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妍嬌 張 暉
1.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
“亂世黃金,盛世玉”,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財富得到了快速積累,人們對玉石的熱衷度越來越高。作為四大名玉之首的新疆和田玉,更是深受玉石愛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睞,市場對其需求量越來越大。和田玉籽料珍貴美麗、品質耐久,但儲量有限,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和田玉籽料價格越漲越高,大量的仿和田玉籽料充斥著市場,難辨真假。
和田玉在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均有產出,如中國、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韓國、新西蘭、澳大利亞、波蘭、意大利等。中國較其他國家和地區分布更為廣泛,產量也更大,主要產出于新疆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地區、新疆天山瑪納斯河附近、青海省、遼寧省、貴州省、甘肅省等16省20余處。藏于昆侖山深處的和田玉礦床屬于典型的鎂質大理巖與中酸性巖漿巖接觸而形成的變質巖礦床,與世界上大多數和田玉礦床相比,新疆昆侖山地區軟玉品種之齊全,賦存地質環境差異之大且復雜多變,為世界玉礦床中罕見,在地質學上具有獨特、典型的意義。
唐延齡等人在《中國和田玉》一書中提出,和田玉按照產狀分類可分為山料、山流水料和籽料三大類,此后大部分人都按照此種方法對和田玉進行分類。張蓓莉編著的《系統寶石學》中提出,和田玉按照產出環境和成因類型的不同可分為:籽料、山流水料、山料、戈壁料四大類。
(1)山料指未經風化、剝蝕并搬運、沉積的,產于原生地質體中的和田玉原礦石。
(2)山流水料指坡積型和田玉經過短距離的河流搬運與剝蝕,經歷了一定的次生作用的和田玉。山流水料與籽料因經歷次生作用的時間、程度不同,因此在形態、形貌等方面也有所差異。
(3)籽料即為和田玉塊體經過各種地質構造運動、風化、冰川侵蝕等作用后,被剝離出原生礦,經長時間、距離較遠的流水搬運,以及“搬運—沉積—搬運—沉積”不斷循環的地質過程,從而經歷了長久的次生作用所形成的和田玉。
(4)戈壁料指從原生礦床自然剝離,經過風化侵蝕搬運至戈壁灘上的和田玉,一般來說距離原生礦較遠。
隨著我國國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田玉的消費者數量迅速增長,市場需求帶動了開采、雕刻、科研等整條產業鏈,使和田玉市場價值不斷提升。雖然新疆和田玉的整體質量要優于其他地區,但產量卻很低,并且以山料為主,籽料的產出稀少,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基于各種因素,市場充斥著多種仿籽料的商品,尤以山料仿籽料最多也最為逼真,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在和田玉熱銷的大背景下,對和田玉籽料與山料仿籽料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鑒別,并將鑒別方法進行對比運用,以便更快速準確地區別出新疆和田玉籽料的真偽,為玉石愛好者和收藏家提供一定的參考。
和田玉山料仿籽料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三種:化學處理方法—染色,機械加工方法—磨光、修形和毛孔作假,它們是互為補充、相互聯系的。
山料仿籽料的染色方法主要是利用有機和無機染料染色,在染色之前對山料進行打磨,在仿籽料表皮特征的染色過程中,也掩蓋了玉質本身的瑕疵。仔細辨別可發現,經過染色后的仿籽料皮的顏色改善明顯,這些玉石具備籽料的特征,又帶有顏色,因此在人工二次染色后極具迷惑性。
1.染料類型
(1)動物的血液。
(2)有機染料,如酸性甲基橙試劑等。
(3)無機染料,主要有鐵鹽和錳鹽染料,如氯化鐵、硫酸亞鐵、硝酸鐵等。
(4)碘酒和植物染料等。
(5)混合性染料。
2.染色方法
(1)冷沁。一般山料結構較為疏松,將山料放入染劑中冷沁一段時間,取出后把顏色過假的地方除去再放入滾筒中,使顏色較為自然,這是最常見的方法。
(2)熱處理。將噴槍對準要處理的山料,瞬間高溫會使局部結構變得疏松,然后涂上染劑。
(3)慢加熱染色。指先通過冷沁的方法染出色,然后將山料用棉布包起來,用染劑浸透棉布,再將其慢加熱,隨著玉料自身溫度越來越高,染劑會不斷地沁入玉料內部。
較為常見的“磨光料”和“修形料”是通過人工處理整體形態特征來模仿籽料的山料。“磨光料”是山料被切去棱角后,在磨圓機或滾筒中被打磨成卵石狀的仿籽料,其形態特點是磨圓度很好,表面過于光潔,光澤強于籽料。“修形料”是山料為了模仿籽料的形態而進行人為打磨的仿制品,“修形料”的特點為外形過于扁平,整體磨圓度略差于籽料,其表面明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打磨面交界處的棱,這種棱呈粗線狀或面狀,并且在一束強光照射下會有明顯的反光,做工粗糙的“修形料”甚至可見打磨痕跡和切磨方向,顯得極不自然,有的“修形料”會出現因打磨而產生明顯的額外平面,而籽料無額外平面。
新疆和田玉籽料的表面會有許多大小不一、密集分布的凹坑,其形態特征和分布狀態與其他產狀的和田玉不同,大多以此作為鑒定和田玉籽料的診斷性依據。對于凹坑的形成原因,目前民間多認為是由于和田玉在河流搬運過程中受到撞擊而產生了凹坑。
毛孔作假常采用噴砂或強酸腐蝕法將磨光、修形的卵石形狀的山料表面進行沖刷打磨或者腐蝕形成類似“毛孔”的一個個小坑,此類方法制作的毛孔分布較自然,形狀相近,大小一致。
和田玉籽料的形態多種多樣,塊度一般都不大,經科學研究表明,籽料的形態可分為近圓形、橢圓形、C 形、D形、四面體形、三角形、錐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扇形、心形、刀把形、它形共 14種形態。無論是何種形態的和田玉,其磨圓度都非常好,表面沒有尖銳的棱角,各個面之間的過渡都很光滑。
山料仿籽料模擬了籽料在自然界中的形成環境與過程,所以其形狀與籽料十分相似,肉眼觀察整體磨圓度較好,但外表過于完美,不自然,表面可見擦痕和定向排列的、粗細和深淺基本一致的溝槽,反射光觀察個別山料仿籽料因球磨不足而出現細棱線或者明顯的額外的平面。
和田玉籽料的皮色是在河床中經過千百萬年的沖刷和磨礪,自然受沁,受風化、水解作用以及大氣循環等因素影響在質地松軟的表面緩慢沁上顏色,在有裂隙的地方深入肌理。常見籽料的皮色有褐色、黃色、黑色等,或者是幾種顏色的組合色。肉眼觀察籽料的皮色非常自然且分層次,皮上的顏色由深變淺,裂隙上的顏色由淺至深,具有層次感,呈過渡漸變,并且呈現褐色的松花狀、水草狀的顏色沁入,皮和肉的感覺一致。
假皮色是人工染色而成,肉眼觀察假皮色均勻且較厚,十分艷麗,不自然,特別是質地較粗部位。染料多富集于裂隙和凹坑中,且在顆粒間隙中呈絲瓜瓤狀分布。假皮色無過渡的層次感,顯得十分干澀,這是判斷天然皮色與染色皮色最重要的依據。
和田玉籽料原料由于是經河流搬運、碰撞形成的,所以絕大多數的籽料都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裂隙,裂隙處大部分會被河水中的鐵錳沉積物充填或經氧化形成氧化物而呈現不同的顏色。如顏色沿裂隙呈浸染狀分布,即所謂的蜈蚣紋。另有一些較淺的裂隙呈現指甲狀,也被稱為“指甲紋”。
1.“指甲紋”
“指甲紋”是指和田玉籽料表面呈月牙狀的微裂隙,經常可以在體積較大的籽料表面看到。“指甲紋”的分布無規律性,常常相互疊加出現在籽料的表面,大小不一,深度較淺,沒有固定的方向,其內常被一些次生礦物充填,故“指甲紋”的顏色可出現紅色、褐色、黑色等。由于在各類和田玉山料仿籽料中均未見到“指甲紋”,所以“指甲紋”可作為判斷和田玉籽料與山料仿籽料的診斷性依據。
2.其他裂隙
除“指甲紋”外,還可在部分籽料中見到其他形狀的裂隙,如平行裂隙與似平行裂隙、波狀裂隙、不規則裂隙等。籽料裂隙中心處的顏色略高于兩邊顏色,顏色差別不是很大,顏色滲透度以裂隙中心處向兩邊漸漸變薄,有一個漸變過渡過程,而且裂隙處及裂隙深處一般都被膠結物充填,且膠結物硬度較高,高于針或小刀。
山料仿籽料的裂隙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處理產生的,由于未經河水的長期浸泡,裂隙內干凈無充填物,偶爾可見新鮮裂痕。通過放大觀察,有些經過染色的山料仿籽料可以看到裂隙內有染料的堆積,染料主要集中在裂縫口處,向內逐漸變淺,且看不到顏色的過渡。
和田玉籽料表面常常分布有大小不同、深淺不一、形狀各異、密集分布的凹坑,大的凹坑俗稱“砂眼”,小的凹坑則被稱作“毛孔”。對于表面凹坑的成因說法不一,第一種說法是和田玉籽料“在搬運—沉積—再搬運”的地質作用中受到滾石、砂粒的撞擊而形成;第二種說法是籽料中的透閃石晶體由于受到外力而被折斷產生凹坑;第三種說法是籽料在經歷次生作用過程中接觸溶解有氣體和化合物的水溶液產生表面化學風化作用發生溶解而產生凹坑;還有一種說法是籽料表面的一些副礦物、次生礦物發生溶蝕形成凹坑;最后一種說法是生物的分泌物侵蝕籽料的表面發生生物化學反應產生凹坑。
1.“毛孔”
通過對“毛孔”的觀察發現,和田玉籽料的“毛孔”大小不一,分布在籽料表面的各個部位,沒有留白區域,體積大的“毛孔”與體積小的“毛孔”相間分布,且“毛孔”內壁一側深于另一側,底部可能有更小的凹坑。由于受到流水和砂粒的磨蝕,坑底光澤與外部基本一致,入手感覺較為滑膩,整體呈現較柔和的潤滑光澤。一般來說,籽料的質地越細膩,“毛孔”越小,反之越大。而山料仿籽料的人工“毛孔”,大小幾乎均等,在玉石的整個表面沒有完全覆蓋分布,“毛孔”內部的光澤度與外部光澤度相差較大,坑底較粗糙,入手比較澀。
2.“砂眼”
“砂眼”的體積偏大,較為明顯,常常在籽料表面無規律分布,同一片區域內“砂眼”的形態和大小也各不相同。籽料“砂眼”的邊緣較為光滑,內部常有其他物質充填,通過比較同一塊籽料上“砂眼”較深內壁方位的不同,可大致推測其不同的受撞擊力方向,這是與人工作假“砂眼”的重要區分點。人工制作的山料仿籽料“砂眼”的大小、形狀、受力方向幾乎一致,“砂眼”內部光澤與外部光澤相近,無明顯差異。
綜上所述,和田玉山料仿籽料的鑒定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其模仿了籽料在自然界中的形成環境與過程,所以對山料仿籽料的鑒別要從了解它的制作方法入手,通過觀察外形、皮色、裂隙、表面凹坑等指示性特征進行綜合全面的鑒定判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