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兵 大連藝術學院
城市雕塑是現代城市在建設規劃當中用來展現城市風貌或呈現城市文化精神的一種藝術載體,現代城市以大中型雕塑作為城市地標性建筑,從具象藝術層面帶領人們基于視覺感官完成對城市形象的認知。目前國內城市雕塑主要以人物雕塑和場景式雕塑為主,其所展現的主要是城市歷史名人、城市自然風光等要素,這些雕塑雖然會受到自然條件的侵蝕而逐漸腐蝕,但是其本身的藝術特性卻能夠長久存續在人們心中,形成另一種維度的生命存在。
這里所提到的雕塑壽命是對雕塑價值的一種延續性的認知,城市雕塑在當前城市建筑規劃中的地位逐漸突出,相應的城市雕塑承載著客觀實體和藝術影響兩個方面的實質性功能,因此在現代藝術研究領域,會采用雙重壽命的觀念對城市雕塑的真實價值進行審視,一方面,城市雕塑本身有其物質層面的壽命,在現實世界當中,物理、化學性質決定了雕塑材質的使用年限,而在城市規劃中,不同的城市規劃需求也會對雕塑物質壽命產生影響,常見影響如空氣對流、熱脹冷縮或者遷移拆除等;另一方面,城市雕塑承載了城市記憶,是人們精神世界的重要寄托,有著更為恒遠綿長的藝術壽命,與物質壽命不同,藝術壽命是非具體化形態,更多來源于社會公眾作為接受者的心理特征以及創作者的身份地位,思想、思維方面的因素最終成為決定城市雕塑藝術壽命的關鍵。
城市雕塑的雙重壽命來源于城市雕塑自身的初始環境,一方面,雕塑所處的特定空間以及所選擇的特定物質,以及在雕塑過程中所采用的特殊雕塑工藝等,決定了其物質層面的實體壽命。在雕塑的存續過程中,若雕塑本身的視覺形態已經無法承擔起視覺預期且設計意圖滯后,那么其雕塑本身便喪失了可辨識的藝術特征,其物質壽命便也到了中期;另一方面,雕塑本身所擁有的藝術形式以及隱含的文化屬性,造就了雕塑的社會審美的公共功能,同時能夠保證其在較長的時間內傳播文化,這種壽命被稱為城市雕塑的藝術壽命。而當雕塑無法實現其內在文化藝術價值的傳播或者社會思潮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時,那么城市雕塑便最終喪失了藝術壽命。
物質壽命和藝術壽命二者共同存在于城市雕塑當中,最終構成了城市雕塑的雙重壽命,二者彼此之間相互依存,沒有哪個可以孤立存在。但是在實際的發展和演化過程中,受到社會價值觀和技術升級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城市雕塑在物質壽命和藝術壽命的實際表現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城市雕塑的研究者會更多地將雕塑藝術放置到歷史長河當中,結合歷史背景來綜合評定其壽命特征,因此,藝術壽命的形成往往與物質壽命的呈現和其最終長度有所不同。從價值判斷層面來看,物質壽命和藝術壽命構成了雙向補充,實現了對城市建筑的詮釋。
城市雕塑實際上是城市規劃的從屬性建筑,在城市規劃的進程中,城市雕塑更多呈現意識形態層面形而上的價值,與其他城市建筑所承擔的功能性特征有所不同。因此在城市規劃當中,城市雕塑往往會成為首先規劃設計的對象和城市轉變、城市轉型的對象,因此這部分城市雕塑會出現藝術壽命低于物質壽命的情況。這些城市雕塑最終因城市規劃調整拆除后,其原本所構建的藝術環境和藝術風貌也將隨城市雕塑而消亡。為了實現對藝術生命的彌補和延長,通常會通過雕塑物質實體轉移的方式,將這類具有較高文化藝術魅力的雕塑轉移出來,重新進行規劃搭建。
城市雕塑的藝術壽命構成中還包含著創作者本身的生命賦予,設計者充當了藝術生命“造物主”的角色,成為城市雕塑靈魂的表達主體。而當城市雕塑因實際功能在外部環境中發生根本性改變時,城市雕塑本體將無法繼續承載其原本的藝術生命,此時需要依賴于城市雕塑的物質生命來對藝術生命進行延續,通過物質呈現的方式,將城市雕塑最終的藝術形象和藝術風貌展現在社會公眾面前。
城市雕塑的物質壽命本身從屬于雕塑自身的物質屬性,這種物質屬性是城市雕塑精神呈現的重要載體,但是物質壽命并不能承擔起所有的藝術價值特性,因此多數時候,相比之下物質壽命更為短暫,需要借助藝術壽命來構筑一個物質基礎之上的形而上的世界,使以物質為主體特征的城市雕塑能夠擁有更為豐滿綿長的精神世界,即便其物理壽命最終終結,但是其所隱含的精神藝術仍然能夠長久存在。
藝術作品的一大特征便是能夠基于實體信息來引發觀賞者的思考和聯想,從而帶領觀賞者真正走進由創造者所營造的藝術氛圍當中。不同的受眾主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藝術感召下,能夠形成多元的藝術暢想,并最終感受到藝術壽命流淌中所擁有的動態魅力,進而產生思想和靈魂層面的共鳴。而在城市雕塑當中,這種多維聯想下的情感共鳴,使得雕塑藝術的呈現不再拘泥于物質實體,而是能夠在雕塑風貌與城市文化的彼此交融當中,將這種情感共鳴延續下來,最終實現藝術生命的存續和綿延。
雖然城市雕塑從藝術文化層面來看,擁有雙重壽命周期,但是在實際的研究中,單一壽命周期仍然長期作為研究體系,在城市規劃和雕塑設計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歷史發展和現代藝術審美、公共藝術創新視角出發,單一壽命周期研究系統已經十分落后,無法真正將城市雕塑的物質生命和藝術生命進行融合,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因此,在后續的城市規劃中,應當拓寬視野,從雙重壽命周期視角出發,將如何進行雕塑生命的延續作為重點,使城市雕塑能夠在實際應用當中做到雙重壽命的雙向補充,發揮城市雕塑的作用和價值。
近年來,伴隨國內大中型城市雕塑數量的快速增長,城市雕塑在城市規劃和城市公眾藝術審美當中的作用逐漸突出。城市規劃與投資管理部門需要充分認識到城市雕塑本身的壽命特點,采用雙重壽命周期理論視角,對城市雕塑的實際應用方式進行重構。例如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著名建筑“墾荒犁”代表了天津人民在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當中勤懇耕耘、不畏艱難的高尚品質,這種文化精神在人們心中長久存在,并且影響深久。但是“墾荒犁”紀念碑本身的物質生命較為短暫,需要借助藝術生命的精神世界的延續方式對其進行補充。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政府在城區規劃當中,采用原尺寸異地復原的方式,對“墾荒犁”進行了成功復制,使得“墾荒犁”雕塑所代表的勞動精神得以恒久延續,持續在人們心中產生影響。從天津市的經驗出發,城市規劃中可以制訂精品雕塑的長期發展戰略,使物質壽命和藝術壽命能夠在文化氣質和社會影響層面形成高度協同,帶動城市環境在城市雕塑的文化渲染當中不斷提升質量,最終發揮出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設與發展中的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