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廣軍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重要節日需要儀式感的烘托,而民族工藝美術品恰好可以對這些年節進行裝點。民族工藝美術在服務傳統節日的同時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
春節貼年畫 :百節年為首,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春節期間,傳統工藝美術起到了烘托節日氛圍、裝點生活空間的重要作用。如剪窗花、貼年畫等,這些工藝美術品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粹的展示。年畫始于“門神畫”,是中國常見的工藝美術品之一,起源于漢代,成熟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宋徽宗時興建“畫院”,時逢雕版印刷術興起發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畫走向成熟并逐漸普及。此時,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門神從鎮宅消災演變成了迎福納祥的美好愿望。年畫在此時成了年節必備品。年畫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明顯的地方特色,像天津楊柳青、河南開封朱仙鎮、江蘇蘇州桃花塢、四川綿竹、河北武強木版年畫等。
清明放紙鳶: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指的就是風箏。清代詩人高鼎《村居》中有:“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紙鳶是中國人對風箏最早的叫法。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代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這是游戲類的工藝美術品。中國風箏始于春秋時期,已有2000多年歷史。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已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且寓意吉祥的圖案。將圖案繪在風箏上,有喜慶、吉祥和祝福之意,如“福壽雙全”“龍鳳呈祥” “連年有余”等,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端午佩香囊:端午節是民俗大節,除了劃龍舟,還有佩香囊的習俗。這是裝飾類的工藝美術品。香囊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品。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驅蟲、防病的功效。香囊又叫香包、荷包,小巧玲瓏。香囊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入白芷粉、丁香粉、甘草粉、雄黃粉等中藥粉,再用彩綢扎繡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紫、青、藍等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端午節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現代香囊有各種不同的樣式,已成為青年男女用來表達愛的禮品。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不但創造了自己特有的節日,同時也創造出大批精美的工藝美術作品,各地的工藝美術都有固定的傳承方式和工藝流程。各地工藝美術品的制作要求和操作工藝反映著各地不同的文化,也反映了不同的工藝傳承方式。中國民間工藝美術是中國民俗文化的圖解。因為它不僅具有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著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滿足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