派民主人士范壽康任副廳長,中共黨員在主任秘書、處長、科長等重要職位上占據較大比例。在這種形勢下,周恩來決定將孩子劇團接回武漢,歸入第三廳藝術宣傳處戲劇科,成為組織系統中唯一的兒童救亡團體⑦《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組織機構及在漢活動概況》,武漢文化志辦公室編:《武漢文化史料》(第二輯),內部發行,1983年,第65—67頁。。為便于中共擔負實際領導之責,該團于5月發展許立明、傅承謨、張宗元、張浣青、張鶯、羅真理、徐祥仙7名中共黨員,組建黨支部,選舉吳新稼為支部書記⑧吳莆生:《孩子劇團五年大事記(1937年9月—1942年9月)》,孩子劇團史料編輯委員會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孩子劇團史料匯編》,第486頁。。這貫徹了1937年春《關于統一戰線區域內黨的工作的基本原則草案》中吸收個別先進分子入黨并起核心作用的原則①《關于統一戰線區域內黨的工作的基本原則草案》,《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中),第487頁。。

事實上,孩子劇團加入第三廳并非意味著接受國民政府的組織收編,而是為解決生活困難和演出經費窘境而采取的權宜之策。關鍵的是,郭沫若為其爭取到70個國民政府宣傳團體的編制和每員每月15元生活費補貼,為該團在國統區開展活動提供了重要憑藉②《郭沫若關于收編新安旅行團辦法的簽呈》、《軍委會政治部孩子劇團新安兒童宣傳團組織條例草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文化(一),第153—155頁。。1939年底,第三廳將長沙兒童劇團收編并入孩子劇團,進一步壯大了該團的力量③《郭沫若關于將長沙兒童劇團改編并入孩子劇團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文化(一),第177頁。。

然而,隨著國共之間關系的微妙化,第三廳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孩子劇團在國統區的生存空間。為排除中共利用第三廳作為宣傳陣地,1940年下半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免除了郭沫若廳長的職務,另派國民黨黨員何浩若接任,對各處和各科進行大規模改組,并撤銷郭沫若派遣委任的孩子劇團主任委員和指導員,轉派國民黨黨員駐團領導。9月26日,繼任第三廳廳長的黃少谷以孩子劇團“組織不健全,人員思想欠純正,致工作未能達到要求”為由,呈請政治部加強指導并重訂團務章程。政治部部長張治中委任國民黨黨員李清燦為孩子劇團主任委員,方守謙、嚴玉文為指導員④《黃少谷為孩子劇團人員思想“欠純正”建議加強指導并重訂編制的簽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文化(一),第178頁。。隨后,為疏解原第三廳文化人的不滿,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于10月重設文化工作委員會,委任郭沫若為主任委員,陽翰笙、謝仁釗為副主任委員。為保持與進步人士的密切聯系,孩子劇團派遣羅真理、張宗元、李少清、郭寶祥、孫杰赴文化工作委員會工作⑤吳莆生:《孩子劇團五年大事記(1937年9月—1942年9月)》,孩子劇團史料編輯委員會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孩子劇團史料匯編》,第494—495頁。。

皖南事變發生后,為切斷孩子劇團與文化工作委員會的聯系,次年1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下令將孩子劇團調歸重慶衛戍司令部政治部管轄。為爭取留在第三廳,孩子劇團在周恩來的指導下致信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表示愿意“在部長領導下,以更大的努力來開展新的工作,幫助抗戰,爭取最后的勝利”⑥《軍委會政治部孩子劇團報告組織經過情形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文化(一),第182—184頁。。加之馮玉祥、陶行知等愛國人士協助疏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最終收回了指令⑦許翰如:《撤退前的斗爭》,《大海浪花——回憶孩子劇團的戰斗生活》,第78頁。。

1942年,國民黨再度發起改組孩子劇團的動議。6月,政治部要求全體團員集體加入國民黨。9月,李清燦取代中共黨員林犁田擔任孩子劇團團長,偕同赴任者還有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教官汪子瑤等,不料在辦理移交手續時發現僅剩下團員5人。實際上,自1941年起,周恩來已秘密啟動分批撤離計劃,部分送往延安、抗敵演劇一隊、廣東東江縱隊,其余考取了國立劇專等藝術學校以及普通中學⑧吳莆生:《孩子劇團五年大事記(1937年9月—1942年9月)》,孩子劇團史料編輯委員會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孩子劇團史料匯編》,第497—499頁。。可見,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執行全團改組決議時,孩子劇團已名存實亡,有效避免了國民黨權力的滲透。

細究國民黨對孩子劇團的態度發生轉變的內在動因,應聯系此間抗戰形勢的變化動態。武漢會戰時期正處于抗戰防御階段,國民政府亟需通過團結中國共產黨凝聚包括兒童在內的各方救亡力量,消除民眾畏敵心理,助力軍事戰場的推進。抗戰相持階段后,國民政府將側重點轉向防共與反共,意在削弱中共在社會動員中的影響力,以強化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地位。可見,孩子劇團的迅速發展與受挫,很大程度上受到抗戰局勢變動及國共政爭的波及,實質關涉的是兩黨在群眾基礎、政治威信方面的競逐與較量。

三、海外劇場:廈門兒童救亡劇團與東南亞華僑的抗戰動員

與上海孩子劇團誕生同日,1937年9月3日,中國共產黨廈門市工作委員會指導建立的廈門兒童救亡劇團也在“保衛廈門”的呼聲中應運而生。其轉道廣東、香港,將祖國危亡的消息帶到越南、柬埔寨,以兒童主體性身份承擔起發動東南亞僑胞募捐的特殊任務,與國統區從事救亡工作的兒童劇團形成相互配合之勢,開辟了海外劇場的新天地,這同香港閩粵籍士紳、東南亞僑胞的斡旋及越南共產黨的援助密不可分。

(一)走出國門的歷史風景

1937年夏,日軍企圖通過入侵金門打開中國的南大門,與金門一海之隔的廈門陷入危機,中國共產黨廈門市工作委員會動員青年、婦女、兒童等各界民眾組建抗日救亡團體。廈門兒童救亡劇團以中華小學的綠苗文藝研究社為基礎,合并了鴿翼劇社,由中華小學教師、中共黨員陳輕絮和廈門抗敵后援會戲劇股長、中共黨員洪凌擔任領隊。劇團創建之初,兒童團員共有28名,年齡為7至17歲,建立干事制度,選舉學生代表林冰風為總干事,梁開明等9名兒童為干事,隸屬廈門青年戰時服務團的第九工作隊,以戲劇表演從事國難宣傳、物資募捐、軍隊慰勞等活動①曾梅生:《一支紅色的兒童抗日宣傳隊——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始末記》,廈門市地方志辦公室、廈門市檔案館編:《廈門抗日戰爭時期資料選編》(上),內部資料,1986年,第54—55頁;《洪凌(學禹)簡歷及生平事跡》,《抗日烽火中的廈兒團——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六十周年文集》,1997年,內部資料,第224—225頁。。與上海孩子劇團相比,廈門兒童救亡劇團被迫離開家鄉固然與戰況危急直接相關,還蘊含著爭取東南亞僑胞支援抗戰的考量。1938年5月10日,廈門陷落。5月24日,中國共產黨廈漳工作委員會作出派遣廈門兒童救亡劇團轉戰東南亞的決議:向華僑報告國內危亡的形勢與英勇抗戰的事跡,擴大中國抗戰的國際影響力。

至于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的海外行跡,轉道汕頭、廣州與香港是開辟海外劇場的前奏。6月上旬劇團從漳州出發,經漳浦、饒平、汕頭、潮安、揭陽、普寧、海陸豐、惠陽等閩粵沿海城鎮,8月初至廣州②陸不沉:《在炮火中長成的小戰士——廈門兒童劇團訪問記》,《學生雜志》1939年第19卷第1號,第139頁。,10月11日乘坐“泰山輪”來到香港③《廈門兒童劇團昨午由粵乘輪抵港》,《申報》(香港版)1938年10月12日,第4版。。在此期間,他們完善組織機構,建立黨支部,發展林冰風等年齡較大的團員入黨,并由中共廈漳工作委員會調任中共黨員林云濤擔任總領隊和黨支部書記,歸屬中共南方局領導。林云濤對于香港和東南亞各國風土人情較為熟悉,可為劇團的海外旅程提供有力向導。12月14日,劇團乘坐“大中華”號輪船出發,18日抵達越南首府西貢。與西貢毗鄰的商業區堤岸,是越南境內華僑最為集中的城市,與西貢合稱西堤。1939年元旦,劇團赴柬埔寨首都金邊從事過短暫的宣傳活動后重返西堤,6月中旬輾轉至越南中圻、北圻巡回演出,8月13日踏上回國征程,經鎮南關、龍州、南寧、柳州等地,9月10日抵達桂林,結束了長達9個月海外義演的光榮旅程①張兆漢:《在黨的孕育下成長的廈門兒童救亡劇團》,《抗日烽火中的廈兒團——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六十周年文集》,第14—27頁。在由柬埔寨返回越南時,林云濤病重,總領隊和黨支部書記轉由張兆漢擔任。。

(二)鄉土紐帶:海外華僑的援助

中共派遣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出洋,一是考慮到東南亞地區閩粵籍僑胞眾多,同鄉地緣情誼有助于宣傳與募捐工作的開展;二是香港是內地與南洋的重要中轉站,距離廈門較近,派遣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出發相對便利;三是認為漂洋過海的兒童義演,有利于推進中共對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的統戰工作。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在宣言中明確指出,要將日本的暴行和國人堅韌果毅的精神告知南洋僑胞,以凝聚中華民族的巨力,爭取國際人士的同情,贏得最后勝利②《民族小斗士廈門兒童劇團明日出國宣傳,發告各界書告別港僑胞,誓為民族解放貢獻血力》,《申報》(香港版)1938年12月11日,第3版。。

旅港閩粵籍士紳、越南僑胞上層人士、越南共產黨利用自身財力與社會人脈,協助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化解在物質、資金、場地以及政治安全等方面所遇到的難題。一是派遣專員接待,安排食宿和交通。抵港之際,旅港福建商會救濟難民臨時委員會代表赴香港碼頭,將團員送至駐港寓所堅尼地域北街一號四樓③《廈門兒童劇團昨午由粵乘輪抵港》,《申報》(香港版)1938年10月12日,第4版。。至西貢,僑胞安排福建學校、暨南中學為住宿地。抵河內時,越南共產黨商洽中華中學為團員解決寄宿問題。途經中圻峴港,福建籍華僑購買車票、船票,并設宴款待,福建會館還派員帶領他們游覽名勝古跡,領略異國風光。二是協助辦理手續,籌集活動經費。先由福建士紳爭取到赴越南巡演的通行證,后由旅港福建商會救濟難民臨時委員會特邀在港文藝界與劇團舉行聯合義演。任教于香港大學的作家許地山應邀作開幕演說④《閩商會演劇籌款,協助兒童劇團》,《申報》(香港版)1938年11月8日,第4版。,梅蘭芳、茅盾、夏衍等文化界知名人士聞訊赴會,共募捐款15000元⑤張兆漢:《在黨的孕育下成長的廈門兒童救亡劇團》,《抗日烽火中的廈兒團——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六十周年文集》,第18—20頁。。三是向法國殖民政府爭取合法公演,確保政治安全。由于在越法國殖民政府為避免與日本摩擦,嚴格限制各類抗日宣傳活動,旅越華僑士紳一面指導巧妙修改劇本以通過政治審查,如將“日本帝國主義”替換為“土匪”等⑥《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從海外歸來,帶回僑胞的熱愛》,《抗日烽火中的廈兒團——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六十周年文集》,第46—47頁。,一面利用政界人脈爭取演出特別許可證,通過請喝咖啡、暗送錢票等方式拉攏監督員對于劇團念唱抗日臺詞、高呼抗日口號等行為視而不見⑦《在抗日烽火中的廈兒團》,《抗日烽火中的廈兒團——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六十周年文集》,第9—10頁。。

(三)散播火種:社會動員與國際反響

越南是中國打通國際援華交通線的重要通道,但據團員觀察,當地華僑社會文化閉塞,為調動他們支援國內抗戰的熱情,亟需發動一切力量去打破這個沉寂的世界。

其一,在報刊上發表論說是劇團開展群眾動員的重要憑藉。在紀念“七·七”抗戰二周年、“三八”婦女節等重要節日,劇團將海外僑胞的生存發展與祖國的興衰命運相聯系,為一些具有偏安思想的民眾敲響警鐘。針對旅越華僑婦女運動低迷的狀態,劇團呼吁她們參加戰時婦女民眾學校、婦女干部訓練班①廈門兒童救亡劇團:《開展越南的婦女救亡運動》,原載《華僑日報》(越南西堤),《抗日烽火中的廈兒團——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六十周年文集》,第37—39頁。。對于華僑兒童,劇團喚起他們拋棄少爺小姐的生活,節約儲蓄以籌集抗戰物資②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給越南學生的一封信》,原載《華僑日報》(越南西堤),《抗日烽火中的廈兒團——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六十周年文集》,第39—40頁。。

其二,話劇表演、集體歌詠是劇團開展義演募捐的主要形式。經調研發現,越南戲院僅有京劇、粵戲、潮劇等傳統劇種,話劇這一嶄新的藝術形式帶來了全新的藝術體驗,公演共40余次,募得捐款約計15萬元越幣③廈門兒童劇團:《流亡二年——兩年來的工作概況》,廈門市地方志辦公室、廈門市檔案館編:《廈門抗日戰爭時期資料選編》(上),第76—77頁。。與話劇表演配合的是戶外歌詠活動,最大規模的是1939年元旦在中國戲院舉行的春節歌詠大會,《義勇軍進行曲》《軍民進行曲》等傳遍堤岸內外④林冰風:《越南八月的工作報告》,《抗日烽火中的廈兒團——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六十周年文集》,第41—42頁。。除此,他們以廈門淪陷后百姓流離失所的慘境為素材,在街頭表演新劇《小流亡者》,激發閩粵華僑的思鄉情⑤東鱗:《記兩個兒童劇團》,《兒童世界》1938年第41卷第2期,第18—23頁。。

其三,組織愛國團體是劇團播撒海外劇場火種的路徑。鑒于此次海外宣傳活動僅是短期,為延續這一事業,劇團延聘講師設立“戰時華僑青年研究班”,舉行“華僑兒童運動座談會”,選派團員至各華僑學校教練歌詠,并協助組織“越南華僑兒童歌詠團”“鐵的劇社”“南圻學生聯合會”等救亡團體⑥洪卜仁:《“廈兒團”二三事》,廈門市地方志辦公室、廈門市檔案館編:《廈門抗日戰爭時期資料選編》(上),第80頁。。

廈門兒童救亡劇團海外劇場的開辟,開創了南中國兒童抗戰時新紀元,成為抗戰時期中華民族海外爭取國際援華力量的一道獨特風景線。《申報》記者贊嘆道,一路上跋山涉水、歷盡艱辛,“有時還要受著饑餓病痛的威脅,可是他們的精神,卻永遠是興奮、活潑、嚴肅”⑦《把救亡帶到海外去:廈門兒童劇團明天出國宣傳》,《申報》(香港版)1938年12月9日,第3版。。團員們開拓了國際視野,超額完成了廈門中共地下黨組織擬定的募捐任務,提升了東南亞僑胞支援抗戰的決心。1939年6月,離開西堤前夕,劇團發布募集物資公告,兩天之內便收到五萬封慰勞信、一萬個慰勞袋和大量藥品。離別當天,千余名僑胞自發組成的送別隊伍擠滿車站⑧叔明:《沒有家的孩子們——介紹廈門兒童劇團》,《生力旬刊》1940年第2卷第34期,第3—6頁。。回國后,劇團與兒童華僑建立了聯絡通道,互相分享救亡工作經驗。旅越兒童救亡歌詠團在回信中深表謝意,稱“深深記得臨別時你們給我們的話,我們要歌唱到中華民族自由解放”⑨梁開明:《海外苦斗的一群生力軍——介紹旅越兒童救亡歌詠團》,《少年戰線》1940年第2卷第3期,第100頁。。這次出洋壯舉也令越南友人深受感染,河內舉行“七七公演”時,越南共產黨和共青團在粵東會館舉行聯歡會,雙方互贈錦旗,上書“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我們是親密的戰友”,共同高唱《國際歌》⑩《“廈兒團”與越南共產黨聯歡合影》,《抗日烽火中的廈兒團——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六十周年文集》,扉頁圖7。,雙方熾熱的心溶解于偉大的異國友情之中。

結 語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分別奔赴國統區和東南亞的上海孩子劇團和廈門兒童救亡劇團開辟了海內外兒童劇場,均是由國統區中共地下黨派遣青年教師黨員指導,以中小學兒童為基礎組建而成,并成立秘密黨支部。日臻完備的組織機構、嚴格的生活紀律、政商學藝各界的聯絡等因素,為兒童劇團提供了切實的物質保障和精神指引。

若將二者進行比較,可知在活動經費的來源、提供援助的對象、賴以生存的空間等方面存在差異。上海孩子劇團的發展得益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資金多取自第三廳固定的經費供給,藝術和政治指導員主要由廳長郭沫若統籌安排,但國共政爭引發的第三廳改組直接波及到該團的命運。不同的是,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的資金主要來自香港閩粵士紳的協助募捐,愛國華僑團體的扶助促使劇團開辟出具有影響力的海外劇場。

誠然,在國難特殊的情境下,兒童劇團的境遇倍加艱難。上海孩子劇團在教育機會、工作強度、劇本材料等方面尚存困難。團部流動到小城市和鄉村時,時常難以找到教授先生,尤其年齡幼小的兒童團員自學能力尚屬不足;由于工作存在分配不均的情況,年齡較大的團員因工作強度過大而生病者不在少數;此外,原創劇本的數量仍無法滿足頻繁演出的需求①徐治平:《孩子劇團的將來》,《少年戰線》1939年第1卷第11—12期,第233—234頁。。這類問題不僅存在于上海孩子劇團,也是抗戰時期大部分救亡劇團困境的縮影。對廈門兒童救亡劇團來說,囿于初次出洋義演,無先行經驗可資借鑒、資金供給有限、地理區域的分隔、語言與文化的隔膜、海外通行證有效期短暫、工作任務與強度較大等不利因素不容忽視。另外,缺乏專屬兒童的表演特色,且依賴從國內帶去的個別經典劇目,存在千篇一律的演劇現象。

至于戰時兒童離開家庭、遠走他鄉從事演劇的行為,部分人士一度擔憂夸大了兒童的本領,逾越了兒童成長階段。實際上,在各地中小學連遭炮火轟炸,兒童流離失所、兒童福利機構供不應求之際,兼具兒童教育與國難宣傳功能的演劇活動能夠彌補兒童無書可讀的缺憾。并且,兒童從事力所能及的義演募捐及成績贏得了成人世界的認可,某種程度上扭轉了對于兒童能力與地位傳統的刻板印象。

選擇以演劇方式投身救亡的兒童,既有在戰火中無家可依,為尋求生存庇護而被迫加入者,也有在救國熱潮感染下萌生愛國意識而主動請纓者。盡管動因各異,但在海內外流動的演劇之旅中,兒童與社會連結起來,將自身的命運轉化為救亡圖存的使命感,磨礪了戲劇表演技能,鍛煉了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了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中國共產黨的政黨認同。這種將戲劇表演與國難宣傳、群眾動員相結合的工作經驗,對艱苦卓絕的抗戰事業起到配合之效。

戰時海內外兒童劇團義演迸發的能量,彰顯出抗日救亡中兒童的角色參與和歷史貢獻。兒童演劇與兒童修學旅行、奔赴戰爭前線、從事后方生產等活動共同構成“抗戰小英雄”的群像,建構出兒童作為國家小主人翁的主體性身份,探索出兒童解放與民族救亡相融合的獨特路徑。這不僅推動了近代中國的兒童解放運動,也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股新生力量。

猜你喜歡
兒童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2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9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7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1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0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8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74
少兒美術(2019年8期)2019-12-14 08:07:00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69
少兒美術(2019年3期)2019-12-14 08:02:56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91亚洲视频下载| 草逼视频国产|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一级片免费网站|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97在线公开视频| 亚洲伊人电影|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91在线| 在线毛片网站|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五月婷婷导航|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亚洲无码91视频| 国产视频入口|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日本久久网站|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97色在线|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最新网址| h视频在线播放|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线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色成人亚洲|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婷婷六月|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