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第二十三中學 閔園園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心理學思潮,是利用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來研究人的積極力量、潛力和美德等積極方面,促進個體和社會的發展。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里格曼認為,積極心理品質具有緩沖器的作用,能成為戰勝心理疾病的有利武器。
隨著后疫情時代到來,疫情不僅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出行方式,同時也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和挑戰。尤其是對于青春期的中學生,他們正處于身體、心理的快速發展時期,有針對性地培養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可以幫助學生學會珍愛生命、懂得感恩、辯證思考等,提高心理抗挫能力和復原力,提高他們的生活適應能力。
在后疫情時代,不斷擴散的疫情和缺乏特效藥物的有效治療,使得疫情長時間得不到有效遏制,致使各個社會群體均處于焦慮不安的情緒狀態。而中學生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沖突階段,很容易受到群體情緒裹挾,變得盲從、憤怒或者偏執、焦慮。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在2021年刊登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影響分析及情緒引導策略》一文,作者黃艷等人在撰文前,對武漢市2652名中小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這些學生中存在焦慮癥狀的占比為28%,抑郁癥狀的占比為30%。高學段的中小學生的負性心理情緒高于低學段,這可能是因為高學段的學生處于成長青春期,自我意識增強,并且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有關疫情的網絡輿情,這些真假難辨的網絡輿情,很容易引發他們情緒上的波動。
可以預見,后疫情時代將在更長時間內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戰。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們需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投入更多關注和保護,幫助學生在后疫情時代學會更加智慧地面對挑戰,更加積極地處理各種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孟萬金教授的團隊將積極心理品質定義為:個體在先天潛能和環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正向心理特質。這些心理特質影響或決定著個體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的積極取向,繼而為個體擁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基礎。
在對積極心理品質研究的基礎上,孟萬金教授創造性地提出了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論。他認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教育對象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積極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從正面發展和培養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預防各種心理問題,促進個體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后疫情時代,我們要挖掘與利用危機中的各種教育資源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積極看待疫情帶來的各種變化和影響,珍惜生命,學會感恩,引導學生將關注點轉移到自身的成長上。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來,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娛樂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讓中學生更早更直接地看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暫,直面威脅生命健康的沖擊。但是,疫情也在一定意義上讓我們有了更多思考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機會,是我們加強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極好契機。
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有關“生命”主題的思考,也可開展生命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如:在《生命的顏色》一課,教師可讓學生回憶并整理疫情以來對自己有重大影響或印象深刻的生命故事,比如家人感染新冠、居家隔離時鄰里間的互幫互助等。通過對這些不同的故事和經歷進行顏色的分類,整理出我們對生命的思考和評價,讓學生認識到生命需要多彩的顏色才會更加豐富;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接納生命中并不光亮、溫暖的經歷,從而培養出感恩生命、珍惜生命和熱愛生命的高中生。在“我的生命線”活動中,可讓學生繪制自己的生命線,通過體驗和感受生命的起起伏伏,發掘其中的積極意義,讓學生從中認識成功與挫折,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在“生涯彩虹圖”活動中,可通過生涯彩虹圖的繪制,讓學生認識到人生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一樣的責任和義務,要珍惜當下,活在當下。在“我的墓志銘”活動中,可引導學生正面死亡,體會生命的意義,敬畏、珍惜生命。
可以說,讓學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對于高中生有效應對后疫情時代帶來的挑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中階段,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迅速發展,已趨于占優勢的地位,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批評性明顯增強。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其思維與洞察力,引導其用開放性思維面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用批判性思維甄別網絡輿情,減輕疫情對其心理健康帶來的負擔。
對思維和洞察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內容的課堂討論和辯論活動,以此引發學生的反思,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此外,在課堂中老師們可以更多地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方法,通過不斷地提問向學生示范洞察力培訓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度。
感恩是指個體用感激情緒了解或回應因他人的恩惠或幫助而使自己獲得積極經驗或結果的一種人格特質。感恩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和人格特質,有助于個體構建持續的生理、智力以及人際資源,從而獲得幸福感。感恩來源于體驗者自身,而最終澤及他人,因此,感恩教育有深遠意義。
感恩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如“感恩日記”活動。首先,教師可給學生布置寫一周感恩日記的作業,讓學生將每天的感恩時刻記錄下來。其次,在一周后的心理課上,教師再讓堅持寫感恩日記的學生和沒有堅持下來的學生分享一周以來的情緒波動和心理狀況。最后,通過展示實驗研究結果,讓學生發現每周寫感恩日志的人會更規律地鍛煉,更少出現身體癥狀,更有整體感,更樂觀等,以此讓學生更直觀地體驗到堅持寫感恩日記的積極作用。
教師也可開展“感恩卡片”等不同感恩主題的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改善各種社會關系,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穩定和諧的支持系統,助其更有效地處理情緒和壓力等問題。
馬丁·賽利格曼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一書中指出,樂觀的人能在逆境中更好地成長,也更容易成功。他認為,樂觀是一種可以掌握的技巧。相信只要我們多參考以往的研究結果,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從容面對后疫情時代帶來的一切挑戰。