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俊 趙婷婷
南昌理工學院
在我國民間存在不少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它們大多誕生于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年代,充滿那個時代的烙印以及不同時代人民群眾的追求,不但展示了各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同時也展現了卓越的工匠精神。隨著科學進步、社會發展,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的傳承也正經歷著重大的轉型危機,不跟上時代,終將會被淘汰,但由于自身限制,找不到創新方式和自我定位。本文將探討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的傳承與設計創新。
傳統民間工藝在我國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它的成型代表民意所歸、民心所向,更指向了一個時代的發展和變化。民間工藝,顧名思義,是來自于民間的藝術作品,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不同的地域擁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地理風情,也影響了當地的藝術發展,所以我國的民間工藝具有多樣性和地域性,且蘊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有多樣的人文風貌。
民間工藝是大眾的、生活的、民俗的藝術,是經濟和文化的雙重載體。據調查,最早的民間工藝起源于石器時代,人們將貝殼、石頭制成工藝品或裝飾品,隨著社會發展和生產材料的日益豐富,開始出現木質、金屬、布匹等工藝制品,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每個時代的民間工藝作品都會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宗教和生活文化。生活文化,顧名思義,是根據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而進行創作產生的藝術文化,例如對風景和動物的描繪。宗教元素多根據宗教的發展變革而進行創作,例如五行、八卦圖等。
民間工藝的展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多源于基礎的生活物質,比如吹糖由制糖而來,刺繡由織造而來。民間工藝承載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藝術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光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勤勞,更突出了他們的創造力和藝術性,對我國人民的審美觀念和美術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作用[1]。
文化發展的第一要素是擁有眾多受眾,并能源源不斷地輸出新的文化作品,而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發展的瓶頸就在這里,很多藝術作品,例如折扇、吹糖、紙鳶、刺繡等在當今社會也有大量的受眾,但老舊的樣式樣貌讓人疲乏,激不起興趣。因此,傳統民間工藝的發展必須摒棄舊觀念,積極主動地跟上潮流,與當下流行文化相結合,進行改革創新。
工業化的發展擠壓了手藝人的生存空間,以折扇為例,曾經的折扇制作除了要選擇上好材料制成扇骨和扇葉,更重要的是匠人的繪畫技法和書法,匠人需要經過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學習,才能做出精美的成品,同時獲取經濟收益,維持生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而隨著當下科技和工業的發展,工廠的機器可以批量地生產出一模一樣的折扇,從而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優點是能更廣泛地被民眾購買,宣傳到更遠的地方,缺點是擠壓了折扇匠人的生存空間,他們最終只能放棄這門手藝[2]。
幾乎全部的民間工藝都可以通過機器簡單便捷地來完成,這也就對傳統民間工藝的藝術根基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無法獲取利潤,就不會有人來做,更難以說發展和前景,這是當前所有傳統民間工藝共同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當下,文化發展、文化宣傳和文化創新是我國文化推廣的重要指導方針,近年來,我國提倡文化教育,在社區、學校、中老年活動中心等地創立相關藝術場館,同時也加強民間藝術文化交流,舉辦民間藝術活動。因此,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將傳統民間工藝推廣到基層群眾中,做好文化宣傳,普及相關文化知識,讓更多的人認識并了解傳統民間工藝,也可以舉辦交流活動,提高大家的積極性,在提升大眾文化素養的同時,使傳統文化得到宣傳。
收益是一切發展的保障,也是所有傳統文化面臨的最重要的發展問題,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科技的迅速發展和傳播媒介的全面改革,傳統文化又迎來了新的生機,那就是跨界合作,將經濟價值和傳統藝術合為一體,呈現出1+1>2的效果。例如近兩年火爆的“國潮風”,最先帶動這一風向的是故宮博物院,其以自身的文化底蘊為基礎,和現代化工業公司跨界合作推出聯名產品,例如杯子、化妝品、筆墨紙硯等人們常用的東西,既具有實用性,又具有經濟效益。通過宣傳,故宮博物院甚至達到了一年15億元的創收,遠超傳統門票收益,形成了新的產業鏈,不光帶動了經濟發展,還加速了文化推廣,也為保護自身文化贏得了龐大的經濟基礎。
故宮博物院的轉型方向,也是所有傳統藝術都必須經歷的轉型方向,那就是開發藝術品的商業價值。傳統藝術被創造的初衷也是因為利益的驅使,那么能讓它們發展下去的必然也是利益的保障。在做好產品的同時,也要注重宣傳推廣,達到更好地推廣藝術文化的目的。
當下社會,并不是沒有熱愛傳統工藝的手藝人,只是隨著時代變革,匠人的身份和初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的手藝人為了生活,同師傅勤學苦練,一門手藝吃一輩子,而當下社會,教育為先,全面系統的藝術教育對藝術發展有著更強的推動力。當代設計師大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系統培訓,擁有完善的知識儲備和知識動能,具有更強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他們會賦予藝術產品更強的生命力,從自身專業出發,結合實際應用,對產品進行更好的設計,讓其符合當下社會人們的需求,并提高其經濟價值。
正如上文所說的故宮博物院,普通的改變是無法激發受眾的購買欲和吸引受眾眼球的,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不能墨守成規,應當摒棄繁雜的元素,在現代審美的基礎上對傳統藝術進行變革和改造,讓其更加符合當下審美,獲得當今大眾的喜愛。再利用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底蘊進行宣傳推廣,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以此反哺傳統民間工藝的傳承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3]。
保護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文化需要個人、社會和國家的共同努力且缺一不可,我們應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下,以藝術相關教育和推廣產業為中心,成立相關文化保護機構,搜集民間藝術作品,豐富傳統民間藝術,合理吸納資金舉辦巡回展覽宣傳,通過展覽收入回流資金,形成一個完善的用于維護民間傳統文化的商業鏈,逐步增強大眾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
時代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但藝術文化是永不熄滅的精神之光,流淌在歷史的長河中,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也拓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文化凝聚著祖祖輩輩勞動人民的文化結晶,更是他們對生活、生命美好期望的縮影。文化傳承和文化推廣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希望在未來,我們能在保護好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更好地將它們推廣到世界各地,讓所有人都能看到我們華夏文明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